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介绍汛情废话连篇 被央视主持人打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5:29

官员介绍汛情废话连篇 被央视主持人打断

2010年06月23日07:23新华网 

央视《24小时》主持人连线江西防汛指挥部负责人询问汛情,负责人介绍省委书记的指示,主持人打断说我只关心汛情,负责人又开始说水利部、省政府人员名单,主持人不客气的说,请直接告诉我居民是否疏散了。今天,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并引发网友热议。

主持人两次打断官员讲废话

6月21日,江西全省26条河流超警,抚河、信江等河流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18时30分左右,江西抚河干流右岸唱凯堤发生决口,严重威胁下游5个乡镇14.5万人口、京福高速公路、316国道以及12万亩耕地的安全。

21日晚,央视《24小时》报道抚河汛情,央视主持人邱启明连线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询问汛情。在这段长达3分50秒的采访视频里,主持人先是询问决口的位置和面积,平其俊介绍了现在决口的面积,并强调唱凯堤历史上曾多次决口。

在1分39秒开始,平其俊介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的指示之时,主持人打断说,“平主任你告诉我,决口有多大?下游的群众会不会受到威胁,如果会的话,目前有没有得到安全的转移?”

面对主持人的这个问题,平其俊又开始介绍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江西省防总副总指挥、水利厅厅长的“重要指示”。

在2分54秒,主持人再次打断,问:“平主任,我是非常想了解下游的群众有没有得到及时的通知、转移。”

面对主持人这个问题,平某继续开始废话连篇,邱启明随后非常礼貌的感谢其接受采访,并结束连线。

据悉,截止今天上午10时50分的央视新闻报道显示,从抚河决口灾区转移出来的群众为59960人,而非此前媒体报道的9万多人,现在仍有4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

网友热议官员汛情当前不忘拍马屁

这条新闻在上午被传出后,被许多网友转载,并引发热议。

网友“小刀重出江湖”说:这些人都是“太极”高手,多谈重视和指示就不会犯原则错误,少提敏感情况就少惹麻烦。要了解实情只能下到百姓中去,连线这些人都是扯淡。

网友“山坡那片林”则说:那天我刚好看了此条新闻,深有同感,那位官员只顾拍领导马屁,尽说领导好话,而忽略媒体急迫关心的是民众安全与否,其实在民众利益面前领导的应有工作表现,是微不足道的。

也有网友调侃称,“里面那个连线的人如果不说完那些领导的名字要被骂的。”并不无讽刺意味的说道:“现在似乎已经形成又一种潜规则。在灾难面前作秀,把关注灾难转换成一种歌功颂德的助力。”

赞主持人很爷们

在热议该官员的行为的同时,对于这个两次打断官员讲废话的主持人,网友们也大加赞赏,称,“人民的口舌就该替人民说话!顶邱启明!”

也有网友为这个主持人的前途担心,称他破了这一行的规矩了。面对网友的这个担心,另一个网友“漂浮的空气”则说:“央视不归防总官员管,否则,定会被免职。”

主持人简介:

邱启明,先后在江苏宿豫广播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南京有线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任启明播音截屏职,任职上海东方卫视前是南京台的首席主播。

邱启明是南京观众非常熟悉的“名嘴”。他主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播报南京新闻起步,主持过《体育大观》、《直播60分》、《镜像人生》、以及《社会大广角》等,并获“当家小生”、“金牌司仪”、“南京名嘴”种种赞誉。

2009年8月10日晚11点,邱启明在央视新闻频道新栏目《24小时》首度亮相,开始成为央视主持人。 

该官员的官话四平八稳

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各级水利官员,再到武警官兵,该官员的致谢名单由亲及疏,由高到下,明白无误。

最“雷人”的是,当该官员的“背书”第一次被打断后,居然又重新“回味”了一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的重视。

也许自始至终,这位官员根本没把与央视的连线当成发布灾情的平台,而是当成宣传自身形象、展示领导政绩、推卸灾难责任的机会。

  

“领导重视”、“重要指示”,是格式化套路

灾害发生后,领导的亲临现场与指示,都是首先要浓墨重彩、大书特写的,这是一种固定套路。

比如一些矿难发生后,各级领导的指示以及亲赴一线的指挥,往往是报道的主角。而灾难的破坏性后果、事故的调查与问责等,则被一笔带过。至于遇难者家属,见得最多的就是“情绪稳定”。

这次的水灾,自然也逃不出“灾难无情人有情”的模式,习惯性突出领导的“英明果断”,以及各部门的“八方支援”。  矿难献礼片,人命升官阶2010年06月17日11:05新民网吴澧         不久前,《山西晚报》刊登了《王家岭大救援即将搬上银幕》的报道,说是山西有关方面准备投资一千万元,拍一部着重描绘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如何领导救援的电影,拟名《八天八夜》,作为今年国庆的献礼片。消息透露后,媒体和网上一片反对之声,反对把悲剧当庆功会办。最近,山西电影制片厂负责人表示:征求各界意见后,决定放弃这个题材。

山西有关方面一定觉得很委屈。这种事,又不是第一次,怎么就偏该山西倒霉?

2007年7月29日,河南省陕县支建煤矿因河床水通过采空区涌入井下(矿难原因与王家岭相似),六十九名矿工被困,经三天三夜抢救后成功得救。后来,河南有关方面投资一千万元,拍了部彩色宽银幕电影《人命如天》(题头图)。广电总局将其列为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

河南有关方面聪明的地方,是将《人命如天》定义为“安全生产”影片。不过,既然是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片,“安全”帽子之下,必定另有主旋律。“人民网”去年9月28日报道该片首映式时说:该片“艺术地、生动地再现了事件发生时地上大雨磅礴、河水泛滥,地下煤矿水位猛涨、淹井冒水的危急情况,展现了在这种险象环生的危险困境中,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人为了挽救被困矿工,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一线指挥救人的感人行动。”

当时的安监局局长李毅中,在事发后的8月6日,总结抢险成功的五个因素时也说: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第二是省委、省政府组织指挥坚强有力;第三是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负责同志一线指挥,武警、消防官兵连续奋战;第四是电力、交通等部门积极支援;最后,第五,工人自救。

不知本人有没有会错了李局长的意?宁愿相信李局长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了——多么积极的矿工啊,在大雨磅礴、地下水位猛涨的时候还坚持下井挖煤!

不管抢险的成功因素怎么排,平日的生产安全,说到底,要靠第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自觉行动,要靠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习惯和抗争精神。矿井被水淹,只要第一时间不死,获救的可能是相当大的。更危险的是瓦斯爆炸。去年2月22日,山西省屯兰矿发生瓦斯爆炸,七十八人死亡。后来的调查发现,矿难直接原因是瓦斯积聚在一条支巷道内,被电源开关引爆。作为现代化大矿,屯兰矿安置了足够的抽风能力,那条支巷道本身就有抽风设备,为什么瓦斯能积聚?因为抽风方向有问题,支巷道的风被主巷道更强力的风压了回去,导致瓦斯积聚在支巷道。

王家岭矿难时,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上大支矿井也发生了类似屯兰矿难的瓦斯爆炸。《纽约时报》后来登过长篇调查,比较这家煤矿和肯塔基州E3-1矿井的安全措施。从这篇报道看,美国矿难少,相当程度上还不是高科技,而是细节想得周到。比如巷道顶上吊有钢索,断电时可以在黑暗中抓着逃向救生通道。巷道里挂着引导空气流的塑料帘子——如果屯兰矿的支巷道有这样的引风帘子,瓦斯大概不至于被压回去。还有就是政府安监人员抓得紧,查得勤。对这样的高瓦斯矿,领班没挂好帘子,就要被警告;甚至被命令撤出井。

安监局在发文推荐各矿组织观看《人命如天》的同时,学习、推广一下这类低科技措施,多为矿工自救着想,应该不难吧?

当然,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传统经验,比如,干部参加劳动(参见本空间为黑龙江鹤岗矿难写的文章,《请干部劳动,让事故休息》,贴于去年12月3日)。王家岭矿难中有个情节:透水事故发生前三小时,有矿工打电话报告工作面漏水,但接电话的人刚起床,未加注意。如果这电话是领导干部在地下打的,接电话者胆敢听而不闻吗?

《八天八夜》和《人命如天》那类电影,作为主旋律招牌菜,总是要拍的。今年不拍,明年也要拍;这次国庆不献礼,下次还会接着上。笔者倒是有条建议:让领导干部不在上面指挥,而在井下参加劳动,事故中带着矿工走出来。果能如此,人们对这类电影,或许就不会那么反感了。    

梁文道:获救工人应该感谢谁

2007年08月09日03:33南方网梁文道       河南陕县支建煤矿事故在全国电视观众眼前成了一场感人的奇迹。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矿难次数最频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矿难生还者最少的国家,而这一回,被困井下75小时的69名矿工竟能被全数救出,怎能说不是奇迹?又怎能不叫人感动?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救援部门的人性处理,每一位被救上地面的工人都立刻给黑布蒙上了双眼,以防他们那长时间处于黑暗中的眼睛一时受不了日光的刺激。

然而再看下去,我却看到了一个令人错愕的场面。话说最后一位被救出来的矿工,在众多高官的簇拥下,竟然在还罩着黑布条的情况下对着镜头直喊:“感谢党中央!感谢国务院!感谢河南省政府!感谢全国人民!”

从我这个未经训练的香港人的角度看来,这句话简直完全违反了人性的常理。为什么?因为一个正常人被困在矿井底下三天,不知前路是生还是死,突然被人救出来之后,不是激动无语,就是忙着喊爹喊娘问候妻小吧?他怎么可能第一句话就是先行拜谢党中央呢?而且他这四个感谢不仅不漏一个对象,还从党中央谢到全国人民,次序严整得无懈可击,完全不像一个刚刚逃出生天的灾民。

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有两种可能。可能之一是在我们还没看到他的时候,早已有人先在镜头背后指导过他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个指导员可真是要回去好好接受再教育。要知道今天不只党中央执政为民,就连各级媒体也都努力来贴近平民,中国的受众已经习惯了一套很人性化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所以相信不只是我,任何人对于获救矿工的第一表现也都有了既定的预期;假如那名矿工的表现不符大家预料中的“人性”,多半就会被人怀疑中间是否别有不自然的内情。换了是我去当新闻公关或者镜前表现指导,我不仅不准他“四个感谢”,还要逼他先和母亲说声好,叫她老人家别挂心呢。

可能之二是当地所有人员都很真诚地让获救矿工们自说自话,绝不横加干涉,但这名矿工偏偏就是打从心底谢了出来。若是如此,情形就更不妙了。从好的角度看,这还可以说是中国特色,毕竟举目全球,灾民获救第一句话不是挂在心上的家人,也不是谢谢直接救他出来的工作人员,而是很宏观很有深度地感谢政府中枢与全国人民的,恐怕就只有中国人了。

要是从不好的角度看,那就说明我们的救灾新闻已经形成了一套感恩戴德的报道模式,一套很不与国际接轨的模式。全世界的新闻机构处理天灾人祸,都把重点放在灾害之痛灾情之险,以求刺激起受众的关注和同情。虽然也有对救援感谢的时候,例如“9·11”事件就出了不少被媒体视为英雄的消防员,但人家要感激的多半是那些历尽艰辛冒险犯难的前线救援人员,而不是白宫的政府核心。反观中国的灾害新闻,过去常有救灾之功大于灾情之惨的惯性,仿佛一场灾难的重点不是灾难自身,而是救灾行动的胜利。这种违背常理与人性的新闻公关手法怎能叫好呢?

这位工人兄弟要是由衷地喊出了四个感谢,那就说明他新闻看得太多,早就内化了一种符合老套报道模式的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