慧海慈航:不恼众生 不怨环境 意静不随流水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0:41

慧海慈航:不恼众生 不怨环境 意静不随流水转

《瑜伽师地论》说,有情的烦恼来源于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来源于哪里?“名言熏习,势力起故”。名言指思想观念所形成的名词、概念和观点,熏习指名词、概念和观点对个人的灌输和体认,形成了习惯性思维,这种习惯性思维又被每个人拿来作为尺子,作为“势”和“力”,量天量地。无处不在的执着、贪婪、嗔恨、痴迷,皆由此而生,而人们大多为这些所困,烦恼一生。真是“笑破肚皮人不识,袋装尘世几人知”啊。

到峨眉山游览时,见洪椿坪寺前有副对联——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立在清风轻拂、白云绕身的山巅,一瞬间,烦恼都尽了。真正解脱的人脱离了名相和分别心的舒展、自如,大概如此吧。

但真正解脱又谈何容易。人从出生时起,就有了“我”的观念,紧紧地抓住了“我”,一切从“我”出发。

女儿出生后,大方可爱,到了2岁多时,却不肯把玩具跟其他小朋友分享了。搞儿童教育的朋友告诉我:“小孩子有个阶段就是这样,特别自私,那是‘我’的意识萌动了,”按佛教心理学的观点,是第六童识开始起作用后,“我执”受后天的熏陶强化了。

修行者应从此着手练习定力,从管住起心动念、不起计较分别开始,熏修、净化第六意识,进而转变第七识和第八识,转烦恼为菩提,成为无执、随缘、快乐、脱离轮回束缚的人。

清朝彭际清所撰述的《善女人传》记载,明末工部主事叶绍袁之女叶小鸾皈依天台宗大和尚,大和尚为她审戒的故事。

师因为审戒,问:“曾犯杀否?”

答:“曾犯。曾呼小玉除花虱,也遣轻纨坏蝶衣。”

问:“曾犯盗否?”

答:“曾犯。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箫何处声。”

问:“曾犯淫否?”

答:“曾犯。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亲绣鸟双双。”

问:“曾犯妄言否?”

答:“曾犯。自谓前生欢喜地,诡云今坐辩才天。”

问:“曾犯恶口否?”

答:“曾犯。生怕帘开讥燕子,为怜花谢骂东风。”

问:“曾犯贪否?”

答:“曾犯。经营缃帙成千轴,辛苦莺花满一庭。”

问:“曾犯嗔否?”

答:“曾犯。怪他道蕴敲枯砚,薄彼崔徽扑玉钗。”

叶小鸾在遇到高僧前,修养已很高了。叶母沈宜修在《季女琼章传》里说:“(琼章)四岁,能诵《离骚》。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为父所钟爱。然于姊妹中,略无恃爱之色。或有所与,必与两姊共之。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来,余制罗衫裙几件,为更其旧者,竞不见着。至死时检之,犹未开折也,其性俭如此。因结缡将近,家贫无所措办,父为百计营贷。儿意甚不乐,谓荆钗裙布,贫士之常,父何自苦为。然又非纤啬,视金钱若浼,淡然无求,而济楚清雅,所最喜矣。”

在我们看来,这样性情高沽、旷达、洁身自好的未婚姑娘,该与偷、乐、淫、妄无涉吧。不少人读到这则传,都称赞是一个奇女子。但叶小就奇在起心动念处,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指使丫鬟除过花虱,摘过路旁的树叶,时镜偷窥过自己的峨眉,在裙子上绣过鸳鸯,抱怨过春风和燕子,在枉院里种满喜爱的花朵,对人揣测过自己前生如何了不起,谈过古代女诗人的不足。在这些寻常的事物中,她找到了自己的贪念、杀念、淫念、妄语、嗔恨。这些意念的种子一旦遇到适当的饥缘,谁能保证不会演变成罪障呢?

佛陀在《吉祥经》中告诫渴求得到吉祥幸福的人: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奉算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耍无害,是为最吉祥。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羹德坚不移,是为量吉祥。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量吉祥。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孔子也告诫弟子同样的道理:“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具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熏修”。

佛教中的菩萨和光同尘,但内心却很谨慎。守的是心戒。菩萨戒相即有十重戒、四十八轻喊,处处护心,为的是熏修出一颗慈祥柔软的心。同样地,写文章若为了成名,或谈论时若自赞毁,就已经犯下贪嗔戒了。

依靠细致的熏修,叶小鸾成就了自己,证得罗汉果,生死自在。史载她“临终略无惛迷之色,星眸炯炯,念佛之声,明朗清彻,须臾而逝。即使不信佛道,只要能时时精细地反省、管理自我,不恼众生,不怨环境,达到“意静不随流水转”,就可尽享“石径春风长绿苔”的闲淡,总比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即恼中要自在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