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难得糊涂”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4:05
           哪有什么“难得糊涂”的人   我常看见一些人家的粉墙的显眼处,挂着郑板桥老先生“难得糊涂”的字幅,很有点儿雅气。偶而和其中一些主人谈及“糊涂”的话题时,这些主人便立时显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大彻大悟的样子来,俨然一个顿悟者。对此,我很不以为然的。我就不明白,这郑板桥老先生,何以偏要制出这等蛊人糊涂的妄语来,搅得后人忿然看破红尘,决然不再回眸俗世——这郑板桥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其实,世人对“糊涂”说的曲意诠释,是有悖于老先生本意的。“难得糊涂”的故事,其史载尚多:周勃眼见吕后篡权,炙手可热,他便假意儿托词年迈体弱,佯称耳目不济,故作愚钝之态,且声言无意上朝参政。其后不久,吕后驾崩,周勃蓄势大发,旋即匡复汉室。再说当年刘备,屈伏于曹操麾下,乔装胸无大志,整日专事桑麻,荷锄蔬果。后趁机谋反,得以徐州起兵,继之挥师伐曹,大功告罄。还有那个常说不聋不哑不能做阿公阿婆的郭子仪,闻听自己的儿子耍性子手搧金殿公主的嫩脸,生恐圣上降罪于斯,随即丢下军机大事于不顾,急匆匆整冠上朝,且故意在皇上面前浑身抖瑟,说话磕巴,连连叩头,以示心诚意毁。果然如此这般后,皇上便释然赦罪了……管中窥豹,古时借“难得糊涂”保家国的例证实在太多。是的,作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老先生,一点也不糊涂。从他做山东潍县县令时写的一首诗,便可看出他心怀庶良的拳拳之心:“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想想看,连睡觉时听到的竹叶声响都象听到老百姓的哀哭声,这又何来“糊涂”?他那所谓的“难得糊涂”,其实是他忧愤在胸,郁结难解,抑或是他聪明难为的一种清醒而苦痛的自白罢了。
   我以为,一些常将“难得糊涂”挂在嘴边的人,其中有的是官场失宠者;有的是国家律令的被惩戒者,有的是私欲未遂牢骚满腹者等等。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其人格都具有两重性。他们得意时,马蹄春风;失意时,牢骚肠断。他们有利时,当仁不让,不利时,避之不及——此一时,江上奇峰露峥嵘;彼一时,犹抱琵琶半遮面。他们都曾是一些韬晦于胸、处世有方、粉墨长宜,游刃有余的成功人生和有头有脸的各类人物。这些人在顺风顺水的时侯,是绝不会想到故纸堆里郑老夫子那“难得糊涂”的劝世箴言的。只有当他们失去了权位和财富,以及其他私欲空间后,他们才想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来向世人宣布,我某人从此不问尘事,决计不再与俗人为伍,且显出一派超然的情态,那怆然的虔诚样子,煞有几分悲壮的。
   我看就打住,别装好了。我敢说,除了喜好郑板桥书法收藏及艺术上的把玩外,其他念叨“难得糊涂”的人全是装的——哪有什么“难得糊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