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导弹危机(百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45:15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一场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编辑本段]古巴导弹危机简介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则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 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 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编辑本段]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1.古巴革命
  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国。宣告这一胜利的是领导人民革命的菲德尔 卡斯特罗,当时这位领袖人物年仅32岁。 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同古巴的关系还比较好。2月,卡斯特罗出任总理,4月访问美国,还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巴蒂斯塔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美国政府欢迎卡斯特罗,并不是赞赏反对独裁统治,而是企图把古巴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巩固它在拉美的统治基础。
  无论是卡斯特罗还是他的战友,本来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联系,而且甚至对马列主义、对共产主义学说尚无基本的认识。
  2. 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的领导成员发生很大变动,政府重要部门绝大多数被主张实行急进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国政府担心控制不了古巴,后院起火,动摇美国在拉美的统治基础,于是就对古巴新政权产生了怨恨和不满,并且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古巴,企图逼新政府就范。但是古巴新政府的领导人很有骨气,并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这就导致了美国与古巴关系的日益恶化。
  1961年1月5日,美国竟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同时,从经济上开始对古巴进行制裁,把一个完全依靠生产和销售糖类来维持国计民生的国家严密地封锁起来,使它的食糖卖不出去,企图通过卡断经济命脉来扼杀年轻的古巴共和国。
  3. 猪湾事件
  1961年4月15日,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美国B-26飞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1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妄图入侵古巴并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罗新政府。但是,美国政府没有预料到,72小时之内,入侵者即被古巴人民一网打尽。然而,美国政府并未就此罢休,反而继续对古巴施加压力,继续采取敌视古巴的政策。

[编辑本段]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过程

  1. 向苏联寻求援助
  
在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时,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当时对古巴的处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正是出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鲁晓夫求之不得的事情。他认为,古巴局势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苏联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关系到苏联的威信及其在拉美的立脚点。古巴和苏联于1960年就恢复了外交关系。在美国同古巴绝交后,苏联就抓住机会,增加了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苏古关系的发展,也就隐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和日后的导弹危机。
  被逼上梁山的卡斯特罗,1960年秋天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面对坐在大厅里的美国人说,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在这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它。
  2. 赫鲁晓夫的逻辑:思前想后,值得一试
  他坚决主张把导弹运进古巴,理由是:
  第一,肯尼迪上台之后,吉隆滩登陆失败,使他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美国没有充分理由反对卡斯特罗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包括接受苏联的核武器援助在内。
  第二,对抗美国的包围。鉴于当时美国已经用轰炸机基地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都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因此应尽快秘密地把导弹运进古巴,而且要在美国发现之前装好,可供发射。
  第三,最重要的一个动因,是为了在全球恢复美苏平衡。50年代后期,在军备竞赛中,肯尼迪政府在50年代后期拚命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在苏美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部署导弹显然是恢复苏美平衡的一个快捷、便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60枚导弹,有的射程1000英里,少数射程1500英里到2000英里,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因而事实上就会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改变苏联的战略地位。
  第四,可以巩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控制古巴,从而把古巴作为同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以增强苏联的威慑能力。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思前想后,觉得这场大赌博还是值得一试的。
  3. 运送导弹:赫鲁晓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并且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
  1962年,苏联政府批准了赫鲁晓夫的计划,赫鲁晓夫在7月3日和8日参加了与劳尔-卡斯特罗的会谈,达成秘密协议。
  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于7月开始实施。苏联把运往古巴的货物改由苏联船只运送,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 2O或3O倍的核弹头。经过伪装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运抵古巴的。
  直到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 
  4. 苏联一直否认
  在此期间,苏联在公开场合一直否认在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表示:苏联不需要为了击败侵略,为了进行报复性的打击而将自己的武器转移到其他任何国家,例如古巴。赫鲁晓夫并且保证,在11月美国国会选举前,他不会挑起任何事件。一周以后,苏联政府发表了一个声明,特别提到征召后备役军人以及美国对苏联向古巴进行海运而引起的惊恐问题。声明说,苏联的船只是装运“给古巴人民日用品和食物”,但是,接着又承认:“由于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集团的威胁,应古巴政府的请求,还装载着一定数量的武器,以及训练古巴人使用现代化武器的军事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声明继续说:“……我们的核武器爆炸力如此强大,而苏联又拥有如此强大的火箭来运载这些核弹头,以致没有必要在苏联疆土之外寻找发射核武器的场所。……苏联有可能从它自己的国土上支援任何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仅是古巴。”
  5.被发现
  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
  1962年10月14日是星期天。在这个万里无云的星期日凌晨,两架美国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由专家们仔细地研究放大照片上的每一个画面。
  10月15日,他们认出了一座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在修建射程为2000英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使用的坚固的永久基地。而且,美国鉴定专家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
  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才得到上述情况的汇报。他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并立刻意识到这件事关系重大。他没有料到苏联人在古巴这样一个地方会采取如此轻率和冒险的行动,没有料到转眼之间古巴戏剧性地拥有了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装备最好的军事力量。肯尼迪感到,苏联导弹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要是不猛烈回击,那就会有损他的政府在国内外的形象,激起公众对他的不信任,并使美国如芒在背。肯尼迪决定,要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
  6.海上封锁,美国态度强硬
  
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肯尼迪认为这一"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是“蓄意的挑衅和对现状作出的毫无道理的改变,是美国不能接受的"。肯尼迪总统又以强调的语气列举了美国即将采取的海上“隔离"等"初步措施"。他在演说中用"隔离"一词代替了"封锁",认为这个词比"封锁"火药味较少,比较适用于和平、自卫的行动。然而,婉转的言词并没有减弱行动的火药味。封锁命令一下达,美国地面、空中和两栖作战部队即开始集中。此外,还调集出兵古巴所需要的军需物资,开始采取保护美国免遭核袭击的种种预防措施。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美国总统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
  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情报系统核肯尼迪政府的强硬态度。
  7. 世界危在旦夕
  在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以后的5天中,即从10月23日至27日,局势紧张到几乎"难以忍受的程度",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3日,星期二。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不仅在佛罗里达和邻近各州,美国集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庞大的登陆部队准备参战,而且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剑拔弩张地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
  美国对古巴实施的海上"隔离",于10月24日上午10时起正式开始。在蓝色的加勒比海上,美国海军舰只控制了几千英里长的海域。在离古巴东部海岸约300公里的大特克岛上,设有巨大的美军导弹跟踪站,密切监视往古巴去的船只的一举一动。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地被团团围住了。
  10月25日,苏联此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即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8.最紧张、微妙的阶段 赫鲁晓夫寻求妥协
  10月26日,星期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它"显然是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着要避免核战的激情"。在信中,赫鲁晓夫承认苏联导弹在古巴的存在,但把它们说成是纯粹防御性的。然后他说,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让我们不要使这种局势弄得不可收拾吧,强行实行隔离只会使苏联采取它自己认为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美国作出不会入侵古巴、也不允许别人入侵的保证,并且,如果它撤回自己的舰队,不再搞隔离,这就会使一切马上改观。
  10月27日 但是,就在美国总统答复赫鲁晓夫来信之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又收到了苏联领导人发出的第二封颇为冗长、带官腔的并带有更大火药味的信件(这也许是由苏联外交部写的)。信中包含着实质上不同的立场,其实质是谋求实现一种相互交换。
  “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我们同意这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我们可就双方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一项协议。……”
  肯尼迪立即拒绝了这种交换方法。他没有答复这封信,但白宫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土耳其与古巴危机毫不相干。这封信既反映出克里姆林宫内部意见的不一致,又使美国对苏联的意图更加捉摸不定,因而使局势又复杂化了。
  此时,在全世界所有的美国核部队和常规部队都已经奉命准备随时行动,一支庞大的入侵部队也聚集在佛罗里达。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美国官方普遍估计,在古巴的几个发射场已处于发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导弹发射场的任何直接空袭都可能造成美国城市上空的热核爆炸。肯尼迪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权衡了赞成与反对从土耳其撤除导弹的两种主张,讨论了空中打击和入侵的时间表。
  正当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激烈紧张地辩论应采取什么对策和一筹莫展的时候,罗伯特•肯尼迪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摆脱危机的办法。他说,为什么不可以不理睬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而只回答第一封信呢?
  他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议"的信:
  亲爱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细地阅读了您10月26日的来信,对您表示愿意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联合国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进攻性导弹基地上施工,并使古巴一切可供进攻之用的武器系统都无法使用。 ……
  但是让我强调一下,其首要的因素还是要在有效的国际保证之下,停止在古巴的导弹基地上的工作,使这一威胁继续存在下去,或者使这些问题同欧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广泛问题联系起来而拖延这一有关古巴问题的讨论,肯定将会加剧古巴危机并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们能按照此信和您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约翰 肯尼迪

[编辑本段]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赫鲁晓夫领会了肯尼迪的暗示。他认识到,长期容忍无法打破而又日益加强的封锁不利于苏联,封锁拖得越久,苏联的损失比美国就越大。在作出这一决定时,他已经来不及、也不想与性格倔强的卡斯特罗商量了,因为他已通过情报部门获悉,如果第二天不给美国答复,美军就会在29日或30日轰炸苏联的导弹设备和古巴的军事目标,然后,入侵该岛。再拖延下去,就意味着死亡。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信中说: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
  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随着这一句话的播出,这场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信中没有再提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
  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肯尼迪同时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命令苏联武装力量解除最高战备状态。
  加勒比海又平静了下来。
  影响
  
1.美苏关系的转折
  美苏更深刻的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
  2. 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
  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
  美苏之间差距的缩小也使得苏联在国际社会的野心扩大,使得美国苏联之间的碰撞更为激烈。
  3.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
  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条约》和1972年的《战略武器限制条约》。
  4.苏古矛盾
  而对于第三者古巴而言, 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人强硬得多,古巴人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这样做了,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

[编辑本段]对事件的分析

  1.对苏联向古巴部署导弹动机的分析:(地缘政治论,心理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A 对古巴的战略地位的分析
  早在19世纪前期,美国人就高举起门罗主义大旗,高喊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经营着美国人的美洲。美国视美洲为其禁地,不容他人染指,西班牙势力被赶走,一百多年来从未有任何国家胆敢在美洲捋山姆大叔的虎须,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古巴与美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拉美是美国的后院,古巴是美国后院的一根芒刺。苏联将古巴作为伸向西方深处的桥头堡。在苏美冷战的大背景下,位于加勒比海美国传统势力范围内,苏联在小小的岛国古巴部署导弹将使美国感到如芒在背.苏联政府认识到古巴的战略地位对美国重要性,认识到这个问题对美国来说多么痛苦。
  B.赫鲁晓夫向古巴部署导弹动机的分析:
  
第一、保护古巴,以防美国入侵;苏联人认为:尼迪上台后,吉隆滩登陆失败,使它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美国没有充分理由反对卡斯特罗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就包括接受收苏联的核武器援助在内。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是为了保卫古巴,之所以苏联要大力扶持古巴,不听任古巴挎掉,就在于它意识的苏联在西半球有一个卫星国是极为有价值的,这对苏联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是非常有力的。苏联从来未在海外(包括东欧共产党集团)部署核弹,美国则在苏联周边到处设有核弹基地或派核潜艇巡弋;苏联希望改变战略布局,在美国后院配置核弹,以求得武力均衡,并弥补苏联在核弹数量上与美国的巨大差距;这样可以巩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来控制古巴,从而把古巴作为同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以增强苏联的威慑能力。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如果失去古巴,那将是对马列主义的可怕的打击,将会严重削弱苏联在全世界,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如果古巴失去,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就会屏弃我们。苏联必须对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干涉进行明显而又有效的威慑。导弹显然是合乎逻辑的答案。苏联方面认为如果这些武器的确能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改变战略平衡,那么他们值得去冒险,无论他们可能与古巴避开美国的海军陆战队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使赫鲁晓夫确信他应该冒全苏联安全的险去挽救在哈瓦那的年轻的革命者,甚至是所有地方的革命者。
  第二,对抗美国的包围,鉴于美国当时已经没有轰炸机(远程)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就是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到1962年,莫斯科的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模式已经大大地失去了其吸引力。仅留下军事力量作为影响世界的有效方式。因此,应该秘密的把导弹运到古巴,而且要在美国发现之前把它安装好,可供发射。赫鲁晓夫认为,在古巴安装我们的导弹可以阻止美国贸然对古巴采取军事行动。除了保卫古巴以外,苏联的导弹还会使西方人所说的“力量均势取得平衡”美国人已经用军事基地包围了我们的国家,利用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他们会尝到敌人的导弹瞄准自己是什么滋味。我们只不过是想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过身。
  第三,作为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为了在全球恢复美苏平衡,在军备竞赛当中,肯尼迪政府在五十年代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在美苏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导弹危机时,美苏在战略武器方面的比例是17:1,美国大约领先苏联10年。美国核武库的新成员和美国制定的打击军事力量战略又给苏联的核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威慑。此外,美国具有新式的情报收集技术,也确定了苏联核基地的准确位置,使苏联更进一步处于被动地位。赫鲁晓夫心里知道苏联存在战略劣势.赫鲁晓夫也许还意识到要让苏联在核竞赛中赶上美国尚需很长时间,并且要耗空苏联的财力。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布置导弹显然是苏联恢复美苏军事平衡的一个便捷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六十枚导弹,有的射程一千英里,少数射程一千五百到两千英里。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是为了显示导弹实力,苏联急于弥补美苏在导弹方面存在的差距,因为发展洲际导弹和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费用太高。古巴+中程地对地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由于苏联缺乏将核导弹投放到美国本土的能力,所以在古巴设置基地布置他们现有的中近程弹道导弹,那么他们就能够迅速而相当廉价的大大增加以美国为目标的导弹总数。这些导弹能够越过大多数美国的导弹警报系统,在发射和到达目标这段时间里,实际上使对方不能发出作战警报,美国核轰炸机在跑道上,所保持的十五分钟地面待命就显得时间太长了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从而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
  第四.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实际上对双方的战略军事并不能造成多大的改变,但战略军事在外表上是会发生重大变化的,这种表面的变化,对于国民意志和世界领导地位都会起作用,不管怎么说,他至少也是一个政治和宣传上的胜利。
  C.苏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的分析:
  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是思前想后觉得这场大赌博还是值得一试的。赫鲁晓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并且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这样即使美国发现并采取措施摧毁它们也不怕,因为只要有1/10导弹留下来,就能给美国以致命打击。它们是对准着一批特定的美国城市的。如果发射出来,几分钟之内800万美国人就会丧命。赫鲁晓夫可能断定,美国人太胆小,肯尼迪是个软弱的总统,不敢冒核战争的风险,美国人一旦实际面对着这些导弹除了抗议之外,不会做什么别的。这样,美国人就会在全世界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和优柔寡断,从而使盟国不相信美国的话,而谋求与苏联人的和解,特别是听任共产党在拉丁美洲的影响,来达到讹诈的目的。苏联认为“在局限于古巴的冲突中使用低消耗的短程核武器将不会激怒针对苏联的大规模核报复”。 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侵略,就会使用核武器。也许苏军将进入山区去打游击战,象卡斯特罗曾经打过的一样,留下核武器和导弹在他们后面。也许美国人将不许发动进攻,这样因此让苏联人有一个体面地撤退。也许赫鲁晓夫将容忍卡斯特罗被推翻和红军被羞辱。将核导弹安在美国佬的鼻子底下,赫鲁晓夫似乎出了一口恶气。到底在美国门口埋了一颗地雷,将世界的视角从东半球转到了西半球。可是,他没有料到,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引起,战争危机同样也威胁到苏联。赫鲁晓夫也为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2.对美国作出的反应的分析(心理分析法,法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A.美国政府作出的反应: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讨论如何迫使苏联撤走导弹时,先后提出了6种方式以供选择.邦迪和腊斯克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或通过葛罗米柯或直接会见赫鲁晓夫,或向联合国提出.肯尼迪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谈判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况且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工程进展迅速.美国必须立即作出反应,时间紧迫不允许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泰勒,狄龙等主张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实施外科手术,进行空袭加以摧毁.这种方案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冒险的,不可靠的.人们担心在空袭中不可能全部摧毁在古巴的导弹,残留下来的苏联导弹可能对美国进行报复,它必将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美国实施空袭必将要伤害苏联在古巴的技术人员.苏联可能会作出强烈反应,导致毁灭人类的核战争.进行空袭以摧毁苏联在古巴的导弹的方案遭到了否决.麦克纳马拉提出进行封锁,不让苏联继续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在对峙中迫使苏联撤出已在古巴部署的导弹.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可进可退,留有回旋余地的方案.封锁成功迫使苏联撤出,避免直接冲突;封锁不果则可考虑采取进一步措施.肯尼迪最后支持了进行封锁的方案.
  B.对封锁方案的分析:
  封锁的目的在于防止继续把进攻型武器,运进古巴,并且渴望强迫撤走这些已经设置在那里的导弹。封锁是介于无所作为和战争的中间道路,这条道路利用了美国在当地常规力量方面的优势。同时的战略上,处于既可战又可和的有利地位。封锁是比空袭更为有限更为低调的军事行动,他给赫鲁晓夫提供了一种选择,只要苏联的船只避开,就可以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况且,在离美国不远的加勒比海上交锋,即使不可避免,也是对美国最有力的军事对抗,当然,封锁也有弊病,以空袭相比,封锁的最大缺点是实践问题,因为他不能给赫鲁晓夫和全世界一个即成事实,他的影响无法预料,持续多长时间无法肯定,同时他还给苏联在古巴导弹投入使用以足够的时间。在美国方面看来,封锁是有吸引力的,它的好处是使美国可以更有节奏的升级,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步升级或者迅速升级。它可以作为向赫鲁晓夫发出的一种明白无误的而不是,突然的或者屈辱性的警告。让它们了解美国人期待它采取什么行动。由于封锁是相对慎重的,可以避免伤亡,可以避免进攻古巴领土,所以它比空袭更容易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使美洲国家和盟国支持美国初步采取的立场。
  C.对美国反应的国际法角度分析:
  个人认为美国在事件决策中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尊重别国主权的原则;不用不法行为对抗不法行为的原则.
  还在一定程度上遵守了>关于对一些军事手段方法加以限制的限制原则;以及采取的手段应与预期的,具体的和直接的军事利益成比例,禁止过分的攻击和造成过分伤害的军事手段的比例原则.而只采取了相对理智的封锁手段.
  D.对肯尼迪的个性魅力的分析:
  肯尼迪很可能是他的政府中最懦弱的一员——他根本不是鹰——但是他明白坚持这种立场才是更勇敢的。很多时候,寻求和平比发动战争更需要勇气。肯尼迪对危机的处理一直是果断的、是不妥协的.勇气是不偏不倚的。虽然很多人认为,那根本不是勇气,而是一种危险的固执。肯尼迪认识到,无论苏联战略能力陡增两倍或三倍所带来的军事影响是什么,政治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赫鲁晓夫是想通过这一努力去重新调整由华盛顿有关没有导弹差距的承认所确立的战略平衡,肯尼迪勇敢的鹰派作风和冷静灵活的反应阻挠了这一计谋的实现,为美国人赢得了胜利,还羞辱了俄国人.
  E.对如果形势失控的假设:
  如果 尝试失败了,美国军队在古巴已经登陆了,而且赫鲁晓夫象肯尼迪预计他去做的那样攻击土耳其导弹,那么情况又将会怎样?会发生核战争吗?这儿证据太少,不能作结论,但是总统的确发表了一些明确的命令:没有他的许可不许发射丘比特导弹。即使在如下情况下也不能发射:“作为对我们可能正在别的地方采取行动的回应,苏联对在土耳其的部队发动核战争或无核战争。”
  如果美国军队在古巴登陆,他们将遭遇到比智囊团预计的四倍还要多的配备有核武器的苏联军队。俄国人很可能会不顾一切地战斗,因为正如朱可夫所说,军队士气高昂,而且“我们无法离开古巴,我们无路可退。”在某种程度上,赫鲁晓夫预测到了这些危险。他预先命令指挥在古巴的苏联军队,没有莫斯科明确的许可,不准使用任何核武器.只有在战争已经开始而他又不能到莫斯科获取许可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战术核武器。没有莫斯科明确的许可,不准使用任何核武器。由于没有许可的行动联系和其他相关的保护措施因此当警戒水平上升时,他加强了对下级的控制,而有一些肯尼迪却没有做。赫鲁晓夫决不给其他任何人发射 和 导弹的权力;甚至连战略和战术核弹头都没有装到火箭上去。苏联防空部队同样也被明确命令不得向美国的侦察飞机开火,尽管它们正在搜集有关导弹部署的详细资料。
  3.事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心理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回顾性的计算危险几乎与试着预测危险一样困难:在任何复杂的系统里,可能变糟的事如此之多以致很难知道可能是什么,或可能有什么。
  A.对国际局势的直接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
  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条约》和1972年的《战略武器限制条约》,还有同样重要的非正式的关于双方都容忍卫星侦察的谅解备忘录。到70年代晚期,冷战变得更加激烈更加持久了,达到了超级大国水平,影响着整个“和平的”国际体系。
  B.谁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了上风:
  肯尼迪肯定认为是美国,因而他警告他的下属们和当时仍接受这种指示的记者们不要过分公开的吹嘘而使赫鲁晓夫感到羞辱。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以致总统忍不住告诉国会领袖们:“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也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进步。”"苏联人就象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
  赫鲁晓夫则认为:“我们从肯尼迪那儿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伟大的胜利。” “美国侵略者的目的是摧毁古巴,我们的目的是保存古巴。直到今天,古巴一直存在着。由此看,谁才是胜利者呢?我们仅仅花费了运送导弹去古巴和运回它们的往返旅程费用。”
  那一处理是一种美苏之间的妥协,对任何一方都不是一个鲜明的胜利;而对于第三者古巴而言,它得到了比以前认为将带给它的更多的东西。古巴也兵不血刃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赫鲁晓夫在次年被罢免,卡斯特罗仍在哈瓦那掌握领导权;当赫鲁晓夫这位前任苏联领导人口授他的回忆录时,卡斯特罗仍如此;直到今天,卡斯特罗也还是如此。导弹危机的解决为卡斯特罗执掌政权提供了极其有效的生命保障,他的生命期望值比任何人估计的都要高。
  C.古巴的无奈:
  在整个古巴导弹危机中古巴对美国的立场要比苏联人强硬得多.菲德尔 卡斯特罗曾这样表示;"我准备使用核武器吗?是的,我将同意使用它。因为不管怎样,我们认为核战争是当然的,我们都将消失。在国家被占领或完全被占领之前,我们准备为捍卫我们的祖国斗争到低?"古巴人坚决不同意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的强烈反对下赫鲁晓夫这样做了,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卡斯特罗对米高扬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扑任何人,因为人们的联合非常牢固。”但是现在古巴人“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米高扬厉声回答到:“我们看见你们准备漂亮地死去,但我们相信这不值得漂亮地死。”

[编辑本段]结论及现实意义

  作为国际关系史经典的案例,古巴导弹危机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解决国际冲突的新途径呢?
  A.古巴导弹危机留给我们的启示
  1.正如现实主义者认为的,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古巴导弹危机被解决时, 俄国人事先没有征求过卡斯特罗的意见。卡斯特罗因而宣称他被出卖了,并表示对这个协议将不予理睬。然而他虽能拖延时日,却不能制止危机的结束。导弹尽管设在古巴的土地上,却是掌握在俄国人手里,而且也没有一个古巴人懂得如何发射导弹。
  2.在国际关系中谎言有助于事件隐秘性的达成.而欺骗将导致国际社会的不信任.这个秘密行动的最大的不利就是它要求说谎。赫鲁晓夫欺骗了肯尼迪关于在古巴有进攻性武器的存在,葛罗米柯曾于10月18日当面向肯尼迪总统说谎,那时总统已经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了。 “在那一行动中,它肯定使肯尼迪产生了一种个人背叛的气愤,它也阻塞了在互信基础上建立超级大国关系的道路。”还有,信任却是赫鲁晓夫所希望的。象一份最近发表的关于这次危机的一篇评论所说的:“他相信美苏关系将在肯尼迪被告知了有关导弹的事后取得进展。” 但是对赫鲁晓夫来说,欺骗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他曾经就弹道导弹的能力无耻地说了好几年谎话。
  3.美苏两国在事件中都充分考虑到国际舆论的反应.两国都有效的开展了舆论战,以求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但独裁国家和民主国家在制造和控制国内舆论的能力是不同的,独裁国家要普遍强于民主国家.无论赫鲁晓夫多么憎恨在土耳其的美国导弹,他都不必担心他们的国内意向。他能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苏联国内的舆论。他曾长期打击克里姆林宫内的潜在对手,没有人用土耳其的导弹作为借口去攻击他们的领袖。肯尼迪不欣赏这样的优点。试图去欺骗民主总是危险的。某种程度上,独裁者总能控制他们自己的尴尬程度:如果国家要求做到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他们通常就能设法做到。而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不能,但是他们可以说虽然自己被欺骗,但并没有什么因此而改变。虽然他们的政治对手将迅速证实结果不是这样。俄国人对民主的无知又一次糟糕地帮助了他们。
  4.根据贝塔朗非的"系统论",假设把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世界视为一个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系统.则其中一个参项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参项发生变化.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所引发的危机印证了这一点.另外国际关系结构取何种模式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差异和力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综合国力中的领土,资源,经济规模,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等"硬实力"决定了国家实力的大小;而民族属性,历史观念,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等"软实力"则决定力量的发挥和使用方向.苏联试图改变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等因素使有效的国家实力达到更充分的发挥,以求达到制衡美国的战略优势的目的.
  5.在不安全的状态中,一过在制订政策是不能只强调自身利益,因为要求得生存就得与别国在政策上偕同.这正是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忽视和古巴导弹危机中学到的.
  6.亨廷顿在"文明冲突论"中指出国家利益源于国家的认同.当面临共同的敌人时,美国政府和人民间,各党派和各权力集团之间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认同.与此类似的还有英阿马岛海战期间的英国和珍珠港事件期间的美国.
  B.古巴导弹危机所解决的国际冲突途径和范试:
  1.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古巴导弹危机的两个主要当事国领导人在危机中采取的理智和克制态度值得国际社会各国借鉴.
  他们每一方都要求保持自制,避免感情用事。 国际政治学大师摩根索说过,审慎是最大的美德。40年前肯尼迪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彰显了他的“审慎”,这也许应该为情绪化的、意识形态驱动的布什先生提供一个有益的观照。在高度警戒的条件下管理核武器的经历表明这些核武器是多么容易失去控制。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后来说,所有三个国家在危机前后所做出的决定,都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被导入歧途。尽管错上加错,但这一切错误都在核战争的难以挽回的灾难后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是肯尼迪,也不是赫鲁晓夫,而是核战争本身遏止了核战争的爆发。
  2.古巴导弹危机历史时刻,出示证据避免大战.获得重要的证据会使当事国在危机中获得主动.肯尼迪为什么对以前那些声明反应如此慢,在他们的欺骗被揭露之前等待了几个月,而对在古巴导弹的作出反应如此之快呢?一个明显的理由是古巴的导弹是真的,而不是哗众取宠。
  3.冲突中利用定量分析法使当事国占有了充分的感性材料,以求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反应.古巴港口比过去明显繁忙,使美国起了疑心并派出U-2侦察机才发现了在古巴的导弹.与之相对的是当事国对自己的调兵等行动也采取了掩盖措施.10月8日,一支F-4H战斗机中队进驻位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南端佛罗里达群岛的京维斯克岛以加强美国在那里的军事力量.对外美国则宣称,这是每年在这一地区例行军事演习的一部分。
  4.肯尼迪政府应用控制论使用危机决策模式.为各国提供了新型的解决危机的有效模式.
  模式的流程如下:接受一定的变量与信号--->作出反应--->信息反馈--->修正目标.
  面对具有严重性,时效性和突然性的事件.决策者可根据新情况,对原先作出的常规决策及时修正或补充,能较为充分的考虑到国际关系中不确定的因素,扩大了选择和可控制的范围,为外交决策提供了较大的摆动幅度.
  5.古巴导弹危机被称为"谁是懦夫"零和博弈的经典安例.由于当时美国拥有核优势,处于攻势,肯尼迪总统采取强硬立场,命令对古巴实行封锁,对苏联进行核讹诈,迫使赫鲁晓夫作出让步,从古巴撤回苏联的导弹,危机才随之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