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领导人同意收紧银行资本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09:27
2010年06月28日 06:20 AM G20领导人同意收紧银行资本规则 英国《金融时报》 克里斯·贾尔斯 , 艾伦·贝蒂 多伦多, 汤姆·布雷斯韦特 华盛顿报道      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昨日坚持实施严格的资本规则,迫使银行保持足够的缓冲,以防范未来的危机,但他们发出信号暗示,这些规则可能推迟生效。
    20国集团(G20)在多伦多峰会上承诺,银行必须持有充足的资本,以便在2008年压垮全球领先银行的严重危机重演时,承受住未来的亏损。    G20公报寻求为正在推进的技术讨论注入新的政治势头。公报声明:“当相关改革全面实施到位后,资本的金额将显著提高,资本的质量将得到显著改进。”    对于什么才算是资本缓冲,各方仍有相当大的分歧,但是为了解决分歧,向严格标准努力,G20放宽了在2012年底前达到新资本标准的原定目标。现在,上述日期已被降格为“努力目标”。    为了在更严格资本标准与快速实施之间找到平衡,各国领导人听从了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主席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的建议。“我们应当提供过渡安排,以便向健全新标准的努力不致危及复苏,而不是让对过渡的担忧削弱这些标准,”他在昨日公布的致G20领导人的信中表示。    但是,为了让存在虚弱银行的个别国家满意,G20公报补充称,全球新规则的逐步实施“将反映不同的起点与国情,围绕新标准的初期差异,将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国的逐渐趋同而收窄。”    美国官员发出与国际共识相同的语调,暗示美国的大型银行,如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可能面临比它们所预期的更为彻底的改革。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尼尔·沃林(Neal Wolin)表示:“正在美国国会趋向于颁布的立法,无疑将要求其中一些机构以各种方式筹集更多资本,更高质量的资本。”    迈向更严格金融监管的新努力,是上周末G8和G20峰会的主要成就。    全球领导人同意到2013年将预算赤字减半,但放弃了到今年底完成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承诺,而是把重点转移到双边和区域贸易协议上。    译者/和风
2010年06月29日 14:28 PM FT社评:银行资本新规宜早不宜迟     20国集团(G20)领导人可能希望让银行变得更强,以防范未来危机,但他们没有全力以赴。多伦多峰会上,他们为自己制定了在2012年底前建立新标准的“目标”,随后以不确定的步伐全面实施。这不是令人满意的办法。    不难看出各国政府为何谨慎行事。任何大幅增加资本的举动,实际上都会要求银行筹集巨额资金。尽管2008年危机以来它们已经增强了资产负债表,但这个过程只是弥补了先前的损失。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估计,全球各地仅股本就还需要7000亿美元。要真正消除银行的风险,总额可能还要高得多。    此类资本注入只能来自留存利润或增发股份。但这里还存在时机的问题。越快实施新标准,留给银行通过积累留存利润来满足标准的时间就越少,它们只能筹集更多资本。对银行筹资能力心存怀疑的各国政府,有理由提防自己会成为最后购买人,被迫购买银行股权。因此它们希望尽可能拖延,给银行更多的时间积累留存利润。    尽管这看起来合理,但却是个错误。如果新资本标准是可信的,银行就不太可能仅通过留存利润就能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满足新标准。因此它们可能会寻求通过减少资产、降低规模来满足标准。这种去杠杆化将阻碍经济增长——尤其是在严重依赖银行金融的欧洲等市场。    必须尽快制定可靠的资本标准。这本身就有助于银行股权市场的重新开放——关于所需资本缓冲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该市场。通过减少红利和股息支付,银行可以生成比以往更多的股本,直至它们达到要求的标准。对于资本不足状况最为致命的银行——也就是那些在任何合理时间范围内都无法达到标准的银行——它们应该被迫实施债转股。    越快资本重组,银行就越早可以借贷。这可能听起来像是休克疗法,但它好过因缺乏资金而慢慢死亡。    译者/君悦 2010年06月25日 06:17 AM 银行业迎来根本性转变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 珍妮弗•休斯      银行业有一个老笑话:“永远不再”的意思是“五年之内不再”。愤世嫉俗者指出,这只给了银行业两年,让它们开始忘记过去三年的艰难处境和由此带来的教训。
    金融市场已恢复运转,日常活动看上去与过去没什么两样。就像危机前一样,银行家们正忙着客户路演,构建交易,对股票或债券进行“询价圈购”。雄心勃勃的并购交易已经显现——保诚(Prudential)对美国国际集团(AIG)亚洲资产失败的收购就是明证——尽管由于市场持续波动,近期的活动已有所减弱。    即使是在过去十年中因电子交易兴起而多少有些被边缘化的做市业务,也已经卷土重来,原因是银行高管再度热衷于“流”业务,例如外汇交易——这是一个由银行主导的市场,银行承担极少量隔夜资本的风险,但每笔交易都会收取手续费,并可顺应市场的波动。    银行还在向新兴市场投入大量资源。在新兴市场,你几乎看不到发达世界的那种小心翼翼。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表示,巴西石油(Petrobras)不久后的股票发售以及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的首次公开发行(IPO),预计规模均将超过200亿美元;如果获得成功,它们将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股权交易。    就连处在危机核心、受影响最严重的证券化市场,也焕发出几丝生机。本月在伦敦召开了一次证券化会议,与会人数远远超过预期。在会场走廊和附近的咖啡馆里,即席会晤和推介比比皆是。    与银行家们交谈你会发现,他们的谈吐一如既往:坚定自信、八卦连篇,时刻准备抨击对手。    一位前银行家承认:“那些经历过万事俱佳的景气年代的人,很难接受这种看法,即当前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根本性变革,而不是走向更加繁荣道路上的一处坎坷。”    但这并不是说银行业不“明白”。日常活动回到健康状态,反映出银行正在回归自己的传统角色:筹集资金和为客户提供建议。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银行业深深明白,业务真的“永远不会”与过去完全相同了。    最根本和最直接的转变,是银行不愿拿自有资金冒险。这一转变源自市场恐慌,但只有在《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资本金要求出台后,它才会更牢固地确立下来。虽然该协议的具体细节要到今年晚些时候才会首次全面拟定,但方向是明确的:银行必须对贷款进行拨备,而且多数资本金必须以流动资产形式持有。    一位信贷基金经理表示:“只要存在半点证券会砸在手中的风险,银行就不会像过去那样去承销。它们不会再为那些报酬去冒那么大的风险。”    对于需要资本的人,这一转变将带来深远影响。去年影响已初现端倪,特别是在债券市场——为了充实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企业去年在债券市场的融资额达到创纪录水平。欧洲的情况更是如此。欧洲企业历来比美国同行更依赖银行贷款,但去年却被引向了公众市场。    一位投资者说:“借款人不得不改变自己对于筹集债务资本的态度。过去,每份委任书都会引来银行的疯狂争抢。那已经成为历史。”    长远而言,这一转变应该会让资本市场变得更大、更活跃,因为如果银行不去或不能承担风险时,企业不得不另寻投资者。    上文提到的投资者表示:“必然会出现风险向资本市场的转移,也就是说,将主要转移到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身上。”    对那些规模较小、不愿或无法面对公众市场的要求与监督的企业来说,这可能意味着私募——一种在美国已十分成熟、在欧洲正迅速发展的做法。与债券交易一样,银行在私募中只为促成交易收取相关费用,风险将由其它投资者承担。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银行不愿投入自有资金,是与危机相关的最显著的转变。不过,随着从信用评级机构到交易限制等一系列新规定接近完成,其它转变也正浮出水面。另外还有一些目前难以量化的长期转变,例如对现代金融学诸多方面理论基础的反思——这种反思将影响现代金融的方方面面,从评估银行资本到给抵押贷款定价。但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模型和理论建立在数十年工作的基础上,任何反思也都将经历同样缓慢的发展进程。    这些转变的最终效果,应该是减弱银行在市场中的作用,为大型投资者提供潜在的空间,去承担银行剥离的部分资金和交易风险。他们传统的“买方”(buy-side)角色与银行的“卖方”(sell-side)角色之间的界限,将因此变得模糊起来。事实可能会证明,一旦监管机构解决掉眼下的问题,这种模糊将成为它们面临的下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