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到底缺不缺钱?-流水和水库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4:12:55
市场上到底缺不缺钱? 分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货币经济之全盘理论 文章提交者:张建平          发表时间:2005-12-22     到市场上参与成交的人和不参与成交的人是两类人,前者构成市场的组成,后者并不构成市场的组成。因为买卖双方意向不合而无法成交的事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说持有货币的一方需求不足或者资金困乏。经济学历来不考虑无效的需求,而是研究成交的交易事件的,也就是说,凡是缺钱的地方都无法形成市场,只有不缺钱的地方才会是有效的需求而成交,因此这样看来,经济学理论上的市场永远都不会是缺钱的。因为没有支付能力而没有成交的那些所有者的意见并不代表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的声音。
  我们再看看实际的市场。两个卖青菜的小贩,甲卖得贵一点,乙卖得便宜一点,两人的菜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差异,这样一来,趋利避害的理性人多数都会到乙那里去买而不到甲那里去买。甲会不会因此说市场上“缺钱”?同样,股票和外汇市场上,成交卖出的总是报价最低的而不是较高的,较高的一方会不会说“市场缺少资金”?恐怕都不会,说了也没有人相信。
  如此我们可以说,资金短缺论是不能成立的。资本总是流向最大利润的地方,哪里比较有利,哪里就形成资本洼地。当房地产市场利润较高的时候股票市场的资本就会流出转到房地产市场上。但是钱还是那么多,只是在什么领域流动的问题,因此,说资金“流入或者流出”某个市场领域尚且说得通,而说资金不足就不通了。钱总有其所有者,不会是无主的东西,钱在其所有者那里永远都不是短缺的。
  对货币当局来说,货币是否短缺是一个总体概念,而不是看市场的局部的货币流情况。甲菜贩和股票市场说缺乏资金,但是乙菜贩和房地产市场说资金充足,那么在货币当局看来什么事都没有。

  有人把货币的功能唯一定位在“便利交易”之上,那么,会不会因为流通中的货币的短缺使得本来可以成交的交易不能够成交呢?但这是另一套经济学思路了,即考虑当前无效但潜在的需求了。从总体上看,现代各国政府的货币发行基本上是以最终的消费品交易量即所谓的GDP进行的,那么非最终消费品的中间交易所需要的货币在哪儿?这样看来,如果以交易的速度来计量货币量的时候,我们知道货币还是会短缺的,而且可能始终是短缺的。货币数量论中的周转速度概念,指的是所有的交易而不单单是指最终消费品的购买,因此,从货币数量论并不能得到货币的发行要以GDP增长率进行的结论。
  事实上,货币当局一直都没有解决第一次发行货币时的数量如何确定的问题。货币当局惯用的做法是“试探法”而不是“货币数量论”给出的原则,因为根本无法估测交易的频次这个变量。“试探法”是如果通涨,就收紧银根,如果通缩则放宽银根。第一次发行货币的时候,如果是按照当年预期的最终消费品价值进行评估的,那么可能会出现中间交易所需货币短缺的情况。但是,从第二年开始,流通中的货币并不是增发的部分,而是包括了前面已经发行的量,即流通中的货币可能是累计发行的货币总量。
  人们手中的货币越来越多的时候,必要需求部分得到了满足,多余的钱就会想到去投资,换句话说,随着钱的增多,用于非最终消费品的中间交易的货币数量也越来越大。通常每一笔最终消费品交易之前都有对应的中间品交易环节,最终消费品交易数量增长或减少,就意味着之前进行的中间交易的增长和减少。由于中间环节远远多余最终这一个环节,所以,按照GDP增幅进行增发的货币数量总是满足不了总的交易需求。

  用流理论来看这个货币流的流动问题,我们知道,由于货币总是在经济域的域内循环流动,所以流速和流量没有关系,即把水从池子里抽出来再放回到池子里的时候,水在水泵管道里的流速和水池当中的水量没有关系。当货币的支付实现电子化的时候,流通的速度趋近于无穷大,流通速度或周转速率问题就不是一个货币理论上的问题了。流理论给出的结论是“货币无量论”,也就是说,无论发行多少货币,都可以满足任意速度的交易周转需求。
  用泵循环的流理论还可以看到货币流动中的其它问题。比如,这个模型当中,只要泵一开动,水就会循环流动起来。但是,现实的交易不是由一个“泵”驱动的,大家每个人都是一个循环系统,有自己的泵和水池,整个系统就是一个串连的系统,某一个环节的流动并不能带动整个系统的水的循环。比如甲和乙交易,货币从甲流向乙,但是乙却没有花费而是把到手的货币放在自己的“池子”里了,这样一来,在这个复杂的水循环系统当中,就会出现有些池子干涸见底而有些池子碧波荡漾的情况,前者就会叫嚷货币短缺。
  流理论中的“泵系统”是一个模型,和现实的流体泵系统不同的是,货币流的泵系统的管道长度是零。这个“零长度”管路的模型是“货币总是有所有者而不是无主之物”的现实的一种表述方式,也表达了交换当中的所有权互易是瞬间完成的。瞬间完成的所有权转移,导致所谓的货币流速其实是无穷大,而交易量即货币流量却是可以有实际大小的,因此无穷大的流速和有限量的流量不能构成相关。
  货币在投资领域和消费品领域的振荡式往返运动,可能是导致经济呈现周期性振荡的一种原因。比如需求有满足和厌倦的时候,当新的消费需求项目展开的时候,人们对于消费的热情再次被鼓动起来,货币就更多的流向消费领域。比如当人们刚刚富足的时候,餐饮业的生意兴旺,人们要犒赏自己饥渴的肠胃,进而服装行业兴旺,人们吃饱喝足之后开始讲究穿戴了,再进一步可能是要房子和车子了,衣食住行都满足了,随之兴旺的可能该是化妆美容行业,因为需求已经转到非必要的高层次上来了。每一个行当的兴旺都意味着这个领域对货币的占有的增加,但是,每一个具体的产品领域都面临着发展兴旺和衰微的历程。
  当货币流从投资领域转向消费品领域时,从以消费品为统计对象的GDP数据看来,就会表现出较高的GDP增长,如果货币发行当局据此增长数据增发货币的话,增发的货币在下一个年度并不一定是在最终消费品领域流转,而很可能是跑到投资领域里去了,因为多出消费需求的钱往往是被用于投资的。相反,当货币从消费品领域转向资本品市场的投资领域时,庞大的货币需求却无法用GDP数据体现出来。
  最能考验现代货币理论的问题是“第一轮货币的发行量是如何确定的”。这其中包括是否要考量非最终消费品的交易需求问题。以此为问题点,我们可以认识到菲雪方程和剑桥方程都是问题重重的。

  我们也可以用有货币当局存在之下的最简单的(居)民(厂)商体系来考量货币的流动问题。我们假定货币当局对这个体系的年度货币投放量是Ma,居民用来购买厂商产品的支出是Mb,Mb构成厂商的收入。厂商用来购买居民生产要素的支出是Mc,而厂商的年度利润是P。
  首先我们看厂商这方面。厂商的行为动机是赚取利润,也就是说P>0,这是厂商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显然利润P来源于支出和收入的差额,即:
     P=Mb-Mc>0                    (方程1)
  再来看居民方面。居民的行为原则我们设定为“收支平衡”,即依靠出卖要素获取消费品。储蓄问题可以忽略,因为储蓄的目的也是消费,只不过是今后的消费,我们可以消费Mb看作包括上一代人的积蓄在内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对居民来说就是:
     Mc≥Mb                           (方程2)
  从方程1来说,等于是要求Mb>Mc,这就和方程2矛盾了,因此,这个货币流系统是无法运转的。
  假设货币当局把增发的货币Ma补给居民,那么根据同样的“收支平衡”生活原则方程2就变为:
      Ma+Mc≥Mb                     (方程3)
  即Ma≥Mb-Mc,和方程1联立就是Ma ≥P。
  假如货币当局直接将增发货币Ma补给厂商,那么,方程1就变为:
      P=Ma+Mb-Mc>0
  和方程2联立之后同样解得Ma≥P。
  这就是说,只有货币当局按照厂商的年度利润总量进行增发货币的时候,这个民商体系才会有效地运转起来。而货币当局增发的货币量的投向(是补给居民还是补给厂商)是无所谓的。
  如果货币当局增发的货币Ma达不到厂商利润P的量或者干脆不发,那么厂商就会倒闭或者说赚取的利润仅仅是帐面上的,无法用实际的货币表达出来,这时候就有赊帐拖欠的情况发生。Ma和P的缺口有多大,三角债就有多严重。这时候市场上就会表现出货币短缺和通货收缩。反之,如果货币当局增发了超过P量的货币,则形成货币盈余,多出的货币要么形成非投资性质的积蓄沉淀,要么用于交易从而促成通货膨胀。
  由于Ma决定了实际的P值,因此,可以说在货币经济系统当中,以货币利润为考察方式的经济增长完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货币发行量。同样,货币当局可以通过紧缩银根来人为的限制经济的增长速度,但是由此在从高增长的惯性之下,会产生大量的债务问题,由此引起大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