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2)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18:22:45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一)


来源:大众日报 首发子站:综合处 首发栏目:调研报告总汇 日期:2009-11-02 今日/总浏览: 4/1639

开篇语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新起点上的战略抉择

  《意见》摘要: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蓝色经济的迅速兴起,代表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作为沿海地区能够实现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借临海之便,借海洋之力。站在新起点上,山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然离不开海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再往前推,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探索并提出适合当时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到“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从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到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从“五大板块”到“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到现在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一区三带”发展新格局,山东探索发展战略与合理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止,且思路愈加清晰,愈加深化。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认为,虽然借力海洋、沿海先行,以沿海带动内陆,始终是我省这些年来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如此明确地把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到全局战略的高度,在我省还是首次。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必须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来认识。

  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蓝色经济正越来越成为新世纪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主导力量。

  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指出,从“海上山东”到“海洋经济”,我省依托海洋科技带动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增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港口、临港产业、区域经济互动融合,带动沿海地区人口、产业、城市要素不断提高的新格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而从制约的角度来看,正如山东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所言:由于人口、资源、土地、环境等压力越来越大,走向海洋,向大海要资源、要空间,也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海洋为主体的蓝色经济外接国际市场,内连辽阔腹地,具有极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教授看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使全省“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抓手,这一战略构想,不仅能充分发挥我省海陆兼备、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海洋科教实力雄厚的综合优势,还使山东半岛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获得一个清晰定位,它以海陆统筹发展模式推进山东半岛开发开放,进而带动全省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这一战略,搭建起了山东发展的全新坐标系,将山东推向了又一个极富前瞻意义的发展平台,它是对我省发展历史的有机延续,更是对全省发展水平的一次全力提升。通过率先探索发展蓝色经济的新模式、新途径,还可以为全国加快发展蓝色经济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教授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不仅将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也将成为山东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彩练舞得更好更快的不竭动力。

  记者旁白: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有新的发展战略作统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是近年来山东发展战略思路的深化和升华。这一战略,不仅为山东树立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而且为今后山东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引擎,是我们实现经济文化强省目标的重要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准确定位中把握机遇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是增强我省在全局发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战略机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肩负着重大责任。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山东经济大省、海洋大省的优势,加速山东半岛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山东半岛处于多个经济圈中,无论是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都与山东半岛有直接关系。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开忠教授提出,要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站在全球经济的大格局,站在东亚和东北亚的大格局中理解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依此思量,拥有内外海、腹地广阔的山东半岛,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应是题中之义。

  面向海洋、开发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机遇所在。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孙建生指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使之能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与竞争,在与环渤海、长三角等区域的协作中凸显新价值,不光意味着山东半岛的空间拓展与层次提升,而且将由此带动“山东板块”加速崛起。这是山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兴起。从北向南,沿海各省,均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大战略位置,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赢得大发展的空间和活力。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山东能否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就看能否在全国经济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出版社总编辑沈志渔说: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从主要着眼于本省“行政区自我崛起”的框框里跳出来,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路子,要把山东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由此确定自己的地位。他指出,半岛区域里涉及到诸多行业,拥有不同资源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因此,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各种经济资源,实现各城市之间分工协作。

  一个市一个县,和企业一样,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发展,关键是能不能在经济区域中成为有价值的一环。威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林强介绍,威海毗邻日韩,因此,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是重中之重。 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滨州市委副书记、 市长张光峰提出,要着力形成既符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布局、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滨州蓝色经济,努力将滨州建设成为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门户。

  目前我省已形成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专家认为,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依托港口、铁路和节点城市,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带动对外开放进一步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记者旁白:机遇千载难逢。定位必须准确。依据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整合区域资源,找准自身定位,是经济区发展必须把握好的主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既立足于山东发展实际,又放眼全国发展大局,定位科学,切实可行,付诸实施后,必将使山东半岛的区位优势和各种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

  开辟海陆统筹新途径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 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从最初的渔业体制改革释放增长潜能,到建设“海上山东”,再到“发展海洋经济”,30年间,山东半岛3000多公里海岸沿线始终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带。但是,如果用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海洋产业的立体发展、海洋环境的全面保护等定量指标度量,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海洋经济大省地位和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尚存明显差距。

  “补齐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海陆统筹发展。”国家海洋局信息中心海洋经济部主任王晓惠认为,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如何推进海陆联动,统筹发展问题上,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研究员提醒,既要防止将海洋视作陆地的延伸思维,也要杜绝将海洋“化”进陆地的简单认识,要在海陆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带动、城市发展三位一体中谋划统筹和联动。他提出,以陆上山东、海上山东、海外山东三种发展机制,贯穿海洋经济、涉海经济、沿海经济与海外经济发展领域,形成既独立运作,又相互牵动的体制机制,构筑混合动力支撑体系,促进全省经济健康发展。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令栋认为,在目前发展阶段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是推进海陆联动的主导力量。据他了解,目前半岛城市化水平为 60% 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概是2.45:1,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二元差距尚不太大,城乡之间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积蓄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力量,如果此时将统筹发展的落力点放在推进城市化发展上,蓝色经济区建设将获得新的巨大的动力支撑。

  统筹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山东半岛城市群、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实现全方位对接;统筹核心区、关联区的海陆产业布局和产业连接……在陆海联动发展,统一规划布局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告诉记者,海陆统筹布局的办法很多,归结起来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如我省规划建设的日照精品钢基地,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 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比如,打通沿黄流域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新干线,形成比陇海线更便捷、更通畅的中西部出海大通道,对于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大意义。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地,保护海洋环境必须从陆地抓起。要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记者旁白:在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思路上,开辟海陆统筹发展新途径已成共识。 在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不断隆起、延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必将进一步优化我省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山东半岛加速崛起。同时,内陆地区也应借力海洋、走向海洋,融入蓝色经济区,在海陆互补、互动中实现“双赢”,壮大全省的综合实力。

  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必将极大促进我省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强大的海洋经济优势,推动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要以重点港口、大型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规划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区,促进沿岸线、环半岛地区联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特别是资源配置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条件下,以海洋经济为基础发育起来的蓝色经济进入膨胀发展期,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升,在资源利用、产业培植、科技进步等方面孕育着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点、突破点,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征。

  “谁抓住了蓝色经济的趋势和特点,未来竞争格局中谁就掌握了主动。”日照市市长赵效为介绍,建市只有 20年的日照市,在金融危机肆虐下,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之所以能够持续大幅增长,得益于“陆海一体、港城一体、港带一体”、“港桥一体”的蓝色经济发展思路。正是依托海洋、 港口、鲁南临港产业带和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独特区位、产业优势,日照在陆海大区域配置资源,发展起了港口经济、旅游经济、大学经济、体育经济等新兴优势产业。单旅游业一项,年收入就达近百亿元。

  青岛市置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山东半岛乃至全省的经济“龙头”。围绕胶州湾,他们“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吸引海全湾旅游项目、温泉旅游度假区、深海基地、 会展旅游、体育文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了鳌山新城、红岛新城和胶南市董家口港区新城,依此带动服务业、造船业等优势产业迅速崛起。

  区域竞争重在培育优势。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空前激烈,国内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也加速兴起。沿海各省区市都把发展海洋作为重要战略取向,抢抓海洋开发建设的先机,在竞相发展中谋求有利地位。在此大势下,发挥山东半岛独特优势,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于培育我国东部沿海和黄河流域的重要增长极,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区域竞争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如果将沿海岸线构筑的整体优势向由东向西、由海向陆延伸,将促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劳动力向东部输送,进而形成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鲁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宪法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对“突破菏泽”、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可弥补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此外,黄河流域各省区资源开发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出海通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带动和支撑沿黄流域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整体优势’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与竞争,意味着山东区域经济获得了更高层次、 更宽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机会。” 省发改委副主任朱志明告诉记者。山东半岛濒临渤海、黄海,与日韩隔海相望,处于“ 10+3  (东盟+中日韩)”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中国与日韩经贸往来的前沿阵地。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日韩次区域合作的先导区,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盈、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我省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且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记者旁白:山东半岛区位优势强,产业基础好,经济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大,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以打造蓝色经济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整合全省综合优势,是增强我省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我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记者 盛刚 李梦 齐淮东)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二)  提要: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精心谋划,着力形成“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一区”就是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带”就是依托沿海七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一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二是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三是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

 

  发掘优势,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

 

  《意见》摘要: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大力发展体现高效生态、循环经济、精细加工的优势产业。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建成一批大型现代海洋牧场和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绿色种植业和节水农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等特色产业,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靠海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原本“重河轻海”,海洋资源的开发远不及胶东半岛,沿海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历史再一次把机遇赐予“黄三角”。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郑贵斌认为,黄河三角洲是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同处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的开发开放,已为促进黄河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条件得天独厚。

 

  不少专家建议,规划“海洋经济特区”,即考虑在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300—500平方公里区域,建立“山东海洋经济特区”,享受特区政策,对外招商引资,更好地开掘这一地区的发展潜力。

 

  在产业发展上,对于坐拥河海双重优势的黄河三角洲,如何将发展蓝色经济与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更好地结合,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介绍:当前,东营正紧紧抓住机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科研与产业相融合,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着力实施临港产业开发、海洋渔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上的三个突破。从这三个突破,都体现出了对海洋资源和黄河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在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上,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发展潜力,东营市已确定,将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

 

  在滨州市长张光峰看来,滨州是山东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打造蓝色经济优势与潜力明显。他介绍,随着北海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快,滨州海洋产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虽小,但起点高、增长快的特点。截至2008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65.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95.1亿元,年均递增约32.5%,是3年前2.4倍,远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增长率;实现增加值83.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7%,海洋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成为新的增长点。下一步,滨州市将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三大海洋产业: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船舶制造业。其中船舶制造业方面,力争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120万载重吨,造船及配套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

 

  记者旁白:黄河三角洲兼具河海双重优势,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今,“黄三角”各地已纷纷先行一步,着力发展临海产业,力争在环渤海经济圈取得一席之地。

 

  通过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建设,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培养成为新的增长极,打造成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事关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从当前说,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提升发展规划,明确方向,拓宽思路。同时要把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主线,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筹的示范效应。

 

  胶东半岛:

 

  错位发展,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

 

  《意见》摘要: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沿海城市为骨干,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港口体系完备、经济外向度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等优质资源富集的综合优势,以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

 

  胶东半岛,是我省优质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理应地成为蓝色经济区核心地带。在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目标下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着力点应在于临海产业的整合提升。

 

  如何提升临海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郭培清认为:必须结合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与趋势,看哪个产业是朝阳产业。确定要发展的产业,不能过于注重近海。目前,近海资源近似枯竭,要发展深洋产业。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则提出,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大力发展新型环境友好、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建设半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完善半岛地区的铁路系统网;打造国内一流的蓝色服务业,海洋服务业,如科技教育、港口物流等。

 

  作为我省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在新一轮建设中,如何避免城市间产业雷同、低效率竞争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可喜的是,从当前看,各市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依据自己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形成了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谋求差异竞争、合作共赢。

 

  作为龙头老大的青岛市,在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方面当仁不让,行动早、力度大、目标高。青岛市市长助理武铁军介绍:4月以来,青岛市相继成立了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推进和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3个委员会,并专门设立蓝色经济发展办公室,已起草完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具体的目标定位是:2015年建成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同时,要建成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以及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项目建设重点突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同时还基本确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全国的海洋科技中心、全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以及国际海洋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的地位。重点任务有“四个先行”:改革先行,科技创新先行,产业发展先行,对外开放先行。同时正在积极争取,把青岛作为国家和省发展蓝色经济的试点城市。

 

  产业特色明显的威海,将关注点放在了自己的强项上。市政府副秘书长林强细说优势:威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开发优势,尤其是对韩国的开放优势、海产品的生产加工居全省首位;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以及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的能源体系也都初具规模。基于上述优势,威海初步确定培育六大产业:海产品精品加工、船舶加工制造业、以东南亚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休闲度假业、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现代石化项目产业,确保威海成为海洋产品生产加工、船舶制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等产业的领军城市。

 

  作为胶东重要城市的烟台,提出了争当蓝色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战略目标。烟台市发改委副主任牟广文介绍,烟台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初步设想是:充分发挥资源、空间和产业等优势,以港口建设发展为突破口,以临海产业园为主阵地,以海洋科技进步为引领,以培植海洋优势产业为主线,全力打造竞争力强的海洋经济体系,努力建设优势集中、特色突出、发展集约、生态优良的海洋经济强市。按照“发挥区域特色、做强竞争优势、实施错位发展”的原则,初步确定了“一带、三港、四区、七湾、九产业”的发展布局和战略重点。在产业发展上,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链,构建“4+5+5+3”产业格局,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工业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风电黄金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冶金特钢等产业;现代服务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滨海旅游、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等产业;依托本地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黄金、葡萄酒和水产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链。

 

  记者旁白:胶东半岛是我省经济先发地区,在这一区域实施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真正体现“高端”二字,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力。要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针对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同构问题比较突出的现实情况,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诸侯经济”抬头,构造特色鲜明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引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先机。

 

  鲁南:

 

  后来居上,构建临港产业带

 

  《意见》摘要: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日照港深水大港、腹地广阔的优势,加快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带动鲁南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做大做强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集中培植钢铁、电力、石化、木浆造纸、加工装配工业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海工业。以日照保税物流园区扩容升级为重点,加强立体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贯通出海通道,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鲁南临港产业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作为我省后发地区的鲁南,其战略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

 

  山东省鲁南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宪法指出:这一带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在中日韩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点,可同时接受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辐射。从省内讲,以地处鲁南的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市为腹地,梯次向西辐射,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出海大通道。这里疏港交通体系完善,拥有日东、同三两条高速公路,菏兖日等三条铁路;日照港2008年吞吐量达到1.5亿吨。在日照,经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石油和粮食储备、海洋渔业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后来者居上、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随着港口物流的发展,临港经济和产业布局已摆上了鲁南各地的重要日程。目前,该区域正加快实施钢铁、汽车、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把鲁南临海产业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区域性港口物流和贸易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成为新兴的对外开放和产业平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开忠则从大格局中分析了日照地位的重要性:国家未来十几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上可以说是“两横三纵”:一横是长江,再一横是新亚欧大陆。“三纵”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直到沿海地区,沿京广、京哈线,还有成渝地区等。山东半岛应该成为沿海这“一纵”与新亚欧大陆桥这一横的接合部,日照恰好自在这个结合部的核心点上。从山东自身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基本上是一个“个”字型战略,顶端是青岛,一竖是青岛到济南,一撇是青岛到威海、烟台一线,另一撇就是青岛到日照。青—日这段线目前非常薄弱,急需强化,因为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山东半岛东北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依赖渤海这个内海,过分地强调这一线不利于蓝色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保护好渤海。而加强青岛—日照这一线,可使山东半岛经济适当地向东南沿海移动。

 

  而作为鲁南产业带的惟一港口城市,日照的确有舍我其谁的信心。市委书记杨军介绍:日照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和战略优势,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海洋这一“蓝色资源”和“蓝色资本”,日照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海洋经济快速崛起、海洋科技文化发展繁荣、陆海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过程。日照在对待海洋问题上,有四个“一体”,叫做“陆海一体、港城一体、港带一体、港桥一体”,其中的“港桥一体”,就是依托海洋、依托港口,与新亚欧大陆桥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日照历来不把日照港看作是自己的港,而是整个鲁南地区和沿大陆桥地带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服务整个鲁南乃至整个淮海地区的。

 

  记者旁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丰富的资源优势,正使鲁南地区面临着空前的发展良机。鲁南各市发展水平相当,发展条件相近,当务之急是加快一体化步伐,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产业集中布局、联合开发,构筑国际竞争力强的临港产业体系。同时,鲁南临海产业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应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等做法,重点在开放、合作、港口发展、财税、金融、土地、科技、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在这个实验区内率先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带动何处着力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推动整个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就半岛谈半岛,而是充分发挥“三带”对全省的重点带动作用,实行全省海陆经济的统一规划布局,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强调:半岛资源是山东人民的资源,也是全国人民的资源。蓝色,不是狭义的海洋,而是体现海洋、半岛特色的,依托半岛地区丰富的海岸线、空间,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在全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科技先行的示范区,其直接辐射地包括山东省、沿黄地区和华东北部地区。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则指出,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黄河流域开发开放的强大引擎。通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带动和支撑沿黄流域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带动作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开忠强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可以采取“主题区域+产业链延伸区域”的模式加以界定,形式有重点的、不同圈层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比如,可以以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其毗邻海域为前沿区,以沿海七市陆域及其毗邻海域为主体区,以全省内陆十市陆域为关联区,这样可以便于规划布局。

 

  可喜的是,这种重点带动将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已被内陆地区所认识。在全省离海最远的县之一的东明,目前已确立了“身边无海,心中有海”的工作方针。县委书记刘鲁形象地作了说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省在生产力布局上的重大调整,东明县虽然地处内陆,也必须及早在“海陆统筹”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他举例说:石化产业是东明的优势。但是,东明地处内陆,所以,东明石化产业一直是“背对海洋”发展,原料从内地来,产品销住内陆。随着中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东明石化产业一度面临原料瓶颈。针对这种情况,东明县委、政府明确提出,石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转向,由“背对海洋”变成“拥抱海洋”。在县里的争取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东明—日照输油管道项目完成规划。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由东明石化集团、中石油合作,途经日照、临沂、济宁和菏泽四市,全长446公里,一期设计输油量1000万吨。该项目的建成,将拉近东明与海洋的距离,实现“借港出海”,大进大出。

 

  记者旁白: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事关全省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以及全国经济的科学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三带”的重要带动作用将体现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李剑桥 宋弢 齐淮东)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三)


来源:大众日报 首发子站:综合处 首发栏目:调研报告总汇 日期:2009-11-02 今日/总浏览: 4/3400

提要:

  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关键在于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集中集约开发,立足环境保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立足我省现有海洋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做大做强临海临港产业,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坚持一二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产业

 

  《意见》摘要:发展蓝色经济,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理念,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全国海洋产业竞争发展中走在前列,保持领先水平。在产业政策上,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植新的战略增长点,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带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自2008年初开始,山东钢铁集团即着手在日照集中建设大型临海钢铁基地,此举拉开了我省钢铁工业发展重心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序幕。不仅如此,利用国内外原油资源,依托沿海大型深水原油码头,我省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也将在上千公里海岸线布局。钢铁、化工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沿海,是我省产业集群化取向的重要标志,也是打造蓝色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具备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但是,我省海洋和临海生产力布局存在分散、粗放、产业低质同构等问题,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将适宜在沿海地区发展的临海产业、临港产业、海洋产业等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布局在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则具有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效应。经济学家认为,产业在地理意义上的集聚行为即产业集群化,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认为,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现在,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资源潜力等情况,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

 

  目前,围绕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市着力打造海洋能源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七个集聚区;潍坊市重点布局化工、汽车制造、海洋制药等关联产业区;威海市确定培育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区等六个产业集聚区;烟台市依托莱州市沿海,着力构建现代化工和机电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等五个聚集区;日照市建设临港制造业加工集聚区……专家提醒,以产业集聚形式布局沿海生产力,必须紧密跟踪世界蓝色产业发展前沿,着眼于建设现代蓝色产业体系,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挥园区、基地和企业品牌的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形成战略优势产业、骨干支柱产业、新兴高端产业鼎足发展新格局。

 

  记者旁白:产业集群可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共享效应,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也可能出现同区域内产业同质、同构现象,使集群内部产生恶性竞争,抵销区域竞争能力和优势。因此,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导向上,要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在产业布局上,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规划布局,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避免产业低质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

 

  《意见》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我省现有海洋产业基础,以科技研发为先导,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着力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

 

  促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尽快崛起,背后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这就要求山东半岛各市,必须培植海洋优势产业,发展海洋产业集群。

 

  中国海洋大学刘洪滨教授认为,发展海洋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我们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看山东除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外,最有希望做大做强的新兴优势产业是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

 

  无独有偶,国家海洋局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部主任王晓惠也告诉记者,根据发改委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海洋局在准备编制海洋产业发展的指导目录。这是山东培育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产业的重要机遇。山东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产业,争取纳入到国家制订的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

 

  目前,山东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不少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这为我省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前,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烟台地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地带,将重点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机械制造三大海洋支柱产业。其中,海洋渔业锁定精养、远捕、深加工三大重点,加快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滨海旅游瞄准滨海观光游、海鲜美食游、历史文化游;海洋机械制造业则盯住大宇造船、莱佛士造船、蓬莱造船基地建设,发展造船及零部件配套,同时,培植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海洋服务业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威海海产品的生产加工居全省首位,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以及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的能源体系也都初具规模。该市提出,要成为海洋产品的生产加工、船舶制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等产业的领军城市。

 

  海洋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升级中起到强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海洋科研装备、产业装备、工程装备及军工装备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目前90%以上大型科研设备依赖进口,海洋产业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非常低。我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有适宜的自然条件、较为雄厚的科技基础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总量太小,亟待做大做强。我省也正在向这一方向努力:随着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基地落户山东,一个新兴的装备产业会迅速崛起,大到船舶平台,小到测试仪器,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产学研的大联合,会迅速推出一批国产化的系列产品。2005年3月投资成立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生产海上石油钻探、开采设备的一个重要基地……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认为,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必须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集约型的经济体系,无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等传统产业,还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都需要在新技术和新产品方面求取创新。他告诉记者,我省已建立了一批科技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示范基地。例如:海水养殖优良苗种基地,目的是通过多倍体育种、基因转移、细胞克隆、性控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苗种培育中的应用,加快新品种培育、改良和引进。

 

  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高端旅游产品,系统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山东“蓝色旅游”品牌,山东条件得天独厚。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王诗成建议,充分挖掘山东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半岛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树立滨海大旅游观念,实施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开发,实现品牌资源、市场共享,走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发挥整体效益,培植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胜地。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少安教授指出,山东省淡水供应缺口很大,要靠海水淡化来解决。必须未雨绸缪,在海洋生态环保产业上形成优势。要加强对海洋产业循环技术的研发,依托沿海园区,大规模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把海水利用作为战略性的接续产业加以培植,扩大海水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化、规模化海水淡化技术,形成工程开发中心和产业发展基地。

 

  记者旁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海洋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我们要放宽视野,树立“大海洋”观念,不仅要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能源,而且要开发利用好海水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景观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等;既发挥传统海洋产业优势,又注重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壮大蓝色产业,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

 

  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

 

  《意见》摘要: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以增强素质、提升效益、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坚决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绝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发展,要努力走出一条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以立体发展创造综合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

 

  坚持“集成知识,整合创新”发展模式,总部位于潍坊的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沃”)仅用10年时间,发展成为一家以农业装备、工程机械、车辆为主导业务的大型产业装备制造企业。公司董事长王金富认为,所谓“集成知识”,既包括技术、管理、营销、品牌方面的知识集成,也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全球化人才集成、全球资源集成等。通过集成,充分吸收、消化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战略、运营等各方面知识,形成雷沃特有的知识资产。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将特有的知识资产转化为管理技术,运用到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并快速放大经济效益。目前,公司拥有员工万余人,总资产60亿元,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

 

  通过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的“雷沃模式”,正在成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价值取向和有效途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志渔认为,山东是海洋大省,不仅拥有占全国1/3的海岸线、200多处海湾、物种齐全的海洋生物资源,还云集了占全国4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及国内一流的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具有集成、吸收国内外海洋知识,培育、创新海洋优势产业发展的潜质和基础。如果能够借开发蓝色经济区之机,承担起国家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和开发利用海洋的重任,不仅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而且还能提升国家海洋综合实力。

 

  “集成创新的关键要提高技术与管理的系统集成能力,即加大产、学、研、官、银之间的协作力度,形成‘系统匹配’能力。”省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李永健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省在创新基础、条件、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部门分割现象,在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既要特别注意加强钢铁、化工、食品、纺织、机械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又要构建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业、海洋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高新产业的公共设施平台,在资源、技术、设备共享中爆发竞争合力。同时,在构建蓝色经济区集成创新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

 

  事实上,“集成”概念演化到一个区域,则意味着多种资源、要素的统一调度与集中、合理、高效利用。在打造蓝色经济区用海方式上,专家们提出了由分散粗放利用向集中集约利用转变的思路,即重视海洋环境价值利用,科学开发滩涂,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提高单位用海面积综合效益,优化岸线生产力布局,探索新的空间架构,为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创造条件,实现我省3000公里海岸线由分散粗放利用,向集中集约利用的新转变。在开发模式上,由单一、独立功能性开发,向立体、综合功能性开发转变。

 

  尤为重要的是,蓝色经济区要特别强化复合功能区,以提升资源开发的关联度、延伸性和带动力,形成资源开发、产业培植、区域打造、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开发、保护、利用新格局。

 

  记者旁白: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由于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必须集成各种优势要素,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有整体优势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创新体系建设是集成创新的核心。就总体而言,我省整个创新体系尚不健全,制约着创新效应的有效传导。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融通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创新合力,必将加快推动蓝色经济区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

 

  《意见》摘要:要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产业为纽带,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沿海集聚,坚持一二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建设临海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临海临港产业,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家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我国成为主要目的国之一,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尽享。

 

  沿海意味着交通运输方便快捷,意味着资源配置空间广阔,意味着商品生产的成本优势。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说,依托港口,产业联动,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港口已由传统的装卸转运功能逐步向工业功能、商贸功能、综合物流功能转变。由于港口行业自身的特点,其经营活动的前后向联系强度很大。在直接产业、关联产业和港口大工业的基础上,吸引其他产业的聚集,必将形成日益广阔的经济辐射面。

 

  壮大蓝色产业,首先要充分发掘我省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把我省现有优势产业与临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郑贵斌指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我省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

 

  打组合拳,形成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已成为沿海城市的战略选择。青岛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市长助理武铁军说,该市建设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的重点任务是“一带三城”规划建设:“一带”是环胶州湾地区,“三城”包括即墨的鳌山新城,胶南的魄力新城和红岛新城。通过“一带三城”区域规划,青岛将重点发展造船、科技、海洋等优势产业,现代金融业和海洋科技教育服务被置于重要的位置。滨州市提出,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给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带来新的契机,必须把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结合起来,以蓝色产业带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提高农业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品牌农业,构建开放型涉海农业体系,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潍坊市市长助理王秀河告诉记者,在滨海新城建设中,结合北部沿海资源优势,潍坊市大力发展滨海物流,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用产业发展推动新城的建设。而在东营市的规划里,提出依托生态高效农业区,重点发展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园区,打造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实施宜渔荒碱地开发和养殖池塘整理提升工程,建设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对虾、浅海贝类护养等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依靠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养殖、加工、物流、科研综合开发,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山东省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园区。

 

  记者旁白:一个港口,不仅仅是一个出海口,更是一座可以带动广大腹地发展的引擎。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海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蓝色产业带动农业资源深度开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必将打开我省沿海各市在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中的全新思路,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盛刚 李梦)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四)


来源:大众日报 首发子站:综合处 首发栏目:调研报告总汇 日期:2009-11-02 今日/总浏览: 8/1322

提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关系沿海各市及内陆腹地。必须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用创新的举措整合各种资源、集聚生产要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开辟发展空间,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用好体制机制的力量

  《意见》摘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又区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着力突破。哪个领域的改革任务紧迫就率先推进哪个领域的改革,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优势产业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技术创新很重要,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更重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也不例外。

  日照市市长赵效为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必须先行。要将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搞好产业的规划、空间的布局,既发挥好山东半岛的整体优势,也要发挥次区域各自不同的优势,以便达到统筹性、协调性,以及陆海的统一性,防止简单的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要用好体制机制的力量。在体制机制的设计上,要有创新意识,强调它的开放性、开放度。现在青岛已经成了保税港区,日照已经有了保税物流中心,面对韩国的黄海经济自由区,我们也应打造一个黄海自由贸易区,以开放的姿态及时对接。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在致公党山东省委、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论坛”上,有专家建议,适当时机设立“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基金,由各市财政部门分别出资作为启动资金。相关基建投资、技改投资和支农资金等,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海洋开发的重点项目;设立海洋资源开发风险基金,由地方财政预支部分垫底资金,企业按总投入额度的比例提取,以补偿企业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建立海洋污染评价及赔偿制度,对海域污染征收排污费,作为海洋发展基金,用于改善海洋环境;对海洋重点工程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考虑优先安排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

  东营市发改委副主任马庆华也建议,省里应重点考虑土地开发和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可考虑省市政府财政拿一部分,企业投一部分,实行商业化运作,重点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关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重大项目启动,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在当前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制度优势重要性凸显。对政府来说,推动制度创新和转变,观念转变又是前提。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孔令栋教授认为:必须自觉破除单纯经济开发观念,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一是在建设蓝色经济区过程中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建成城乡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示范区。可考虑在全国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的结构。除了户籍以外,还应该在保证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使农村的生产资料流动起来。二是加强保障和福利,在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时候,不仅仅要规划经济的发展,还要规划整个社会的发展。把山东半岛构建成一个平稳和谐的社会,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中国海洋大学韩立民教授则提出,必须明确政府在经济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政府的作用有效也有限。地方政府主要职能是编制规划、制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交通设施平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比较好的软件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在规划实施中,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避免过多地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更多地采用规划导向和利益诱导,充分兼顾到企业和地区的利益。

  记者旁白: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途径、创新的方法,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去开展工作,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但创新也好,改革也罢,关键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有机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规划更加科学,开发更加规范有序,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意见》摘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流通资源,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主动搞好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交流与协作,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大海的胸怀是宽广的,海洋型经济首先要有“海量”。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孙建生提出,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认为,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但目前沿海七市缺乏有效的城市协调联动机制。产业错位发展还处在自发状态,城市之间的产业规划雷同现象比较突出,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人才在城市间的流动还存在着诸多障碍;跨区域投资有很多行政掣肘;市场的地域分割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当前,山东沿海七市首先要搞好区域协调协作,形成“一盘棋”局面。

  具体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个跨地区新型经济功能区,必须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不至于各自为政、产业趋同甚至恶性竞争。达到这一点,离不开经常性的沟通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刘洪滨建议: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如何既能更好地发挥区内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又在区域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丁德文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他特别提出,在当前我国近海环境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应认真考察近海环境的纳污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这样,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进行规划时才能心中有数。同时,还要从国家的角度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记者旁白: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意见》摘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四纵四横”的铁路网。

 

  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支撑是前提;海陆统筹,第一步要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认为,当前要加快与周边省份、地区的干线铁路联网,打通青岛-济南-太原-银川-酒泉高速铁路。搞好广域航空通道建设,重点抓好济南、青岛、烟台机场建设,提高沿海地区航空运输能力。加快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实现高等级公路与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直接连接。从长远看,应考虑建设中韩海底隧道。加强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支撑能力。

 

  可喜的是,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地的共同选择。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在黄河三角洲热气腾腾。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一一道来:重点推进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东营港、广利港、东营机场建设,积极推动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营至滨州高速公路以及东营港疏港铁路、东营经济开发区铁路、兴广铁路至黄大铁路连接线规划建设,构筑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打开制约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快实施东营港扩建工程,建成港区工业、物流、仓储配套的区域性、综合性深水大港,打造成为整个鲁北及晋冀部分地区的对外开放通道、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国内外产业承接聚集地。积极推进广利港建设,逐步建成集商港、旅游港和渔港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加强渔业、防灾、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潍坊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展开拳脚。北部沿海开发前期投入最多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潍坊港建设实现了一类口岸开放,年吞吐量破千万吨,2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和规划实施中,力争成为莱洲湾港口群的领军型港口。在陆路交通方面,已形成了二纵三横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城区的北海路直达港口。中心城区至滨海轻轨项目,潍日高速公路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力争年底动工。潍坊机场迁建工程正在滨海进行项目选址。不久的将来,发达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将为潍坊蓝色经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港口是半岛地区最大的区位优势之一,但目前各个港口之间也存在腹地交叉、交通制约、资源控制、环境压力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我省各地正努力提升半岛港口群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1+1>2的聚变效应,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服务和带动能力。

 

  日照港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沿海主枢纽港,是沿海最年轻的亿吨大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沿桥及广大中西部地区最为便捷的出海口岸之一。日照市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特色的新兴城市,港口作为水运、陆运交通运输的枢纽,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排头兵”,不断提升港口服务、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他们提出“打造最具活力的国际一流强港”的愿景,一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码头泊位、锚地、堆场的建设步伐,突出设施的专业化、大型化和高效配置。二是加快港口功能建设,建立“无水港、旱码头”,扩大内陆口岸直通,积极加快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加大服务临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力度。三是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港口及腹地铁路、公路、管道建设,努力打造便捷、高效、通畅的港口集疏运网络。使日照港能够跻身于世界名港之列。

 

  记者旁白:构筑蓝色经济区,应该在全球、全国、全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来把握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站在服务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发展。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正是我省各地已建和规划中的诸多基础设施的意义所在。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意见》摘要:坚持科技兴海,充分发挥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考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区域内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从海洋资源的开发,到传统渔业的变革,再到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海洋科技的触角渗透到了海洋经济的每个角落。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出版社总编辑沈志渔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各层面各领域都在强调科技创新,海洋领域也不例外。2006年的一份资料指出,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对海洋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多一点,而发达国家是80%。我国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山东省的这一数字比较高,达到50%以上,但是差距仍然不小。

 

  科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持。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就科技发展来说,山东凝聚了堪称“国家队”的海洋科技力量,已经形成了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设施配套的海洋科技发展体系,具备了从公益性调查研究、战略性基础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到创新性高技术研究,从近海到远洋,从各分支学科到综合性海洋科研的能力。

 

  但他同时也认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是“海洋科技先进区”。除了国家队水平的人才、国家队水平的装备、国家队水平的业绩,应该有几个具体的指标,比如说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不能到60%以上,面向产业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能不能到65%,海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能不能到70%。就此而言,我省充其量算作一个海洋大省,远没有达到海洋强省的目标。

 

  刘洪滨教授进一步指出,目前山东人才结构不合理,海洋工程人才匮乏,海洋教育的内部层次结构和院校分布不合理。传统的海洋教育偏重于海洋科学型或海洋渔业型,综合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船舶设计制造、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深海矿产开发等实用型领域中,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人才紧缺和人才浪费现象并存。这些问题应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解决。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沈志渔认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用政策和标准体系等加以规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充分流通与升值。同时,要建立创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真正把山东的优质海洋资源转化为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开发出一批领先的海洋技术,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水平相对较低。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高工马涛则呼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李乃胜告诉记者,山东将推动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与国家各部委、中科院、工程院的合作;筹建山东省船舶工程研究院;建立一批省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记者旁白:发展蓝色产业,依靠科技引领非常重要。对山东海洋科技发展现状,大家基本达成共识:海洋科技实力强大,但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基础性、传统性研究人才多,海洋产业、海洋工程领域人才缺乏。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我省必须在充分发扬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宋弢 李剑桥


推荐文章:

  • 近期主要新兴经济体贸易形势    2009-12-07
  • 企业出口环境发生哪些变化?    2009-12-07
  • 商务部报告:中国连续14年居全球贸易救济调查首位    2009-12-03
  •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9年秋季)    2009-11-05
  • 中国引资进入成熟稳定期    2009-11-05
  •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四)    2009-11-02
  •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三)    2009-11-02
  •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二)    2009-11-02
  •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一)    2009-11-02
  • 国家大盘的“战略棋子” 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解读    2009-11-01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2)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畅想 山东确定蓝色经济区试行初步方案 国家大盘的“战略棋子”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解读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李宪法:山东将全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 山东将全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方案待批 我省出台利用外资工作意见着力优化外资结构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青岛上半岛网! 山东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 搜搜百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方案静待批复 山东省长:望将山东蓝色经济区列十二五规划 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过去一年金融危机的回顾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泰州廉政网---关于转发省委、省政府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项制度”的通知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决定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富民工程的若干意见 中国500强企业呈现三大特点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省外经贸厅党风廉政建设联络员联席会议制度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美国对华频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我省服务业利用外资持续增长 - 山东国际商务网 - 山东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省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省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