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博导林超民教授谈汉民族的形成与文化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0:38:40
云南大学博导林超民教授谈汉民族的形成与文化特点 [日期:2006-12-11]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刘侦 实习记者 陈帆 [字体:大 中 小]

    【大学生通讯社报道】1211,云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林超民教授与我校师生共同探讨汉民族的形成与文化特点。

 

 

    林教授一开始就介绍说对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我校早在1987年就与云南大学等几所高校就进行过探讨,第一次汉民族学术研讨会也是在我校召开的,此后在洛阳、汕头、澳门等地先后召开,将汉民族的形成与文化特点研究推向了新的领域。

    林教授首先谈了汉民族的历史。他说,汉民族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文化特点是在多民族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林超民教授说,汉民族在夏、商、周时期并不称“汉”,春秋“尊王攘夷”既是建立霸业的旗号,也是华夏民族意识确立的一个显著标志。秦始皇统一诸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汉族,在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之中表现为“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地同域”。汉民族在秦以前自称“华夏”,“汉”并不是自称,而是鲜卑人称中国人为“汉”。汉人之称起于魏末,汉民族的另一个称谓为“桃花石”即拓跋氏的英译。鲜卑曾经主定中原,所以整个中原都被认为是鲜卑人的天下,因此中亚人译为“桃花石”。汉人在金朝时,由于故居在幽燕之地,也称燕人。元代承袭金朝“汉人”一称的复杂意义。元代的“汉人”有契丹、高丽、女直等八种之多。明朝朱元璋明令“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律禁止”,加速了蒙古人的汉化。中华民国初期,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时汉才成为真正的族称。

    林超民教授又从语音、语法、词汇的特点来阐述汉族的文化。他认为,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柔相济和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语言的财富,它们影响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的戏曲、曲艺和歌舞。“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无改鬓毛衰”,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汉字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最深层的文化基石和最可靠的精神线索。教授还就中国的传统观念如宗族观念、国家观念、儒学独尊等作了阐述。

    大家在林教授的讲解下,对汉民族的形成及文化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教授也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解答。

    林超民教授在民族学方面有非常深的造诣,长期深入研究汉民族文化等民族学课题。教授现任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汉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著有《马可波罗行记云南史地丛书》、《云南郡县两千年》、《安西北庭都护府与唐代西部边疆》等学术书稿。先后多次获得云南省政府,教育委员会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博士学位获得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和奖励。(编辑:林志勇  校对:黄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