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 (爱李延年歌、淳于~语,合为词,庶几《高唐》《神女》《洛神赋》之意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1:08
辛弃疾:水龙吟
(爱李延年歌、淳于~语,合为词,庶几《高唐》《神女》《洛神赋》之意云。)
昔时曾有佳人,翩然绝世而独立。未论一顾倾城,再顾又倾人国。宁不知其、倾城倾国,佳人难得。看行云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下,襄王侧。    堂上更阑烛来,记主人、留髡送客。合尊促坐,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止乎礼义,不淫其色。但啜其泣矣,啜其泣矣,又何嗟及!
宋人填词,不怕照抄唐代诗人的句子,也没有人指搞这是“偷古人句”,可以说是“立法甚宽”。所以贺铸写《行路难》(小梅花)时,照抄李白、李益、李贺、朝综的诗句,组织成篇,不仅毫不脸红,而且居然还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周邦彦善清真运化唐诗,陈振孙于是称赞他“多用唐人诗语,#栝入律,浑然天成。”沈义父也说周邦彦“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抄句不算坏事,甚至还是一种本领。其他文体似乎还享受不到如此破格的宽容哩!
当时人的看法既是如此,到了辛弃疾手里,索性就大做起来。“稼轩词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他不仅在词里大量运用这些古代的散文、诗、赋,并且运用得十分灵活,富于变化,使之具有新的生命。他最突出的一点是能够做到古人为我所用,而不是抄袭拼凑。我们之这首《水龙吟》中,便分明看出这一特色。
这首词,没有一句话是辛氏自己的创作,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集句”(见注文)。
竟然都是古人的话!我们真有点替作者担心:从前有些家无长物的穷汉,有时为了撑撑门面,东家借一件长袍,西家借一顶帽子,南家借靴,北家借裤,把自己打扮一番。可是这样拼凑起来的一个人,会象什么样子呢?怕会成为谁也不认识的“四不象”吧!
其实问题不在于借与不借。假如借贷者不是家无长物的穷汉,而是“长袖善舞”的大贾,情况就不同了。东西虽然都是借来的,却没有使他穿戴起来局促不安、举止失措;相反,他的精神面貌同样会显得活泼而鲜明。可见关键不在于是否“借”。
我们说,辛弃疾也是有这种本领的。但这个结论自然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
辛弃疾这首词是有所寄寓的。
事情须从当时的政治情势说起。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而北方广大地区人民却呻吟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是积极进行收复中原的工作,还是苟且偷安,对敌屈服妥协?正是摆在南宋君臣面前的第一主题。在这个主题面前,划分出两派人物:抗战派和主和派。朝廷上,所谓“最高一人”的高宗赵构,我们都知道是个什么货色,无须多作介绍;便是第二任的孝宗赵#,似乎在和战这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实际上还是认为偏安一隅是更为稳当的。所以主张北伐的名将张浚,一旦在苻离之役受到挫折,马上就被斥出政府;此后的四十多年,直到朝#胄北伐之前,皇帝换个两个,可就不曾有过较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不幸辛弃疾一生最重要的活动时期,恰好介在苻离之韩#胄北伐这四十多年间,也正是主和派得意扬扬、官僚们歌舞湖山的时候。一方面的人得势了,当然就排斥另一方,所以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人,即使不致遭受贬逐,也是被摒于无所作为之地。辛弃疾本人就是一个好例。他在南归四十多年中,就有二十年被迫赋闲家居;朝廷即使授以官职,也是东迁西调,使他难以有所建树。朝廷上两派人物,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当时谁也看得清清楚楚。
这首《水龙吟》便是运用讽寓的手法,来刻画这两种人物所受的不同待遇。
上片的那个“佳人”,是君王所宠幸的。为什么要宠爱她呢?因为她“绝世独立”,换句话说,是敢于犯天下的大不韪,力主对敌屈辱投降。这个“佳人”,大家都知道她能够“倾人之城,倾人之国”,也就是可以导致亡国覆家的地步,可是君王却全不计较这个,反而认为她是“难得”的人物,对她宠眷不衰。
试看这位“佳人”所受的宠遇吧。她就象宋玉笔下那个巫山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一直留在君王的身边,受到无比的信任。
这样的一大段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复述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也不是重复宋玉的《高唐赋》(那是绝无意义,也无必要的),它的予头所指,乃是以秦桧为代表的那一派人物。这一派人物因为投合了君王的心意,自然就大受宠幸,尽管他们的所作所为足以“倾城倾国”(以后的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君王也毫不在乎。
转入下片,却又出现了另一种人。辛弃疾用淳于髡来作代表。
淳于髡是个什么人呢?《史记》把他安插在《滑稽列传》中。其实他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他“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他敢于犯颜进谏。楚国发兵攻齐,他奉命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迫使楚军半夜退走。
据《史记》记载,淳于髡计退楚军之后,齐威王大悦,“置酒后官,召髡赐之酒”,于是淳于髡乘机进谏,劝威王停止“长夜之饮”,而威王果然接受了。但是辛弃疾引用这个故事,并不是原样照搬,而是另有深意。
这是南宋朝廷上另一种人物,他们是有本领的,可是君王并不需要这种本领,只是在“长夜之饮”的时候,邀他也来参加一份,到“更阑烛灭”之时,还特地把他留下;为了拉他同流合污,甚至让他“合尊促坐,罗襦襟解,微闻芗泽”。不料只因他“止乎礼乎,不淫其色”,也就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在政治上与前者同流合污,其结果,便落了个“啜其泣矣,吸其泣矣”的下场。
这样解释这首作品,决不是任意附会的。
王炎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宋孝宗乾道五年,参加政事王炎出任四川宣抚使。他是主张从川北、陕南出兵,首先收复关中,然后以关中为根据地,进一步进取中原。乾道七年七月,孝宗忽然对他表示十分信任,拜为枢密使仍兼四川宣抚使。枢密使是掌管军事的宰相。这个任命,颇使人出于意外,连宰相虞矣文也感到困惑不解。不料正如大诗人陆游所慨叹的:“不如意事常千万,空想先锋宿渭桥。”乾道八年九月,正当王炎在陕南积极筹备军事行动的时候,孝宗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年度的转变,把王炎的四川宣抚使撤销,调回临安枢密院。于是前线军事行动随之瓦解。过了五个月,王炎连枢密使的官也丢了。这件怪事,不是很象词里说的,忽而“留髡送客”,忽又“啜其泣矣”那种情状吗?
到了淳熙五年,王炎逝世。消息传到辛弃疾耳里。据辛弃疾说:“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见《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词序)什么叫“门户”?用现代语说,就是派系。他们以为王炎的失败,是由于派系斗争的失败,其实在派系斗争后面还存在着一个更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孝宗的倾向。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了,辛弃疾虽然把别人的东西借过来,可是这些东西穿戴在他身上,却出现了异样光彩,仿佛褪了色的衣服重新鲜艳起来,发了黄的珠翠重新显出光泽。这决不是用什么“点铁成金”的比喻能够解释的。可以这样打个比喻:作者把这些旧的东西拿过来,注进了新的生命,给予了新的灵魂,让它在新的环境下表演一场现代剧。那些斑斓的古代衣冠,能使被朝笑的统治者眼睛迷糊,而真正欣赏的人却能通过那些富于暗示力的动作,领会它那深刻的涵义,并且为之击节称叹。
1昔时曾有佳人——《汉书·外戚传》:“李廷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尝侍上,起舞而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2行云行雨——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1留髡送客——《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辞?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闻芗(xiang)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
2止乎礼义——《笔诗·关睢传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忧在进贤,不溪其色。”
3啜其泣矣——《诗·王凤·中谷》:“中谷有#,#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