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原料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38:00

     少年时期上学的时候,就天天听老师和课本讲,旧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所谓殖民地,其标志是中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卖给人家的原料价格很贱,而买人家的工业品价格很高,于是西方越来越富,而中国越来越穷。 

    从那时我就想,中国要是工业发达,什么都能生产,那该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了,会很富裕。改革开放30年后,这个理想终于在许多领域实现了。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中国产品远销世界各国。但怪了,中国并没有明显富裕起来,在国际分工链条上,中国只挣很少的一点儿加工费,而打工仔打工妹,挣的更是微薄的血汗钱。 

    比如钢铁,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幻想赶英超美,结果劳民伤财,贻笑大方。但这个理想今天却终于实现了。去年5亿吨的产量,绝对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比1958年的英美总产量都要高好几倍。但是,中国的钢铁工业却陷入困境,因为资源软肋,不得不高价进口原料铁矿石,结果利润大部分外流,今年甚至将全行业亏损。而铁矿石出口商,却乘着巨大的中国需求赚得盆满钵满。笔者了解到,铁矿石开采成本每吨不到20美元,卖到中国手里起码每吨60美元以上。 

    钢铁领域是这样,类似的铜工业更是这样,中国的加工厂完全成了国外铜矿商的打工仔,不仅原料要仰人鼻息,甚至产品也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由矿商收走包销,赚钱是人家的,卖价高低跟我们没有关系,只给我方企业留一点儿可怜的加工费。 

    也许人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今是后工业时代了,是资源制胜的时代了,不再是以前的上下游关系了。比如中东那些石油输出国,虽说什么都不会干,但就是有钱,富的流油,甚至欧美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 

    可是又怪了,中国得天独厚的一些资源,出口照样吃亏。比如钨矿和稀土,虽然中国生产世界80%的钨矿和稀土矿,但是依然不能获得绝对的话语权,甚至相对的话语权也很难保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还能用钨矿换来德国的先进武器,现在却成了大路货。尤其是稀土,便宜卖给日本、美国以后,人家生产出来的高精尖产品,用在卫星上,我们还得高价买。 

    在国际分工的舞台上,中国不管怎么变换位置,都难以改变当配角和跑龙套的命运。但如果我们的企业回到国内关起门来,那就不一样了,出门是败将,家里是霸王,尤其是那些垄断型企业,富日子从来就没有断过。 

    在国际舞台上跑龙套,是因为我们技不如人;对外贸易中贵买贱卖,是因为我们内部不团结,多头对外。不团结和多头对外的背后,是利益分配不公。比如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替没有资质的企业代理进口,要收取进口额的10%的代理费。 

    至于到了国内,上游富下游穷,是因为上游垄断而下游竞争。http://www.chinatradenews.com.cn//bwjx/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