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腔”的特点与文化蕴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8:14
“官腔”的特点与文化蕴涵
2010年06月19日 14:25:27  来源: 人民论坛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打“官腔”现象普遍存在
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故事》(第三部)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十分擅长打“官腔”的乡村代理村主任的形象。剧中人物刘能,当上象牙山村代理村主任后,换上新行头,一手叉腰,一手夹着公文包,漫步于村庄,伸出指头在空中煞有介事地比划,作领导视察大江南北“指点江山”状,逢人便打“官腔”:看到村民正在干活儿,不说“忙呢”,而说“忙生产呢”;给徐会计打电话,不说“老徐”而改成一本正经的“老徐同志”;看到迎面而来的羊倌,张口就是“放羊呢,我当村主任了,好好干!”当有人想借住村里的公房而有求于他时,便故作为难状说“这不太合适”,要跟村里的其他领导“商量商量”……
一个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何以一夜之间便仿佛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打“官腔”?“官腔”是怎样被“习得”和“推广”的?形形色色的“官腔”分别具有哪些功能,并蕴含着哪些文化色彩?这些问题都很值得进一步探讨。
电视剧中村官的“官腔”,看似无伤大雅,仅仅是引来观众一笑而已,而在现实生活中,打“官腔”是一种具有相当危害性的言语行为。所谓“官腔”,指的是“利用规章、手续等来敷衍推托或责备的话”(引自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打“官腔”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无疑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利因素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对打“官腔”现象提出过严厉的批评,并严肃指出打“官腔”对破坏干群关系的危害性。在全国两会期间,甚至有代表递交了发言时禁打“官腔”的提案。可见,杜绝打“官腔”现象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为此,首先要了解“官腔”的形式、特点和文化蕴涵,弄清楚“官腔”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明确现实生活中哪些言语行为属于“官腔”。唯其如此,我们才知道应该去戒除什么、摒弃什么。
“官腔”的特点及其根源
从“官腔”的外化看“畏官”文化。“见官怕三分”这句俗话是中国人畏官心理的真实写照。“官腔”虽然惹人生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闻“官腔”而生敬畏之心者却大有人在,因为“官腔”是“权力”的外在体现,是“官本位”观念和心理的一种外化现象。所谓“官本位”,就是一切以为官者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作为衡量标准。这也包括在“一切向权看”氛围下形成的畏官、慕官、逐官、恋官等社会心理。“官本位”所包含的这些观念与心理,最早是通过制度性的设置来体现的。然而为官者不可能只满足于此,他们迫切地感到还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释放和体现自己的权力与官威。这种语言的具体形式必须有别于普通百姓的“民语民调”,必得是为官者所特有的、体现权势地位的“官语官调”,于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官腔”便应运而生了。“官腔”与“官本位”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官腔”“天然地”成为了“官威”和“权势”的外化形式,并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一种让人闻而生畏的功能。
搜索更多官腔 的新闻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 干部作风如何加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