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之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8:34
作者:朱有龙    文章来源:菱塘乡中心小学    点击数:54    第 9 期    文章录入:gyqjx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感受科学之奥秘,体会探究之乐趣,获取成功之喜悦。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探究的主动性
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玩“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游戏,比一比,最多能吸多少颗。通过比赛发现各自的电磁铁能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不尽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有什么方法让电磁铁的磁力变得更大呢?”学生自发地提出了这些问题。“那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能与电池节数有关”、“可能与铁芯粗细有关” 、“可能与线圈扎数有关”……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七八条猜想。“那你们就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去研究吧!”于是学生四五个人一组,互相合计着“玩”了一课。
二、营造民主氛围,促进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的前提是自由,不自由就无法展开想象。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观察蚂蚁》的活动课时,有一个学生不小心打翻了装蚂蚁的盒子,蚂蚁倒了一地。此时我并没有指责,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捉。有的学生努力地捉东奔西跑的蚂蚁,满头大汗而一只也没捉到;有的轻易就捉到了两、三只。当学生捉到蚂蚁时,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些材料,自己主动去探究。有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有的让蚂蚁在自己的手上爬,有的把蚂蚁放到水中,有的和蚂蚁玩起了堵截的游戏……,可以想象,如果当时严厉批评学生,还能出现学生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如此创造性的探究吗?而且,让学生在地上捉蚂蚁,又何偿不是一种探究行为呢?
三、提供参与条件,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如教学《物体的沉浮》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三步小组操作实验:
1、准备体积相等,重量不同的两种东西。如:一个是木的小方块,一个是铁的小方块。让学生把这两种东西分别放到一个大容器皿(盛满水),观察这两种东西的沉浮情况,做好记录;
2、准备重量相等,体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如:一种是石头,另一种是木头。同样把它们分别放到盛满水的器皿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做好记录;
3、准备两种体积和重量都不相同的东西,如:小石块和一张纸片,分别放到盛满水的器皿里,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也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条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实验操作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归纳出物体沉浮的条件。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参与条件,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地挖掘和体现,提高了探究的实效性。
四、积极激励评价,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孩子们的“探究活动”重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生产出超越历史的新知识,而是要让他们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因此,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主动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合理、科学的评价能调控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始终保持极大的思维和探究热情。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