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巴集贸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7:43

走进古巴集贸市场

索 飒《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25日   23 版) 

  周日去了古巴首都哈瓦那的革命广场。那个革命广场就像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游人必到之地。广场中央白色大理石的何塞·马蒂塑像,广场边大楼上现代派风格的格瓦拉像,都是今日古巴的象征。马蒂塑像后面的高塔是哈瓦那的制高点,登上去可以观看全城风景。

  已近中午时分,广场上行人很少。漫步在空旷的广场上,看见林荫大道方向不断走来三三两两的人群,有的手拎大布袋,有的推着婴儿车,里面装的都是瓜果蔬菜,主要是菜蕉,还有鲜鱼。踢踏踢踏的马蹄声在空旷的广场上响起,只见载满人的马车从同一个方向姗姗而来。向守卫广场的哨兵一打听,原来赶上了每月最后一个周日的农贸集市。

  慢慢地,看到的人越来越多,到了近前,人群密集。虽然正午的骄阳正烤着肌肤,我裸露着胳膊,在黑人大妈、白人农民间兴奋地挤着。有卖菜蕉、菠萝、胡萝卜、辣椒、南瓜、香瓜的……在地上摆着一堆堆卖的是零售小贩,从卡车上整袋整袋往下倒的是批发大户。有卖鸡肉、猪肉和其熟食的,但没有牛羊肉。有卖自制干白葡萄酒、自制点心的——一律国币(相对于古巴“外汇券”的古巴“人民币”)。一般都以10比索、20比索为单位叫卖,比如扛着一辫辫大蒜的:“Dos por diez pesos(大蒜,10比索两串儿)!”最后的音节要向上挑着喊才有味道。一个小摊上摆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小塑料袋,原来是各种各样的古巴作料!我花10个比索买了一包牛至(orégano),这在北京友谊商店里要花很多钱。

  这里很少有外国人的身影。我一个劲儿地问,他们热心地讲 :“酸甜角(tamarindo)剥了荚做饮料,酸酸的,对胃有好处。”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受了当年中国华工的熏陶,似乎对这一套很在行。同伴有人在吃一种外看像小红薯,里面却是橘红色软瓤的水果。一问,叫“mamey”,即曼密苹果。我们又花了10比索当场买了两个,退到路边树荫下,边吃边与小贩们聊天。同伴说,他“进入”古巴,自曼密苹果开始。“政府规定每月最后一个周日开集市,当地的农民和附近马坦萨斯、比纳德尔里奥的农民都到这里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哈瓦那17个区,每个区都有集市,革命广场的这个最大。”我们启发他们:“干嘛每月一次,干脆每周一次,或者天天卖得了!”

  每月一次的农贸集市,是古巴政府艰辛的改革措施之一。

  革命后,古巴农业80%属国营农场。现在正在把农业所有制改造成合作社、基层生产单位和小农户三部分,希望只保留少量国营农场。在流通渠道,也经历了从统购统销到直接卖给国家销售点,再到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任务后自行销售的过程。促成农业改革的特殊因素,是“苏东剧变”给古巴经济带来的全面危机,它造成了1992到1997年的特殊困难时期。

  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从殖民时期的烧森林毁农业种甘蔗,到革命后的伐甘蔗发展多种经营,再到又种甘蔗以换取工业产品。前殖民地国家都很熟悉历史留下的这种痼疾和怪圈。古巴在1959年革命成功后,投入了经互会的国际分工怀抱,而今天又在品尝这种新型依赖的苦果。比这种局面更严重的遗祸在于,殖民地历史中断了这块土地上的正常农业传统,奴隶制度曾给这块土地埋下了劳动是惩罚的恶根。

  然而,勤劳、勇敢、朴实的古巴人民已经改写历史,他们挚爱这块土地,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他们不为任何困难和挑战所惧,正在通过不懈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我们在人群中挤着,珍惜地拍下值得怀念的场面。一位妇女见我们拍照,自言自语地说:“您拍照是想了解古巴人的生活吧,告诉您,我们过得不错!”一个卖饼干的小伙子开朗地说:“照吧,照吧!”当确认我们是中国人后,马上关心地打听地震、西藏、奥运会等。一位排队买饼干的老知识分子听说我们是中国人,马上出列与我们握手。我们看到,一个男青年的自行车碰了同伴的裤脚,他连忙蹲下替对方掸灰,诚心诚意。同伴对我说:“古巴人很讲和谐!”

  快走出自由市场一条街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卖芦草的,他比划着解释古巴人用芦草装饰房间屋角的习惯。当我问道:“那么说日子好过些了?”没想到引起了他如下一段话:“这个大胡子是我们历史上最好的父亲。人们都说有基督,但谁也没见过基督。他就是基督,他想着穷人。北边的邻居,比魔鬼还坏!与其(乞讨般)吃野鸡,我们宁可安心地吃1比索的面包!” 

  当我们走完整条街迈上一个小坡回首观望时,熙熙攘攘的集市像一条人流,人流的尽头矗立着马蒂塑像身后的那座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