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不能遗弃的沟通传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6:00
在过去,家访曾是一个老师了解学生、与家长深入交流、达到良性沟通的得力助手和重要渠道,许多优秀的老师也都以善于家访而著称。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愈来愈趋向于快捷化,比如,电话里的一声问候,手机里的一条短信,网上的一声祝福,就能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 “费时费力”的家访似乎应该淡出师生沟通的舞台了。

   但是,在这些快捷交流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遗憾呢?

   所有那些快捷的沟通,毕竟只是声音的传递或者文字的传输,根本取代不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现代通讯工具虽然方便了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但事实上也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家长的情感距离。

   家访——是老师和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的一种宝贵机会,是老师对学生及家长的一种平等的尊重,是感情的一种真诚的直接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不仅仅限于学生本身,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也是教育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这就像看树上的苹果,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而不会是全部一样,一个优秀的教师要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目的,就应当将平 凡的家访工作搞得更有特色,从而更有效地、多层次、多渠道地达到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目的。

   是的,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家访一方面显示了教师对于学生家庭的关注,是教师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品德等方面情况的一个重要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一种情感的沟通,也会使家长和社会对老师和学校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更容易使家长对学校的各种举措产生认同感。

   教师放下课堂上庄严的架子,就像朋友拜访那样来到学生家中,这本身就带来了一份真诚,带来了一份关切。而家长的热情接待中又流露出了对老师的敬重,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

   说到底,家访是一座桥,一座架起了教师与学生心灵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家访,是一种感情的催化剂,它密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建立起了鱼水般的师生关系,熔铸了师生间最纯真、最永恒的一份友谊!

  经典案例:

   马芸青,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2004年,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奖。

   从教十年来,身为班主任的她坚持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角度出发,用爱心、信心、耐心和诚心去教育学生。

   除认真教学外,她还花大量的时间,通过家访和学生、家长交流、谈心,与他们交朋友,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在她看来,虽然在现代通讯十分便利的今天,有些学生问题可以用电话迅速解决,但是在电话里有些问题是说不明白的,而面对面的交流则会令人产生一种亲近感,容易达到心灵沟通的目的。

   所以只要学生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时候, 比如考试成绩下来,个别学生思想负担重;评选“三好学生”有的学生没评上而产生思想波动;个别学生痴迷打游戏上网吧或者出现异常情绪时,她就采用传统的沟通方法——家访。

   每带一届高中的三年,她都要走访95%的学生家庭。

   那一年,班上一个叫路红的女生有一段时间上课时神情恍惚,学习成绩也大幅度下降。当马芸青关切地询问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时,她支支吾吾地说没有。

   马芸青给她家里打电话时,她母亲则遮遮掩掩地说孩子只是有点小心事罢了,不要紧的。对此感到奇怪的马芸青便提出到家里拜访一趟。

   那天晚上赶到路红家里时,马芸青发现母女俩神情很不对劲,尤其是路红,一脸的泪痕。马芸青更加奇怪,便坐下来耐心地询问路红和她的母亲,不曾想几句话下来,路红的母亲竟带着哭腔说: “这孩子最近回家后,经常饭也不吃,又哭又闹,说是不想活了!”

   一旁的路红听了这话,仿佛受到了什么刺激,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马芸青一听,如雷轰顶,这平白无故的怎么突然想走绝路?

   说实话,虽然马芸青教她两年了,但是除了知道她学习基础差以外,其他情况还真是不十分了解。

   她暗自思忖,莫非因为测验成绩不好,挨了老师的批评?

   坐在路红家逼仄的客厅里,马芸青百般劝慰,安抚路红的情绪,耐心地听她哭诉:原来班上和她关系好的几个男女生, 因为一件小事,与她有了摩擦,将她孤立了起来。

   说到这儿,路红哭得泣不成声: “老师,我感觉我做人很失败,居然惨到没有人理的地步,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路红的母亲在旁边陪着女儿擦眼泪,母女俩正哭着,忽然一阵很响亮的鼾声从里屋传来,和着他们的哭声,显得特别不和谐。

   马芸青非常奇怪:这是谁啊?母女俩哭成这样,也不出来劝解,还自顾自睡觉了?

   看到马芸青神情不解,路红的母亲连忙解释:她父亲已经睡了!

   马芸青不禁暗生疑窦:女儿都不想活了,父亲居然还有心思安然进入梦乡?

   马芸青便细心地询问,才从路红的母亲嘴里了解到原来路红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母亲两年前才和她的继父结婚。继父从不说她的不是,也懒得说。于是便养成了路红唯我独尊、任性骄横的毛病,稍不如意,就寻死觅活,而她的母亲除了哭,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原来如此!

   这下马芸青总算弄明白了路红的思想症结所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尊感和自卑感都非常强烈,所以才会造成如此偏激的性格:和同学闹点矛盾就想走极端。

   于是马芸青便旗帜鲜明地向路红表示:“好了,路红,老师知道了,同学孤立你是不对的,我一定会批评这种错误做法并教育他们改正的。不过,路红,你有没有想过原因啊?” .

   路红停住啜泣:“能有什么原因啊?他们存心和我过不去!”

   “真的吗?”马芸青故作疑问地说。

   “我……”路红不吭声了。

   “路红啊,你和同学们相处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呢?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并赢得别人的喜爱呢?”

   路红沉默不语。一旁的母亲插嘴道: “老师,这孩子就是任性了一点,她真要没了,我可怎么办呢!”

   “妈!”路红不满地瞪了母亲一眼。马芸青心中更是明白了几分,便说:“路红啊,大人的话也是为你好,你想想:母亲怀胎十月把你生下来,又养育到现在是多么不容易啊?你怎么能因为一点小事便不顾及母亲的养育之恩,不珍惜生命呢?”

   路红的脸有些发红,她的母亲眼睛也红了:“老师,这孩子就是我的希望啊,我把她看得比命根子都重,你可要好好管教管教她啊!”

   看到路红若有所悟的样子,马芸青又接着道:“路红啊,生命不只是你一个人的,它也属于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的,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大家着想啊。难道你要让别人都为你的自私而痛心一辈子吗?你这是极端自私的表现,你知道吗?”

  路红羞愧地抬起头: “老师,其实我知道的,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性子!”

  “路红啊,你才18岁,人生之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以后的路上你还会面对更多的挫折。你这么脆弱,这么不堪一击,以后还怎么经受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呢?”

   夜深了,看着疲惫的马芸青仍然苦口婆心,路红十分惭愧:“老师,以前我的任性曾让母亲操碎了心,今天我的不懂事又给您增添了麻烦。老师说的我全记住了。我向您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有寻死的念头了。一定认真学习,改正自己的‘小心眼’,和同学搞好团结,争取考上大学,来回报家长和老师的关心!”

   马芸青终于露出了笑容……

   从此以后,这个虽然学习基础差,但很要强的学生不仅学习很刻苦,而且也非常注意改善和同学的关系,当然,她和马芸青的感情很好。最后,她以良好成绩考上了四川财经大学。

   路红有心事,马芸青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面问,问不出究竟;电话里,她的母亲也不说实话。怎么办?

   最终通过细致人微的上门家访,一切终于真相大白:原来,都是路红的任性惹的烦恼!

   但是,她的任性在学校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马芸青没能及时家访,又怎么会了解到路红的这一面呢?那后果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案例分析: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清楚地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

   正是缘于对学生那种深沉的爱,马芸青老师才会连夜赶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

   她与学生及其母亲促膝谈心,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劝慰学生,开导学 生,直到学生的思想认识终于有所转变。

   无论这个时代怎么变,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会变,而家访这一传统沟通方式也不可丢。

   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访问学生及家长, 目的就是要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并通过交流,加强了解,增加信任,解决各种矛盾。

   但老师要进行家访不单单是走进学生的家门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对老师的家访都心存偏见,总以为老师上门就是告状来了,而在不少家长眼里,家访是个贬义词,似乎只有孩子表现差了或成绩倒退了,才会有家访。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误解。 如果教师不了解家访的方法和技巧,真的是因为学生出问题了才去学生家,而且进门就一直讲学生那些表现不良的现象,势必会给学生这样的感觉:家访就是老师来“告状”;给家长的错觉也就成了老师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到家中当着家长的面,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

   长此以往下去,家访便走入了误区,轻者成为一种表面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重者还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反感,影响到以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那么教师如何避开误区,进行成功的家访呢?

   1.将家访作为一个沟通契机。

   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学校和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没有哪个学生不渴望自己成才的。

   因此,教师在进行家访时,不妨打破家访是“了解情况”、“商量对策”的定式,而把它作为一个联系学生与家长的契机,一个便捷的通道,一种有效的途径,加强交流,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从而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友情与工作关系,使家长从心底萌发出一种“自己人”的感觉,自觉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同时也在学生心目中埋下一颗真诚的种子,使他隐隐产生一种亲情、一种信赖,甚至视老师同父母,彻底扔掉师生之间的那种心理距离感,使他不再反感教师的正面引导,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2.要切实把握好时机。

   选择恰当的家访时机,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信赖关系,融洽感 情,顺利完成家访任务。

   比如在接手一个新班级,当学生遇到困难成绩下滑、情绪出现异常时等,教师及时进行家访,就能有的放矢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还有,在学生生病时家访,以探望形式进行感情投资,收获也较大。在家长和学生都很感激的气氛中,教师要委婉地批评、要求,会立即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的。

   3.家访目的要明确,切忌走过场。

   为保证家访的实效性,每次家访的人数不要贪多,还应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分出个轻重缓急,还要根据学生的居住区域,来决定一次家访哪几家,但一定不要贪多,否则,会严重影响家访的效果。

   4.家访时谈话要讲艺术性。

   教师家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要讲究艺术性,切不可漫无边际地闲聊。否则,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耗费了学生和家长的热情,使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谈话失去兴趣。

   教师在与学生和家长谈话时,应该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并委婉地指出学生的缺点,这样,不仅在家长面前给学生留了脸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使谈话气氛活跃,场面融洽和谐。

   5.家访要面向全体学生。

   家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出了问题之后”,也不要局限在“后进生”身上,家访要面向全班学生。

   只有家访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摆脱过去总是访问“差学生”的印象;才能克服学生对家访的恐惧和反感,也才能消除家长的紧张感,最终脱掉家访等于“告状”的帽子。

   6.要做好家访记录,及时反馈。

   每次家访后,教师要及时地写出详尽的家访记录,把家访过程、家访中达成的共识,家访中受到的启发及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根据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表现,结合家访中了解掌握的资料,及时反馈,对学生重新分析评估,制定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

   总之,家访是一门师生沟通的艺术,是一份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城市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因为学生居住的位置大都离学校比较远,也比较分散,这就给教师的广泛家访带来了很难克服的困难。所以,除了家访,教师还可采取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校访或通过信访、电访等方式,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达到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目的。

   家访,看似简单的事其实并不简单,看似微小的事情其实并不小。

   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家访,认真审视、利用这个传统的沟通工具,并通过认真的家访,从中多收集一些对学生、对教育有意义的信息。

   尽管时代在前进,但真正落实到位的家访,依然是教师架设在学生的家里、心里的一座彩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