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馆突显中德百年差距 创新之美才是真正世博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6:19

德国馆突显中德百年差距 创新之美才是真正世博味 
2010年06月24日 07:54 江南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154

德国馆内的“动力之源”金属球,可以根据游客呐喊声的高低决定移动方向

“动力之源”金属球俯视图

        对,就是这个味儿,这就是世博会的味道!从德国馆走出,我产生了参观世博会以来从未有过的兴奋。

        没有理由不兴奋。一进德国馆,踏上自动步梯,进入隧道,开始浪漫而神秘的德国馆之旅。光与影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美妙的体验。

        走进德国制造区域,扑面而来的是精致的创意,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它不是简单地用大屏幕给人以震撼,不是把展台分给几个公司各行其是,也不是靠文物古迹吸引观众眼球,而是靠设计来打动人。

        是的,这是一个充满创意的空间。在高至屋顶的大架上,陈列着众多来自德国的日常生活用品和与众不同的发明、设计作品。大厅的一切都处于运动中,传输带在半空穿梭往来,满载着90多件展品,LED灯、独特的带闹钟半导体、玩具拖拉机、自行车安全帽,还有德国的混凝土产品……

        最后,便是德国馆“镇馆之宝”——动力之源。这其实是一颗重达1.23吨、直径3米、装有40万根发光二极管的金属圆球。球内装有感应装置,随着参观者的掌声和呼喊声摆动、旋转。和身边的参观者一道,我也放开嗓子喊叫,喊声推动它旋转,可谓球随心动,科技的魅力尽在其中。这,才是真正世博会的意义之所在。

        离开德国馆,利用最后一段时间,我跑到最佳城市实践区。一眼看到创意大厨房,心中一喜,想看看国人的创意能否和德国人一较高下,问过工作人员后大失所望,无他,那只是一个餐馆而已。当然,在厨房技艺方面,中国人远胜于德国,那个放味精都要用天平的国度,不是盛产厨师的地方。

德国馆

德国馆布局图

        创意大厨房旁边是一座电厂改造而成的城市未来馆,满怀期待地进入,很快满怀失望地走出。这里哪里是对未来的想像,分明是对当下的复制粘贴。在城市地球馆、城市人文馆参观时,满眼望去也都是对现实的描述,只是借助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手段而已,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可以说,中国建设的展馆在技术、工艺、数据方面占据先机,在建筑的宏大方面当仁不让,但缺乏灵魂深处激发的创意,缺乏真正用创意打动人心之处。

        这是因为,德国早已经进入“德国创造”的年代,而中国却还在“中国制造”上徘徊。这就是差距。

        一字之别,百年差距,从制造到创造,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制造,买来设备、图纸,把工人安置在流水线前即可,而创造则需要一系列的准备,绝不是仅仅靠喊口号和政策鼓励就可以做到。

        要做到“中国创造”,需要有创造力的中国人,可我们当下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从孩提时代起就扼杀着创造力,能过五关斩六将考上大学且保留自身原始的创造力者,少之又少。要做到“中国创造”,需要尊重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德国,对教授的崇拜发自内心,无论你是多么邋遢的老头,递上印有教授头衔的名片,马上便赢得尊重;在德国,技术熟练的老技工的收入,比大报记者、白领职员的收入要高,没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我曾经在博世的工厂了解他们的设计流程,高校毕业的技术员和工人一道进行研究,互补短长,工人的意见得到切实的尊重。

        对知识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力的尊重,乃是创造之源。在中国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社会风气不乏对权力的膜拜和对财富的贪婪,“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对权力和资本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知识和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加之急功近利之风盛行,拼拼凑凑、抄袭仿造之风盛行,全方位扼杀着本来就匮乏的创造力。

        诚然,中国的GDP超过了德国,中国的出口超过了德国,雄踞世界第一,但大家必须明白,廉价的呜呜祖啦和汽车的核心技术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中国和德国之间从制造到创造的差距,还需要全方面的努力和上百年的坚持。

                        揭秘:德国馆动力之源金属球如何听声辨位

                                                来源:解放网

在游客们齐心协力的呐喊声中,金属球开始高速摆动。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尤莼洁

        7分钟的“动力之源”金属球表演,是世博会德国馆的“压轴大戏”。1.3吨重、装有40万根LED发光二极管(主要用来显示图像)的互动金属球,位于德国馆参观路径终点的三层大厅里。互动开始时,观众被分成两批跟着解说员的指令呼喊,听到喊声后,金属球上首先会闪现一只眼睛,自动找到声音最响亮的那个方向,然后,哪边的呼喊声大,互动球向那一边的摇摆也更为剧烈,同时,球体表面上,亦不断展现出一幅幅城市的美好愿景。

        面对这个好玩的球,矜持的中国人也会疯狂地大喊,但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金属球没长耳朵,也没有大脑,又是如何辨别声音大小并做出反应的?

        奥秘的关键部分,在于“动力之源”大厅天花板上,绕金属球一圈的8个话筒,从8个方向“收听”观众的呼喊。一台计算机(服务器)分析这8个声音的分贝,然后“指挥”安装在金属球悬挂绳索上的“黑盒子”——一个传动装置在摆动方向上作出反应。同时,通过另外的计算机控制,球上的视频展示也会随声音而变。

        “动力之源”金属球由德国米拉联合设计策划有限公司与斯图加特大学工程和计算力学研究所、机械零件研究所、机床和设备制造控制工程研究所的学者一起开发,“金属球所用到的相关技术,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早已被投入应用,只是似乎很少有人会用此类技术做这样好玩的东西,”米拉联合设计策划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英格·卡斯柯告诉记者。而斯图加特大学的几位学者认为,让1.2吨的金属球随声音动起来并没有太难,难得是半年内总量达1.4万场左右的表演如何确保安全,这为整个系统的设计,增添了诸多复杂因素。

        “我保证‘动力之源’金属球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在上海世博会才见得到。”英格说,这个“镇馆之宝”花费超过百万欧元,在世博会之后,将被运回德国继续展示。“除此以外,这种技术今后有什么应用前景呢?”记者问。“喔,不!这只是个有趣的装置,”英格说,“我想你可能有些误解,‘动力之源’并不是要展示什么了不起的新技术,而是为了让所有的观众在亲身参与中,领悟到我们彼此每一个人,都是创造‘和谐都市’的动力来源。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创造更美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