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块滚石 鲍勃·迪伦回忆录与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20:04
作者: (美)迪伦 著
译者:徐振锋 吴宏凯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所属分类:自传
页数: 283
内容简介
一本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最终证明其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观察家,和一位化装成荡秋千演员的诗人。我们早就知道迪伦会写,然而我们没有想到他会写得如此出色,没有想到这位摇滚老江湖可以用如此的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眼光回顾往昔的岁月。
你在这里听到迪伦无与伦比的声音,他的抑扬顿挫,他冷面幽默的机智,他玩弄词藻的本领以及各种惊心动魄的回忆——所有一切都讲得非常漂亮。原来迪伦竟然在追忆过去,想象当年人们的面貌、穿着和谈吐的时候竟然有种普鲁斯特式的风采。
尤其引人入胜的是,本书献给读者一份心意,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他作品的真谛:迪伦几十年来在若干采访中极为吝啬地散落的思想火花。本书为读者开辟了一条理解作者思和艺术的通道,对于迪伦而言,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生交接点,迪伦一方面在寻找一种让整整一代人有共鸣的声音,替他们说话(尽管他自己并不情愿如此)。另一方面,他又在积极复兴他游吟诗人的传统。
鲍勃·迪伦不仅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位语言大师(他是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本书出版以后,获得了如潮的好评:有媒体把它与克鲁亚克的《在路上》相提并论,也有媒体说它写作手法直追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更有媒体称迪伦为莎士比亚以来最伟大的英语作家。本书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迸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
作者简介: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获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并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他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例如尼尔·杨、大卫·波维、娄·里得、布鲁斯·斯普林斯丁等人,并被时代杂志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的名单。
目录:
第一章 记下得分
第二章 失落之地
第三章 新的早晨
第四章 喔,仁慈
第五章 冰河
注:本资料仅供下载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你喜欢请支持购买实体正版。
迪伦的《BLOWIN_'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摇)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才可以称之为好汉?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入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balls fly 炮弹要横行多久,
Before they are forever banned 才会永不存在?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在风中就能找到答案。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一座山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会被冲刷入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这些人要坚持多少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会获得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要转过多少次头,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来假装他什么都没看见?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在风中就能找到答案。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可以看得见天空?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到人们的哭泣?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要经历多少次死亡他才会知道,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太多的人已经付出了生命?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在风中就能找到答案。
在电影《阿甘正传》里曾经出现在这首歌曲,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曾经作为反越战歌曲传唱,但他的产生却要早得多,现在网上能找到的资料大多是这样介绍的:
这首歌的作者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有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喜爱音乐,60年代初,他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来到纽约开始了他的歌唱生涯。1964年,他以一曲《Blowing in the Wind》走红流行歌坛,渐渐成为民谣乐坛上的重要人物。60年代中后期,他的乐风突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此他的歌曲不再被称为民谣而成了“民谣摇滚”。(有的资料上介绍这首歌创作于1962年)
鲍勃.迪伦所写的歌曲旋律简洁优美、歌词质朴而富有哲理,充分表达了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政治的见解,因而被人们誉为“出色的诗人、尖刻的社会评论家、反主流文化的勇敢旗手”。摇滚乐这种令年轻人狂热的音乐形式在鲍勃.迪伦的手里增加了表现宗教、死亡、爱情、政治等问题的内涵。他的作品使人们意识到摇滚乐和诗歌、小说一样是直率的、个性的、有生命力的。如果说猫王在50年代赋予摇滚乐以生命,那么也可以说鲍勃.迪伦在60年代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
这首歌写于1964年,这也是被称为“美国民谣摇滚之父”的他所有创作歌曲中最优秀、最出名的一首。1957年越战爆发,美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向越南战场,结果造成了惨重的伤亡。于是美国社会内部掀起了一股反战热潮。与此同时,民歌也在全美各地校园流行起来,许多年青人利用创作民歌表达人民的呼声。这首歌因为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因而迅速风靡全世界: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他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他才能听见民众的呼喊?
要牺牲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我的朋友,就飘在风中。
答案就飘在风中。”
事实上这首歌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反战,他和马丁路德金的那段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一样成为美国民权运动的标志。
关于迪伦还有这样一段笑话:有人问罗大佑,你的嗓子这么不好怎么还唱歌?大佑回答,鲍勃迪伦的嗓子还不如我呢,他能唱我为什么不能唱?
刚刚找到一篇比较完整的迪伦的介绍,奉献给大家。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唱作人,民谣歌手,音乐家,诗人。
迪伦成名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并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一些歌曲,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或译为随风而飘】等,成为在反战抗议和民权运动中被广泛传唱的曲目。直到今天,他仍然是非常有影响力非常受欢迎的艺人之一。他的歌词包含了政治抗议、社会评论、哲学和诗歌。除了在音乐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继承了美国传统的民谣、摇滚乐、乡村和蓝调音乐,甚至包括爵士和摇摆乐。
职业生涯
60年代前期
迪伦于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明尼苏达州一个名叫杜鲁斯的小镇,他的祖父母是犹太裔的移民,于十九世纪末从从立陶宛和乌克兰移民到美国。他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在收音机前听广播里的蓝调和乡村歌曲中度过;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乐队,最早已知的录音John Bucklen Tape[1],是他于1958年与高中好友John Bucklen在迪伦家中翻唱Little Richard和Richard Rodgers等人的歌曲。他于1959年高中毕业,并前往明尼苏达大学就读。他在大学时代,渐渐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伯?迪伦作艺名。大学第一年没读完,他就从学校退学,但依然留在明尼阿波利斯与那里的民谣圈内演出。
在1961年的一次从明尼阿波利斯到芝加哥的途中,迪伦改变主意,前往纽约,探望自己的音乐偶像伍迪?伽瑟里,并在其面前演出。在一些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俱乐部中的演出中,他逐渐脱颖而出,获得了以Robert Shelton为首的乐评人的好评,并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著名制作人约翰?哈蒙德所注意,于当年10月与迪伦签订了第一份唱片合约,为期五年,并于1962年推出了第一张名为《鲍伯?迪伦》的同名专辑。这张专辑里,只有Song To Woody与Talking New York是迪伦自己的创作作,其余都是他在格林威治村民谣圈子里,向其他歌手学来的歌曲。
他于1963年发行第二张专辑《自由驰骋的鲍伯?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专辑中十三首歌都是迪伦自己的创作,并因其受到伍迪?伽瑟里和乔?希尔而影响,以演唱抗议歌曲而出名,他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后的反战和民权运动中被反复传唱,而很多人也是透过在电影《阿甘正传》中琼?拜亚对这首歌的翻唱而认识迪伦。
迪伦许多早期的歌曲,都是因为别人的翻唱才广为人知,例如被人们称为民谣女皇的琼?拜亚与彼得、保罗与玛丽,不仅翻唱过迪伦的歌曲,更是迪伦的重要支持者和朋友。自1963年起,琼?拜亚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1963年8月28日,两人曾于著名的“华盛顿大进军”这场大规模的民权运动游行中,演唱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与Keep Your Eyes On The Prize这两首歌曲[2]。正是在这次大游行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在这个过程中,迪伦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却对此开始反感起来。1963年底,在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久之后,他前往接受国家紧急民权委员会的一个颁奖仪式,他带着酒气,质疑了委员会的作用。在此之后,他逐渐远离民权运动和抗议歌曲。
60年代后期
他曾经于1963年和1964年,两次在新港民谣音乐节(Newport Folk Festival)上演出。六零年代的民谣音乐界,对于摇滚乐的出现与盛行普遍感到不满,迪伦却在1965年7月25日,于当年的民谣音乐节中,第一次在舞台表演中使用电吉他,在观众的掌声和嘘声中,他仅仅演唱了三首“插了电(Plugged)”的歌曲,随即被愤怒的听众赶下台,这被认为是其从民谣转向摇滚乐的转折点。关于为什么迪伦要在1965年的表演中使用电吉他,从而让许多他原来的民谣听众认为他是一个叛徒,一直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这次表演也被认为是民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代表着即使是对迪伦这样的继承传统的音乐家来说,民谣再也无法再满足迪伦的需求了。
1965年迪伦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摇滚专辑《重访六十一号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其中的一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迅速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二名、英国排行榜第四名,后来并被Rolling Stone杂志列为史上最伟大的歌曲。在专辑出版之后,迪伦开始在美国国内巡演,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歌迷要求他放弃摇滚乐,改回到民谣的原声吉他中。
1965年11月22日,迪伦与萨拉·劳登(Sara Lownds)秘密结婚,并于次年产下一女。他们共生有四个孩子,其中最小的雅戈布·迪伦(Jakob Dylan)也从事了音乐事业,并成为“墙花乐队”(The Wallflower)主唱。两者于1977年离婚。
1966年春,迪伦开始了自己在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巡演。每次表演通常被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他使用木吉他的民谣表演,另一个部分则是用电吉他的摇滚乐表演。在巡演过后他回到纽约,但却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年7月29日,他在纽约的伍德斯托克附近驾驶摩托车中,由于刹车错误而摔了下来,脖子受伤,暂时地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一段时间,直到1968年1月20日于伍迪·伽瑟里的纪念音乐会中才再次在公众面前出现。在六十年代剩下的几年内,迪伦的音乐则开始向更具思考型发展,并受到了那什维尔乡村音乐的影响。
70和80年代
当迪伦与与哥伦比亚的第二张合约期满之后,双方无法达成新约定,于是他在1973年与格芬唱片签了一份发行一张专辑的合约,即Planet Waves;为了推销这张唱片,迪伦于1974年与长年的老朋友The Band一起进行北美巡回演出,巡回演出结束后不久,与妻子的关系开始恶化。
1975年,迪伦探望了深处囹圄中,因种族歧视蒙受不白之冤的黑人拳王罗宾?“飓风”?卡特(Rubin "Hurricane" Carter),并创作了一首长达八分多钟的《飓风》("Hurricane")为他声冤。同年10月30日,他展开一场名为“Rolling Thunder Revue”的巡回,与琼尼·米歇尔、Roger McGuinn、诗人Allen Ginsberg一起演出,甚至琼·贝茨这位在民权运动后期,因为与迪伦意见不一而分道扬镳的朋友,也与他重修旧好而加入巡回。
1977年7月29日,迪伦与Sara Lownds正式离婚;1979年,迪伦成为一名再生的基督徒(Born Again Christian),影响到他从1979年到1982年的创作,这段时间的三张专辑,Slow Train Coming、Saved、Shot of Love都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
80年代以后,迪伦的唱片得到的评论和市场的反应比较不一。在1985年,他与自己的伴唱歌手卡洛琳?邓尼斯结婚,并在此年生下一名女孩。这次婚姻一直持续到90年代早期。1988年他入选了摇滚名人堂。
1988年6月7日,迪伦在美国加州的 Concord 展开了一场名为Never Ending Tour的巡回,此后以每年一百场上下的次数,在全球各地演出,这场巡回至今已超过一千九百场。
90年代至今
进入90年代,迪伦出版唱片的速度开始变得缓慢,其中在1992年的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谣,翻唱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歌曲。1992年10月16日,在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了一场纪念迪伦踏入歌坛三十年的演唱会,其中包括尼尔·杨(Neil Young)、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前披头四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场表演[3]。1995年,迪伦在MTV音乐台录制不插电演唱会;1997年初,由于突然心脏病发作,当年的欧洲巡回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复出院,甚至还于当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面前表演[4]。1997年9月30日,迪伦发行了由Daniel Lanois制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离他上一张原创专辑Oh Mercy有八年之久。
2001年9月11日,迪伦发行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为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作为计划中三部分的自传的第一部,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中年陷入创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该书停留纽约时报书籍非小说类排行榜长达19周。该书中文简体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出版,译名为《像一块滚石》;繁体中文版亦已由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译名为《摇滚记》。
2005年,曾经导演过《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等影片的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执导了迪伦的自传性电影No Direction Home,讲述了从出生到摩托车事故之前的迪伦;片中有大量的访谈与实况演出的影像,包括迪伦当时的亲密战友琼·拜亚、以及1966年5月17日在曼彻斯特那著名的吼声(Judas!)。
2006年8月底,迪伦发行了他第四十八张专辑"Modern Times",随即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他的上一张冠军专辑,是三十年前的"Desire"。
出版唱片
Bob Dylan (1962)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1963)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1964)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1964)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1965)
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
Blonde on Blonde (1966)
John Wesley Harding (1967)
Nashville Skyline (1969)
Self Portrait (1970)
New Morning (1970)
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1973)
Dylan (1973)
Planet Waves (1974)
Before the Flood (1974)
Blood on the Tracks (1975)
Basement tapes (1975)
Desire (1976)
Hard Rain (1976)
Street Legal (1978)
Budokan (1978)
Slow Train Coming (1979)
Saved (1980)
Shot of Love (1981)
Infidels (1983)
Real Live (1984)
Empire Burlesque (1985)
Biograph (1985)
Knocked Out Loaded (1986)
Down In The Groove (1988)
Oh Mercy (1989)
Under The Red Sky (1990)
Good As I Been To You (1992)
The Bob Dylan 30th Anniversary Concert Celebration (1993)
World Gone Wrong (1993)
Unplugged (1995)
Time out of Mind (1997)
"Live 1966" (The « Royal Albert Hall » concert The Bootleg Series Volume 4) (1998)
Love and Theft (2001)
"Live 1975" (2002)
"Live 1964" (2004)
Modern Times (2006)
相关评价
鲍勃·迪伦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并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他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例如尼尔·杨、大卫·波维、娄·里得、布鲁斯·斯普林斯丁等人,并被时代杂志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人的名单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3355/
人生答案在画中 鲍勃·迪伦:描绘冷寂的世界(图)
2007年11月20日 09:31
德国开姆尼茨艺术画廊负责人英格丽德·莫辛格(IngridMussinger)在纽约出差,意外地在一个古籍旧书店里发现几张鲍勃·迪伦画的素描,就在那时,办一个迪伦画展的念头因之形成。日前,摇滚巨星鲍勃·迪伦的首次画展在开姆尼茨艺术画廊举行。之前,策展人莫辛格对于迪伦知之甚少,有了旧书店的意外收获后,莫辛格特别找来了迪伦在1965年的《地下乡愁蓝调》反复聆听。“歌词充满意象,能写出这样的歌词的人一定懂得画画。”莫辛格决定联系迪伦,“简直不敢相信,迪伦居然答应了。”
目前,在开姆尼茨艺术画廊首度公开的鲍勃·迪伦的美术作品内容为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全球举办“永不停止的巡演”时的所见所闻。巡演期间,他用素描、炭笔画的方式记录了冷寂的自然风景、旅馆的房间和大街上的人。然而,在开姆尼茨画展上展出的恰恰不是这些所谓“憔悴的空白系列”中的素描。


画廊似乎有意将鲍勃·迪伦包装为一个画家,莫辛格已经定下了一些计划并提出:“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需要有新的作品诞生。”不过艺术家的创造力的确惊人,在8个月里,他总共画了320幅水彩画和水粉画。画廊再通过数字化方式将作品进行放大。与歌曲创作方式相类似,在绘画时,迪伦将已有的主题的内容,同时衍生发展三四个版本。“我想知道为什么莫辛格对我的画作会感兴趣。画廊给了我动力,让我把多年前随手画在纸上的东西重新展示,”66岁的迪伦在展览说明中这样写道,“如果没这种兴趣,我不会再去碰那些画过的东西。”
策展人克斯廷-德雷克塞尔说:“也许展出作品在技巧上有欠缺,但如同唱歌一样,在绘画创作上,迪伦是全身心地投入的。”最终,莫辛格选择了其中的140幅进行展出。画展吸引着好奇的艺术爱好者和迪伦歌迷远道而来,开姆尼茨艺术画廊人满为患。
让人意外的是,对于迪伦的首次画展,评论界都给予了正面的回应。有些批评者甚至拿迪伦与蒙克和马蒂斯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马克司贝克曼相比较。而那些暗色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块则又让人嗅到了爱德华·霍坡的气息,这种带哲学思把辨性又流淌乡愁的意象,被认为与迪伦的歌词中的意象相契合。“即使鲍勃·迪伦从来没有唱过一个音,从未写过一行歌词,这些画作也依然值得观赏。”艺评家布卡德·穆勒(BurkhardMuller)迅速反击了“人们注意画展,只是因为鲍勃·迪伦的名声”这样的观点。
迪伦的绘画经历源于1960年代,一次摩托车车祸让他躺倒在病榻上,艺术家诺曼(NormanRaeben)当时对他的绘画给予了指导。在2004年出版的迪伦传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我该画点什么呢?就从手边的铅笔、小刀开始。我完全忘记了时间……只感觉周围一切从混沌到有序”。他后来也为其专辑画过封面。莫辛格表示,只要得到迪伦的批准,展览明年将有可能在纽约等地继续展出。迪伦某一天是否会亲自光临画展呢?对于这个问题,莫辛格引用了迪伦最著名的歌曲名———“答案在风中”。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