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的高看以及高看之余 - 吴新平 - 新闻解读 - 价值中国网: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14:47
对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的高看以及高看之余
吴新平 于 2009-3-22 14:10:00 发表 | 类别:文化/艺术
发表者简评:
索引: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17日报道,最近一幅名为《与但丁讨论神曲》的油画在网上热传,这幅油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03位世界著名人物的形象。看罢作品,感触良多,归纳一二三四。
一、一个感觉
震撼。
这是我第一眼在网上看到《与但丁讨论神曲》油画的感觉。个人觉得相对于西方的绘画,过去中国的绘画艺术大体上遵循两条路径:一是在写意中沉湎于国画中自说自话,二是于写实中对西方油画亦步亦趋。但今天在网上观摩了几位中国人创作的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让我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高看许多。
这几位画家的名字注定会因这幅油画更加夺目,他们是戴都都、李铁子、张安君(网传系此三位画家)。
二、两面解读
对精英解读的集中检验。
画家所刻画的人物必定是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画家又往往被视作社会精英,人物油画也就是画家对人物的精英解读。另一方面,观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都在其他各领域精英的引导熏陶下形成一套固定的人物印象,并且这种印象会被带进对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因此,观众对这次历史人物集中展示的鉴赏,无疑会是公众对画家的名人解读的一种检验。如果作品给人的感觉与观众固有印象发生冲突,则就会产生观念的博弈,最终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对公众解读的重新审视。
观众对历史人物本身的认识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有时候不同观点是各领风骚几百年,历史也正是在各种观点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螺旋前进。前不久“阎崇年被掌掴事件”着实让人们对不断变化的历史观、英雄观讨论了很大一阵子。作品中,秦始皇和万里长城、法老和金字塔、爱因斯坦和原子弹、福特和汽车,以及成吉思汗和拿破仑的征服等等,斯人斯物斯事,其中的功过是非也只能继续留待世人评说。
三、三层意义。
致敬传统与全球视野
在此之前,我个人因孤陋寡闻所知道的中国这样宏大场面的画作只有《清明上河图》,不知画家们是否有向经典致敬的初衷。另外这幅油画内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的时间、范畴和地域的多向跨度与争议性,都体现了更加全球性的视野。这种视野,可以说我们目前在很多方面都极为匮乏,以画作形式进行探索表达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
重拾自信。
这幅油画所体现出的中国艺术家的宏大叙事的能力,让人惊叹。近现代,面对西方文化强势的时候,中国画家对世界性事件和思潮少有贡献,总是羞于表达,或者是言之无物、大而无当。这种状况,既是因为大师级人才的欠缺,也有整个民族精神的萎靡怀疑的原因。而这幅作品则充分展现了我们民族本应有的自信,他们已经敢于在历史和现实的宏大主题中,让中国人以骄傲的方式进入西方主流话语形态。
回归现实。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客观表现国人当下状态所能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增添的光荣十分有限,我个人对这幅作品的扬也丝毫不能提升作品的荣耀。但作为人类文明结晶之一的绘画,能为我们普通人所理解,不能不说就是一种回归。这比过去那种君临天下的人物肖像画更可亲近了,艺术不正是应该这样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已经迷失了很多年,这幅作品的流行在这个方面应当具有示范的意义。
四、四点讨论
作品有多么的讨巧?
先看这幅画突出的“政治正确”的“中国特色”。伟大领袖毛泽东居中而坐,视线所及有被打败的蒋介石、继承权力体系的邓小平,有政治招牌孙中山、文学旗手鲁迅、国际友人白求恩,还有好学生雷锋、朋友和对手斯大林、精神导师马克思,当然身边不能没有周恩来。另外在电视上炫一下原子弹、请关云长亮一下青龙偃月刀也是“必须的”。如果毛泽东治国的后半生存有很大争议,那么设计由人性楷模林肯作陪,则是匠心独到。一边与林肯讨论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林肯当年所为),一边与李白讨论浪漫主义诗歌,如果全国人民有需要的话,还可以拉就近的李耳孔丘二老先生侃一下伦理道德社会哲学,中国领袖的代表风范气势如虹。
中国画家把毛泽东作为这幅作品的主角,其讨巧之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最解气的是,浓缩百年民族屈辱、深深伤害中国人的日本军国主义代表东条英机,跪在地上向我们的暴君秦始皇忏悔(照我们的历史演义,其自然很难获得赢政老先生的谅解,唯一的结果恐怕就是赐他剖腹了)。
用秦桧的跪像嫁接靖国神社的甲级战犯,以主场优势三堂会审抗击列强侵略,作家再次挠了民族心灵深处的痒痒,亦可谓讨巧之极。
作品有还有遗憾吗?
宗教,可以统摄人们的灵魂,并籍以创造辉煌的文明。世界历史及当代现实不可能是脱离宗教的完全世俗,可画作中竟然没有耶酥、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这样的宗教符号性人物。也许这可归因于中国历来去宗教的文化传统,但作为一件具有世界史观和全球视野的作品,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抽烟,放在生活中,在一些以个人为中心的画作题材里,作为某些人的动作符号尚无不可。但作为一个精英的聚会(假如这是一场“聚会”),仍然旁若无人地吞云吐雾,似乎显然过于嚣张,与国人的谦谦君子风范相去甚远,于环保而言当然更不能算是“科学发展”。艺术渴望真实,但艺术若过于满足于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为遗憾。
我们从这幅有关中国的历史画卷中能从中看到什么呢?
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画中中国人物为21位,也正好近五分之一。
如果说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则我们看到在大思想家哲学家李耳和孔丘之后,是2000多年的萧规曹随、思想家出现断层,最终只得从西方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
另外相对西方曾出现爱因斯坦、福特、比尔盖茨等科学家企业家,中国却呈现严重的群体性缺失。
再加一点牵强附会的感想:
初看作品,即为那些熟悉的或似曾相识的人和物思考良久。但接下来就很吃力,因为其中也有很多人我几乎完全陌生。在强大的摄受力之下,我不得不陆陆续续地去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其他人或事,力图让自己更完整地理解作品。
由此我在想,如果这部作品能够流行,它是否能掀起一股新的学习历史、关注人文的潮流呢?也许有点夸大其辞。但当我们发现传统教育因为过度说教而逐渐有成为一个负面词汇危险的时候,我们还是期待一些好的艺术作品,在向我们展现美的时候,还能不知不觉地为我们开启更多的知识殿堂之门。
还有一个担心:将这幅作品作为“大国崛起”宣传的应景之作----实为可悲。(吴新平)
标签:中国崛起思想讨论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