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2:45

第十一章  思维创新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亦作“思惟”。它是人脑所特有的一种机能。关于思维问题,原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后来又成为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的内容。1984年以来钱学森教授倡导的思维科学,则专门把人的思维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由于各学科研究思维的角度、方面和侧重点不同,因而人们也就往往从不同的意义上来理解和使用思维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思维一种是相对于存在(物质)而言,即指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种是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哲学讲思维时通常是指抽象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逻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专门研究人的思维的形式及规律,为人们提供认识事物、论证思想的工具。逻辑学所研究的思维形式,是指抽象思维所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所以,逻辑学所讲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而且更多地是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上来理解思维的意义。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着重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辩证逻辑则着重研究思维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把人的思维当作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来研究的,它重在揭示思维的发生、发展及思维在人的各个不同的生理发展阶段上的活动特征和规律。心理学讲思维,通常指的也是抽象思维,并把概括性和间接性看作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一般不讲形象思维,但在思维之外还讲想象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正在把想象和形象思维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想象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它应该是思维的一个类型。(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饭第328页。)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而也必然地要研究审美过程的思维问题。但美学中所讲的思维则不同于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所指的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而是指的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美学中把人的审美心理因素分为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审美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正是在这四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中所进行的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形象的、带有情感性的思维活动。

钱学森所倡导的思维科学,将思维分为有意识思维和下意识思维。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有意识思维,即人自己能够加以控制的思维。

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现代汉语词典》)

思想:客观现实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现代汉语词典》)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

思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互相联系、依次发展的形式。这三种形式表现出人的认识由部分到整体、由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但整个说来,这些形式仍然是对事物的生动的直观,属于对事物外表的、片面的感性认识。人的认识还必须由此发展到高一级的理性认识阶段,去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思维正是人在理性认识阶段由大脑对感性材料所作的一种认识加工活动。

抽象思维的认识加工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从而使感性的表象上升为理性的概念形象思维的认识加工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从而使感性的表象上升为理性的意象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意象则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二者同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反映。

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区别于感性认识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概括性是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思维进行理性加工的目的是要探求事物的本质,这就必须用概括的方法来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知觉和表象也具有某种概括性,但它是对个别事物外在的、直观的、表面现象的一种感性的概括。而思维的概括性,则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一种理性的本质的概括。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于抽象思维,而且表现于形象思维。

间接性也是思维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相对于感知的直接性而言的。思维不像感觉、知觉那样须某种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它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反映未曾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一般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

此外,思维还具有目的性、生产性等特征。

二、思维的类型

(一)对教材所列思维种类的评述

1.教材所列思维种类

1)系统辩证思维   A、系统思维(P294~297   B、辩证思维(P297~300

(2)创造性思维

①按思维的内容和由来分:(P303~P311,参看P232~233)

A、逻辑思维(P304  B、形象思维(P305~308  C、灵感思维(P308~311

②按思维过程的形式特点分(P303~304)

A、发散式思维(P311~317  B、收敛式思维(317~322)   C、展开——整合式思维

(3)前瞻性思维(322~331

A、超前思维(P323~326)  B、决策思维(P326~331)

2.简评:阐述不够清楚,有不少可疑之处

(1)系统辩证思维”、“前瞻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并立,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辩证思维”、“前瞻性思维”都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吗?

1 逻辑中“交叉关系概念的求同突举并列法”:如:“积极培养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干部,……”(周恩来《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又如:毛泽东同志《自由主义》:“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根据实际需要,突出地列举几种事物,指明“够条件者”;它们不是用同一标准分出来的类,但在事实上有某个共同点。如第一例中“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都是要“积极培养”的对象。这种“求同突举并列法”不同于一般的分类并列(即不是分类)。(详见《语文知识千问》P178~179

(2)教材中对逻辑思维的解说来看,所谓逻辑思维实际上就是普通逻辑思维。其实,普通逻辑思维(也有人称之为“形式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非同一关系,而是真包含关系。教材所谓“辩证思维” 也属于逻辑思维,是比普通逻辑思维更高级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它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以抽象为基本的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模式,也是运用逻辑工具对思维内容进行抽象和推演的思维活动。(P304

“辩证思维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 ‘非真即假’,不允许出现‘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的情况……(P297

   (3)“前瞻性思维”与“超前思维”、“决策思维”间关系不明确。

①前瞻性思维 = 超前思维   “所谓前瞻性思维就是超前思维”

②前瞻性思维 > 超前思维(前瞻性思维:超前思维、决策思维)

“所谓前瞻性思维就是超前思维和超前认识,就是对未来要有所预见,……包括计划、预见、决策、行动等内容。”(P322

 “超前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之一,是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综合现实世界提供的多方面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于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未来图景及其实现的基本过程的预测、推断和构想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指导人们高速当前的认识和行为,并积极地开拓未来。”(P324

4)对什么是决策思维没有明确的解说

没有对“什么是决策思维” 作直接解说。前面只是解释了“决策”的含义,而后面关于“决策思维的特点”时亦未紧扣“决策思维”来说。“决策的综合性”说的是“决策过程”具有的综合性;“创新的动态性”只是针对“创新思维”而言(“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维活动具有鲜明的动态性”);“思维的多向性”说的也是创新思维:“所谓多向性是指创新思维对事物及其过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向度的观察和思考,力求全面把握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和趋势,以便形成多样性的决策方案。”(P327~328

(二)思维的基本类型(思维的分类)                                                                       

    按照思维活动的实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划分为各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就个体的思维而言,可作以下几种划分:

    1.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 (钱学森从思维规律的角度对思维的分类)

1)抽象(逻辑)思维(P304~305P232~233P380

抽象(逻辑)思维(也称概念思维或理论思维)是凭借概念进行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抽象思维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为基本的思维过程,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的基本形式。

抽象思维分为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

2)形象思维(P305~308P233

形象(直感)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它具有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一般特征。形象思维可分为:

按照他人语言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进行的思维称为再造性形象思维,它的主体因素是再造想象

将以再现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形象思维称为再现性形象思维,它的主体因素是回想

将以创造新形象的形象思维称为创造性形象思维(文艺创作也可称为艺术思维),它的主体因素是创造想象。创造性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态。

3)灵感(顿悟)思维(P308~311P233

灵感(顿悟)思维是指通过潜意识对问题的酝酿使结果突然涌现于显意识而产生顿时领悟的一种思维,它是大脑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产生一般要经历一个“显意识——潜意识——显意识”的过程:当显意识的思维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思维通道突然阻塞、思维渐进过程中断时,即进入潜意识的思维过程;在潜意识思维过程中,一旦蕴育成熟,偶遇相似诱因,便会与显意识沟通,导致灵感的迸发。灵感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同样是人们理性认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瞬时性、模糊性和独创性等特征。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1 意识与潜意识

在人脑中有显意识、潜意识和下意识三种意识形态。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意识就是我们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或说成能够被人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会被个体所觉察。   所谓 “意识原则” 是指每一种心理过程最初都是潜意识,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过渡到下意识,最后进入意识领域。然而不是所有的潜意识都能过渡到意识领域,过渡的仅仅是一小部分。

2.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P311~322)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

1)发散思维——即从某一给定的信息得出多种可能性的答案或结论

①发散思维的含义(P311~312)

发散思维也叫扩大散式思维,它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和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新、更多可能的答案或解决办法。(P311

v发散思维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或者是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眼前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如砖有多种用途(游国恩、钟定华主编《创造性思维与方法》P4

v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和一条线索,而从现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散开去,并且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律、范围等的约束。从这种辐射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或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

发散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在思维表达上反应敏捷,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概念。((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一连串回答出十几个或几十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灵活性。即能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心理定势的阻碍,而且有可能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新构思、新观念。(变通性:指能思考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如回答布可以做伞、帐篷、绷带、画布等)

独特性。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超过一般人,别出心裁、别具一格。(指思考与众不同,如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

广阔性。即思路广,领域宽,方法多,成果也多。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001年春《创新思维训练》复习指导

v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流畅性。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一连串回答出十几个或几十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变通性:指能思考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如回答布可以做伞、帐篷、绷带、画布等

独特性。指思考与众不同,如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

《普通心理学》(北大普通心理学听课笔记)

②发散式思维的形式(P312~315

发散式思维的具体形式有很多,如:横向思维法、纵向思维法、逆向思维半、侧向思维法、分合思维法、颠倒思维法、质疑思维法、克弱思维法、信息交合法等。(P312~317)“列举事物的缺点——横向思维法。展望事物的发展——纵向思维法。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逆向思维法。歪打正着——侧向思维法。”(P312~315

③发散思维是对封闭式思维的突破(P316)

④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P316~317)

1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说法,发散性思维有三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流畅有三种形式:观念流畅性、联结流畅性和表达流畅性;变通性也有三种形式:对信息进行重新分析、对意义进行修正和改变熟悉物体的用途;精致性表现为对复杂的发明创造提供多方面的细节补充和进行润色。这几方面的特性的确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创新的一个标志。但是,作为创新思维核心性的东西,并不等同于创新思维的全部,更不是创新思维的代名词。连一再大力倡导发散性思维的吉尔福特自己也明确指出:发散性加工能力并不代表智力中所有创造性的东西,------富有成效的发散性加工,实际上必然伴随着种种相应的或类似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

2)收敛式思维——即从给定的多种相关的信息中得出一种有效的合理的答案或结论

①收敛式思维的含义(P317

收敛式思维也叫聚合思维,它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思维方式。(P317

v求同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已知条件出发,找出一个共同的正确的方案或答案的思维。——《普通心理学》(北大普通心理学听课笔记)

v辐合思维,通常只有一个被认为是唯一的结和答案,而且思维方向受那答案的引导限制。在有关辐合思维因素的测验中,每一个项目只有一个关键性的答案。发散思维朝不同方向寻找或行进。这只有在没有唯一的结论时看得最清楚。——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

v收敛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律解决问题。也就是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如A BB CB D,其结果必然是C D

② 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的关系

各有所长:“面对有确定唯一答案的问题,一般要选择收敛式思维;面对答案不确定的问题,则应选择发散式思维”(P317

相互补充,相辅相成(P318

1 实际上,大多数的思维形式均包括着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种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创新过程并不象某些测验那样,列举出一块砖的所有的可能用途之后就终结了。思考一块砖的许多用途,可能是由自己有一块或几块砖并且想使用它(它们)而发生的,因此,你就要思考它们的全部可能用途,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选择出一些最恰当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就既包括发散的也包括辐合的思维。这正如同一些心理学家所指出的:在创造性中,发散因素和辐合因素的结合是和归纳推理对演绎推理或推论形式中的所谓两分法相类似的。据说归纳推理是从一些个别事例得出一般法则,而演绎则被认为从概括或法则开始,并由此引导出特殊的结论。据说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前进到一般,而演绎推理则是一般移向特殊。就某些方面说,归纳是辐合性思维,而演绎则是发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辐合思维这一认识,也可以从智力结构的思维加工模式中得到说明。在这个模式中,创新思维发生在什么方呢?那么答案是,凡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评价和合性加工所起的作用。”8创新实际上是从发散到辐合再发散的多次循环过程。在睁过程中,发散阶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创新的触发剂,但离开辐合的过程,发散最终可能是一无所获的。

时下,不少人把创新思维等同于发散性思维,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对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痘个事物设想出多种用途的能力。好象创新思维仅涉及发散的思维加工这样一种样式,从上面的分析中,大体以看出,并不是这样一回事情。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

③ 收敛式思维的形式(P318~322

求同思维法、求异思维法(v北大《普通心理学》将求异思维作为发散思维的别称)、同异并用思维法

v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和具休构成应包括五大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P320)

3.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广东高教出版社200010月出版 莫雷主编《心理学》P146

v 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从思维的智力品质的角度分)

再现性思维——即人们一般的思维活动。所谓“再现”,是说这种思维是自己或他人以往的思维课题、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重复。例如农民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管理作物,工人按照固定的程序生产,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其思维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再现的特点。再现性思维是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思维类型。

常规性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创造性成分较少。

创造性思维——凡是对于事物有新的认识、新的判断或者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途径均属于思维的创造性产物,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就叫创造性思维。(P301)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不同……创造性思维要求思维不僵化。(P301

1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如设计师发明了一部新的机器,艺术家进行新作品的构思或学生独立地想出新的解题方法等。……创新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广东高教出版社200010月出版 莫雷主编《心理学》P146

1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相对应原是再造性思维,它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在创造性思维中,既有抽象思维,也有形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也有非逻辑思维;既有发散思维,也有收敛思维。(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月11月出版  游国恩、钟定华主编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修课教材《创造性思维与方法》P5

v理性和直觉(P374)——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

(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来划分(《创造性思维与方法》P3)一说:从思维程序的角度分

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逻辑推理方法,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探索的活动和过程。(P374

直觉是凭借人的直感,无须对事实材料进行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合理的推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P374

1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月11月出版  游国恩、钟定华主编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修课教材《创造性思维与方法》),

1 “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

¥ 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其特征的。无论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只要它是一步一步展开的,便都是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或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思维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划分。实际上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各种角度的划分只是一种人为的需要的规定,每一种角度的划分必然包含着另一种划分的内容。

v直觉行动思维(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从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思维的抽象性来划分)(一说:主要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分)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称感知运动(或动作)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这种思维主要是协调感知和动作,在直接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直观行动的初步概括,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终止。13岁的婴儿即处于这一时期。思维活动离不开触措、摆弄物体的活动。成人有时也出现动作思维。如体操运动员一边进行运动操作,一边进行思维,也属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是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3至六七岁的幼儿正处于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客观事物逐渐内化为大脑中的各种具体表象,这使儿童可以脱离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借助于具体表象进行思考。具体表象较一般表象概括性低

到了小学时期,随着儿童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和表象概括性的进一步提高,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才能逐步过渡到以表象或形象为思维材料,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并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一般性(或中级形态的)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基本材料的思维,它是具体形象思维向着抽象方向的高级发展。到小学时期,具体形象思维便逐步过渡到了抽象(逻辑)思维。

1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凭借的依据来划分)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如学前儿童根据他们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神农尝百草 ?)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要领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

三、关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方法泛指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能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某种开拓、突破作用的各种思维方法。(P294

创新思维是指人脑在创作活动中选择与调整所需要的各类思维形式与方法,使其达到有效、辩证统一,从而突破旧思路,以渐进或突变的程式对大脑已储存的各类信息重新组合、扩展与升华,最终产生出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高级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的特征:求异性、求同性、求同求异辩证统一、确定性、不确定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连续运动、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交互作用、单元切入与多元分析相结合、形象性与抽象性辩证统一。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省开课《创新思维训练》)

所谓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而言的。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运用新的认识方法,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开创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

对于创新思维的“新”,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这种“新”是相对于全人类的“新”,那么这时的创新思维指的是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在创立新成果时的那种思维。在第二个层面上,这种“新”是相对于思维者本人的“新”,那么这里的创新思维指学生解题过程的新思路,儿童游戏中的新方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窍门。这样的创新对于社会来说,虽然未必获得有直接价值的东西,但对于思维者本人来讲则确实创造了有价值的新东西。从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的角度来看,后一种创新意义更大,因为这种创新,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新”,它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实现人们内在的创造潜能。

——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张义生《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创新思维之所以有别于一般思维而成为一种新的思维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和思维主体的能动性。

1)思维形式的反常性——又经常体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或逻辑的中断,这是因为创新思维主要不是对现有概念、知识的循环渐进的逻辑推理的结果和过程,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2)思维过程的辩证性——主要是指它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有非逻辑思维;既包含有发散思维,又包含有收敛思维;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等等。由此形成创新思维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思维实际上是各种思维的形式的综合体。

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创新思维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考察问题,而不再局限于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形成开放式思维。

4)思维成果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直接体现或标志,常常具体表现为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及唯一性。

5)思维主体的能动性——表明了创新思维是创新主体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内简单、被动的直映,充分显示了人类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zz职场人员创新能力训练)http://forgetor.bokee.com/

四、创新的思维障碍

    思维方式是人脑反映外部事物的中介,是人脑这个加工厂的生产线。人们把平时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要素积淀、内化于大脑中,就构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对原有思维方式的超越,本质上就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头脑中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等进行新的组合。因此它必然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的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有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其内部和互相之间的组合的方式或结合的模式,就会本能地阻挠这种突破,成为思维创新的障碍。因此,阻碍思维创新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传统的、固定的观念和思维中形成的习惯与定势。——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张义生《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一)思维定势(惯性思维)(P260262 285

1.思维定势的含义

思维定势也叫惯性思维或思维惯性。相对而言,定势是一种比较专业化的提法。

物理学上把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属性称为“惯性”。 人的思维也有“惯性”。

所谓惯性思维是指当人们采取某种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获得成功之后,以后思考和处理问题很容易采取同样的思路和处理方法,而且每成功一次,这种思路就愈加牢固,以至形成了不容易改变的思维惯性和固定化的思路,失败亦是如此。(P262

“失败亦是如此”:如大象的悲剧(P263~264

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也就是说,以前多次运用某一种思维程序(方法、思路)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映,以后仍然沿用习惯了的程序(方法、思路)去解决类似的问题。(P285

1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人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当人们思考问题时,或多或少就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一种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使人们在新问题面前仍然习惯地依据原有的思路进行思考。思维定势本质上就是思维习惯。——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张义生《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

v “阿西莫夫的智商——惯性思维”(见《zz职场人员创新能力训练》)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国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出题:“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枚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作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了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他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剪刀的形状。听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车修理工开心地笑起来:“哈哈,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啊?”阿西莫夫只得承认自己回答地很愚蠢。而那位汽车修理工在考问前就认定他肯定答错,因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聪明!”

v侯宝林曾问华罗庚:在什么情况下2+3=4。华罗庚沉思了许久,不得其解。只好求教侯定林。侯定林说: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华罗庚恍然大悟,大笑。(华罗庚是按照数学的精确思路去解答相声大师的特殊性问题)——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张盛彬编著《一分钟思维智慧小品》P99

v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661/3284/29537.html

v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43149.htm

2.思维定势的分类

根据造成思维定势的原因的来源,可将思维定势分为两大类(思维定势大体来源于内外两种因素)(P286)

(1)内部定势(P286)受自身已往经验、习得的知识或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思维习惯。

“经验定势”就是一种内部定势。还有由于其他如情感等形成的内部定势。

(2)外部定势——主要指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思维的惯性。

传统观念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P287)

v“没有观念创新,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观念创新的难度最大”(P250251

1 观念与传统观念

观念是内化于人脑潜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反复运用某种观点、认识去思考、评价问题,久而久之,这些观点和认识被积淀到大脑深层意识之中而达到了“无意识”状态,这就形成了观念。在人脑思维加工过程中,主体对材料的选择组织,对问题的评价、解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观念作为思维方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历史上,每种观念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实践水平和历史文化发展为基础的,因而有它产生的根据和存在的合理性。

当着实践向前发展了,时代向前迈进了,深藏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则不愿随实践和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成为一种思维的惯性力。这时,原本适时的观念就变成了过时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称之为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是思维创新的重要障碍。它顽强地维护着它赖以存在的实践和社会基础,反对思维对现存事物进行超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就会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用老眼光、老套路、老办法去面对新问题。它使人的思维受原有的思维空间的限制,跳不出原有的框框,因而就无法实现对原有认识和现存世界的超越。

——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张义生《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①儒家的中庸之道(P288)

②保守意识  墨守成规(P288)

③权威心理 “权威定势”(P288)

有人群的地方总有权威,权威是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对权威的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人们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是权威定势。

思维中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从儿童长到成年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第二条途径是“专业权威”,即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

权威定势的强化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识的培植,而且权威确立之后常会产生“泛化现象”,即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内。

唯上唯书的习惯也是一种盲目信从权威的习惯,是一种权威定势。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去想:书上是怎么说的?上级是怎么说的?企图在书上、在上级指示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制度,长官意志盛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族成员“唯上级旨意是从”的习惯。同时封建统治者还大搞个人迷信,把一些学者捧为圣人,使之神化、神圣化。他们的著作言论全部是圣人圣言,不容怀疑,不能批判,是每个人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这样又造成了民族成员“唯书本是从”的倾向。与此相适应,整个封建的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协调,排斥创新和进取。教育中突出“听话”教育,不注重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对于敢于提出新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童,则斥之为“标新立异”或“班门弄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上“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和“枪打出头鸟”的社会氛围。所有这一切都使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单一化、趋同化的倾向”(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张义生《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

1 除了传统观念之外,还有一种固定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实践领域和学科领域内形成的观念。在该实践领域、该学种范围内某种观念是适用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可能变得不适用了。但是由于观念在思维中的惯性作用,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现有的观念去认识、评价面对的问题,而不管这个问题是否超出了现有实践和经验的范围。于是就产生了所谓固定观念。固定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区别在于,传统观念是侧重于从时间角度,从历史性方面加以界定的,而固定观念则是侧重于从空间角度,从共时性方面加以说明的。与传统观念一样,固定观念也是思维创新的大敌。因为在经验范围以内解决那些常规性问题,是不需要思维有什么创新的。一旦思维超出了原有的实践和学科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么只适用于原领域的固定观念只能起排斥新思想、扼杀新观念的作用。

——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张义生《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思维定势与上面说的传统观念或固定观念不同。虽然观念也会形成定势,但这里所说的定势则更多地是来自以往思维过程形成的习惯观念是对认识的内容的积淀,而定势则是对认识的形式、方法的积淀。思维定势本质上就是思维习惯

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常规性问题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驾轻就熟,简捷、快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但是它们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只能成为一种障碍。它使人们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反应倾向,跳不出框框、打不开思路,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思考。

——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张义生《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3.思维定势的作用与局限性(P288~292

思维定势在一定情况下是必要的(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处理常规性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节省精力、提高效率。但它不利于创新。创新就要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P288~289

4.突破思维定势的意义(P289~292

①主体生存的需要 ②人类进步的需要 ③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新事物诞生的需要

(二)偏见思维

教材P265:“摆脱偏见思维的束缚——挑战权威”。

偏见思维主要表现为以偏概全、把必要条件误作充分条件等。

²以偏概全:

鲁迅《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揭露一些旅行者与观察者以概全的错误:“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很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

在进行选言推理时,要注意在一定范围内“穷尽一切可能性”的要求,否则结论也不可靠。如,A、B两班篮球比赛,不能因为A班没有战胜B班就断言B班得胜,还有可能是双方打平。

在进行完全归纳推理时,必须考察该类事物的所有对象,不能遗漏,否则结论不可靠,也有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²把必要条件误作充分条件的,如:正是由于家教严格,戚继光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震惊中外的军事家

迷信权威可以说也是一种偏见。

偏见思维不仅是创新思维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