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资讯 - 《变局:百年国学纪事》之广雅书院惊天奇论 万木草堂动地潮音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57:11
《变局:百年国学纪事》之广雅书院惊天奇论 万木草堂动地潮音 2010-04-20    陈代湘    光明日报    点击: 1047

 

 

 

压题图片为《国学研究院》,油画,作者陈丹青。图中人物左起依次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作者手记:2007年盛夏,我受光明日报编辑之邀,写作一部用纪事文学的手法讲述近代国学历史的书。国学大师们那令人景仰的学术和特立独行的人生深深地吸引了我。如今,书虽撰成,心实忐忑。现摘取书中涉及“新学伪经”、国粹运动、北大国学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刊出,敬请广大读者批评。】

 

  春风吹过,广雅书院里的木棉花全部开放了,硕大火红的花朵缀满枝头,像一株株火树在燃烧。

 

  廖平在花树间徜徉,顿感精神振奋。难怪木棉又叫英雄树,它能激发人的英雄豪气。

 

  廖平一边赏花,一边等人。他不会想到,他今天与这位来客的会晤,将触发一桩震撼学界的大事件。

 

  门外进来两位30岁出头的男子。为首一人,身材颀长,留着一部黑胡须,目光炯炯射人,廖平猜到这人就是康有为。康有为性格极其豪爽,对着廖平长长地作了个揖,然后就像老朋友见面似的哈哈大笑,笑完之后,自我介绍。又把同来的黄季度也作了介绍。

 

  “康先生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呀!”廖平寒暄道。

 

  康有为笑着说:“这里可不是蓬荜哟,这是金碧辉煌的有名书院。”又转过话锋:“廖先生在广州住得还习惯么?”

 

  廖平答道:“习惯。”于书房落座后,康有为说:

 

  “廖先生,去年我就从朋友那里读到了大作《今古学考》。先生主张平分今古,但我在先生书中也看出了重今轻古的倾向。”

 

  廖平大为惊奇,拱手赞赏:“康先生好眼力!”

 

  廖平一生精研经学,几年前他写作《今古学考》,一般人都只看到此书中平分今古的学术态度,康有为却看出有重今轻古的学术倾向,这让廖平相当惊讶。

 

  廖平一时高兴,拿出两本手稿给康有为看。廖平说:“我现在又有新的想法。这两篇稿子还没有定稿,先请你看看吧。”

 

  康有为接过两本手稿,一本题为《辟刘篇》,一本题为《知圣篇》。当时没来得及细读。辞别廖平,回到住处,把两本手稿细细读了一遍,核心观点有二:一是认为古文经都是刘歆伪造的伪经,这等于是说历代朝野尊奉的古文经典都是假的;二是认为“素王”孔子托古改制,因为孔子有德无位,改制立法不能见之于当时的实事,于是把改制的思想以“微言大义”的方式通过《六经》传给后世帝王,为万世立法。

 

  一开始,康有为对廖平的观点颇不以为然,并给廖平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过了些日子,廖平回访康有为,向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康有为大为叹服。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多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自从两年前他会试失败后,就立志揭发古文经学之伪,发誓要借孔子之名来达到变法改革的目的。只不过,康有为苦苦思索仅仅得到一个大概的想法,现在见廖平讲得这么明确,康有为就像被人在血管中点了一把火,全身的血液被烧得沸腾。当晚,康有为彻夜无眠。拂晓时分,心中已酝酿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令他感觉找到了一个支点,他要用这个支点,撬动整个中国。

 

  过了一段时间,廖平去了北京,康有为经济上也发生了困难。志向再远大,眼下首先得解决吃饭问题。想来想去,唯有收徒教馆,赚些钱解决生活困难再说。可是,时下教馆的,一般都是进士、翰林,至少也得是个举人。自己只是个监生,监生教馆,在广州可是新鲜事儿,弄不好还会遭人耻笑。但是,康有为毕竟是康有为,他的狂劲一上来,不管不顾,就贴出广告,要坐馆收徒。

 

  广告贴出半个多月,却不见一个学生光顾。而此时有一个叫石星巢的人,也在广州教馆,比较红火,学生在百人以上。康有为的狂劲又上来了,写了一封信给石星巢,要求分些学生给他。石星巢接信后哑然失笑,世界上还有这么霸气的人!于是,不失风度地回了一信,说:“在下门生尚嫌不足,哪有余数分给他人?”康有为心里气得不行,但也不便发作。

 

  过了几天,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天,石星巢因有急事外出,一时寻不到代课老师,事急之下,就找到了康有为,请康有为代其出堂讲书。康有为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旁征博引,独出新解,把学生们听得惊骇不已。有一名叫陈千秋的学生,率先改换门庭,拜康有为为师。陈千秋这么一带头,接着又有十多名学生投到康有为门下。

 

  这年8月的一天,陈千秋又带了一个年轻人来见康有为。这个年轻人外貌很有特色,个子矮小,但脑部特大,双目如电。陈千秋介绍说:“这是我的同学梁启超。”

 

  梁启超,这个名字康有为知道。梁启超是学海堂著名的高材生,年少时即有神童之誉。10岁那年,跟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门见院子里有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便偷偷折下一枝,藏在宽阔的袖筒里。这一切,都被父亲和朋友看见了。筵席上,父亲对梁启超说:“吃饭前,我先出一副对联,如能对好,方可入座,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小启超不知用意,满口答应。父亲吟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超这时才恍然大悟,知道父亲是用对联暗示自己,并略带责备之意。他想都没想,随口对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立即博得满堂喝彩。这样一位神童,才思早秀,远胜同龄人。自小读书撰文、吟诗作对好像就是他得心应手的游戏。在科举道路上,梁启超走得很顺,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少年得名,让天下士子羡慕得眼红。

 

  今天,18岁的梁举人,在同学的引荐下,要来拜33岁的康监生为师,这在当时,也是引起轰动的新闻。举人比监生在“学历”上要高一等,梁启超又是一帆风顺的少年举人,康有为则是屡试不中的老监生。如果梁启超是寻常的人,肯定会目空一切,哪会把这个倒霉的老监生放在眼里?

 

  康有为和梁启超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冷汗直流,不知所措,只觉得自己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他后来对人说:康老师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

 

  梁启超惊惧不已,彻夜难眠。第二天,退出学海堂,正式拜康有为为师。他自己说,平生知道世间有学问,是从此时开始的。

 

  从此,梁启超和陈千秋等学子心悦诚服地跟着康有为学习。康有为在梁启超和陈千秋协助下创办的万木草堂,名气越来越大。

 

  一天,康有为把梁启超和陈千秋叫到书房,对他们说:“我以前在家乡读书时,把《史记》和《汉书》对读,发现《汉书》大讲古文经之事,与《史记》不同,心里就惊疑。最近以来,我怀疑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

 

  说到这里,康有为故意停顿一下,看看两位弟子的脸,发现他们嘴张得老大,眼睛鼓得像铜铃,知道是被最后那句话惊的。

 

  康有为喝了口茶,清清嗓子,接着说:“所以,我想写一本书,题目就叫《新学伪经考》,专门揭露刘歆羼乱伪造古文经的事实,还今文经以应有的地位!”

 

  梁启超和陈千秋从惊疑中醒过神来,知道老师是认真的。康有为跟他们详细说明了主要观点,并引古书以为证,梁、陈二人开始信服。从第二天起,康有为白天讲学,晚上就带领梁启超和陈千秋等人撰著《新学伪经考》。不到一年的功夫,书稿写成了。此书一面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士子学人争相购阅,连朝廷的王公巨卿也都受到震动。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他出身名门,又中了状元,而且是两朝君王的老师,地位非凡。翁老师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记日记,一生写日记数百万字。他有一天在日记中记下他读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时的感觉:“看康长素《新学伪经考》,以为刘歆古文无一不伪,窜乱六经,而郑康成以下皆为所感云云。真说经家一野狐也。惊诧不已。”

 

梁启超后来把此书比喻为“大飓风”,的确,这场“大飓风”掀起冲天海浪,狮吼雷鸣般地从南方海滨卷向北方中原大地,当时整个中国都受到了震撼。

 

  【作者简介:陈代湘:南开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现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点负责人。】

 

 

 

图为广雅书院,位于广州西村,1888年由张之洞创办。

 

 

 

1935年改名为广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