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选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09:09
 

教案选录 教案4

 

中国饮食文化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2)了解与阐述中国四大菜系的基本特色。   

(3)能举例阐述中饮食文化所包含的独特的民族特色。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烹饪具有区域性的地方特色?

(3)中国人视野中的美食大体应具备哪些要素?

(4)为什么说中国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意蕴?

(5)简述中国传统的饮酒习俗。

(6)《礼记》说:“礼之初,始诸饮食”,试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7)中国饮食文化与养生文化关系密切,举例说明这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8)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生与饮食有无关联?为什么?

(9)试述中国饮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4、课外阅读文献:

(1)王仁湘著:《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

(2)王学太著:《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3。

(3)于民著:《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中华书局,1984。

(4)姚伟钧著:《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讲授提纲: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烹饪技艺

(一)  主食

    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的主食是谷类,“谷”是禾本科粮作物总称,可细分为“五谷”、“六谷”、“九谷”等。

秦代以前,主食的加工主要有做成干粮、饭和粥三种。汉代有了石磨,主食的加工除粒食外又有了粉食。

(二)  副食

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副食为菜肴。菜肴古称“肴羞”、“肴核”。“菜”是蔬菜和可食野菜的总称;“肴”指鱼肉之类的荤菜;“羞”或作“馐”,指美味的食品;“核”指各类水果。

先秦时蔬菜栽培处于初始阶段,食菜多取自野生。西汉起不仅野生蔬、果被大量人工栽培,而且培植和引进了许多新品种。蔬菜、果类在古代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除家畜、家禽外,古人常食野生动物。汉墓出土的《庖厨图》,画中绘有牲畜宰杀的场景,画面中不仅有牛羊等家畜,还有野兔、活鳖等野生动物。

(三)  烹饪

先秦烹饪方法已丰富多样,《周礼·天官·膳夫》所记录的“八珍”堪称当时馔肴珍品。周代“八珍”包括煎、烤、煨、煮、腌制、糟制、腊制等。

秦汉以后经历代烹饪家和美食家的探索与创新,各地名馔佳肴丰富多样,各类食谱纷纷问世,较著名的有《崔氏食经》、《梁太官食经》、《食珍录》《食经》、《食谱》等。传承至今的中国四大菜系包括鲁菜、川菜、粤菜、苏扬菜。

中国饮食文化把烹饪和饮食视为艺术,烹饪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美食还要配以美名、美器等。

秦汉以后,饮食文化专家编撰有各类食谱,著名的有北魏的《崔氏食经》、梁朝的《梁太官食经》等,其中记录了不少烹饪方法。

    中国四大菜系:鲁菜:选料考究,清、脆、嫩、鲜、醇川菜:百菜百味,麻、辣、酸、鲜、香粤菜:博采众长,清、爽、鲜、淡、香苏杨菜:讲究刀工、配色和造型,以清淡鲜嫩,爽口味醇为特色。

 

第二节 茶文化与酒文化

(一)茶文化

1、茶的发现和饮用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神农本草经》)

古代,人们最初口嚼生食茶叶,以后以水煮鲜茶叶羹饮;周代,人们把茶叶晒干以随时水煮饮用;唐代,蒸青和炒青法被普遍采用,这一制茶工艺沿用至今。

2、茶的分类和传播

中国茶叶的原产地:巴蜀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战国时传到长江中游地区,西汉至三国传到长江下游地区,茶的饮用和种植迅速扩展到全国。公元7世纪前后,中国的种茶、饮茶法和饮茶风尚向周边国家传播。17世纪,中国茶叶已传播到世界各地。

茶的种类:绿茶:钱塘龙井、常州阳羡、福建柏岩等;红茶:安徽祁红、云南滇红、广东英红等。

其中,武夷岩茶、莫干黄芽、安化黑茶、闽北白茶、福建茉莉大毫,分别为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中的名品。

3、民间茶俗

茶俗——民间在婚姻、祭丧、敬客等场合,形成以茶为礼的各种习俗。

婚礼中茶为重要饮品,唐以后民间把订婚称为“受茶”;结婚成为“吃茶”;订婚的礼金成为“茶金”;彩礼称为“茶礼”。

以茶祭祀的习俗起于南朝。

客来敬茶是传承至今的习俗。

4、文人与茶

    茶长于高山云雾之中,沐天地之精气,以高洁、清新、玄幽、平和为秉性,颇合文人宁静致远的清高意趣。茶的秉性又与文人士大夫其心所尚的儒释道精神息息相通,品茗被视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精神追求。

(二)酒文化

1、酒的流变

    酒的产生与流变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穴居野处,野果含有糖分,经酵母菌分解,产生酒精,这就是最早的天然果酒。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谷物酿酒取代天然果酒。大约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中国先民已经掌握了谷物酿酒技术。到了商代,饮酒之风盛行,在商朝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量酒器。

周朝酿酒业成为庞大的独立手工业部门。而秦汉时酒肆作坊遍布都市和乡镇。到了西晋,人们把药用植物加入酒中,制成药酒。唐朝时,地方名酒品类繁多。各地名酒已成林郎满目的态势。到了距今800多年的宋金时期,白酒诞生。河北青龙县就于1975年出土金代铜制烧酒锅。白酒生产的关键是掌握科学的蒸馏方法。至此,低度的米酒、果酒和烈性的白酒在中国都已齐备。

2、饮酒习俗

节日饮酒:春节除夕夜,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正月初一,长幼依次拜贺,敬屠苏酒;清明扫墓,以酒祭奠死者;社日祭土地神,畅饮春酒。

人生礼仪活动: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皆饮酒。

       在中国,殷勤劝酒历来被视作表达情意的重要形式。

 

第三节  饮食礼俗和饮食观念

(一)饮食与礼俗

《礼记》认为:礼仪风俗源于饮食活动。

周代仪式饮食最为繁复,祭祀神灵、分封诸侯、报捷献俘、检阅军队都要举行宴飨。

饮食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尊卑有序、长幼有礼,讲究座次上菜时,主人让,客人取。如周代有“三饭”之礼,即客人先用饭三小碗,然后主人请其食肉饭后客人自理餐具。

饮食禁忌:“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 · 曲礼》);例如关于筷子的使用忌:长短筷、杂色筷、断筷、插筷、舔筷、叨筷、拜筷(双手夹筷合手而拜)等。

(二)饮食与养生观

饮食疗法:周代已有专管宫廷饮食的食医;《黄帝内经》记载的13种药方中,有2个食疗法;唐末产生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食疗特色:因人制宜:根据食性和患者的状况,辩证施食因时制宜:根据时令和水土的不同,选择有利于养生的食物。

(三)饮食与审美观

中国古典美学的产生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最初的美感和快感主要来自于美味,即审美欲求从属于物质的欲求。《吕氏春秋 • 本味》中提到的美的对象,都是色美味鲜的食物。

饮食与诗、画具有同构性。钟嵘用“滋味”揭示中国诗歌的特质;司空图以“咸酸外之味”来表达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

(四)饮食与中和观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对五味调和的追求,五味之说源于五行(水、火、木、金、土),五味:咸、苦、酸、辛、甘。

宴席的社交功能古代朝堂祭祀的宴飨,乡村民众的乡饮酒礼。

饮食文化不是指个人在餐饮上做出的某种选择,而是指人们在饮食活动中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它以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为基础。

(五)饮食与娱乐

投壶:始于春秋战国;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投矢其中,中者胜,负者饮酒;

行酒令:推一人为令官,其他人轮流说唱诗词,违令或负者饮酒;

流觞曲水:三月初三,聚会溪边,置杯于溪流之中,取而饮之;

猜单双:将钱币、瓜子等小物件握于手中,让人猜单双数;

联诗:酒席上由一人先背一句诗,其他人依次接联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