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中国人!!朝鲜美人图历史人体超级装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08:47
















































































第一篇  马镫的民主
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像马镫这么简单,但也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像马镫这样对历史有如此的催化作用。
——林恩·怀特
一个养马的古老部落用马征服了中国,并创建了一个长达2000多年的专制帝国,而这个帝国又屡屡遭到北方马上民族的侵犯和征服。如果说马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导致了战争的滥觞和国家的出现,那么马镫的出现则结束了罗马帝国。一群马镫上的贵族拯救了中世纪的欧洲,这些人被尊称为骑士(knight)。小小的马镫打造了一个孕育出现代文明的骑士时代。

马的驯化
直到100年前,人类最快的移动速度也只有每小时65公里左右,即马最快的奔跑速度。所谓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的人类以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来满足生活需求。那时人与马是猎杀者与被猎杀者的关系,马只是人类的食物。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和猎取者演进为食物的生产者。采集者进而种植谷物,开始农耕;狩猎者进而驯养动物,开始游牧。这无疑是一场生物革命,而动物的驯化更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这种驯化也出现在农耕社会,当农业出现剩余时就有了驯化,驯化动物消耗了定居社会借以生活和生存的谷物剩余。这种“拘兽以为畜”的驯化过程从公元前10000年前人类驯化了狗开始,然后是食用性动物羊和猪,最后是动力型动物牛和驴。
事实上正是动力型动物的出现才帮助人类形成了剩余。剩余产生了掠夺和贸易。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茶马古道,都是由这些驯化的动力型动物帮助人完成了古代贸易。犹太人是最善于经商的民族,《旧约》中格外忠告人们要善待这些动力型动物。大约5000年前,一种新的动力型动物出现了,这就是马。马的速度更快,力量更大,比起其它动力型动物来也更具优势,在动力和操纵方面完全超过了以往任何其它动物。马的出现对人类剩余构成前所未有的改变——使掠夺和战争更加容易施行。
马是个性很强的动物,它是动物中的贵族,宁静、高贵、潇洒、勇敢,堪称造物主赐给人类的最完美的礼物。马的外表温顺安静,但骨子里却桀骜不驯,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宁可累死也不认输。许多战马都由于剧烈地奔跑而累死在战场上。好马比君子,马对人的态度好恶分明。想要驾驭它,仅有勇敢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抚爱和关心。动物学家指出,一匹成年马的智商相当于一名5岁的孩子。人与马之间常常会产生一种奇异的信任和眷恋。这种心灵默契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
马的祖先是野马。野马的性格暴烈不羁,不论中外,马都是最晚被驯养的家畜。人们也曾经试图驯化满身条纹的斑马,但斑马却有咬人的习惯,而且咬住就不放。曾经有人给白马画上黑条纹,然后招摇过市,实在令人惊叹。马一旦被驯化,无论是用作战车还是骑兵,都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即使到了成吉思汗时期,欧洲的步兵集团对蒙古轻装骑兵依然束手无策。据说马和骆驼最早的起源地是北美洲,它们在冰河纪时代跨越白令路桥漫游到中亚草原,然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这里已经没有马和骆驼的任何痕迹,估计它们都被当作猎物而赶尽杀绝了。正因为新大陆没有马,西班牙冒险者皮萨罗只用了62匹马和106名士兵就轻易征服了偌大的印加帝国。可以说,马用于战争所带来的机动性,只有后来坦克和飞机的发明才得以超越。马和马镫改变了整个古代战争的面貌。无论马还是马镫,军事优势最后都导致了政治上的控制力。
马在人类的历史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马驱动战车,虽然速度有所提高,但却受到地形限制;第二个阶段人骑上了马,骑士必须靠双膝的劲道来稳骑在马上,即使这样,他也有随时落马的危险;第三个阶段,马配备了马镫,下肢驾御,上肢战斗,成就了一种最完美的骑乘。马的每一次进步,都对人类社会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革命性影响。印度次大陆没有马匹,但有很多大象,人们就驯化了大象,并骑着它对抗亚历山大的骑兵。亚历山大初战大败,落荒而逃;再战大胜,大象把印度人踩成了肉饼。大象相对与人太庞大了,因此就过于危险,而马却很少踩人。与马相比,老虎无疑更凶猛,但却难以驯化;即使驯化了,也没有那么多肉来养它。在城濮之战中,骑马的楚国军队被骑着“老虎”的晋国军队打得大败,或者说吓得大败,其实晋国人骑的也是马,不过披着老虎皮而已。
跟牛一样,马最早的用途是用来拉车,但马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牛,马车的阵势也更为壮观,更具有冲击力。因此战车一度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类终于骑在了马背上。骑马的出现在当时所引发的震动不亚于现代的飞行器发明。早期的马形体较小,如同美洲驼,载着人走不了多远。随着马在驯化过程中越来越高大健壮,骑马就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一般驯养动物的伟大创举。最早在骑在马上的是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被称为“斯基台人”,这是给一种新的可怕的动物和一种自然现象所取的共同名称。
即使从表面上看,一个骑在马上的人也要高别人一头,而他移动的速度和力量则更加令人惊叹,一种不言而喻的优势就迅速建立起来。当人类驯服了大多数动物和植物之后,骑马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人类姿势,是人类主宰整个世界的象征性行为。在很早以前,横冲直撞的斯基台人就成为一个令所有无马民族闻风丧胆的噩梦。希腊人看到斯基台骑兵时,都相信马跟骑手是一种新物种,这就是希腊人发明的半人半马的传说。在中国最古老的史前典籍《山海经》中,同样有“马身人面”的记载。这绝不是一种巧合。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战争是由马引起的。战争不仅是一种财富大比拼,更是一场能量比赛。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主要能量来源几乎只有人的肌肉。如果说打仗是力气活,那么胜负往往在于两个人之间功率比较。研究表明,人在长时间做功的情况下,即使消耗的功率超过1000瓦,其中只有约100瓦的功率可作为机械功输送到体外。而马可以在长时间内以500瓦的功率做机械功,在短时间内的机械功率可以达到700至800瓦,即1马力。不言而喻,人输出机械功的本领比起马的本领小多了。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功率相仿的话,那么如果加上一匹马,那么没有马的人将必败无疑。毫无疑问,在冷兵器时代,马力成为最大功率的战争机器。谁拥有马,那么无论机动能力还是冲击力,他都占据极大优势。因为率先引进了马,古亚述王国迅速崛起,后来丧失马的来源,亚述又迅速没落,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中国古代史始终是北方征服南方,鲜有南方北伐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方拥有马。
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游牧民族是属于停滞的文明。人类从游猎采集进入安土重迁的农业时代以后,财富出现了生产和抢劫两种获得方式,以生产为主的种植农业往往成为游牧者的抢劫对象。马的介入使游牧民族面对农耕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优越性,因为他们将战争模式与生产模式统一起来,两者之间可以随意切换,“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形成冷兵器时代的一种典型现象,即落后的游牧民族屡屡战胜先进的农耕民族,即野蛮战胜文明。战争因此也几乎成为游牧民族的一项主要活动,从匈奴人到满洲八旗,从成吉思汗到皮萨罗,马的出现使人类成为一种狂热的战争动物。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马,谁就拥有战争的主动权,他想打仗时就纵马前来攻击,不想打仗时就骑马逃跑。没有马的一方不管愿意打还是不愿打,都必须接受有马一方的安排,这是何其无奈和泄气——躲又躲不开,追又追不上。马出现以后,欧亚大陆的距离突然被迅速缩短。被西方人称为“上帝之鞭”阿提拉曾经宣称:“被我的马践踏过的地方,都不会再长出新草。”后来蹂躏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仍然只是阿拉提的借尸还魂。马的出现使战争打破了空间上的阻隔,即使在火车问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空间距离对于交战的双方依然是难以克服的阻碍,因此在极其漫长的历史中,马是人类消除这个战争限制的唯一手段。有了马的世界,战争就无处不在。
可以说,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马出现以后,整个古代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都经历着来自北方游牧部落的持续不断的入侵,后者总是和马一起来的。赫梯人洗劫巴比伦,亚述人攻入欧洲,雅利安人冲入印度,希腊人侵入爱琴海……《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就是驾着双轮马车凯旋的。马的驯服不仅仅改变了游牧民族的文化,也改变了古文明时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实力对比。军事力量的天平倾向了游牧民族的一方,这导致了公元前1700年和公元前1200两次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大规模侵袭,结束了辉煌的古文明时代。

公元前1200年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再一次的闯入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伴随着这次入侵又带来了一次军事上的重大的变革。这次入侵持续的时间虽然比第一次入侵要短,但却决定了自那以后3000年之内人类军事史的基本走向,也预示着骑兵时代的来临。马的出现引发了公元1 世纪开始直到5、6 世纪方始结束的横贯亚欧大陆东西的民族大迁徙运动,这一迁徙导致亚欧大陆南部文明地区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匈奴人鲜卑人阿尔瓦人哥特人和阿拉伯人的铁蹄尚未远去,13世纪的马镫冲击波几乎成为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世界战争,蒙古人联合突厥人,以极少的人数依靠马的力量征服了西方的斯拉夫人和德意志人,而东方的宋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也望风而降。
马的统治
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国较早进入农业时代,自古以中央之国自居。中原以外是发展较晚的狩猎游牧部落:南为蛮,东为夷,西为戎,北为狄。对蛮夷戎狄的戒备自古即是“华夏大防”,自汉晋以降,中原崩溃,五胡十六国兴起,直到满清入主中原。因为地理原因,北方游牧者发展要晚于中原的农耕文明,因此一直遭到中原文明排斥和歧视。记述中华起源的《山海经》中说:“人面兽身,名曰犬戎。”这可能指他们游牧生活,也可能指其未开化。匈奴人在远古时称为荤粥,意思是未开化的糊涂虫;商代被称为鬼方,意思是孤魂野鬼;西周称之为猃狁,意思是凶恶的野狗;战国时候被称为匈奴,还是恶狗的意思;秦汉以后一般统称为“胡”,意思是胡作非为。东胡或者西胡,在中原文明看来,都是野蛮民族。
马的出现虽然并未改变这种历史成见,但却使北方游牧者具有更大的暴力优势。虽然文明的沟壑一时难以填平,但这并不妨碍落后的野蛮游牧者依靠暴力凌驾于先进的文明农耕者之上。有个叫姜戎的老红卫兵写了一本歌颂游牧文化的《狼图腾》:“一旦华夏民族在农耕环境中软弱下去,严厉又慈爱的腾格里天父,就会派狼性的游牧民族冲进中原,给羊性化的农耕民族输血,一次一次地灌输强悍进取的狼性血液,让华夏族一次一次地重新振奋起来。”这个成长于红色中国的老知青认为,农耕民族是劣等的羊性血统,游牧民族才是高贵的狼性血统,因此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征服与杀戮都是正义和文明的胜利。
章潢的《马政叙》中说:“阵马之勇,势比风樯,甚言马之有益于国也。”马的意义就在于它扮演了冷兵器时代的力量——或者说暴力的象征。“伏羲”二字指的是驯化牲畜,中国伏羲时代一般推定为公元前4754年,也就是说,中国在距今6700多年前就进入畜牧阶段。大约在新石器晚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驯养马。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的优点,很早就被用来驾车。据古文献所载传说,中国人对马的驯化和役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黄帝尧舜时代。如《易经·系辞》说:“黄帝尧舜……服牛乘马,引重致远。”《通典·王礼篇》中说:“黄帝作车,至少皋始加牛,及陶唐氏制车,乘白马,则马驾之始也。”安阳殷墟中就有商代晚期的双轮马车。马车因其强大的突击能力和机动性,很快就成为战争的利器。这种新式战车一般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3人,一人驱车,两人搏杀。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但直到商朝还没有把马广泛用于战争。相对于中原文明的商而言,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周部落无疑属于“蛮族”,属于原始印欧人引起的亚欧民族大迁徙逼迫周人向东迁徙。“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绵》)。亶父率领周人迁到岐山周原。周人在与印欧人或阿尔泰人的接触和斗争中学会了用马拉战车,这种军事优势加速了周人战胜商人的过程,结果“野蛮”消灭了“文明”,已经靠马拉战车武装起来了的周取代了商。
周人入主中原后,以自身文化为基础,融合商文化,奠定了中国三千年礼教传统的家国专制体制。《周礼》中有《夏官司马》,规定一辆兵车配72名步兵、3名甲士,人车比75:1,这和3000多年后美军陆军的战车与步兵比例60:1相当接近。《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伐商纣,出动战车三百乘,“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夏商周三代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已经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不少“千乘之国”甚至“万乘之国”。在孔子时代之前,中国实际处于机械化战争时代,战车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战争方式。战争双方排成整齐的车阵之后,正式宣布战争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冲杀之后,保持车阵队形的宣布获胜,溃不成军者宣布战败。因此这一时期的战争都不超过一两天。

商代可能已出现了骑兵。殷墟发掘中曾发现一座人马合葬墓,包括一人一马一套兵器,据此有人认为死者生前系骑士。春秋时代,成建制的骑兵开始出现,但仍以步车战为主,采取步兵和兵车混合编队,一次发动几十万人的大型战役中,而骑兵最多不过五六千骑。《韩非子》中记载:秦穆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秦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畴骑”即职业骑士。这2000名“畴骑”应当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骑兵,比胡服骑射还要早300多年。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做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通典》中说:“骑者,能离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与战车相比,骑兵不仅机动性更强,甚至是战场上唯一可以进行机动作战的兵种。战车阵型刻板而缺少变化,骑兵出现以后,给予了战争指挥者更多选择,也极大地扩大了战场的范围。这使得战争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也更像一门艺术。《孙膑兵法》就说“险则多其骑”。公元前8世纪,亚述军队实现了战车向骑兵的全面转型。但是,在当时骑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为还没有发明马镫。马镫是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没有它,当马飞奔或腾越时,骑士们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落马。因此这一时期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反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骑兵到达目的地后,往往下马以步兵身份投入战场,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尚武时代,当时国君大都亲自领兵作战,晋惠公在战场上当过俘虏,鄢陵大战楚王被射瞎了眼,槜李之战吴王阖闾脚趾受伤而死,“龙驭深宫”只是中国后期的事情。当时的贵族子弟都以习武为荣。穷学文富学武,“野人”没有当兵的资格。儒家六艺中将“御”和“射”列为必修项目,“御”就是驾驭马车。马的盛行还催生了相马学。赵国的王良、秦国的方九皋和少宰孙阳,都是世人敬仰相马高手,被誉为伯乐。伯乐的《相马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相马著作。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的“马踏飞燕”被视为中国旅游标志,其实它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用于相马的一个模型。马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力量也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军马被分为上中下三等。根据秦简《秦律杂抄》中“蓦马五尺八寸”的记载,可知秦国标准军马的高度为五尺八寸,即1.33米。这一标准得到秦兵马俑出土陶马的证实。

从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中国进入马上时代。“胡”指的匈奴,因为处于游牧水平的匈奴无法制造精良的战车,便发展出了骑马术。马匹在匈奴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匈奴人食马肉、饮马乳,以马匹作为交通工具,骑马作战。4世纪的罗马史学家阿密阿那期·马西米纳斯在一本关于匈奴人的书中写道:欧洲的匈奴人不但战时骑马,就是平时也常在马上。他们能在马背上吃饭、闲谈、交涉,甚至可以在马背上睡觉。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虽然出现较早,但只有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才普遍装备了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拥有骑兵最多的国家是与西北戎狄毗壤的秦、楚、赵三国,各拥有骑兵万匹;其次燕国和魏国,亦分别有三千匹和五千匹。这个时期,中原各国骑兵数总不下五六万匹。这是一支庞大的骑兵队伍。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开始越来越明显。秦赵长平之战时,“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秦国五千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绕过赵军侧翼,断其粮道,将赵军分割包围,使45万赵军全军覆没,从而创造了骑兵“兵贵神速”的经典案例。
秦汉时代是中国骑兵从战争配角到主角,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秦国以浩浩荡荡的战车和骑兵消灭了其他六国,中国短暂而辉煌的封建时代在秦人的马蹄下灰飞烟灭,最后一个英雄荆轲只沦落为一名刺客。秦始皇将自己命名为中国人的“第一个皇帝”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实现帝国之内的“车同轨”,甚至修建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直道”。秦国的暴政虽然很快就夭折了,但一个来自市井的流氓则顺利成为中国第一个“马上皇帝”,比嬴政小3岁的刘邦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贵族项羽,终于实现了嬴政的理想。一个大一统的第一帝国之所以从此固若金汤,一切都来自于马的出现。没有马,也就没有一个巨大的秦汉帝国。
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里,罗马帝国也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马路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仅在遥远的英伦岛就修筑14000公里的马路。这些全部硬化的马路都由罗马军队修建,他们将筑路视为战争的一部分和统治的基础。罗马帝国崩溃后,这些遍布欧洲的路网成为人们盖房子的采石场。如果说罗马帝国仍保留着地方自治精神的话,那么秦汉帝国则取消了任何自治可能,完全由中央控制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这个集中了所有权力的专制制度就建立在马与道路之上。

马是站着睡觉的动物,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之一。与马相比,人是一种很脆弱的动物,人类没有很强壮的身体。一个普通人可以产生的持续动力大约在0.1匹马力(约75瓦)左右,只在极短的时间内才可以产生1匹左右的马力,这几乎不堪利用。单就速度而言,人类正常的步行时速为5公里,跑步时速为10公里,而一匹马的速度是人的2倍以上。马跑的时速约20公里,最快时速可达60多公里,可以连续奔跑100公里,所以中国古语说“路遥知马力”。在人类中博尔特和刘翔是跑得最快的“飞人”,但一匹马却比他们快一倍以上。没有马之前,无论是人还是物,或者是命令信息,移动的速度都不会超过人行走的速度。有了马以后,人类世界的移动速度突然提高了好几倍。马最先是与轮子一起出现的,马的速度使人自直立行走以来终于了离开地面,并借助轮子移动得更快,因此马车成为一种划时代的武器。轮子与马的结合,象征着征服和法律,也标志着政治和技术。轮子和马使庞大的帝国获得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统治成为一桩可以轻松实现的壮举。
到了汉武帝时代,暴力机器已经终于实现了从战车到步兵,再到骑兵的革命性转变。相对于骑马来说,使用马车需要宽阔的道路和平坦的路面,而良好的道路还需要经常保养。马镫的出现使统治者几乎摆脱了道路的限制和对道路的依赖。比起轮子来,马蹄子简直对道路毫不挑剔,兼容性要好得多。在一个没有水泥沥青和橡胶的古代,对轮子的放弃使帝国统治者移动得越来越快,骑在马上的统治者也越来越危险,“十骑服百人,百骑服千人。”可以说,正是马的出现,人类才进入一个刀光血影的战争时代,并以此才创造了国家和统治。正如东汉马援对刘秀所言:“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没有马的时代,人类是独立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的战争只是掠夺而不是征服。当战争结束以后,胜利者远去,人们重新获得独立。没有马的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统治的,因为在人可以到达的一定区域内,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力量过于悬殊。然而马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统治者的反应速度得到极大提高,它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很快的速度集中力量去镇压一定区域内的叛乱。只要统治者的总体力量大于反叛者的力量,就可以维持征服统治。独立就这样被马消除了,人类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被奴役的命运。

马的历史
创立中国2000多年专制格局的秦帝国实际是从驯化马开始的,直到最后驯化并奴役人,将御马术与御民术结合得天衣无缝。“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远古时代的秦只是一个小部落,地处与西戎接壤的偏远西部,善于驯马和驾车。从虞舜禹汤直到周代,秦部落多次以马匹提供支援。传至非子时代,他们仍以御马为生。《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仍为朕息马,朕封其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至此非子获得了“秦”的封号,字意为收获禾谷。秦帝国征服天下后,威名远扬,“秦”随之成为中国的称呼,公元3世纪的印度梵文中为Cinasthana和Mahacinashana,从这里又演变出拉丁文的Sina和Thina,以及拜占庭的Tziniata和阿拉伯文的Al-sin,最后形成英语 “China”。今秦州东南的四道岭就是嬴非子繁息战马的牧马滩,这里峰耸林森,沃土草丰,山花烂漫,碧水淙淙,仍然是牧马之宝地。
周宣王时代,非子的曾孙秦仲被封为大夫,对西戎发生战事,秦仲被杀,以后几代利用地缘优势从事半垄断性商贸,除主要的马匹外,还有玉石、食盐、铜、铁和粮食麻葛等重要物资。厉王是西周王朝的灾星,及幽王时代,西戎崛起,西周没落东迁,秦仲之孙趁机坐拥西周故地,成为一方诸侯,是为秦襄公。因为地缘关系,当时秦半农半牧,颇受戎狄文化影响,故为东方诸侯所轻视,秦多次想参加诸侯会盟都被拒之门外。“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但秦君多贤能,秦文公设史官治律法,秦德公建都雍城促进商贸。《史记?货殖列传》说“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秦穆公用5张羊皮买百里奚成为千古美谈:“秦穆公使贾人载盐,征诸贾人,贾人买百里奚以五毅羊之皮,使将车之秦”(《说苑?臣术》)。这种发展是硬道理的功利主义模式取得显著的经济成果,终成一代霸主。“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商鞅时期的秦国收取的各种赋税大约相当于民众年收入的80%。秦孝公以商鞅变法建立起一个专制而强大的军事机器。《史记》中魏国公子无忌对魏王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
经过惠王、武王和昭王几代的苦心经营,虽然郡县集权制的秦国在文明程度上完全不及东方诸国,但却依靠专制高效的帝国体制创造出相当强大的暴力力量。“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日:不得,无反”(老百姓听说要打仗,欢喜得像饿狼看到肉。为了打仗,父亲送儿子,哥哥送弟弟,老婆送丈夫,欢天喜地上战场。都说,你丫要是没砍下敌人的脑袋,就不要活着回来见我)。到了秦王政时代,这个古老的养马部落终于以暴力一统天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善于驯马养马贩马的秦人具有不择手段追求财富追求权力的愿望,从而形成一种毫无人性的“功利主义”战争观,这完全不同于东方诸国根植于农耕社会——他们往往倾向于“民本”思想和伦理主义战争观。前者以杀戮为战争目的,后者则信奉“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使秦国更加恐怖和可怕。在统一六国的战争开始之前,秦国就已经取得了心理上的胜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几乎没有诞生出一位有原创精神的本土思想家,但这种文化的落后恰恰成为野蛮时代的优势。不可否认,秦马成为这个第一帝国诞生的关键性历史细节。《史记?张仪列传》中说:“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十寸为尺,八尺曰寻,秦马可跨越“三寻”即两丈四。
孟子坚决反对暴力主义的战争,“春秋无义战”,他还抨击当时的战争过于血腥:“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总体而言,战国时期的骑兵虽然已经初露锋芒,但还没有成为战争的主导力量,步兵车战仍然很常见。《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疏》引刘炫认为这是骑马之开始,其实还是乘坐马车。在马镫和马鞍普及之前,骑马是比较少见的。虽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战国时战争用步骑兵,兵车极少用”,但秦始皇时代骑兵所占军力比例仍不过2%,“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公元前334 年亚历山大东征波斯,所率35000人中骑兵也只有5000人。从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可以看出马在当时军力上的主体地位,二号坑中的许多陶马身上其它马具完备,但就是没有发现马镫。没有马镫对马上的格斗十分不利,因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在铁器普及之前,青铜剑在劈砍时很容易折断,故多以戟和戈为主。

马镫的缺失使骑兵难以发挥更大作用。因为没有马镫,马上的骑兵必须时刻抓紧缰绳,身体紧贴在马背上,以防止被奔跑的马颠落下来。马镫的缺失使骑兵作战时根本腾不出双手搏杀,所以在攻击力与灵活性上都大受限制,更不用说使用长柄武器了。根据历史学家推论,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马镫,不过目前发现的马镫实物则要晚得多。在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出土的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皮的马镫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马镫的发明几乎可以和轮子的发明相提并论。有了它,骑兵可以更轻松的在马上做各种动作,人类战争史才真正迎来了骑兵无敌的年代。《大英百科全书》中写道:“让人无比惊讶的是,人类骑兵时代的实现居然是因为马镫的发明。”
秦始皇时代,蒙恬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崛起,骑兵数量达到30多万,而楚汉争霸连年内战却使中原马匹资源损耗殆尽,汉帝国初建时只有3000匹马,“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差点将刘邦灭于平城(今大同)。平城之败使汉帝国设立马政以加强养马事业。为了得到马,帝国颁布法令要求家家养马,并不许10 岁以下的马出关。甚至为了得到好马不惜发动战争,比如武力索取汗血宝马。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在西北边郡大兴马苑达36所,养马30万匹,3万多养马者多系乌孙、羌人等少数民族。经过数十年养精蓄锐,汉武帝时代终于达到骑兵的巅峰状态,一度竟拥有甲兵45万、军马60万匹。“庶众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武帝时代也是中国军事实现骑兵化的转折点,战车彻底被骑兵取代。在持续不断的汉匈大战中,双方骑兵你来我往,动辄都在万骑以上,一次甚至达到18万骑。从这种惯于长途奔袭的战争来说,如果没有马镫的广泛使用,这样的骑兵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马镫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使骑者解放了双手,骑士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左劈右砍,横冲直撞。马镫这对骑兵是至关重要的发明,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了的。马和马镫使匈奴成为草原霸主,马和马镫也推动了汉帝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大幅度扩张,将中华帝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扩散到北亚和中亚。

汉帝国经过近百年的消耗战终于击败了匈奴,这实际是马的胜利。“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依靠马的速度和力量,汉武帝的骑兵一举击败匈奴,控制了天山地区,从而使帝国的版图在秦代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秦长城几乎沦为一种古老的摆设。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西汉已拥有东西9302里,南北13368里的广袤领土,人口接近6000万之多,耕地达到8270536顷(《汉书?地理志》),在以后的1000多年中中国再也没有达到这个资源高度。强大的汉帝国正是依靠马的力量才创造这个奇迹,借助马镫,一个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民族竟然打败了一个生活在马上的游牧部落,将强悍的匈奴从黄河之南一口气驱赶到千里之外的漠北,“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留下“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之哀歌。被边缘化的匈奴“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为汉儿”,从此以后这个强大的主流民族被称为“汉族”,汉族沙文主义也由此滥觞。
马匹的规模实际上体现了汉帝国经过文景之治后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战马在古代是极其昂贵的。和草原游牧地区相比,中原农耕地区的养马成本要高得多,养马一般以谷物的草秸为粗饲料,大豆和粟等作为精饲料。根据出土汉代简犊记载,汉初每匹马每天消耗2斗精饲料,这相当于3 个人的口粮。这还是平均水平,包括军马、骤马、传马等,上战场的军马每天消耗达到10 斗,相当于15 个普通人。因此有“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之说。总体来说,汉代大约20 人缴纳的税赋才够养一匹马。60万匹军马的巨大负担最终也使汉帝国从武帝时代走向衰落。
到了初唐时期,西北地区的军马数量已经达到70余万匹,以致于“天下以一缣易一马,秦汉之盛,未之有也”。马匹的充裕使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被用于生产运输甚至农耕。即使这样,私人远游和长途运输仍然是一件极其辛苦而奢侈的事情,特别是“日走一千夜行八百”的飞马快运,那近乎今日之私人飞机,绝非一般人可以承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杨贵妃享受几粒“妃子笑”的代价是无数差官和驿马累死于万水千山的迢迢路途 。
公元755年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中国成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概念,农耕者屡屡被游牧者赶上一条奴役之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的突厥骑兵几乎颠覆了一个盛世大唐,“宛转蛾眉马前死”,“妃子”香消玉殒使马嵬坡名留史册。被回纥骑兵拯救大唐帝国在苟延残喘中崩溃,后晋皇帝石敬瑭自称是契丹人的儿子。对农耕者来说,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和西北边疆尽已失去,而这些地方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线,而且恰恰是军马的主产地。北方有契丹(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这些产马地尽落游牧蛮族之手,导致宋朝从始至终只能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蛮族铁骑的冲击。“虏所以轻侮中国者,惟恃弓马之强而已。”与宋朝对抗的辽、西夏、金、元等朝军队都以弓马骑射见长,而且往往是“一胡人有两马”,甚至“每正军一名,马三匹”。这些游牧部落军队进行大规模会战时,动辄就发动几万以至十万以上骑兵,步兵仅负责后勤和工程等配合工作。从汉武帝击败匈奴就可以看出,骑兵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突击兵种,如果集中使用,往往可以发挥很大的威力。

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军马状态完全相反,军马的严重匮乏使宋朝军队屡战屡败。宋军的所谓骑兵也是徒有其名,实际大多都没有马。宋仁宗时,“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宋神宗时,“河北马军阙马,其令射弓一石者先给马,不及一石令改习弩或枪刃”;宋神宗时,“马军多而马不足,妨废教阅”。因为马少,会骑马的人也就更加少得可怜,骑兵就越发得不到重视。王安石曾经多次号召民间养马。但实际上在精根细作的种植农业模式下,根本不适宜养马。况且中原本来就人多地少,养一匹马的土地可以养活25个人。如果再看《清明上河图》,即使繁华如汴京,商贾如云贵族如雨,但马车和骑马的却比较罕见,最多的是一些种植农业离不开的牛车和骑驴者,或者人力的轿子。在当时,马匹贸易实际就是军火贸易,遭受各方严重管制。女真人的金灭辽之后又灭北宋,宋帝国位于北方的军马基地尽数丢失,马匹更加奇缺。南宋时代虽然偏安一隅,但奢靡之风更盛。马匹的短缺使轿子成为贵族富商的主要交通工具。与此同时,马车也改成了由人拉动的“太平车”。面对金人的铁骑,“岳家军”只能以步兵的钩镰枪应战。即使有新发明的火器助阵,宋朝的胜利也只能做到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宋帝国是当时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等到最后一个军马产地大理被蒙古人占领后,就已经注定了被马上野蛮民族征服的最终命运。陆游写诗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瘴乡所产非权奇,边头岁入几番皮,崔嵬瘦骨带火印,离立欲不禁风吹。”
马的缺失使轿子文化滥觞于宋,宋太宗时代就规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轿”。先是马上的金人,接着是马上的蒙古人,轿子上的宋朝节节败退,直至最后在崖山跳海。马上皇帝朱元璋戎马数十年,终于推翻了蒙古统治者。因此明王朝极其重视马的军事意义,一方面成立了专门的马政机构——太仆寺和苑马寺,太仆寺由兵部直辖;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养马:15 丁以下养马1 匹,16丁以上养马2 匹,每2 年交1驹,可免交一半粮草。在这种国家战略促进下,明代骑兵在永乐年间达到鼎盛。永乐七年,淇国公邱福率精骑十万北征,结果全军覆没,仅用了半年时间又重新征发了30 万骑兵。嘉靖以后吏治腐败,主要产马地河套失陷,马政严重荒废。嘉靖四十一年,“开例捐马授职”,即捐马给官府可授予官职,马匹之缺乏可见一斑。万历年间,马匹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明朝军队车骑营的组建。万历六年,“但查战兵、车兵、选锋共五千,共少马四千余匹”,经多方调配,“俟万历七年以后渐给务足五千之数”。车营所需马匹已经较少,就连这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谈建+立精锐的骑兵部队了。崇祯初年,袁祟焕想以辽人守辽土,组建关宁铁骑,以骑制骑,却深受无马之苦。没有精锐骑兵,这使得明朝军队面对蒙古女真等马上民族只能采取被动的守势。“虏以马冲,我以步应之,挑濠则为自守计,非却虏也。若出步战,必不能当群马之冲突”(戚继光)。明朝历代名将都提倡以车制骑,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明朝重新上演了宋朝的悲剧,没有马的中国又被马上的满清鞑靼征服。
满人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维稳,与蒙元时代一样对汉人实行严厉的禁马政策,不仅禁止汉人养马,还禁止汉人骑马。同时,为了保持骑射传统甚至不惜迟滞火器的革新。1860年9月21日,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率领25000名八旗骑兵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对3000名英法联军展开了一场伏击战。这是一场热兵器与冷兵器的对决,手持长矛和弓箭的八旗骑兵遭到了工业时代枪炮的无情绞杀。4个小时后,数万八旗骑兵全军覆没,英法联军仅损失12人。

马的征服
阴山等地的岩画中出现的牵马图和骑马图表明,早在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部落民族就已经完成了对马的驯化,由此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使草原经济逐渐由畜牧转变为游牧。马彻底改变了草原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习惯。尤其是马的速度和力量给草原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优势。作为地球上几乎唯一的马匹产地,蒙古高原的游牧者在长达2000多年中一直扮演着世界征服者和人类屠夫的角色,从匈奴的阿提拉到蒙古的成吉思汗,难以生产马匹的中国、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几乎普遍遭到马蹄的蹂躏。中国两宋时期也正是欧洲的骑士时代,成吉思汗不仅是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大宋帝国的终结者,他也让骑士时代成为最后的绝唱。成吉思汗对这个掠夺成性的氏族部落骑士们说:“人生最大的乐事莫过于战胜和杀尽敌人,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乘其骏马,纳其妻妾。”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马上骑士,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数不清的屠城使许多族群被斩尽杀绝,以至于全世界丢失了逾三分之一的人口,终于在血泊中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正是马镫的发明使蒙古人能够腾出双手作战,由此统治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正如500年后大炮使欧洲人在非洲和亚洲横冲直撞。
由马匹的速度和力量与游牧民族训练有素的组织和野蛮战斗精神结合起来的迅速而坚决的冲击力,辅之以被征服投降的民族的科技力量和人力及物资资源,这就是蒙古人起初能够横扫欧亚大陆的基本和特征。蒙古人发展了骑兵战争理论,充分发挥马的速度,创造了闪电战和包围战等革命性的进攻战术,先扫平了东亚的抵抗力量,进而从后方击溃了整个伊斯兰世界,最后让欧洲正统的骑士方阵不堪一击。依靠装备精良的骑兵武装,蒙古帝国在25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到成吉思汗死的时候,如果他想骑马从蒙古帝国东端跑到西端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1241年,蒙古人在李格尼兹战役中击败了大名鼎鼎条顿骑士团,将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的欧洲骑士们的耳朵全部割下来,最后竟然装满了整整8个大布袋。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骑士军团一般都是在固定的小战场内进行的,再加上欧洲骑士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上诡计多端迂回保卫,把百里方圆作为战场的蒙古骑兵时,那简直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为了保证强大的机动性,骑兵很难提高装甲防护力, 因此与严整的重装步兵正面对抗时并无胜算,而追杀和包围才是它的强项。汉末袁绍就以少量步兵引诱公孙瓒的骑兵,然后以强弩射杀。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事实上也很少直接冲击欧洲的步兵方阵。他们往往先用弩炮发射石弹和标枪, 使步兵方阵崩溃后再纵马击杀。蒙古骑兵主要的作战方式其实是长途奔袭,迂回包围,攻击对方薄弱点,而不是硬碰硬。

比起欧洲骑士来,蒙古人更懂得对马的速度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这使他们远距离机动能力达到了旷古未有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是蒙古人战胜了欧洲人,不如说是蒙古马战胜了欧洲马。蒙古马身材小,速度慢,越障碍能力也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蒙古马耐力超强,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马可波罗写道:“他们的马只吃草,不吃谷物或者其他粮食。他们习惯于骑在马上两天两夜不休息,马吃草时他们睡觉。……他们的马都经过严格训练,可适应任何变化迅速的动作,一旦有指令,马就迅速转向任何方向,许多胜利就是依靠这些马才取得的。”跟养尊处优的欧洲马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有时甚至连日奔跑而不进食。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长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在战争期间,蒙古马除了骑乘之外,还提供马奶作为食物。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从地理上说,比利牛斯山将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隔绝,山的北面是平坦如砥的法兰西平原,再向东是德意志平原、波西米亚平原、俄罗斯平原和伊朗的图兰平原。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如果一个人划一条直线,阿姆斯特丹向东经过里海一直远到中国西部,那么他在这5000多公里的旅行中绝不会高出海拔600米以上。”这一片巨大的平原就成为马镫时代逐鹿之地,2000多年间,从斯基台人、帕提亚人、匈奴人、阿瓦尔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直到哥萨克人,马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角。在广阔的平原作战时,相对重甲骑士构成的欧洲军队而言,蒙古人的轻装骑兵具有更大的机动性。欧洲骑士擅长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但却在长途奔袭中被蒙古人打得丢盔弃甲。从战争的伤亡比例来说,欧洲军队遭遇蒙古军队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因为马的支持,蒙古人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而蒙古在日本、缅甸和越南之所以失败,恰好是因为他们必须下马。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不仅无法发动大规模地穿插包抄和机动突袭,甚至根本都不能骑马作战。从历史的角度看,成吉思汗的征服拉开了人类近代史。骑在马上的蒙古人带着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美梦,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正是在这些“黄祸”的推动和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西方历史学家编写的《蒙古征服史》中说:“作为人类种族灭绝屠杀的典型代表,这些蒙古人是自古以来最恶劣的屠夫。他们把许多国家民族完全斩尽杀绝、或者全部驱赶出家园。在屠杀上令人发指程度,一直到现代的纳粹都没有超越。” 2000年,《华盛顿邮报》把成吉思汗评为千年风云第一人。就对世界的影响力来说,似乎没有人能够超过马上屠夫成吉思汗。
在整个马镫时代,拜占庭帝国,也就是昔日罗马帝国的东半部,重装步兵依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完全是对罗马军团的衣钵继承。如果说骑兵是进攻性的,那么步兵仅仅限于防守。拜占庭依靠强大的步骑军队保持千年屹立不倒,这与匈奴和蒙古等马上民族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形成鲜明对比。拜占庭最终因为失去军马来源而走向没落。在中国历史中,汉唐两朝军队以骑兵为主,屡屡对外扩张;宋明两朝晚期以步兵为主,只能疲于防守,最后均亡于马上民族。游牧民族一旦选择定居,如同骑兵放弃骑马,必然会走向保守和没落。马克思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蒙古人一旦从马上下来,就很容易被同化,最后暴力被文化所征服。文化总是比暴力更有力量。在蒙古人征服欧亚大陆的战争中,蒙古马震惊了整个世界。与此相反,欧洲骑士却从此一蹶不振,在此消彼长中,装备草根化的步兵在欧洲战场上开始重新得势。大约从13世纪中叶起,中世纪的重骑兵便走上了下坡路。
成吉思汗时代,中国和俄国都遭受到蒙古人的侵略。成吉思汗在1215年侵入中国的西北和北方的一部分,1223年侵入俄罗斯。成吉思汗死后,他的继承者在1240年征服了俄罗斯,过了将近40年后,1279年征服了整个中国。在西欧殖民者用风帆开始一个新大陆殖民主义浪潮时,蒙古精神的继承者——哥萨克人用马镫掀起一场东扩运动,整个西伯利亚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新版图。从某种程度上,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无论从疆域还是从气质上,都是成吉思汗帝国的重现。鲁迅曾经讥讽中国人对成吉思汗的崇拜情结:
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莫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蒙古人的征服俄罗斯,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马的战争
对人类来说,马既是战争的祸首也是战争的受害者,马在无意中介入到人类的冲突中,并常常主导着无数人的命运。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000多年前,埃及文明正处于巅峰时期,来自叙利亚的希克索斯人成为埃及人的噩梦,因为这些希克索斯人是和马一起来的。当这些野蛮人驾着战车猛冲过来的时候,埃及步兵惊慌失措溃不成军,华丽的埃及被洗劫一空,最终从被掠夺陷入被奴役的深渊。当埃及人也懂得奴役马的时候,一个埃及王子横空出世,希克索斯统治者便被驱逐了。
在公元前594年,古希腊七贤之一,雅典城第一任执政官梭伦在法律中根据公民拥有的财产划分了公民等级,他将有战马并养得起战马的人列为仅次于大贵族的第二阶层公民。在当时的条件下养一匹战马是非常不易的。古希腊战车是一种小型马车,由一匹或多匹披带盔甲的战马牵引。早在特洛伊战争时(约公元前1200年),战车就已经成为弓箭兵和梭镖兵的机动平台。战将乘战车到战场后再下车跟敌人进行白刃格斗。古代中国的战车作为主要突击武器,要比古希腊战车大得多,常常用来撞击或碾压敌人。对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来说,正是马成就了他的帝国伟业。波斯人在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铁骑面前一败涂地。
布匿战争中的坎尼战役被公认是一个以少胜多的军事杰作,也是一场经典的骑兵战术案例。当时(公元前216年)罗马共和国以80000步兵和6000骑兵对阵迦太基的40000步兵和12000骑兵,后者骑兵数量是前者的一倍,结果前者几乎全军覆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役实际是由机动能力非常强的骑兵决定的。迦太基的军事家汉尼拔一生屡屡以少胜多击败训练有素的罗马军队,恩格斯的评价是“汉尼拔是依靠其骑兵坚持在意大利的长期战争的。”

公元前53年正是中国汉帝国时代,帕提亚被称为安息,罗马共和国和凯撒之后的罗马帝国被称为大秦。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卡尔莱之战,曾经成功镇压斯巴达起义的罗马帝国元帅克拉苏,率领44000名步兵侵入美索不达米亚的帕提亚,帕提亚以1万名骑兵迎战。在帕提亚骑兵的攻击下,7个罗马军团全军覆没。帕提亚人为罗马统帅克拉苏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以表示对罗马人崇拜黄金的嘲讽——他们将熔化的黄金灌进克拉苏的喉咙里。帕提亚人获胜的关键就在于马,这场战役的将军苏勒那是帕提亚大贵族。据当时的历史记载:“他出门办私事,也总要一千头骆驼运行李,二百辆车载妻妾,重装骑士一千人和更多的轻装骑士作护卫;他的骑士扈从和奴隶,总共不下一万人。”在卡尔莱战役中,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的第一军团向东突围,后流落中国西北,形成骊靬县。
卡尔莱之战后,罗马帝国停止了东扩的步伐,骑兵终于取代步兵成了罗马和拜占庭东部边境的主要防卫力量。公元1世纪中叶的罗马皇帝盖乌斯·凯撒,绰号卡里古拉(原意是军靴),非常醉心于赛马,他甚至将自己参赛的马匹封为执政官。在燕麦得到普及之前,欧洲的马匹资源一直很匮乏,直至公元4世纪初,骑兵仍然只占到罗马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公元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来自北方的哥特重骑兵全歼罗马军队,罗马帝国皇帝瓦林斯阵亡。从此拉开日耳曼人大举侵犯罗马领土的开端,也敲响了罗马帝国覆灭的丧钟。哥特骑兵的机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阿德里安堡战役的失败意味着军团步兵作为进攻性作战体制的时代已告结束。从此由弓箭骑兵和长矛骑兵组成的重骑兵取代了军团步兵,称雄欧洲战场长达1000多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欧洲的版图是在战争的铁砧上锤出来的。在这块欧亚大陆的西北边陲三角地带,自从罗马帝国瓦解之后,野蛮的入侵者便纷至沓来:南边的穆斯林,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最可怕的是东边的游牧部落,因为东部边疆除过一小段喀尔巴阡山脉之外毫无天然屏障,只能听凭哥特人、汪达尔人、匈奴人、斯拉夫人和蒙古人肆意蹂躏。从4世纪到10世纪末的600年间,所有入侵的野蛮人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排斥。接下来轮到了欧洲人向外扩张,先是依靠马和马镫发起十字军骑士东征,然后随着依靠航海技术向南、向西拓展新的疆土。在这种极度动荡的战争环境下,使欧洲人得以在战争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并最后以西方文明创造出人类现代文明的原始模式。对冷兵器时代的人们来说,骑在马上的人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只要马一出现,权力平衡立刻就会发生变化。可以说,古代马结合了现代坦克、卡车与吉普的功能于一身。当千年不倒的东罗马帝国失去重要的马匹盛产地安纳托利亚之后,西方世界最强大的拜占庭军队立刻丧失了攻击能力,只能以步兵被动地死守君士坦丁堡,最后在奥斯曼突厥人的围攻中灭亡。依仗着马的力量,一些骑在马上的军人以贵族自诩,他们成为土地和土地上农民的拥有者,在法语中他们被称为“骑士。”战争催生了骑士时代的“封建制度”,而这种制度也仅仅出现在骑士文化的欧洲,并最后结出自由平等的硕果。

中国靴子
马的出现了很久,但人依然无法用马来代替自己的双腿,直到马镫的出现。马镫在亚洲一些地区也许早在公元前就已开始使用,最迟到3世纪就已经普及,但欧洲人用上马镫还要更晚,直到6、7世纪马镫才得到推广。在欧洲发现的最早的马镫实物,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匈牙利阿瓦尔人的墓葬中。阿瓦尔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据此有些西方学者认为,是柔然人从中国北方把马镫传播到欧洲,马镫就被称为“中国靴子”。
据说亚述的武士在公元前835年就有了马镫,然而西欧出现马镫却是1000多年以后的事情。欧洲的历史学家认为,古代亚述人之所以成功入侵欧洲,就是因为马镫。马镫似乎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发明,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如果有人专心琢磨几天,或许他就会造出一只马镫来,这样他骑马的时候就如同站在地面上一样稳固。然而事实上,当骑马成为一种高超的技术时,没有人会“投机取巧”地以通过马镫来提高自己的骑术。马镫使一个从未骑过马的人也可以跟优秀的骑手一样跨马远行,甚至女人也可以用马镫骑得很好。因此对真正的游牧部落来说,马镫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常常不需要马镫就可以骑得非常好;而对不常骑马的人来说,马镫就显得非常重要,没有马镫就跟没有马一样,上去也得掉下来。
有西方学者认为,马镫是随着“上帝之鞭”一起到来的,是匈奴人阿提拉入侵欧洲的产物。5世纪的学者圣杰罗姆写道:“他们骑着疾驰的骏马倏来倏往,到处屠戮,使整个世界陷入恐慌。他们行动迅速异常,令人始料不及,他们的速度之快超过了谣言传播,不论何种宗教、哪个阶层、多大年龄,甚至恸哭的婴儿,他们都毫无怜悯之心。”依靠势不可挡的骑兵,阿提拉的匈奴帝国曾经囊括了欧洲的绝大部分,直到大西洋沿岸,比后来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征服的土地还要广阔。马镫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在马鞍的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能。罗马人对这些匈奴人携带的新装备惊异不已——欧洲人从未见过的马镫。当时欧洲人几乎连马鞍都没有。不少骑手经常在战斗中失去平衡从马上掉下来。
在出现马镫以前,骑在马上的人是不牢靠的。虽然有马嚼子和马刺可以帮助他控制他的骑乘,没有马镫的鞍子也可以固定他在马上的位置,可是他要作战的话还是会受到很大限制。如果骑士是用刀剑,因为没有马镫,当他大力挥动刀剑猛砍敌人时,不仅打不中敌人却会导致自己翻身落地。如果用的是长矛,在马镫发明以前,骑士是用臂膀挥动的,力量主要来自肩膀和胳膊的肌肉。马镫的出现使长矛成为欧洲骑士的标志性武器,重甲与长矛相组合,产生了一种力大无比的打击方式。站在马镫上的骑士可以稳稳地将巨大的长矛紧握于双臂与躯体之间,然后疾驰来攻击敌人。这种打击力不仅来自骑士的肌肉,更主要是来自他本身和他疾驰狂奔的马匹的联合重量。马镫用马力补充了人力,几乎是无限量地加大了武士创伤敌人的能力。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战斗方式。
在许多历史记载中,公元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争是马镫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这要比阿提拉进入欧洲早数十年。哥特人的马镫可能来自顿河流域的阿兰人,阿兰国在此战前4年已为匈奴所灭。哥特长枪骑兵有了马镫如同猛虎添翼,用1000磅重战马的强大力量,很快将罗马军团挤压至崩溃。此战以后,马镫开始传入西欧,并使这种重装枪骑士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经典形象。阿德里安堡战役是罗马军队在坎尼战役和条顿森林战役之后的最大失利,也是罗马帝国走向灭亡的标志。依靠马镫之利,哥特人最终攻进亚平宁半岛,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阿德里安堡战役意味着骑兵开始取代传统步兵,成为欧洲战场决定性力量。

马镫的引进对欧洲来讲是一件大事,马镫使骑兵取代步兵成为中世纪战争的主力。当一个骑在马上的“骑士”使用传统的长矛时,马镫把马和骑手的全部重量变作挥刺长矛的合力,因此大大提高了长矛的冲击力和杀伤力。如果仅仅把马匹的质量算为重步兵的5倍,那么在同等速度下重骑兵的冲击能力就是步兵的6倍,更不要说机动与高度优势了。骑士在使用弓和剑的时候,马镫使骑手能够安全稳当地骑在马上,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手中的兵器,因此也提高了弓和剑的杀伤威力。英国的迈克尔?霍华德在《欧洲历史上的战争》中说:“一旦马镫成为8世纪的法兰克人通用之物,马匹不仅能用于迅速集中力量,并且也能用来作战了。速度可以转化为突击。”
马镫进入欧洲,引发了一场彻底改变欧洲社会方方面面的一场变革,由于马鞍、马蹄铁和马镫的技术支撑,在中世纪欧洲形成了一个披盔带甲的骑士群体,一个前所未有的骑士阶层诞生了,我们常常将马镫进入欧洲的800多年称为“骑士时代”。
从公元302年中国出现的单马镫到双马镫,在人类驯化马3000年后,真正意义上的马镫才出现了。只有马镫的出现才使得重装骑兵才真正成为可能,才真正改写了世界历史。可以说是有了中国马镫以后,西方的骑士制度才成为可能。在以后岁月里,这些马镫上的全副武装的“马人”一直是称雄于欧洲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马镫使中世纪穿戴沉重的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
马镫带来的巨大影响使黑暗的中世纪得到拯救,天主教会终于留存了下来,继续为早已灭亡的罗马帝国提供社会、文化和法律上所需的传统的连续性。国王成为强大的新帝国的领袖。从某种意义上说,马镫带来的长期影响更了不起。用来支持骑士制度的思想、社会、经济和法律体系持续了近一千年,远远长于马镫实际上带来的实际效应持续的时间。查理曼帝国的许多构架在拿破仑时代依然在使用,乃至如今仍屐痕处处,即是欧盟并不是一种完全创造。

骑士时代
马镫之前,骑兵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他必须用力夹紧马匹以保持平衡。因此骑兵只用于侦察、通信、小规模突击和骚扰。伟大的汉尼拔也只是用骑兵辅助步兵冲击敌阵。直到公元8世纪,骑兵在西方的战争中始终只是配角。公元733年,查理?马特竟然用重装步兵打败了阿拉伯轻骑兵。马镫出现以后,大大增强了骑兵的作战能力,人和马融为一体,战士在马上可以自如、准确地操纵、挥舞兵器攻击敌人,尤其它为近距离厮杀创造了条件,既可居高临下地进攻,又可快速追杀和撤离,如同猛虎添翼。历史学家林恩?汤森?怀特这样说:“结构简单的发明很少有超越马镫的。历史震撼和影响力也少有超越马镫的。战争新模式的必要前提由此诞生,西欧面貌的改观由此几成定局,由封地贵族主导的欧洲突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专业战法……而成全这一切的因由非马镫莫属。”
马镫之后,一支新型军队、乃至一种新的制度和社会结构才冉冉诞生,这就是骑士制度。欧洲骑士制度源于中世纪加洛林朝的法兰克王国,后逐渐推行到欧洲各国。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末期,中央对地方已经失去控制,萨克森人攻入莱茵地区的法兰克尼亚,阿瓦尔人进入巴伐利亚。当时阿拉伯人已从非洲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了整个西班牙,西班牙成为伊斯兰教的一个中心。公元720年,西班牙的摩尔人越过比利牛斯山继续北进,直抵法兰克腹地。对法兰克人来说,不仅国家内忧外患危在旦夕,而且整个欧洲都面临着伊斯兰教的统治扩张。
其时,被称为“铁锤”的查理?马特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他发动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军事改革,以采邑制加快了欧洲的封建化步伐。他把土地作为采邑有条件地分封给亲兵和贵族。凡接受采邑者,须提供相应数量的全副武装的骑兵为国服役。因为土地的层层分封,等级制度和主从关系就此诞生。西欧的封建制度据此建立,也奠定了一个划时代的骑士制度的基础。
虽然铁锤查理至死也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但他的儿子“矮子”丕平终于自我加冕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丕平的儿子查理把法兰克王国的势力进一步推向顶峰,通过近半个世纪的连年征战,到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空前广阔,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欧大陆,同西罗马帝国不相上下。
公元800年圣诞节那天,罗马教皇利奥三世亲自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其为查理大帝,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正式成为查理曼帝国,也叫加洛林帝国。这位从教皇手中抢过王冠的“欧洲之父”查理死后,帝国就陷于内战。公元843年,《凡尔登和约》将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斯海尔德河、默兹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北起北海,循莱茵河而南,包括罗讷河,直到中部意大利,仍承袭皇帝称号。这就是现代欧洲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前身。

很少有其他发明像马镫那么简单,而在历史上起过像它那样关键的触媒作用。马镫创造的新作战方式,在西欧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由骑士阶级的贵族统治,骑士们被赋予土地,使他们得以一种新颖而高度专门化的方法来专职战争。这种马上贵族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行为风格及社会风尚,以及随之而来的文明形态和思想格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指出,骑士文化是欧洲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传统中独特的一夫一妻制和个人主义等文化都可以从骑士精神中找到最终渊源。
马镫出现以来,全速行进的欧洲骑士迅速成为一支不可阻挡的力量,他们就像堡垒和攻城炮一样是军事工程学的产物。有200块钢板做成的盔甲和20万个小铁环联结而成的锁子甲保护,几乎任何刀剑长矛箭镞都难以伤害他们。可以说,没有马,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骑士精神。在将近1000多年间,马镫使将人和马熔铸成为一个一体化的战斗机器。古代希腊人曾经想象过一种半人半马的怪物,而在中世纪的欧洲,马镫使他们成了欧洲的主人。骑士文化构成的世俗文明,教士文化构成的教会文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齐头并进平行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征服世界的西方文明,这也是欧洲中世纪留给人类最大最具特色的精神遗产。
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战中,威廉公爵率领5000名诺曼人将英王哈罗德的撒克逊步兵打得一败涂地。英国史书上记载:“哈罗德国王战死了,无数优秀的战士也牺牲了,法国人占领了这片流着鲜血的土地。”此战以后,马镫使骑士成为征服的象征。征服者威廉成为英格兰国王后发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臣服的盎格鲁—撒克逊有产者不得拥有骑士的装备。诺曼人不仅将法语作为英国官方语言,还把他们的封建制度强加于英国。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的统治者,国王、平民、领主和骑士都共守一种契约。马镫所引发的征服文化中,最典型的骑士莫过于大名鼎鼎的“十字军”。到了近代以后,只剩下了骑兵,而没有了骑士。从技术上说来,只要用上了火器,身披重甲刀枪不入的骑士也马上完蛋。不过,骑士精神远比比骑士活得更为长久。越深入到历史的细节,我们就越会发现,欧洲社会形态连同其意识形态,在其变革形成的过程,常常受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术的决定性影响,而马镫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

十字军骑士
中世纪是一个信仰时代,所谓西方文明正是诞生于中世纪。中世纪也是一个骑士的“英雄时代”,十字军运动拉开骑士文化黄金时代的历史大幕,十字军被认为是最完美的骑士。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和保护无助的朝圣者被看成是骑士的最高天职。作为回报,教会纷纷将骑士团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使之成为跨国的军事组织。宗教为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镀上了崇高的光环。欧洲天主教会号称驱逐塞尔柱突厥人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从1096年一直持续到1291年,将近200中十字军共发动了6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总体上说东征运动是失败的。穆斯林轻骑兵的宗教狂热丝毫不逊色于这些“基督的战士”。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前提下,这场在异国土地上劳师远征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
十字军无疑是中世纪最为高潮的一段历史。在漫长的战争中,宗教信仰的虔诚与狂热、骑士精神的勇猛与野蛮、封建与基督教及商业的扩张等等都走向一个新的高潮。十字军东征作为一次全欧性的事件,欧洲几乎所有的阶级都为这同一行动疯狂。教皇为了取得更多世俗权力而积极煽动,好斗好战的骑士们热烈响应,他们变卖家产踏上征途。理查王甚至抵押了整个属地与国家。德皇费里德里希一世和法王路易九世等,有许多国王命丧东征途中。武力传教的十字军运动建立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欧洲,这是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最有凝聚力的一次统一,马札尔人、日耳曼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西班牙人、挪威人、芬兰人都被纳入了一个基督化的欧洲文化中。
龙蛇混杂的乌合之众使神圣的东征最终变成了一场失控的抢劫与屠杀。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号召十字军东征时曾说:“过去的强盗,现在都应该成为骑士。”《耶路撒冷史》记载说,十字军占领该城后,对穆斯林不分男女老幼实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骑士们为了掠取黄金,剖开死人的肚皮到肠胃里去找。后来,因死人太多,干脆把死人堆架起来烧成灰烬,再在尸灰里扒寻黄金。在第四次东征中,举着十字架的骑士们攻占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烧杀抢掠一星期后,使这座繁荣富庶的文明古城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废墟。始乱终弃狼藉不堪的十字军东征使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愿望化为泡影,始作俑者的教会难免威信扫地,从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未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十字军主力的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在欧洲都拥有无数的田产,包括僧院、村庄和城市。这些上帝的骑士团的活动直接影响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进程。未来欧洲建立起更多的骑士团,其誓约均用以强调和维持那种崇高的道德追求,骑士的规则往往也成为当时社会乃至国家间的一些通行规则。著名的圣殿骑士团随着耶路撒冷陷落走向没落,最终被国王的势力吞并。1312年,法国的美男子国王菲利普四世与教皇克莱门特五世合谋,将法国圣殿骑士团的骑士们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然后窃取了他们的财产。圣殿骑士团的遗产就是他们发展的银行系统,这成了现代银行业的鼻祖。200年的十字军战争打通东西方沟通的血色通道,阿拉伯数字、火药、代数、帆船、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在这一时期陆续传入欧洲,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萌芽。
欧洲更多是一种文化概念,从地理上说,欧洲不过是亚洲大陆延伸出来的几个半岛,就像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一样。当狂热的欧洲骑士们义无反顾地从大陆的边缘进入亚洲大陆腹地时,几百年来西欧人第一次接触到了比自己更为优越的文明——“世界”诞生了。他们在这里竟然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了1000多年的古希腊文化的残存,以及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阿拉伯的数字体系,欧洲人如获至宝将这些古老的火种带回欧洲,最终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从东征的那一天开始,偏居一隅的欧洲就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宽阔道路,欧洲人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这是他们在自己闭塞简陋黑暗的城堡里永远也看不到的。他们第一次看到了繁华的城市,豪华的多层楼阁,公共洗浴场所,医院和药房,雄伟的清真寺,图书馆和学校。他们见到了丝绸和毛绒布料,陶器和玻璃器皿以及东方的香料。他们带回来的故事点燃了欧洲启蒙的火花。对欧洲来说,十字军东征则是一个起点,它推动着欧洲从一个黑暗的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现代世界,贸易使货币和市场出现了,接着出现了城市和自由民。条顿骑士团在马镫上将基督教传播到普鲁士和波罗的海诸国,德意志成为欧洲的新生力量。持续200年百折不挠的远征从传统上塑造了西方的探索与扩张精神,从马镫上延伸到帆船上——在某种意义上,地理大发现仍是骑士时代的继续。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十字军运动最大的意外收获或许是“人权”的诞生。1099年十字军血洗耶路撒冷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明文要求即是国王也要服从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的决议。委员会中的英国骑士从这里找到了反对王权的法律依据。因此说,十字军东征在世界人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英国贵族骑士的压力下,次年国王亨利一世颁布了 “亨利宪章”。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为了保证宪章不落空,由25名贵族骑士组成一个议会对国王进行监督。如果宪章遭到破坏,骑士们有权以暴力手段强迫国王履约。1254年,第一次从各郡召集骑士代表参加议会。
历史学家林恩·怀特说过:“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像马镫这么简单,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对历史有如此的催化作用。”英国以后的宪政,追根溯源即来自大宪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权有限和个人自由。这个文件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权宣言: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人权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保护个人的尊严、反对国王滥权的基本精神;它要求恢复人的权利,并制定一个宪法来保证这些权利。英国大宪章所强调的人权中,不仅包括了人的消极权利,而且还包括着人的积极权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到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起来革命,利用“大宪章”这一古老的文件为武器同专制王权作斗争。19世纪英国政治学家如斯托布斯甚至认为,整个英国宪政史实际上是大宪章的注释史。

城堡时代
马镫创造了一个骑士时代,健壮优良的高头大马为马镫上的骑士平添了速度、高度、攻击力和气势等,而骑士的装备更加强了这种优势。从人到马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的骑兵手持长枪冲杀的阵势,足以吓得敌人魂飞天外。马匹在奔驰中的冲击力使冲杀中的骑士化身为一支惊人的利箭。
有了一双新鞋子,人就会想为它配上一条新裤子,然后是新上衣。对一个完美的骑士来说,仅有马镫是远远不够的。公元761年,一个叫做伊散哈德的法兰克骑士,为了拥有一匹马一把剑,卖掉了他祖传的土地和奴隶。一个骑士的开支是极其浩大的。在8世纪,一匹带装备的好马的价格相当于45头母牛或15匹母马。比起重甲保护的骑士来,马在战斗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在装备负载过重前提下要保持速度,就必须精心喂养马匹。马离不开精饲料,需要消耗大量燕麦。中世纪欧洲的农业基础极其薄弱,粮食是一种最重要的物资。成为骑士的前提就是必须有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骑士与领主是同一概念。
不仅马匹很昂贵,而且护身的盔甲极其厚重和复杂。骑士的甲胄是一领从脖颈到膝头的锁子甲,这是一种极尽奢侈的装备。一个骑士的作战装备常常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一个低级骑士有一名扈从。堂吉诃德的扈从就是矮胖子桑丘。扈从也得有合适的骑乘。一位标准的骑士除过坐骑之外,还应当有一匹马来运载长矛、长剑、头盔、甲胄等辎重,也需要一名携带甲胄的人,一名武士随从,或者数名男仆、护卫和保镖。这样下来,一位骑士就扩展成一个五六人的战斗小组,如同一辆大型战车,全部装备不可能不昂贵。

到了10世纪,骑士化的战争就已经成为一种有钱人的专利,他们以采邑(封地)制构成欧洲封建社会的基础。军事的职业化形成了这个拥有土地的骑士阶级。为了确保他们拥有的土地,他们为自己筑起了城堡,城堡四周并筑有护城河。城堡是中世纪的象征,中世纪的城堡是骑士实力的象征,而战争便直截了当地成了保护财产的争斗了。在中世纪这个“城堡时代“,每一座城堡都是一个地区的封建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交的中心,是封建领主制形成的基础,而城堡的捍卫者则是骑士。有些城堡甚至就是骑士的大本营。如温莎城堡,14世纪时英王爱德华三世将其作为骑士团的中心。
骑士的城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遍布欧洲的城堡对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堡与骑士一起开始了一个军事封建的新时代,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欧洲封建时代。封建制度的基础是一种契约精神,在封建主义中,没有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平民、领主、骑士都共守同一种契约,每个人都负有一种义务,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城堡不是现代的城市,也不是古代的村镇,更不是别墅,它比别墅大得多。城堡就是领主在自己领地(采邑)上的家,是附近村庄的贸易中心,也是驻守军队的要塞。采邑的大多数居民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采邑的城堡制度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王国。
骑士武装的城堡促进了庄园经济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城堡比国王的军队更方便地对农民(佃农)提供保护,使北欧海盗、马扎尔流寇和土匪被肃清,社会治安逐渐稳定。同时从中国传来的胸带挽具使马力效率提高了2倍,以马力拉动的重犁将欧洲广袤的森林和平原开垦出来,拓垦和“三圃制”生产了更多的剩余粮食,可以供养更多人口。当时马力几乎是人力之外唯一的能量来源,风车和水车要晚得多。自从马镫普及的10世纪以后,自古人烟稀少的西欧突然人口稠密起来。英国从1086年到1300年人口增加了25%。领主和骑士对正义公平的秩序维护也促进了贸易和商品的发展。商业与人口的同步增长随着新拓定居点的延伸和兴起,欧洲在中世纪后期掀起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边疆扩张运动。商品化使城市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脱离庄园的农奴来到城市成为自由公民,从这种意义上说,城市就是公民的产物。在货币时代,国王不得不出卖部分权力以换取岁入,大宪章开创了以和平方式约束权力的先河。

骑士文化中的封建关系并不只限于授土和效忠,骑士不仅有权利和义务,还必须信守双方的契约。如果骑士没有尽到义务,就不得享受骑士权利。反过来,如果国王超额索取,那么骑士就有权进行反抗。这也就是英国大宪章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说骑士精神也是英、法等国议会的实际起源。如果在权力面前,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那就是绝对君权,是专制体制而不非封建制度,也就不存在个体,而只有体制本身了。因为骑士首先意味着一种勇敢的独立精神,忠实于契约,而不是人身依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很多年后的《权利法案》仍是对骑士精神的背书。
重甲骑兵如同现代的坦克车,装甲越厚自然防护性越好,但机动性则会越差。相比东方的轻骑兵而言,西方骑士身上的重甲具有极高的防护力,在火枪发明以前,很少有骑士在战场大量死亡。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超过60磅的重甲成为骑士的沉重负担。虽然骑士们身著重甲可以攀墙爬竿翻跟斗,可是一旦失去战马,他们步行距离不会太长。尤其是在泥泞中行走时,那简直是步履艰难寸步难行。
到了塞万提斯时代,一名装备齐全并有护兵跟随的骑士既在战场上没有用处,又昂贵得难以维持。骑士们的甲胄越来越华丽,比武大赛越来越奢华,他们自命不凡的社会地位同家族门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离战场却越来越远。骑士们越来越追求荣誉,英雄崇拜与文艺复兴构成了一种真实的联系。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数百个骑士家族通过通婚联姻,垄断了土地的支配和政治的统治,以及对社会的强大影响力,这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延续至现代。
尽管领主好勇斗狠,互相不断打仗,但骑士在战场上的争斗往往不以杀戮对方为目的。这主要是骑士间的默契与规约均要求善待俘虏。通常俘虏以信誉保证于一定日期缴给赎金后即被释回,很少有骑士会破坏这种誓约。英法战争时,被俘的法国骑士与英国骑士一起舒适的生活,自由分享餐宴及运动,直到被赎回为止。这种优待被俘骑士的传统也包括最尊贵的国王。英国狮心王理查在十字军战争时被内哄的奥地利人俘获,英国就用重金赎回,他照样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骑士国王。法王路易九世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富勒在他的名著《西方军事史》中指出:“当时的绝大多数战役不过是个别骑士之间的肢体冲撞而已。”在中世纪,基督教国家之间的骑士战争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会的制约而变得较为仁慈节制。比如说所谓的“主日和平”规定,如果领主没有做过主日弥撒,便不得在礼拜日攻打他的敌人。因为骑士之间的战斗禁止使用密集队形,再加上“将敌人从马上打落即可,不必取其性命”的信条,往往使战争变成了一种决斗。值得一提的是,骑士的仆从们是不被允许参加战斗的,他们的任务是帮助自己的主人披挂、上马,或者在其落马时加以救护。这些战争的文明共识类似中国春秋时代《司马法》提出的“军礼”。
应当说,骑士时代的战争基本都属于较为文明的有限战争,这一时期的战争职业化也催生了西方最早关于战争的成文法。这些法律在基督教世界得到相当普遍地遵守。在教会的压力和罗马法典的影响下,这些法律其实只是一些行为准则。比如杀戮俘虏不认为是错,但杀害妇女儿童是绝对不允许的。法律对战争的介入,与其说是出于基督教义或者骑士的良心,还不如说是由于战争的商业化。在1337-1453年间的“百年战争”中,英法两国都普遍地使用雇佣军。
圣女贞德被烧死之后,把英国人最终赶出欧洲大陆的不是法国不可一世的骑士们,而是另一种新出现的专业士兵,他们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仅仅一个低微的士兵,但他们的名字叫炮兵。
当哥伦布踏上新大陆的时候,法国的查理八世摘到文艺复兴的一颗桃子。用富足的国库打造出的这支欧洲最优秀军队中出现了一长列青铜铸造的大炮。这支军队同300年后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军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尽管堂吉诃德永远也不会承认,然而事实上,骑士们马革裹尸的神圣战争已经成为黄花往事。

骑士文化
事实上,作为职业战士的骑士在欧洲有着很久的历史,只是到十字军时代才出现了骑士文化的鼎盛繁荣。骑士的神圣职责就是与异教徒作战,保护教会和教民,而教会也保护骑士团体,给予他们荣誉。与中国的科举考试相仿,西方也有一套严格的骑士考核制度。骑士的荣誉是经过一系列考验获得的,并非可以随意授予。骑士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尽管是最低的一个爵位等级,但一般只有贵族才可以进入这个体系。另一方面,仅只是贵族并非就能取得骑士的荣誉,有些国王因为不合格同样不能获得这份崇高的荣誉。
骑士分成两个等级,侍从也有两个等级。侍从完成训练后,经过成人礼就可以成为正式的见习骑士。有些侍从因为阮囊羞涩无力承担骑士的高额开销,也只能为别的骑士作侍从。采邑是骑士制度的经济基础,土地从国王向公、侯、伯、子、男、爵直至骑士层层分封,凡能以马匹装备为封主参战并接受册封者都可称骑士,这包括参战的所有等级的贵族,甚至国王都以自己的骑士名号而感到荣耀。先后参加十字军东征的英王理查一世(著名的狮心王)、爱德华一世、法王路易七世、九世、腓力二世、德皇腓特烈一世、二世等皆是以“骑士国王”著称。1449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因为喜欢吊带袜而建立“袜带骑士团”,他与骑士们共同进餐,进行圆桌议事,主持比武等等。
要成为一名真正骑士,首先必须经过晋封仪式或称为授剑仪式,这种仪式源于日尔曼人的武器授予仪式。骑士册封仪式通常非常隆重而神圣,候选骑士要斋戒、洗浴、忏悔、祈祷宣誓、穿戴铠甲头盔、装踢马刺等等,然后是接受象征骑士职能的剑;封主用佩剑放在受封者的颈上或肩头轻轻拍打几下,同时庄重陈述骑士的基本准则。最后,新骑士在奔驰马背上展示其武功,持矛猛刺靶子以及即兴比武等等。仪式结束后,新骑士步入教堂,把剑放在祭坛上,象征着把自己献给神圣的教会。从这一刻起,他就是一个高贵的骑士了。在一个传奇故事里,父亲说:“去吧,好儿子!做一个真正的骑士,在敌人的面前显示出勇气。”另一个父亲说:“愿你勇敢而正直,愿上帝爱你,愿上帝记住你是从一个血脉纯正的家族里产生的。”年轻人答道:“我会的,愿上帝帮助我!”

战争既是骑士们大显身手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发财之路。在日耳曼文化中,能用流血方式获得的财富决不用流汗方式去得到,流血是一种高尚和勇敢的行为。和平年代对骑士们来说无利可图,过剩的勇气引发了层出不穷的私人决斗。决斗出于尊严重于生命,骑士们将决斗视为一种荣誉与勇气的确认。从1598年到1610年的12年间,就有约500到1000名法国贵族骑士死于决斗,甚至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也提出要与法兰西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进行决斗,最后教皇不得不出面阻止。流风所至,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能成为决斗的理由,而为女人争风吃醋的决斗更是普遍。即是到了火枪时代,普希金仍然死于一场私人决斗。1804年7月,美国副总统亚伦·伯尔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将军决斗,结果汉密尔顿中枪身亡。在中世纪的骑士决斗中,一些意志薄弱者还可以选择猜谜决斗,猜不出谜语的将被处死。教会和国王试图以比武大会制止蔓延的私人决斗。
比武大会有着浓重的基督教色彩,拥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程序,实际上也是一种战争演习,一大群骑士的混斗有意模仿一场真实的战斗。参加者的战斗热情也非常接近于真正的战斗精神,特别是需要体现骑士忠诚的时候。比武大会是从英格兰一种被称为“圆桌”的温和的战斗游戏发展而来的。这种游戏通常是以圆桌宴饮开始,代替了那种在战斗中用弄钝的武器进行群殴的粗暴形式。不过即便是圆桌战斗仍有可能出现危险。据传说,公元5世纪的英格兰有一位国王叫亚瑟,他在罗马帝国瓦解之后,率领圆桌骑士团统一了不列颠群岛,被后人尊称为亚瑟王。圆桌骑士据说有128人。所有的骑士都要发誓:“永不施暴,永不谋杀,永不叛国,永不冷酷。宽容需要宽恕的人,同情不能崇拜和臣服于亚瑟王脚下的人,那些可怜人的痛苦多么深!永远帮助女士、少女和贤淑的女子,即使以死为代价也在所不辞。为了世人的利益,英勇的骑士们只参加正义的战争。”所有的骑士都要遵守这个诺言,维护圆桌骑士的荣誉。
所谓“圆桌”就是削去了棱角,也削去了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可以说,现代文明社会的起源便是亚瑟王那张不起眼的“圆桌”。这个最早使用大圆桌的国度,最终成为地球上的“日不落国”,如今在英国温切斯特城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所谓的“亚瑟王的圆桌”。这个直径5.5米“圆桌”其实是13世纪遗物。象征着自由平等的圆桌文化从西方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基本理念。“圆桌会议”也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的常见现象。即使骑士时代已经远去,但1500年前亚瑟王的圆桌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成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共识。今天,“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坦诚开放的代名词,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进行友好协商和互信沟通的一种典型形式。
比武大会催生了一个最著名的封建和骑士传统,即纹章艺术。纹章的诞生是为了在战场上可以辨认出身穿相似盔甲的敌我双方骑士。由中世纪开始直到16世纪,骑士比武大会也始终是贵族纹章亮相的一个主要舞台。纹章所有的因素,比如顶饰、头盔、盾牌和箴言,都被组合到一个标准的纹章图案的形式中。纹章的图案可以确认一个人在某个家族或某个团体中的地位,甚至其姻亲状况、职务和社会地位,以及封号和特权的历史等等丰富的内涵。这些都是从纹章图案中细微差别之处所显示出来。纹章文化一直是一种高贵的象征,甚至至今依然如此。纹章艺术在现代欧洲社会仍有体现,欧洲一些企业、社团的组织标志甚至国家徽记仍是古老的纹章艺术的传承。比如著名的汽车保时捷(PORSCHE)和标致(Peugeot)都采用了传统纹章作为品牌标志。

骑士精神
对欧洲来说,所谓的中世纪其实就是骑士时代,骑士阶层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直至15世纪,骑士制度和宗教一样仍是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人们将骑士看作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骑士制度是一种全欧洲的社会机制和文化现象,它创造了一种影响整个时代的骑士文化与骑士精神。所谓骑士精神就是谦卑、荣誉、英勇、牺牲、怜悯、灵性、诚实和公正。慷慨是骑士最重要的美德。教会告诫骑士们:“如果你要达到完美,就要卖掉你所有的财产,把钱捐给穷人,便有财富积存在天堂。”
骑士精神结合了当时贵族化的气度和基督徒的美德,以及对女士的尊重。理想的骑士不仅要孔武有力,更要求绝对的忠诚、慷慨、与宽容。如同史诗中的英雄一般,用胳膊为善良的民众效劳,以教会的名义行侠仗义,保护去东方的朝圣者。十字军运动之后,骑士精神渐渐失去了宗教色彩,仅仅代表着贵族阶级的荣誉感。从马镫开始,骑士由一个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Knight、Cavalier)最终演变为一个社会阶层的荣誉称号。但骑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骑士仍属于贵族中的草根而非精英。
在基督教的旗帜下,很多教会的行为准则也成为了骑士的准则,骑士就是上帝的战士和教会的卫士。一个骑士首先必须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剑是十字架的象征,盾代表着保护教会的职责,双刃剑则代表了正义和杀敌。骑士必须对上帝进行祈祷和忏悔。对骑士来说,世俗的国家是上帝在人间的房间,而国王是房间的代表,骑士保护国王即是保护上帝,也就是保护教会。
一首中世纪的诗写道:“我是一名骑士,骑马出行寻找一名男子,像我一样武装起来,愿意与我决斗。如果他赢了,他将提高自己的声誉;如果我赢了,我就是英雄,我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欧洲骑士很崇尚荣誉,认为荣誉和爱情是高于一切的。荣誉并不是中国人常说的面子,就如同爱情并不是婚姻一样。所谓的“骑士风度”实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骨子里的东西。彬彬有礼、慷慨仁慈、勇敢正直,对爱情忠贞不二,为了信仰甘愿愿意奉献生命与青春。每一个骑士都可从教会或者国王那里得到一块可观的封地,经济与名誉相挂钩,所以任何一个懂得体面的骑士都小心翼翼地遵守这些准则。
骑士精神的忠诚不是无条件的忠诚,而是受誓约束缚,但也仅限于誓约。绝不是中国的“君命不可违”,更不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骑士精神的荣誉感与现代人道主义的“”个人尊严一脉相承。如果受辱,他可以要求决斗。可以惩罚,但不得有损个人尊严。中国皇帝的廷杖对骑士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在筚路蓝缕的中世纪,战争、比武、宗教、典雅爱情思想以及宫廷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培育和催生了骑士精神。理想的骑士不仅要孔武有力,更要求绝对的忠诚、慷慨与宽容。如同史诗中的英雄一般,用胳膊为善良的民众效劳,以教会的名义行侠仗义,保护去东方的朝圣者。虽然中世纪是一个鄙视人的肉体、注重灵魂的时代,但也不是没有例外,当人们视肉体为臭皮囊时,骑士却以健壮美丽的身体为荣。
可以说,中世纪是魔鬼与天使的结合,腐败与纯洁,无知与博学,野蛮与侠义,酷刑与艺术,既矛盾又统一。中世纪奠定了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支配地位。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腓力六世时代有这样的说法:“为了避免即将降临的灾难,人们将自己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祈祷上帝的人;第二类是经商、种田的人;第三类是为了防护前两类人使之免受不公和伤害而产生的骑士。”“学术、信仰、骑士精神”被誉为欧洲的3朵鲜花,而骑士的职责就是保护另外二者。
中世纪以后很久,骑士头衔和博士学位被广泛地认为是等值的了。这种平行性表明骑士制度被赋予了高度的伦理价值。高贵的骑士和庄严的博士均被看作是尊贵的高等职责的承担者。后骑士时代的骑士不再像前辈那样尚武好斗,而是充满高雅资产阶级的情趣,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古老的骑士成为了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时代绅士阶层的原始出处。另一方面,教会权力的衰落也是导致骑士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教改革使社会走向世俗化,消解了“上帝的战士”的神圣性。孔武有力的比武和决斗开始没落。培根说,一旦决斗从阶层的梯子上下降它就会消失,一旦理发师、屠夫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也使用决斗,贵族就会鄙视决斗。骑士几乎成为粗野无知的“匹夫之勇”的代名词,而“绅士”则更为传神地诠释了理性时代一个完美的人的含义。

骑士文学
骑士精神对礼节和仪表风度的注重促进了欧洲社会风气文明和较为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精神对社会贡献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对爱情的崇拜。这种爱情精神不仅构成了中世纪骑士文学主要内容和基本格调,而且也是欧洲社会精神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骑士文化延伸下来的绅士文化,犹如文明的双岸,将西方主体男性稳定规范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渠道,最终引导西方走向理性与文明,也走向开明与强悍。一个勇敢而克制的绅士群体与西方皇权的逐步斗争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群体的理性与智慧,勇敢与妥协。一个野蛮的群体是无法有理有节与专制势力斗争的。谈判,而且是不流血的谈判,始终是西方贵族与王室权力斗争的重要方式。假如没有骑士精神与绅士风度的支撑,类似“光荣革命”这样的历史任务根本是无法完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骑士文化是西方文明对人类的一大奇特贡献,不幸的是,世界其他地方几乎都没有完成这种对男人的文明“教育”。中国的男人少有这种优雅得体的绅士风度,或者是阴柔的贾宝玉型,或者是无耻的薛蟠型,或者是革命的焦大型。经过2000多年专制体制的阉割与打磨,真正大智大勇的成熟男性在中国已为凤毛麟角。如果说一个民族的男人决定一种社会体系的话,那么西方现代社会的文明就是几百年前那一群站在马镫上的“骑士”创造的。文明只能建立在理性,而不是建立在“勇敢”上。
骑士精神要求必须严守一夫一妻制,尊重妇女和保护妇女,一夫一妻制是骑士的祖先日耳曼人的古老传统。西方史常常讽刺路易十五的情妇。不过路易十五有情妇,却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国习惯上将以妻妾成群和骡马满圈都作为拥有财富的象征。吊诡的现实中,骑士倾慕的常常是另一位骑士的妻子。骑士们以爱情的名义一次次拜倒在贵妇人石榴裙下,爱情与婚姻的战争最后确立了欧洲独有的一夫一妻制。
骑士时代的婚姻以财产为基础,骑士们追求爱情,但对象都是贵妇人,且不以结婚为目的。这种观念成为中世纪以后的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这种爱情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在和平时期,骑士群体依附贵族宫廷,讲究礼仪、风度而非武力。贵族妇女成为骑士们所崇拜的偶像。骑士从小在贵族家庭中成长,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这种没有婚姻的爱情背后有一定的恋母情结。这也是对当时无爱情婚姻的补充,事实上骑士们常常为利益而结婚。为了得到心仪的贵妇人青睐,再粗鲁的骑士也会变得温文尔雅有修养,以符合上等人的规范和要求。
随着阿克的陷落,东方的最后一个拉丁王国被消灭,第6次十字军东征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不管它给后世造成的巨大影响,骑士精神还是要延续下去。效忠国王的激情在百年战争中消磨殆尽。只剩下普罗旺斯的吟游诗人用浪漫主义文学为骑士精神涂上最后一抹红晕。在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年代,骑士们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他们是优雅的绅士、强悍的勇士和虔诚的信徒。骑士制度甚至成为西方的伦理标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他们举着长剑跨着战马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决斗,他们追求贵妇人时彬彬有礼缠绵悱恻,他们横枪立马征伐异教徒时冷酷无情,他们扶危救困勇敢无畏,一切都充满浓厚的理想主义神秘色彩。在一个没有印刷书的口语时代,骑士独特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他们与教会与领主与贵妇人之间忠贞不二的关系为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中国人将缠绵悱恻的词曲文化发挥到登峰造极时,12世纪的欧洲正是骑士文学狂热时代。无论是农夫还是乞丐,每个人都在做着一个抱打不平跨马走世界的骑士梦。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成为一个《水浒》般的美丽神话,《亚瑟王和一百个骑士》、《亚瑟王与梅林》、《亚瑟王之死》让乡村城堡里的人们如醉如痴。每个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都爱上了神圣的骑士,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卜龙根之歌》、西班牙的《希德之歌》等等有关骑士事迹的史诗、小说、散文数不胜数,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和感动歌颂骑士的忠诚、勇敢、侠义以及爱情、荣誉等。在没有印刷技术的前文字时代,虽然骑士也与大多数人一样是文盲,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传说来树立一座座完美的口碑。
写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的《罗兰之歌》中,骑士罗兰明知危险,但仍誓为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罗兰之歌”包含了慷慨,名誉和对荣耀的追求,以及对艰苦、疲惫、痛苦和死亡的蔑视。在骑士文学的映照下,中世纪的国王们无不身先士卒。英国狮心王理查勇猛好斗,自称对手就是他获得荣誉的必要媒介。英王爱德华三世在进军法兰西时组建嘉德骑士团,他跻身其中以享受身先士卒的荣耀。而法王菲力普在布汶战役与敌交锋被打下马,几乎被杀。荣誉高于生命不仅是骑士们时刻牢记的座右铭,而且也是英勇气概的直接精神来源。这种中世纪骑士精神的鲜明性格已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欧洲人的灵魂深处。
令唐·吉柯德颠倒沉迷的骑士小说类似于中国人所痴迷的武侠小说。塞万提斯成为骑士文学甚至骑士文化的终结者。一个神情悲伤的老骑士骑着一匹羸弱的瘸马,穿着锈迹斑斑的盔甲,戴着纸作的头盔,不是大战风车,就是冲向羊群,直到最后一点梦想破灭。自《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乃至欧洲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塞万提斯用文字敲响了骑士时代最响亮的一声丧钟。骑士那华丽的甲胄被拍卖后用于还债,时代风车下苍老的唐?吉柯德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传说。

武士与游侠
骑士制度产生了军人的荣誉感和欧洲社会的尚武风气,骑士的身份和地位令人仰慕,他们拥有神圣的军事职责。中世纪人们相信,人类堕落后,战争和罪恶降临到这个不幸的混乱的世界,骑士们天降大任应运而生。他们的职责是抑制邪恶、保护人民。只有最强壮、最忠诚、最具高贵精神者才可被选为骑士。他们的战马是动物中最高贵的,他的武器和装备是最精良的,还有忠诚的扈从为他服务。骑士制度不仅把一部分人造就成精英并赋予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也推动了整个社会尚武的荣誉感。骑士精神对整个社会的这种广泛影响恰好是中国古代社会所没有或缺乏的,中国军人大多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流民,甚至是被抓来的壮丁,谈不上任何对战争的尊严感和神圣感,更不用说正义精神。
欧洲骑士制度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中国仅有的封建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一个“游士”和“游侠”时代,诸子百家四方奔走,各封建领主争相蓄养“食客”和武士。游士和游侠构成当时中国重要的正义力量。孔子就是乘坐着马车(一说牛车)周游列国的,儒家的将“御”和“射”作为必修的六艺之中,可见当时的尚武风气之盛。《晏子春秋》中记载的“二桃杀三士”其实是对中国古代“骑士精神”的一种悲叹和嘲讽,权谋之术从此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常言说“士可杀不可辱”,专制集权以后,或者杀或者辱,“士”作为一个精英物种终于灭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法家思想创立极权专制,焚书坑儒,禁民间谈兵事,收缴民间武器,官吏体系文武分离,以文官节制武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兵家式微,尚武精神从此衰落,腐儒构成的文官垄断了权力体系。及至宋代杯酒释兵权,理学倡言“主静”和“守雌”,儒家六艺仅剩下一个“书”。秦汉以降的中国不是被野蛮异族以暴力征服,就是被黑化的官僚权力以阴谋奴役,民间已经失去了任何正义抗争的精神和力量,流氓文化大行其道。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整个文明社会一直保持“士农工商”的大致类似结构,“士”作为社会各阶层之首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士”在中国指“儒士”,在日本指“武士”,在西欧则包括城堡的骑士、大学的学士和教会的教士这三种社会中坚角色。可以这样说,如果有一种文化特质改变了西方世界的话,那无疑是马镫上的骑士文化。骑士文化就是东方与西方两个文明中最大的一个气质差别。没有马镫,就不会有骑士文化;假如没有骑士文化,也就没有西方文明。如果再深究一步,没有骑士文化就没有现代民主社会。从小小的马镫出现以后,同一块大陆的东西两边都进入了马上时代,一边是精英化的骑士,一边是草根化的骑兵。文化从来都是精英的产物,西方的骑士发展为优雅绅士和正义力量,东方的骑兵则永远是官僚体制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

从根本上说,骑士文化实际是一种中产阶级文化,它独立于国王的权力之外,又高于底层的平民文化。当自由的骑士成为一个社会主导者时,自由独立的社会意识就成为最大共识。相反,中国传统的官吏阶层以人格附庸成为东方社会的中产阶层,使社会出现权利真空和人格沙漠,或者说不能出现西方式的中产阶级。马镫创造的骑士文化融合了修道者的虔诚与贵族的气质,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的社会。骑士与教会并肩加入了对世俗王权的分权。十字军东征结束了,但骑士精神并没有消失。再经过一段时间,骑士阶层就彻底没落了,代之以出现的是一种新的文明群体——绅士。绅士继承了骑士的多数传统,他们谦卑、有怜悯心和正义感、诚实、公正、勇敢而克制,这些都是绅士的表现。绅士是对骑士、学士和教士等三种角色的整合,从而出现了一种现代社会的公民精神。在传统时期中国社会中,上层阶级的男人以“忠孝”为志,一生要忠于世俗权力。发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同一时期的“岳母刺字”堪称一个中国精英的标本。西方文化通过骑士精神培养了一个不跪的民族人格,而东方文化则通过忠孝思想培养了一个向权力下跪的民族姿态,对权力的屈服和对尊严的放弃使一个民族从此踏上通往奴役之路,这里没有自由,更没有正义与高贵。
于是我们看到,在相同的一只马镫面前,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和东方的专制体制,并且都延续达千年之久。虽然中国是马镫的最早出处,但中国却没有出现过骑士现象。中国的官僚文化远在中国人骑上马之前就已经很发达。周成王时代的金文就有“卿士寮”,那时就已经建立了繁复的官制。《周礼》实际就是周官制。到了先秦时期,关中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建立起了一个偌大的财政、民政、刑法和军事体制。一旦进入官僚时代,任何技术的出现和引用都不会引起什么社会改革。秦汉时代,骑兵代替了战车,紧接着马镫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各国的贵族几乎都被消灭了,或者被杀,或者迁徙,或者流放,秦汉以后的中国,贵族作为一个阶层已经消失了。秦国发展较晚,但其专制制度却发展特早,几乎没有什么贵族。自秦始皇创立皇权体制后,传统的贵族教育“君子六艺”走向没落,在文化禁锢与权力(暴力)镇压之下,那些所谓的贵族只是些有名无实的伪贵族,既没有封地,也没有独立人格,只不过是些高官厚禄依附于权力的高级奴才而已。没有贵族,也就没有贵族文化,只剩下不择手段获得权势的流民和流民文化。
贵族文化或者说骑士精神从本质上完全与专制思想相背离。随着技术的进步,贵族精英所垄断的军事优势最终被弓箭火枪所打破,贵族精英的人格独立性最终被专制权力所压倒。这种变化和趋势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只是中国比欧洲来得更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是中国最后一个骑士。楚汉争霸,“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项羽跟刘邦提出以两人决斗来结束战争:“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种骑士式的决斗被刘邦嘲讽为“匹夫之勇”:“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后刘邦背盟袭击楚军,项羽兵败乌江,但拒绝苟且逃命:“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他将心爱的坐骑托付给亭长:“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然后苦战后自刎而死,体现一个骑士高贵的尊严与侠义精神。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国的骑士精神从此磨灭。

出身市井的流氓刘邦极不光彩地夺得天下后,身边立刻聚集了一批像陆贾这样的文人官僚。尽管刘邦常常拿这些儒生的帽子当尿壶,但他们还是不忘引经据典地告诉刘邦如何统治驾驭民众。刘邦骂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意思是“你爷爷我骑着马得了天下,哪里用得着什么诗书!”陆贾一本正经地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有了陆贾这样敬业乐业的模范官僚,专制帝国怎能不久远。对汉帝国来说,多一个李广少一个李广是无所谓的事情,更不用说马镫了。因此,中国只有骑兵,而没有骑士。与西方骑士文化相呼应的是中国的官僚文化。以研究“文明的冲突”闻名于世的亨廷顿曾经说过:“古希腊是民主制度的故乡,古中国是官僚制度的故乡。”在世界范围内,把官僚体制从初级形态发展到无比复杂的现代形态,中国人无疑为全人类做出了最为持久的贡献。
秦汉以降,儒士成为中国唯一的“士”,这种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以出卖才智服务于体制为目标,熟读儒家著作,通过科举制度的资格选拔后跻身仕途,这几乎是他们的唯一出路。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一群离经叛道反体制的“名士”昙花一现,之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的绅士精神,并产生了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文士。崖山之后,蒙古鞑靼将儒士贬斥为与妓女乞丐并列的下九流,士文化从此斯文扫地。一个乞丐和尚创立的明朝以扒皮萱草和廷杖夺去了中国士一族的最后一点尊严。到了帝国末日,士大夫钱谦益拒绝以身殉国的理由是“水太凉了”。 中国士族以孝为本,信奉祖宗崇拜,而满清天朝的剃发令则连这最后的底裤也撕破了。至此,无论武士还是文士,作为士阶层的社会良心力量在中国基本灭绝了。直到启蒙运动西风东渐,中国知识分子在这100年才重新复苏,继而被贬为“右派”和“臭老九”,犬儒化随之甚嚣尘上。欧洲骑士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年代常常被称为“黑暗中世纪”。在整个骑士时代,统一的中国无疑要比破碎的欧洲富裕发达得多,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对人性的桎梏又使这里缺乏自由的土壤,难以生长出真正的“绅士”。
与中国类似,骑士制度和骑士文明也不可能在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哈利发国内发达起来。因为传统的东方专制主义拥有强大的皇权和发达的官僚机器,完全足以征税和维持统治,军人从来都没有形成强大的足以左右和影响社会的力量,更没有产生类似的暴力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武犯禁”的“游侠”精神是东方专制主义文化下的特产,也最接近骑士精神,“救人于危,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失)言,不倍(背)言,义者有取焉”。但“游侠”始终是一种特立独行反体制的文化,因此往往也为体制所不容,终不成大器。“游侠”之风到汉景帝以后就几乎绝迹了。汉景帝杀掉郭解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一个“布衣”郭解的号召力比他这个皇帝还大。2000多年来,从来没有一种民间力量可以制约权力,除非周期性的玉石俱焚,这就是中国的悲剧。在欧洲文化中,罗宾汉和佐罗都是一个将东方的游侠精神与西方的骑士精神融为一体的美丽传说。

东方世界的日本或许是一个例外,它虽然没有出现一个骑士时代,但却在同一时期(幕府时代)出现了类似的武士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武士精神——“武士道”。日本武士称为“侍者”,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的骑士有着同样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特点,比如都是凌驾于农民之上的低级贵族,都是维持社会良心的正义力量,都服务于庄园领主,都专职战斗,都勇敢忠诚,都有强烈的尊严感,也都有一定的资格限制,甚至他们也有独特的城堡盔甲和章徽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武士是没有马的骑士。日本武士精神的“四十七义士”与欧洲骑士的“罗兰之歌”、中国侠士的“荆轲刺秦王”都是类似的故事。
如同欧洲骑士忠于教会,日本武士则忠于天皇。日本武士既是职业军人也是行政管理者,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禅学茶道棋道。相对而言,“生不可喜,死不可悲”,日本武士更加勇敢,甚至残忍,而少了浪漫。武士文化与艺伎文化是日本典型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武士受到全社会的崇敬,另一方面日本妇女的社会地位极低。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地位如何,从来都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主人翁”。从体制文化来说,他们与欧洲的封建骑士极其相似,这与其他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有着极大不同。近代以来,日本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和民主化,以至于“脱亚入欧”,这与其武士文化的历史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神秘的“双规”】“双规”二字在打击官员贪腐的新闻中特别常见,但是你知不知道“双规”只适用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看起来很神秘的词还有什么涵义?与“双开”“两指”又有什么异同?

自相矛盾的中国人!!
2010-06-16 09:47
1、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1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11、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
1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1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4、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5、俗话说: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
1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1、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8、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9、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31、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3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40、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41、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42、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4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50、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51、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
52、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55、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56、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5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6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2012政府暗中“冷处理”的事




















简介:全面揭示了男性与女性之间性的奥秘,在去年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恋爱真的是盲目吗?谁会较善于识破谎言?女士真的比男士喋喋不休?你可从男士面容判断他的可靠程度吗?揭开两性之间令人吃惊的真正区别。吸引力:一见钟情是否就此定终身?男性只以三秒的时间寻找梦中人,而女性则可能用上三分钟。
',1)">



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大。有人曾经调侃说,风尘女子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了。这有一点夸张,但是这个行业确实非常古老。旧社会的青楼一般会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为祖师爷,因为史料记载齐国当时经济萎靡,于是管仲「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所谓「女闾」,就是「官窑」了。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花街柳巷常常是文学的主题;从李师师到陈圆圆再到小凤仙,烟花女子们也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历史。不论你接受与否,中国历史里始终绕不过这个主题。三千年风花雪月的历史,很难一言以蔽之,不妨选择晚清时期作为一个断面,管窥一下勾栏瓦肆中的生活。
晚清乃至民国时期,青楼分为南北两派。北边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八大胡同。南边最著名的,传统的是秦淮河,而新潮的是上海滩。咱们先从南边说起。
「青楼」或者「妓院」是一个很大的统称,其实可以细致划分为很多个档次。上海的风月场所,最高档的叫「书寓」,而后是「长三」,之下还有「幺二」、「台基」、「野鸡」、「钉棚」、「花烟间」、「咸水妹」等等很多。书寓与长三都很高档,幺二与台基就有些工薪阶层的意味,再往下的就几乎是社会底层了。
书寓
书寓最早是很严格的,几乎就是演出场所。里边的女子,公开的是身份是说唱艺人。大多接受名师的指点,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说古谈今,样样俱全。也可以陪酒,但是喝完酒就必须与客人保持一尺的距离,以表明自己自尊自爱。富商巨贾往往挥霍千金也难卖佳人一笑,若想一亲芳泽,必须要下一番功夫,「潘驴邓小闲」样样不能少。顶级的书寓女校书,往往手中的一只大烟枪就价值千金。
这当然非常让人眼红,所以慢慢就有大量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后期的书寓就参差不齐,皮肉买卖逐渐放开,里边女子的价格也就一落千丈,最后逐渐衰落。「长三」开始崛起,成为顶级风月场所的代名词。
长三
「长三」这一称呼源自牌九,是指一种上边有六个点的骨牌。最早的长三不太高档,明码标价,陪酒银币三元,留宿银币三元。于是人们便用「长三」来称呼。后来书寓没落,长三崛起,价格也涨上去了,里边的名花们也标榜卖艺不卖身,明里不收过夜费。主要的业务,是「做花头」(也就是俗称的花酒)或「打茶围」,做花头是指陪酒局,打茶围是指陪茶局。
旧社会高阶层人士的家眷,一般是不见人的。除非是所谓通家之好,否则见了男客要回避。所以有身份的人互相应酬或者娱乐,在家里是很不方便的。最好的去处,就是「长三堂子」。(苏沪一带妓院俗称叫堂子。说句题外话,清代皇帝祭祖的家庙也叫堂子,很多满人第一次下到江南,或者南方人初到北京往往会闹笑话。)
长三堂子中的烟花女子称为「倌人」,一般比较高档的倌人,自己的住所都很高级,一个小院子,有自己的书房、卧室、会客厅、餐厅。有的商人为了应酬方便,常常会「做」一个倌人(别想歪了,这里的「做」没有那么龌龊,是类似于包养的意思,如何做,下文会详细交待)。这样,他再请客时,就可以定在这个倌人的住所,而这个倌人就俨然是女主人。
倌人做花头,要出两种「票」:「客票」和「局票」。「票」就是请柬的意思,客票请客人,局票请倌人。客人们自己写局票请自己相好的倌人,如果没有,也可以由其他人或作为女主人的倌人来推荐。一般一局每个客人只请一个倌人。当然有阔佬一局乐意请三五个,也无所谓,只不过容易被人笑话是土财主罢了。
倌人接到局票,前来陪客叫做「出局」,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拒绝的,这算是职业道德。出局的任务主要就是陪酒与陪聊,还有的倌人身怀绝技能弹能唱,自然更加受欢迎。
一桌酒席,是不能男女混坐的,一般是出局的倌人坐在叫局的客人的身后。这样,一场花酒的人员排列是「圆环套圆环」的,最里边一圈客人,后边一圈倌人,再外边还有伺候酒席的姨娘大姐,杂役相帮(是倌人的佣人们,在饭局里可以理解为是男女服务员吧)。倌人与客人谈笑,有时还要代客人饮酒。有时正在陪酒,下一张局票又来了,当红的倌人一夜出四五个局很正常。这就要看倌人的手段,如果既不让这一桌的客人感到冷落,又不让那一桌的客人等得心焦,其中自有学问。
客人们吃花酒,未必单纯为了玩乐,富商之间谈合作,江湖帮派谈条件,甚至是军国大事,也许都在一场花酒中就谈妥了。官商之间,甚至官匪之间,很多私密的交易,借着花酒的幌子,反而更方便些。
做这一场花头下来,价格已然不菲。如果某个客人特别喜欢哪个倌人,还可以反客为主,号召大家去那个倌人的寓所再去玩乐,这叫做「翻台」。
一场花酒上,客人打量倌人,倌人也在观察客人。倌人如果喜欢这一位客人,就会可以笼络客人。如果客人动手动脚,是可以拒绝的,当然要讲一点技巧。客人自矜身份,也不能过于放纵。大家处在一个调情而不下流的状态就好。红的倌人,眼界是很高的。所以若能得美人青睐,是一件很有面子和成就感的事情。大诗人杜牧都自豪地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可见十分不容易。
如果某位客人看上了一位红倌人,想要做她(囧,你理解为正常的意思或者龌蹉的意思都可以了……),也可以不必请客,专门到这位倌人的寓所,打一个二人的小「茶围」,两个人单独接触就更容易擦出火花。几乎就是一次约会的体验,两个人品品茶,喝喝酒,吟个诗,答个对,下下棋,唱唱曲。很多倌人还有一手好厨艺,美人若对客人有意,还会亲自下厨做几道好菜。
一个当红的倌人也许追求者甚多,这样,倌人就有了挑选客人的权力,可以选择做不做这个客人。客人还要以金银珠宝打动倌人,有的倌人为了多收礼物,当然就要故意抻着客人。这其中的手段就太多了,故事也太多了。也有虚意逢迎,也有真情流露,倌人骗客人,客人骗倌人,倌人单恋客人,客人单恋倌人,倌人与客人都是真心,倌人与客人都是假意……世上若有一万种痴男怨女,风月场中就有一万零一种。
不做花头不打茶围,就单单在倌人寓所留宿,这叫做「借干铺」,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这是倌人自掉身价的表现,传出去要被人笑话的。
若是某位客人打动了倌人的芳心,就可以和倌人「做人家」了(前文的「做」就是「做人家」的简称),倌人的寓所可能还要挂一个小牌子,俨然就是这位客人的一所外宅,二人就是临时夫妻一般。再往后,也许客人口味变了,抛弃这位倌人,倌人也要寻觅下一个对象。也许二人就这么下去,倌人从良成为客人的妾,甚至正妻,也未可知。
其他
另有一种叫「半掩门」,属于偷偷做生意的,不出局,只接客。其中也有很红的倌人,也是不能随随便便就共赴巫山的。
「幺二」、「台基」比「长三」就要低一些,「借干铺」往往是允许的。再往下的,就完完全全是一手交钱一手上床的皮肉生意了。这些都是下层的女性,不符合「名妓」的称呼,于是也就不过多介绍了
北京「八大胡同」的情况也几乎类似。无非是称呼不同:一等叫「清吟小班」,二等叫「茶室」,三等叫「下处」,四等叫「土娼」。清吟小班也分「南班」「北班」,顾名思义,「南班」就是南国佳丽,「北班」就是北方美人。相比而言,「南班」更受追捧,赛金花、小凤仙等名妓,都是出自「南班」。
总结
总的来说,想要追求一位名妓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绝不可能像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一样,客人到了京城第一等妓院,三五十个窑姐儿喊着「大爷」就往他身上扑,太荒谬。
权力即春药,越是高官与巨商,身边越少不了有人献媚。要想虏获他们的心,多半需要欲擒故纵,冷若冰霜可能有些夸张,但最多也就止于半推半就了。大诗人陈奕迅说得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名妓有时也是要搞「饥饿营销」的,越是地位高的风尘女子,卖身、卖笑、卖唱的次数就会依次减少。越是让客人不满足,魅力和吸引力也就越大。
归宿
至于名妓们的归宿,更是不同,大致飘零凄苦的比较多,得善终的比较少。曾有人评出历史上的十大名妓:苏小小、薛涛、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赛金花、小凤仙,大多以悲剧收尾。更有无数红极一时的名妓,早已连名字都已经不为人知。人们常称呼她们为烟花女子,她们的生命也往往像烟花一样,曾经在清冷的夜空中绚丽地绽放,转瞬便归于沉寂,只剩下袅袅残烟,散入天地苍茫之间……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这一阙词随着《书剑恩仇录》而被广为流传。最初刻于北京陶然亭的香冢之上,后人将香冢误传为香妃之冢。其实,这阕词也是为了悼念一位名妓。拿这阕词结尾,最合适不过了。
附:如果还想更细致地了解,推荐阅读《九尾龟》和《海上花列传》。这两本都是专门描写风月场所的,海上花列传因为对白多是吴语,后来张爱玲特意为它进行了注译(曾经看见一本破书叫《海上花张爱玲》,我就!@#¥%了),另外「三言二拍」,《聊斋志异》还有像高阳先生的《胡雪岩》系列中,也有很多故事描写到风月场所。
既然作者问的是古代名妓的生活,那么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一些了。
首先,娼妓,娼亦作“倡”,是古代的歌舞乐人。《说文》曰:“倡,乐也。”《广韵》曰:“倡,优也。”这个“优”,而是“俳优”、“优伶”,也就是戏子、艺人,不分男女。同样,妓也是这类人物。《广韵》曰:“妓,女乐。”要言之,娼与妓,是古代的艺术工作者。三国时期男倡为盛。[参考中国娼妓史 (豆瓣) ]
所以呢,如果问的是“”有名“的"娼妓"的话,可以是男性哦,他们的生活规律性不大,有些是男人的男宠,比如龙阳君,有些是女人的男宠,比如武则天的男宠,但没有产业化,暂且不表。
古代的名妓,我个人大胆认为他们过的是类似于现在的演艺歌舞明星的生活,其他具体细节可以参考张兄的回答。
首先,如前文所述,"娼妓,娼亦作“倡”,是古代的歌舞乐人", 他们本行就是歌舞艺人,和现在的歌舞明星一样。而且名妓大多出于名师的指点,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说古谈今,样样俱全,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唯一的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自由女性” [参考中国娼妓史 (豆瓣) ]。
其次, 很多名妓是“卖艺不卖身”,不从事皮肉生意,既所谓的艺妓,他们成名是因为歌技,舞技或者吹拉逗唱能力出色,这类似于当代的明星。而且,也有些艺妓长得很丑(当然也有色艺双绝),这也类似于当代的明星。唐朝的艺妓叫"校书",这个来源于唐代著名女诗人,列女薛涛,薛涛有没有失身不可考,但她与当时名士元稹、牛僧孺、张籍、白居易、令狐楚、刘禹锡、张祜、段文昌往来频繁,与元稹交情最笃,不太可能为这么多人提供色情服务。 "卖艺不卖身"的典范还有李师师,李师师的版本很多,有一个说法是说其4岁时父母俱亡﹐由娼家李姥收养。”及长,色艺双绝“,最后成功献身给宋徽宗,其他王公贵族估计是必须退避三舍的。这一类很小就被重点培养的名妓可以叫为"雏妓",又比如北宋名妓甄金莲,后嫁给范仲淹为如夫人,据说也是为范仲淹守身如玉。又比如近代民国画家潘玉良从良时也是黄花闺女,也是很小就进青楼。
再次,高级艺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有一些连皇帝都闻其名而想一睹芳容,这一点和当代歌舞艺人也很像;往往千金只能博一笑,更有一些成功由名妓转型为富商/官员的正室(老婆)或者侧室(二奶)。比如,艺妓出生的北宋名妓刘德妃后贵为皇后(宋真宗),大概就是古代版的彭国母,李师师就是古代版的宋大姐。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几乎名妓都是和文人雅士,公子王孙混在一起。(BTW 邓通(潘驴邓小闲的邓)也是倡优出生,和汉文帝有断袖之好,古代版的明星Gay?)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更是以得到名妓之幸而沾沾自喜,更不提名妓们的好基友柳永了。
再再次,古代倡优也有类似于”华语音乐榜中榜“或者中华小姐选美大赛的"艺人榜”,"评花榜”,评花榜_百度百科 上榜之后身价倍增。还有就是名妓们也有各种组合,今有”四大天王“,古有“秦淮八艳”。而且,古代也有官方的歌舞艺人组织,比如营妓,比如乐府,类似于现在的总政歌舞团,文工团。入乐籍相当于加入文工团。加入民间的妓院或者青楼相当于和某唱片公司签约。而且,名妓是分三六九等的,很多级别较低的local的"名妓"也相当于现在的外围女,很多小名妓被包养就类似于现在的三流明星被包养。
再再再次,古代名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流行文化,类似于现在的歌舞明星。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乐府诗用于乐妓的表演,(可参考了论文《南朝乐伎与社会的关系及对乐府民歌的影响》) 还有唐宋词用于唐宋歌妓的表演 (参考书籍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 (豆瓣)).举一个生动的例子,每当柳永写出一首新词,各大妓女的妓女就争相传阅和表演,就像现在的明星发了一张新专辑。再举一个例子,普通百姓就是这些名妓的粉丝,他们就是当时的明星,以前的街头巷尾流传的都是名妓和这些文人骚客的八卦传闻,谁谁谁成了谁的小三,谁谁谁和谁有一腿。
名妓也引领了社会的审美,比如缠足最初是起源于李后主的舞妓,然后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而且,逛妓院是人民群众娱乐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普通人去档次低的,王公贵族去档次高的(不一定是为了OOXX,可能是去看演唱会)。
再再再再次,名妓中也有多栖的,跨越 歌唱界,表演界和文艺界,甚至进入其他行业,比如有诗词和歌唱的好的,比如前文提到的薛涛,也有色艺双绝,德艺双馨的。也有进入政界的刘德妃贵为皇后
后上演《狸猫换太子》,表现出很好的政治手腕。也有部分名妓进入外交界和政界,比如貂蝉,又比如上海交际花中的间谍们。甚至有名妓成为侠客,比如李亚仙(唐传奇《李娃传》主角)
最后,我真的不是在黑现在的歌舞明星


浮世与春梦:中国与日本※文化比较

内容简介
性是人类两大基本生活需要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两大起源之一。在现代中国,对性文化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但是形势在迅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性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先进的性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在中国,多数人对性文化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譬如说,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究竟要发扬什么?
前言   对我来说当然主要是进行性文化的对比研究。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距离很近,也不仅是因为两个国家、两个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历史悠久,而且因为日本在近代和现代居然会那么强大,那么繁荣。
前言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中日文化交流(1)(图)
中日文化交流(2)(图)
日本文化的特点(1)(图)
日本文化的特点(2)(图)
日本文化的特点(3)(图)
性崇拜和神的神话(图)
男根崇拜(1)(图)
男根崇拜(2)(图)
男根崇拜(3)(图)
女阴崇拜(图)
性交崇拜(1)(图)
性交崇拜(2)(图)
性交崇拜(3)(图)
性交崇拜(4)(图)
生殖崇拜(1)(图)
生殖崇拜(2)(图)
群婚杂交(1)(图)
群婚杂交(2)(图)
结婚是一种义务(1)(图)
结婚是一种义务(2)(图)
结婚是一种义务(3)(图)
夫尊妻卑(1)(图)
夫尊妻卑(2)(图)
丈夫和“小蜜”(1)(图)
丈夫和“小蜜”(2)(图)
母系社会中的妇女地位(1)(图)
母系社会中的妇女地位(2)(图)
日本女性地位的变化(图)
中国女子的性禁锢
日本女子的性禁锢
对女子的矛盾态度(1)(图)
对女子的矛盾态度(2)(图)
对女子的矛盾态度(3)(图)
中国历史上的妓业
日本历史上的妓业(图)
妓女文化(图)
妓女和嫖客之间的规矩(1)(图)
妓女和嫖客之间的规矩(2)(图)
虚假的性爱(1)(图)
虚假的性爱(2)(图)
虚假的性爱(3)(图)
虚假的性爱(4)(图)
日本的准色情行业和“女体盛”(图)
中国古代的性文学(1)(图)
中国古代的性文学(2)(图)
《金瓶梅》及其他(图)
日本古代的性文学(1)(图)
日本古代的性文学(2)(图)
对性文学的查禁(1)(图)
对性文学的查禁(2)(图)
对性文学的查禁(3)(图)
对性文学的查禁(4)(图)
中国古代春宫画的起源(1)(图)
中国古代春宫画的起源(2)(图)
中国古代春宫画发展的顶峰(1)(图)
中国古代春宫画发展的顶峰(2)(图)
日本“浮世绘”(1)(图)
日本“浮世绘”(2)(图)
日本“浮世绘”(3)(图)
中国古代房中术
道教和房中术
房中术走向衰微(1)(图)
房中术走向衰微(2)(图)
日本的《医心方》(1)(图)
日本的《医心方》(2)(图)
性功能康复治疗(1)(图)
性功能康复治疗(2)(图)
性功能康复治疗(3)(图)
中国汉代的“辟雍”
“嫁妆画”和“压箱底”(1)(图)
“嫁妆画”和“压箱底”(2)(图)
中国现代性教育的先驱张竞生
日本现代性教育的先驱山本宣治(图)
',2)">
',3)">



 ★★★還舊樓主2013年4月29日轉自《中华网揭幕内参》★★★
 














































































通过人体虹膜,可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请点击阅读相关日志!
 1、中医◆养生◆保健
 2、 ◆ 教     程◆
 3、◆管理◆营销◆
 4、◆书画艺术◆
 5、◆旅游◆地理◆
 6、◆影视艺术◆
 7、◆风水◆算命◆
 8、 ◆饮食文化◆
 9、◆历史◆文献◆
 10、 电脑◆应用
 11、音乐◆舞蹈◆戏剧
 12、 男人◆ 女人

  ',4)">

● 古代卷 ●

☆失踪的国家
☆说话的石碑
☆千古之谜金字塔
☆法老的诅咒
☆大战卡叠石
☆神奇古都底比斯
☆太阳之子埃赫那吞
☆太阳历和公历
☆让人神往的"美索不达米亚"
☆刻在泥版上的文字
☆汉谟拉比和刻在石柱上的法典
☆流浪的犹太民族
☆寻找"金约柜"和"所罗门珍宝"
☆紫红色的人
☆亚述帝国与"血腥的狮穴"
☆尼布甲尼撒二世
☆"冒犯上帝的城市"巴比伦
☆"宇宙之王"居鲁士
☆暴君冈比西斯
☆大流士改革
☆埋在"死人之丘"下的城市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祖和佛教
☆伟大的阿育王
☆《摩诃婆罗多》
☆地下迷宫
☆荷  马
☆木 马 计
☆奥林匹亚赛会
☆斯 巴 达
☆改革家梭伦
☆马 拉 松
☆血战温泉关
☆萨拉米湾海战
☆伯里克利与雅典
☆雅典的民主
☆希罗多德
☆苏格拉底
☆希波克拉底
☆柏 拉 图
☆西西里之战
☆亚里士多德
☆雄辩家德摩斯梯尼
☆伊索的寓言☆亚历山大
☆格拉尼库斯河战役
☆罗马和母狼
☆法西斯笞棒
☆穆基乌斯
☆罗马与白鹅
☆向贵族宣战
☆“坦克”—战象
☆乌鸦式战舰
☆阿基米德
☆汉尼拔
☆康奈城激战
☆格拉古兄弟
☆斯巴达克起义
☆马略与苏拉
☆恺  撒
☆庞  培
☆克拉苏
☆奥古斯都
☆尼  禄
☆耶  稣
● 近代卷 ●

☆奥古斯丁
☆古城庞贝
☆罗马帝国的灭亡
☆查理大帝
☆查士丁尼
☆中世纪骑士
☆日本的大化改新
☆遣 唐 使
☆“西天”在哪里
☆十字军东侵
☆“扎克雷”起义
☆基辅罗斯的盛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马丁☆路德
☆勇敢的闵采尔
☆日内瓦的教皇加尔文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一千零一夜》
☆马可☆波罗
☆阿 克 巴
☆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
☆新航路的开辟
☆瓦斯科☆达☆伽马
☆麦 哲 伦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托马斯☆阿奎那
☆文艺复兴
☆彼脱拉克
☆但丁与《神曲》
☆薄伽丘与《十日谈》
☆拉伯雷与《巨人传》
☆莎士比亚
☆“大侠”堂吉诃德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迦梨陀娑和《沙恭达罗》
☆米开朗基罗
☆达☆芬奇
☆伽 利 略
☆哥 白 尼
☆培  根
☆捷克胡司战争
☆掷出窗外事件
☆李舜臣和壬辰卫国战争
☆“乞丐”的国家
☆断头的国王
☆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克伦威尔
☆“进口”的国王和“光荣革命”
☆俄罗斯帝国的创立者——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两次围攻纳尔瓦
☆蒸汽机的真正发明者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海上马车夫”
☆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揭开雷电之谜的人——富兰克林
☆马背上的英雄——美国牛仔
☆谢司起义
☆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攻占巴士底狱
☆罗伯斯比尔
☆刽子手☆国王☆断头台
☆青年拿破仑
☆“雾月政变”
☆教皇算什么!
☆会战马伦哥
☆乌耳姆战役
☆奥斯特里茨之战
☆拿破仑兵败俄国
☆滑铁卢战役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
☆野心勃勃的女沙皇——叶卡杰琳娜二世
☆普加乔夫起义
☆俄国革命的先驱——12月党人
☆雨果
☆“俄国文学的始祖”——普希金
☆文学史上的拿破仑
☆果戈理
☆“万古不朽”圣马丁
☆“解放者”玻利瓦尔
☆人类的耻辱——奴隶贸易
☆自由海地的诞生
☆电灯的发明
☆欧文和他的“新和谐公社”
☆青年马克思
☆恩格斯的青年时代
☆惊天动地的红色宣言
☆《资本论》的诞生☆第一个国际工人的组织——第一国际
☆铁血宰相俾斯麦
☆色当战役
☆三月十八日武装起义
☆悲壮的“五月流血周”
☆民族英雄蒂博尼哥罗
☆巴布教徒的“正义王国”
☆东印度公司
☆章西女王葩依
☆德里反英大起义
☆约翰☆布朗起义
☆林肯
☆唐纳尔逊堡大战
☆维克斯堡战役
☆血战葛底斯堡
☆弗吉尼亚大会战
☆陀思妥耶夫斯基
☆病菌和病毒的发现者——巴斯德
☆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马赫迪大破英军
☆“倒幕”运动与明治维新
☆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
☆列宁的青年时代
☆“五一”国际劳动节
☆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
☆德雷福斯冤案
☆“X射线”是如何发现的
☆“缅因”号事件
☆星期日惨案
☆“诺贝尔奖金”的由来
☆居里夫人
☆日俄旅顺战役
☆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
☆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枪声”
☆“史里芬计划”的破灭
☆德俄“坦仑堡战役”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毒气战
☆“神秘之船”在行动
☆英德海上大决战
☆凡尔登战役
☆坦克的前身——“机枪破坏器”
☆“信使”彻尔☆阿米
☆兰斯保卫战
☆攻占冬宫
●现代卷 ●

☆德意志风云
☆巴黎和会
☆米骚动
☆新经济政策
☆青年人的任务
☆“星期六义务劳动”
☆列宁逝世
☆经济危机
☆从“流浪汉”到“第三帝国”总理
☆“国会纵火案”
☆“二☆二六”暴乱
☆日军间谍与“九☆一八”事变
☆埃塞俄比亚的抗战
☆保卫马德里
☆“和平鸽”的父亲
☆慕尼黑阴谋
☆“消灭褐色瘟疫”
☆电视的发明
☆“硬汉子”海明威
☆“圣雄”甘地
☆土耳其之父
☆巴基斯坦国的创建者
☆朝鲜“三☆一”运动
☆自由人的将军桑地诺
☆揭开原子秘密的人
☆火箭发明家
☆青霉素的发现
☆第一颗原子弹
☆“白色方案”和“海狮计划”
☆敦刻尔克大撤退
☆“巴巴罗沙”计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保卫列宁格勒
☆“红色间谍”
☆安妮☆弗兰克日记
☆“杀人工厂”
☆绞刑架下的报告
☆地下救援组织
☆通往自由的隧道☆伏击杀人魔王
☆红衣女谍
☆勇敢的“燕子”
☆运送十八亿英镑
☆围歼“俾斯麦”
☆勇敢的女船长
☆沙漠猎“狐”
☆“自由法国”运动
☆珍珠港怪客
☆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乔伊的故事
☆“第三战场”的无名勇士
☆挪威英雄
☆“魔术师”似的密码破译专家
☆希特勒的“敌后武工队”
☆背叛“祖国”的纳粹党创始人
☆“海狼”与海鸥
☆直布罗陀海底的“人鱼雷”
☆假电报瞒天过海日舰队偷袭成功
☆龙田丸示假隐真假水兵招摇过市
☆密写信中的间谍线索
☆来自背后的奇袭
☆走向死亡的行军
☆杜立德首炸东京
☆瓜岛之战中的“老鼠特快”
☆传单上的投降证
☆不到4分钟的“复仇行动”
☆引诱纳粹上钩的“肉馅”
☆诺曼底登陆
☆袭击美国的“飞象”
☆电子干扰制造的大骗局
☆普罗霍夫卡草原上的坦克大战
☆毁灭汉堡的“反射体”
☆夜袭佩内明德
☆穷凶极恶的纳粹别动队
☆海里捞起来的绝密公文包
☆日军惨败英帕尔
☆尼米兹的“奇袭行动”☆马里亚纳的大规模火鸡射击战
☆垂死挣扎的“神风特攻”
☆静悄悄的瞬间奇袭
☆穿美军制服的德国兵
☆超级战列舰的覆灭
☆阿登山林的激战
☆“雷击”德累斯顿
☆血战硫黄岛
☆飞夺雷马根桥
☆夜空中燃烧的江户花
☆冲绳之战
☆击沉大和号
☆杰出的参谋长马歇尔
☆爱冒险的麦克阿瑟
☆血胆将军巴顿
☆临危受命不负众望的尼米兹
☆军人政治家外交家艾森豪威尔
☆一位工人和革命士兵——伏罗希洛夫
☆传奇英雄布琼尼
☆稳健持重的华西列夫斯基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
☆“沙漠之鼠”蒙哥马利
☆德国陆军的元老伦德施泰特
☆富有创见的曼施泰因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
☆“沙漠之狐”隆美尔
☆纳粹之“鹰”凯塞林
☆战争恶魔东条英机
☆山本五十六
☆德黑兰会议
☆刺杀希特勒
☆拙劣的“跳马”
☆墨索里尼的末日
☆希特勒的末日
☆广岛“蘑菇云”
☆日本投降
☆正义的审判
☆联合国成立

1、“谁惹我,我就打韩国。”
朝鲜,这个东北亚的“坏小子”,从来不愿意脱下严严实实遮裹自己的长袍和盖头,让世人看清本来面目。时不时地弄出点什么突发事件,给周边的国家搞点麻烦。不久前曾花了8。5亿美金,放了个“窜天猴”,吓得美国、日本、韩国,甚至中国,着实紧张了好一阵子。这个被“美帝国主义”称作“无赖国家”的弹丸之地,虽然吃不饱饭,却大肆标榜自己是纯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外界对它了解甚少,极容易以讹传讹,更让它在世人心里变得扑朔迷离,不可捉摸。多年来世界主流媒体对朝鲜的报道似乎一致地都是负面胜过正面,朝鲜始终陷在被世人贬低和谩骂的口水中。


由于朝方限制较多,部分照片是非正常偷拍,有些不很清楚,敬请谅解。
去朝鲜旅游的几天,几乎所有游客走的是同样的线路,看的都是相同的景点。我们能看到的多是一个超现实版的朝鲜,一幕幕作秀的场景,只要你的目光稍稍扫视一下周边,你就会看到一个40年前的中国。
对今日的朝鲜早就有所耳闻,或从媒体报间了解一些,只是不敢妄加评论。由于两国国情和政体诸多的方面极其相近,因此,对那里的独裁统治并不陌生,对朝鲜的民主政治遭受压制曾有感受,对计划经济下民不聊生也有过体会。然而,中国的这些窘境已经过去30多年,渐渐地在人们的脑海里淡忘,中国的80、90后年轻人对这些更是了解甚少,只是当笑话取乐一下。为了重温30多年前的中国,为了一睹这个被世界主流媒体宣传的恐怖而又神秘的国家,日前赴辽宁丹东,跨过鸭绿江去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进行了一番 “社会主义绿色生态游”。
亲自走上一遭,知其皮毛,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希望能客观的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今日的朝鲜。
2、高度组织化的国家很可怕
朝鲜,2400多万人口。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老大哥苏联不复存在,二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另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朝鲜失去了过去赖以生存的共产国际大家庭援助,经济遭受重创,加上连年的大旱大涝,农业歉收,国家经济一下子陷入极其严重的困境。商品极其匮乏,绝大多数商品都是配给制,几乎没什么东西可以自由买卖。
目前朝鲜粮食匮乏,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绝大多数人民处于温饱线以下,面如菜色,说他们的人民骨瘦如柴有些夸张,但是肌体消瘦,营养不良,却是事实。农业生产力落后,多水田,人工插秧,牛拉木轮车,牛拉犁子耕种,几乎所有的山坡田埂都种上庄稼。朝鲜沿铁路线的农庄房屋多是面朝铁路而建,整齐划一,由于是政府统一建设的,很多违背住房朝向的自然规律,更多是考虑面子工程。沿途偶尔也可以看到有拖拉机在田里耕种。但是这里的“伟大领袖”,三代世袭皇帝,个个富态福相,出产了三个金胖子。真可谓“三世一堂,高丽遭殃。社稷菜色,金氏肥囊。名为人民,实为土皇。独裁前车,悲惨下场。”

“谁惹我,我就打韩国。” 朝鲜,这个东北亚的“坏小子”,从来不愿意脱下严严实实遮裹自己的长袍和盖头,让世人看清本来面目。时不时地弄出点什么突发事件,给周边的国家搞点麻烦。不久前曾花了8。5亿美金,放了个“窜天猴”,吓得美国、日本、韩国,甚至中国,着实紧张了好一阵子。这个被“美帝国主义”称作“无赖国家”的弹丸之地,虽然吃不饱饭,却大肆标榜自己是纯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外界对它了解甚少,极容易以讹传讹,更让它在世人心里变得扑朔迷离,不可捉摸。多年来世界主流媒体对朝鲜的报道似乎一致地都是负面胜过正面,朝鲜始终陷在被世人贬低和谩骂的口水中。

朝鲜,2400多万人口。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老大哥苏联不复存在,二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另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朝鲜失去了过去赖以生存的共产国际大家庭援助,经济遭受重创,加上连年的大旱大涝,农业歉收,国家经济一下子陷入极其严重的困境。商品极其匮乏,绝大多数商品都是有限的配给制,几乎没什么东西可以自由买卖。
朝鲜过去听从斯大林的话,没有建立起自己国家的完整工业体系,第二产业很不发达。没有产品和资源可以与他国易货,缺少外汇购买国外的产品和能源,朝鲜的大多商品,都是靠中国进口或援助。由于电力短缺,城市停电是家常便饭,平壤街头不时有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停在街上等待供电,而公交车站则是排着长龙,人们翘首等待。当然,伟大领袖铜像、主体思想塔等标志建筑,以及外国人住的酒店会得到电力保障。铁路年久失修和保养,大桥锈迹斑斑,路基不平,断裂的枕木仍在使用,火车走在上面摇摇晃晃,从新义州到平壤230km,走行5小时30分,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
朝鲜每周工作时间六天,剩下一天还要参加列宁倡导的“共产主义义务劳动”,所以每个人几乎没有个人的私人时间去思考,去做其他的事情,永远是生活在集体中。朝鲜男人习惯穿裤子,女人习惯穿裙子,因此,女人找老公简称“找裤子”,反之,男人找老婆就是“找裙子”。男女谈恋爱主要看是不是“三裤(裙)”,党裤(劳动党党员,能升官)、军裤(军人,能吃饱)、学裤(大学毕业,有文化)。跟中国上世纪70年代择偶观极像,很革命。比红色高棉时期,人的配偶由党组织分配决定好一点。
由于金二世—正日帝实行“先军政治”,国家的一切都围绕战争进行。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田间,无论车站码头,军人身影无处不在,个个荷枪实弹。除了维护交通秩序有警察外,其他都是军人在执勤。普通民众面如菜色,男女衣服多是土黄色的金正日将军式夹克服装。背负着沉重军囊的妇女从街头匆匆走过。无论如何,全体国民胸前佩戴的红彤彤的领袖像章格外醒目,是朝鲜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文革时期国人面貌何尝不是这样,帽徽领章最羡慕,男女老幼一片灰,人人佩戴主席像。
朝鲜,对外宣传“三免费”的良好国民福利。朝鲜女人生了小孩会在妇产医院免费住一个礼拜,并得到一碗人参汤,医护人员会叮嘱产妇“这是伟大父亲送来的人参汤”,产妇顿时就会力量倍增。这是朝方导游讲给我们听得,听上去很滑稽和可笑。所谓医疗免费,我不知道大病小病都能得到免费诊疗,还是仅仅蹭破点皮,涂点红药水免费?因为朝鲜国力有限,民众食不果腹,缺医少药,国民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医疗水平很是疑问。
所谓教育免费,朝鲜实行11年制教育,但规定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学工学农学军,这样的教育免费也就罢了。但是朝鲜的少年儿童和成人配戴眼镜的很少看到,却是事实,这点比中国的儿童好。所谓住房免费,男女结婚,男方单位分配一套房子,女方准备嫁妆,但多长时间能排上队分到房?分到多大的房子?女方离婚了住到哪里去?由于我们没办法接触到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不得而知。我们能看到的是城市内高楼不少。

目前朝鲜粮食匮乏,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绝大多数人民处于温饱线以下,面如菜色,说他们的人民骨瘦如柴有些夸张,但是肌体消瘦,营养不良,却是事实。农业生产力落后,多水田,人工插秧,牛拉木轮车,牛拉犁子耕种,几乎所有的山坡田埂都种上庄稼。(上下图都是铁路沿线拍摄的农耕照片)

朝鲜沿铁路线的农庄房屋多是面朝铁路而建,整齐划一,由于是政府统一建设的,很多违背住房朝向的自然规律,更多是考虑面子工程。沿途偶尔也可以看到有拖拉机在田里耕种。
但是建筑极其简陋外观粗糙,为了好看,靠马路的家家阳台上统一插着塑胶花。但是我们在友谊商店和车站候车时看到,卫生间里都砌有水池子,人们洗手和冲马桶都是用水瓢盛水,可见建筑的基本设施不很完善。
说到这里,中国50几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中国那个时代的医疗免费、福利分房,都可以回答出上述“三免费”国民实际享受水平是个什么样子。
朝鲜的天空很蓝,空气清新,PM2。5污染可以忽略不计。路上汽车很少,不会堵车,官员下班后不允许再使用公车出行。食品很安全,没有各种害人的添加剂,番茄味道很正、牛奶没三聚氰胺、冰棒很好吃,可以放心食用。平壤治安也不错,不会有抢劫偷盗。学生压力小,很少戴眼镜的。由于是商品实行配给制,社会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在朝购物更不必担心假货困扰,只有贵贱与款式之分。 朝鲜在上世纪就建成了深达100米的地铁,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
中国超级设备一览
巨型矿用车湘电220吨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


湘电集团SF33900型220吨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单车售价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车长13.6米,宽7.8米,高7.1米,整车自重166吨,车厢堆装容积137立方米,最大载重量220吨。人只有轮胎高度的一半。
世界最大轮式起重机—徐工1200吨全路面起重机


徐工集团QAY1200型12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级别的轮式起重机,单台售价超过1亿元。
中国最大的挖掘机——三一重机200吨级液压挖掘机


“神州第一挖”的SY2000C型200吨级履带式液压挖掘机。这是目前我国最大吨位的履带式液压挖掘机。三一集团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五家能够研制200吨级液压挖掘机的企业。
世界最大煤制油装置 ——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装置


2008年12月30日14时46分,目前世界最大的煤制油项目——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第一条百万吨级生产线投煤试车;于12月31日7时,打通全部生产流程,顺利实现油渣成型,产出合格的柴油和石脑油。装置连续运行303小时后按计划停车。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
世界最大丁腈橡胶装置——兰州石化5万吨丁腈橡胶装置


2009年7月21日,目前世界单线生产能力最大的5万吨/年丁腈橡胶生产装置,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建成中交。该装置总投资8.595亿元,是兰州石化7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配套工程,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丁腈橡胶成套技术,由原料贮存、化学助剂配制、胶浆贮存及凝聚干燥包装等7个生产单元、3个公用工程单元、2个辅助单元组成,生产过程采用DCS全程控制。
世界高炉之王——沙钢5860立方米炼铁高炉


2009年10月21日凌晨1点36分,沙钢集团华盛炼铁厂5860立方米高炉顺利出铁,标志着这座目前世界上容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世界第一高炉”正式投产。该炉年产量高达500万吨,年产值超过120亿元;主要为沙钢集团新投产的300万吨热轧和200万吨宽厚板生产线提供铁水。
我国最大集装箱船——中远大洋洲号10200TEU集装箱船


中远大洋洲号(COSCO OCEANIA)是首条由我国自主制造的10000标准箱集装箱船。船体总长349.5米,宽45.6米,可装载10020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
世界轧机之王——鞍钢5500mm特宽厚板轧机


鞍钢5500mm四辊可逆式双机架宽厚板轧机,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格的宽厚板轧机。
世界最大水轮机——三峡70万千瓦水轮机


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这里安装着世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
世界最大数控卧式车床——武重DL250型5米数控超重型卧式车床


2006年9月,武汉重型机床集团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签订一台世界最大的DL 250型5米数控超重型卧式车床供货合同,合同金额逾亿元。该机床是"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的关键设备,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格的超重型数控卧式机床,其整机重量达到1450吨,总长44.5米,宽8.1米,高5.8米,最大回转直径5米,过刀架最大加工直径4.5米,总切削力350KN,最大加工长度20米,最大工件承重负荷达500吨,主电机功率284千瓦。同时,这台超重型机床的加工精度为0.006毫米,约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世界最大垂直挤压机——北方重工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


2009年7月16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北京宣布,经过3年多艰苦攻关,由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制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获得成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
世界最大桥式起重机——大连重工20000吨多吊点桥式起重机


这台2万吨桥式起重机提升高度最高为118米,相当于把250节满载的火车车厢提升到23层高的楼上,横梁长129米,为双箱型梁结构,如果把这台起重机放倒,要一个足球场才能把它装
世界最长公交车—BRT城市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


这辆迄今为止世界最长的公交车型号为JNP6250G,又称“青年.都市航线A-380”,车身长25米,可承载300人以上,这一长度基本和单节地铁列车车厢相仿。该车的转弯半径与一般12米客车一样,设有5个乘客门。由于采用全承载车身技术,其车厢地板与地面间的距离仅有两个手掌的高度,在站台区候车的乘客可一步平跨进车厢,大大方便了老人和残疾人乘车。在车厢内部,通道和座位间距都比较宽敞,车厢中部还预留了轮椅放置区。
世界上轮胎最多的车辆


2008年,苏州大方四台平板车并车作业,在烟台大宇造船有限公司成功地运载40余米宽、重达2000吨船舶分段体,创下了当时亚洲船用平板车的最大吨位并车运输纪录。
世界最大摩天轮——北京朝天轮,高208米,重8000吨


北京朝天轮,高度相当于70层楼,整个转盘尺寸相当于两个足球场,每个乘客舱相当于一辆大型公交车。
世界最大显示屏


北京世贸天阶购物中心,长达220米,宽27米,面积超过一个足球场的巨型LED显示器高悬于人们头顶之上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
《金门战役检讨》之检讨
(评刘的该文存在50个谬误)
作者: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员
本文来源:中华网社区 2010-5-21
一切历史题材的作品,都应该有历史的真实性,应当基于历史的真实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能道听途说、妄加猜测或穿凿附会,否则只能会遗谬于世,贻笑大方。
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更应尊重历史,以实为本。战争是以其特有的流血和悲壮的特色,来激发观众的情绪的,一旦不适当的放大或扭曲历史,就可能得出偏颇甚至错误的结论,将观众的情绪导向未知领域。因此,作者不可动辄使用“传闻”、“据说”、“揣测”等词,而应当学习司马迁谨慎治史的精神,否则,留给后人的就只能是“满纸荒唐言,一家偏颇论”,而不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上是对军事历史研究应持的观点,就此观点来审视《金门战役检讨》一文,笔者觉得甚有必要指出其中的许多谬误、偏颇以及不适当之处,原因有三:一是此文在军中和民间影响都很大,不少人读后泪流满面,不指出,则谬种流传,祸害不小;二是本人是军事理论研究者,指谬是学者的社会责任;三是本人是军人,和刘亚洲同志是战友,战友之间理当真诚以待。
不过,应当指出,《金门战役检讨》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尤其是“不要轻敌”这一主旨观点,笔者对此深深赞同。
金门之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资料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我也不敢说我的说法就绝对正确,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金门战役(文章名称)
刘说不当。
第10兵团在解放福州后,开始筹划漳厦金战役,解放漳州、厦门和金门。金门之战,只是漳厦金战役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而且它只是一次师级规模的登陆作战,达不到战役规模。因此称之为金门战役,不当,确切的称呼应是“金门登陆作战”。
【2】.华东野战军第28军下属3个团共9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一、意义”中的第1段)
刘说有谬。
第1梯队和增援的4个连(仅到达10个排),除了28军82师的244团、246团3营、84师的251团之外,还有29军85师的253团和29军87师259团3营。
【3】. 我揣测毛泽东的“庙算”:克闽境后,扫荡金、厦诸岛,尔后效郑成功、施琅故事,在福建造船,千帆竞渡,直取台湾。下台湾后,再回头收拾西北、西南山河(“一、意义”中的第3段)
刘见存疑。
毛主席若采纳刘的高见,则蒋介石反攻倒算真要成为现实。刘谋低劣,原因有三:一是国际时局风云变幻,美国政策不可妄测,可能对我攻打台湾产生掣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即侵入台湾海峡即是明证;二是造船非一日之事,我无大工业支撑,所造之船,无非木机船,倘若千帆竞渡,则必可飘至爪哇国,解放军将蒙受比金门失利更大之耻辱;三是即便要攻台湾,也不影响我在大陆歼灭国民党军残部,何需再回头收拾西北、西南山河?
感慨:毛主席乃千年一遇之伟人,其雄才大略岂是我等愚人可以妄测的?
【4】. 毛泽东是一位大陆战略家,他可在陆地上将蒋介石8百万精锐鲸吞,但金门战役却败了(“一、意义”中的第3段)
刘说不当。
自古以来,唯刘氏将战略家分类为大陆战略家和海洋战略家,想必在刘氏的字典里还有空中战略家、信息战略家、太空战略家等等。战略是指导全局的方略,这个全局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但从来不以陆地、海洋、空中、太空、信息等空间维度区分之,即便有战略家一生都在陆地作战,但称之为大陆战略家总不合适吧?
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他高度重视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制定了中国的海军战略,但战略不是纯粹的精神运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建国以来中国海军作用不像陆军那么大,并不是因为毛主席不是海洋战略家,而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基础不行。
退一万步讲,金门之战失利与毛主席是大陆战略家有何关系?后来,由于我们吸取了金门之战的教训,不是成功地拿下了海南岛、舟山群岛、万山群岛了吗?
【5】.蒋介石是旧军阀的克星,毛泽东是蒋介石的克星(“一、意义”中的第4段)
刘说不妥。
这样迷信的语言还是不说为好,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蒋之所以战胜旧军阀,毛之所以战胜蒋,主要是因为蒋或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而不单纯是个人的因素。

【6】.金门之战的意义(“一、意义”中的第4段)
刘说非是。
太高估金门之战的意义了!金门失利只是我解放全国进程中一个小小的挫折而已,台湾问题之所以今天能够这么严重,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大陆自身的失误,比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二是国际环境的因素,特别是美国的因素。
真正有思想的战略家,不会看重金门之战的战略意义,因为它没有战略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金门之战的教训,作为一次失败的渡海登岛作战,它的教训十分深刻。
【7】.金门之战是一次两栖登陆与反登陆作战,与我将来解放台湾的战争模式是一样的(“一、意义”中的第5段)
刘说不妥。
金门登陆作战是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大背景下的一次登陆与反登陆作战,事实上,当时双方的机械化水平都很低;未来若以非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其大背景则是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战争,其战争模式绝不会一样。至少,我军不会像金门之战那样,在没有掌握制空权、制海权的情况下,就万船齐发。说两者的战争模式是一样的,好像不是行伍出身,肯定不是军事专家。
【8】.岛上守军为李良荣的第22兵团,约两万人(“二、轻敌”中的第1段)
刘说非是。硬伤!
第22兵团约1.5万人,其中大金门岛1.2万人,小金门岛3千人,金门之战发生在大金门岛。
【9】.首先,他的心不在金门,而在台湾(“二、轻敌”中的第2段)
刘说非善。
叶飞的心是不在金门,但也不在台湾。解放台湾,即便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兵团首长考虑的事情,而且他也没有这个能力,不就区区10万人么。那么,叶飞的心在哪里?应当说,在厦门!厦门解放后,叶飞忙于厦门的接管工作。
其实,即使是毛主席,也没有把太多的心思放在台湾。1949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1949年内人民解放军进军的目标是解放湘、鄂、赣、苏、皖、浙、闽、陕、甘等九省的全部或大部。大陆尚未全部解放,何谈台湾解放问题?
当然,当时毛主席对解放台湾问题是有预先考虑的,他要粟裕与第9兵团研究解放台湾问题。粟裕也因此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金门之战,虽然粟裕曾经就作战问题电示第10兵团,但应当说,金门作战失利,粟裕还是应当负一定的领导责任。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10】.金门不要说无法与台湾比,就是与厦门比也差得远:守金门的李良荣兵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战斗力弱,守厦门的汤恩伯集团是精锐之师,蒋军嫡系(“二、轻敌”中的第2段)
刘说非是。硬伤!
事实恰恰相反,当时守厦门的是刘汝明的第8兵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守金门的是李良荣的第22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由于汤恩伯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所以此二人当时名义上都归汤领导。汤开始在厦门,厦门解放后逃到金门,名义上是领导,实际上并不掌握具体的军事指挥权。让我们认识一下李良荣、刘汝明,了解一下其兵团情况。
李良荣(1908—1967),福建省同安县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7年离开军队上大学,1932年重返军队,任团长、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副师长,后调任蒋介石侍从室少将参谋,得以接近蒋介石。从1940年底起,先后任第25集团军总司令、第28军中将军长等职,曾在福建同日军作战。日本投降后,李率28军进攻解放区。1947年调任第23军军长兼第9绥靖区司令,当年9月回福州任福建省主席。1949年1月,改任第22兵团司令兼厦门警备司令。8月,率该兵团由厦门移驻金门。金门战后,到台湾任东南干部训练团副团长、国防部中将参议、“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后来他离开台湾到东南亚经商。1967年6月因车祸死于马来亚。
第22兵团下辖第5军、第25军和青年军201师:
第5军: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但此时的第5军已经不是杜聿明、邱清泉等当军长时的第5军了,是在淮海战役被歼后重建的,但毕竟还是蒋介石嫡系。
第25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被全歼于碾庄,蒋介石念及该军的老军长黄伯韬是战役中仅有的以自杀为其效忠的高级将领,遂决定在福建重建该军。第25军重建后又在福州基本被歼,残部逃至金门只缩编成1个团,即第118团。随后国民党空军又将机场警卫队编成2个师,第40师和第45师,拨给第25军。第40师在大嶝岛被歼2个团,仅剩下1个团,即第133团。由此可见,第25军尽管战斗力非常弱,蒋介石嫡系的身份是不容置疑的。
青年军201师:抗日战争末期,蒋介石以“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发动知识青年参军,建立青年军,当时只有两个团。后来发展壮大,其番号从201师至209师共9个师。青年军待遇远比其他军队优厚,装备也好,其成员出身大多非工农,接受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因此,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视为心腹嫡系。不过青年军成军后抗战即已结束,未对日军打过一仗,并无战斗经验。学生兵又多半怕苦怕累,不愿野战而专门驻大城市,因而在国民党军中被讥笑为“好看不中用”的部队。国民党在大陆作战期间,青年军只有极少数上过前线战绩亦甚差。第206师被歼于洛阳,第207师在沈阳被缴械,其余多数部队被安排在后方担任警备。孙立人将军于1948年接手台湾的后方训练基地后,对青年军部队按当年在印度训练美式新军的方法予以装备训练,组建了第6军和第80军。青年军201师隶属第80军,其中的一个团在8月份调去警备福州,被基本歼灭。金门之战时,仅有2个团,部署在大金门岛西北部。所以,它是地地道道的蒋介石嫡系。
刘汝明,冯玉祥的老部下,小军阀,外号“老兵油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保住自己的那点老本,屡次战场脱逃,蒋介石骂他,说“刘汝明打的是滑头仗”,最后全军在厦门被歼,自己孤身逃到台湾。可见,刘汝明绝非蒋介石嫡系。
【11】.可见毛泽东眼中也有厦无金,恰恰是金门,改变了历史,改变了大陆的形态(“二、轻敌”中的第2段)
刘说不善。
一个最高领导人,不可能事无巨细,毛主席不提金门,不能表明毛主席也轻敌。金门之战,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刚才已经谈到,不再赘述。
【12】. 我一直认为,叶飞选择28军打金门是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二、轻敌”中的第2段)
刘说不妥。
太夸张了,金门之战失败的原因很多,但绝对与选择不选择28军打金门无关。就防御来说,我军历来坚持积极防御,积极防御本身就非常重视和强调进攻,很难想像,一支英雄的部队只善攻不善守,或者只善守不善攻。故刘说不当。
【13】.叶飞因处理地方事务太忙,竟没有看一遍,遑论研究、修改,便批准(“二、轻敌”中的第2段)
刘说存疑。
一见便知是臆测。叶飞是轻敌,但如此放大,反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事实上,叶飞对28军的作战计划是了如指掌,因为此作战计划就是28军根据首长(叶飞)意图制订的。叶飞的错误在于轻敌、急躁。
【14】.叶飞在电话中说:“只要上去两个营,你再掌握好二梯队,战斗胜利是有希望的。” (“二、轻敌”中的第2段)
刘说存疑。
敌人1.2万人,我两个营仅1千余人,叶飞身经百战,不会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据我掌握的资料,叶飞当时说:“根据各方面敌情资料,金门没有增加兵力,还是1.2万人。我们争取找到可运8个营的船为第一梯队,一夜起码来回两次,两次可登陆5个团,歼灭金门守敌满有把握。当前我们要抢时间,要抢在胡琏兵团前头登陆金门,拿下金门!”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15】.首先让我们看看这次进攻部队的编排:第一梯队的3个团隶属3个不同建制的师(主攻团244团属82师、助攻团251团属84师、253团属85师)。很长一段时间我始终不明白肖锋怎么排了个这么古怪的阵容,不像是啃骨头,倒象是喝稀粥(“二、轻敌”中的第4段)
刘说存疑。
我军作战决心分两步,第一步,244团加强246团3营为东路,在金门的垄口和后沙之间登陆,迅速攻占双乳山、乳山,控制琼林至沙头一线金门腰部,警戒金门东半岛,掩护25l团、253团进攻金门县城;251团为中路,在观音亭山、古宁头之间登陆,迅速攻占湖南和榜林,协同253团攻击金门县城;253团为西路,在古宁头登陆,迅速占领林厝、埔头,并攻击金门县城,歼灭西半岛之敌;第二步,西半岛解决后,第1梯队3个团加第2梯队3个团,或者再加上预备队92师,从双乳山向东分南北两路,围歼东半岛之敌。计划3天解决战斗。
由此可见,东路尽管人多,但担负掩护任务,是助攻;主攻是253团,而不是244团加强246团3营。
说明一下肖锋为什么这样排兵布阵,这是因为我军的作战决心是基于岛上敌1.2万人兵力定下的,当时肖锋考虑到这3个团都是主力团,战斗力很强,应当能够一鼓作气拿下敌人,所以就没有从部队建制的角度考虑进攻部队的问题。
【16】.事实也证明肖锋是准备庆功的。他在指挥所里摆了酒。第一梯队登陆成功后,他曾连饮三大杯,豪情万丈地用报话机遥祝:“同志们奋勇前进!”(“二、轻敌”中的第4段)
刘说不妥。
在指挥所里喝两杯酒,就是准备庆功吗?如果刘是军指挥员,在战前,会不会焦躁、兴奋或激动呢?会不会想喝两杯酒呢?指挥千军万马打仗的将军,其思维不可以书生思维论之,喝两杯酒,将军之爱好而已。刘氏论据不足以证明论点。
【17】.平潭上去四个连,蒋军即垮。厦门上去七个连,敌人也守不住(“二、轻敌”中的第4段)
刘说非是。硬伤!
平潭岛之战,发起攻击时间是9月15日20时30分,28军是全部出动,共3个师9个团。厦门之战,发起攻击时间是10月15日夜,由29军和31军并肩作战。刘所说的四个连,是指247团在攻打大练岛时的情况,不是平潭岛。
【18】.主攻团的几条船上都载着大量新印制的人民币,据说是准备用来庆功时大把花销的,被国民党军缴获时许多钞票连褶印都没有,整整装满好几箩筐。另一个团的船上装了猪,也是庆功用品。更可笑的是,居然有的船上还载着办公桌椅,以便“新政权使用”(“二、轻敌”中的第4段)
刘说存疑。
如果读者稍有军事常识,那么请你思考:
一、如果你是团长(那可都是身经百战的人啊,他们对形势的判断和认识,与叶飞比,至少还是比较清醒的),在船只那么紧张、敌我力量对比又不利于我(敌人是1.2万人,我第1梯队只有8600人左右)的情况下,你会大量载运钞票、猪和办公桌椅吗?枪、弹药与钞票、猪和办公桌椅相比,谁更重要?
二、如果你是营长、连长,你有那么多钞票吗?没有团长的同意,你敢装载吗?装载的时候,军首长肖锋由于对此仗惴惴不安,还亲自检查装载情况呢。
三、大金门岛离大陆仅仅9千米,离大嶝岛、小嶝岛、角屿岛只有2至6千米,如此近的距离,需要在第1梯队船只这么少的情况下就急着运钱、运猪吗?
四、金门之战发生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第24天,即使当时有人民币,就能立即用火车运到福建,发到部队?老百姓就立刻认同人民币了?
【19】.其实,稍有战争常识的人都明白蒋介石弃厦守金的理由:其一,厦门是重要港口城市,人口二十万。大陆解放后,厦门即成死城。其二,厦门离大陆近,金门离大陆远。厦门被大陆三面包围,金门则靠外海,利于台湾支援(“二、轻敌”中的第5段)
刘说非是。
不存在蒋介石弃厦守金的问题。蒋介石当时已经是风雨飘摇,大陆及沿海各岛,不论什么地方,哪怕再重要,他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对于厦门,蒋介石要守,对于金门,蒋介石也要守,至于守住守不住,那就另当别论了。蒋介石其实并未弃厦守金,理由很简单,守厦门的刘汝明第8兵团,有3万人枪,如果蒋要弃厦守金,他就会把这3万人撤到金门,这样金门的守备力量不就大大增强了吗,何必让解放军全歼呢?
【20】.我军进攻厦门时,汤恩伯是在船上指挥的。而我军攻金门,汤恩伯则上了岛……(“二、轻敌”中的第5段)
刘说不妥。
厦门之战时,汤恩伯及厦门守军军以上指挥机关,确实都移到军舰上办公。金门之战的时候,汤留了一手,并非死心为党国效忠,他把总部人员,一半放在岛上,位置在金门县城附近的水头村,非常靠近金门港,一半放在军舰上,总之,不管蒋介石如何严词训责,汤是随时准备逃跑的,并不像刘氏所言,是铁了心准备“舍生取义”。
【21】.一人回答:“那还不容易,你看见这几个七天的长假期了吗?全国那么多老百姓在列车上移动。我们可选一个长假期,将军队士兵换上老百姓的服装,坐火车入闽。神不知,鬼不晓!”(“二、轻敌”中的第5段)
刘说存疑。
那人明显地是在讲笑话,刘将军和读者应该看得出!
【22】.一前辈对我讲:十兵团攻金门前,粟将军焦躁不安,在办公室里倒骑椅子,凝视军用地图;整整一日不动,后取口琴吹奏《苏武牧羊》,曲颇凄凉(“三、渡海工具”中的第2段)
刘说附会。
夸张的描写方法简直成了刘氏的专利了!粟裕将军如果真的对第10兵团进攻金门的作战计划有如此大的怀疑的话,他完全有权力、有理由取消之,而没有必要表现出如此神态。这些描述都是以文人心态来臆测统兵打仗的将军。
历史作品,要注重以事实为依据,对于当时旁观者甚至个别当事人的话,也不可过于迷信,他们未必通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论从史出,以事件、事实为轴心和主线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可靠方法。
做历史研究,不要动辄搬出“老前辈”,仿佛暗含着“这事非常可靠”的寓意,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一言以蔽之,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23】.二十八军进攻金门第一梯队三个团九千余人,如岛上敌情不骤然变化,取胜把握应当是有的(“三、渡海工具”中的第3段)
刘说不妥。
前面已讲述,第一梯队约8600人,加增援的4个连(实际只到达10个排),才是9086人(内有船工350人)。
岛上敌情不是骤然变化的,刘根本没有搞清楚胡琏兵团的增援情况以及作战经过,这是刘文中最大的“硬伤”。
18军下辖11师和118师,都是加强师,每师有4个团,1.6万人,早在10月8日就离开了汕头,9日到达金门。其中11师在大嶝岛战斗中被基本歼灭一个团,剩余3个团驻守大金门岛东部。118师在金门岛中部担任机动任务。18军战前实际增援兵力1.4万人。加上原增援部队,共2.6万人。这样,敌我兵力对比是3:1,而且敌人还有22辆坦克,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因此,即使19军战前一、两天不再增援,我军也难言胜利。
【24】.今天我对台作战,我认为第一梯队登岛人数必须在三十万以上,与台军总兵力大体相当,否则不足以制敌。。。。。。(“三、渡海工具”中的第3段)
刘说非善。
这些论断都深深地沉浸在机械化战争的情境之中,表明作者对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理解不深,对我国的国家战略、对台军事斗争方略理解不深。若国际战略形势不利,国家领导人可能会把目标定在“反台独”,而不是通过武力统一上;若国际战略形势有利,不瘫痪、摧毁台军信息化作战体系的核心,不掌握制信息权、制空权、制海权(至少是局部),我军是不会以30万人登陆的;倘若,我具备了登陆的条件,那么,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我登陆兵力20万人就足够。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25】.民船不可靠,民心不可用(“三、渡海工具”中的第4段)
刘说不妥。
福建是新解放的,群众觉悟是不高,对新政权也不太信任,但是金门之战前,经过对船工的教育和训练,一部分船工还是挺好的。
至于金门岛上的民众问题,刘说也偏。事实上,当时老百姓总的来说是不偏不倚,因为岛上的老百姓全是渔民,不依赖土地为生,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对他们没有号召力,至于国民党,也未给他们什么好处,所以对国民党也是不冷不热。
要相信,世界上大多数的人还是好人,台湾民众毕竟和我们是同根生的兄弟姐妹。刘说只能让台湾同胞反感,有良知的人蹙眉。不知道,刘是怎么看待中央“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
【26】.10月26日,金门岛上战况惨烈,我军向后方呼援,一主官道:“再不增援我们就垮了。唯一希望,我能活着回来。”我军大陆指挥所首长训斥他:“你部枪械全是美式装备,兵不仅多,而且是全军最精锐的,怎么还打败仗?你还有脸退回来吗?”(“四、困兽斗”中的第1段)
刘说存疑。
事实上,到25日之时,尽管不知道敌人增援多少人,但我军已经知道敌人已经大量增援,形势变得极其严重。25日黄昏时,251团沟通了联络,要求增援,当夜,我军4个连就增援了。故刘说似为子虚乌有之事,26日之时首长已经了解战场情况,在当时不可能那样说话的。
【27】.双方隔膜已久,仇深似海(“四、困兽斗”中的第3段)
刘说夸张。
像这样绝对的话,不要讲,而且事实也不完全如此。当然,战争是残酷的,一旦打起仗来,双方都是要下“杀手”的。
【28】.10月26日,28军主攻团仰攻金门县城附近的132高地时(“四、困兽斗”中的第3段)
刘说非是。
看看地图,132高地离金门县城远着呢。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29】.金门战斗结束后,蒋军除把大部份战俘送往台湾,还将一些俘虏集结到海滩,用机关枪射杀(古宁头村史)(“四、困兽斗”中的第3段)
刘说非善。
刘不明细情。当时,双方都想征召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入伍,俘虏于是就成了征召重点,都力争把俘虏变成“自己人”,只要俘虏同意,不管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总有“黄粮”给吃。因此,不管是解放军还是国民党军部队里,都有很多兵是“几进几出”,这一仗是解放军,下一仗,可能就成了国民党兵了。所以对于国民党杀解放军战士的事,是有的,但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杀,只要党员身份暴露,或者同情共产党,“死不悔改”的,基本上都杀了。但是,滥杀是绝对没有的事情。不少国民党兵说过这样的话,“我当过解放军的俘虏,人家对我很好”,“大家都是中国人,不要这样干(指有些国民党兵暴打我军被俘战士)”。
【30】.我军前锋已逼近金门最高峰北太武山,但身后不仅有未攻克的蒋军阵地和碉堡,还有蒋军的反击部队(“四、困兽斗”中的第5段)
刘说错误。硬伤!
刘根本不了解金门之战,既然不了解,还敢写,真可谓胆大啊!
我军登陆地点选择在金门岛西部,而北太武山在东部,我军前锋何时逼近过北太武山?特别是东路244团,作战企图原本是要切断东西半岛国民党军联系,但由于北风转为东北风,导致登陆部队严重偏西,无法实现预定作战企图,况且由于敌18军118师重兵部署在金门岛蜂腰部琼林至沙头一线,244团即使有心攻击,也不可能得手。既然连中部都未到达,又何曾到达东部?
【31】. 10月25日入夜,用国民党19军军长刘云瀚的话讲,“是最危险的一夜。”因整日激战,双方伤亡极大,所有部队都已投入战场。解放军增兵解放军胜,蒋军增兵蒋军胜……(“四、困兽斗”中的第5段)
刘说不妥。
刘云瀚讲过“是最危险的一夜”,但并不等于说“双方伤亡极大,所有部队都已投入战场解放军增兵解放军胜,蒋军增兵蒋军胜”。此时的情况是:国民党军原守岛部队加上增援部队,共约4万人,其中第22兵团1.2万人,18军1.4万人,19军登陆先后7个团,1.4万人。部署在西部和中部的,有201师,25军40师,装甲兵第3团第1营(欠第2连),第22兵团部,18军118师,19军7个团,共2.8万人;部署在东部的,有45师,11师,共1.2万人,未参加作战,其作战任务是防备我军从金门岛东北部官沃地带登陆。所以,准确地说,经25日一战,我军确已是强弩之末,而敌军远未衰竭,我军失败的格局基本确定。
【32】.42团团长李光前赤膊冲锋,高叫:“今晚是我们22兵团生死存亡关头。天亮前我们如果不把敌人赶下海去,我们就要下海了!”(“四、困兽斗”中的第5段)
刘说附会。
42团隶属第12兵团19军14师,怎么会说“今晚是我们22兵团生死存亡的关头”,可笑!不过,类似的话,可能说过。
【33】.用胡琏的话说:“毛泽东突然做了个奇怪的决定,令刘伯承与林彪交叉运动:刘进西南,林下两广,全是舍近求远。”我对此也有同感,但始终找不到原因(“五、神风”中的第2段)
刘学疏浅。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基于二野、四野的作战能力以及作战对象安排的。当时二野不到30万人,装备差,战斗力不强(淮海战役,一直都拿不下黄维,还是三野补打的),四野有90万人,有当时我军最好的武器装备,战斗力强。而当时的作战对象情况是,国民党军除桂系外,几乎战斗力都很差,而白崇禧又素有“小诸葛”之称。所以,毛主席命令二野进军大西南,由四野收拾“小诸葛”。
刘对党史、军史是门外汉,建议其拜国防大学徐焰将军为师,徐教授是真正的党史、军史专家。
【34】.多年后知道,其实胡琏兵团一离开潮、汕,蒋介石就命令他增援金门,他根本不像十兵团情报部门说的那样:“在海上徘徊。”(“五、神风”中的第4段)
刘说笼统。
胡琏兵团是分批从潮、汕地区撤出,首先增援的是18军,10月8号离开汕头,9日到达金门海域。
19军和67军是10月19日出发的,本来要增援舟山群岛,因10月17日厦门解放,金门告急,于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令67军仍向舟山群岛进发,19军到金门增援,19军于23日晨到达金门海域。
【35】.只是胡琏把他的作战意图藏得很深,骗过了我军。譬如,十二兵团并未向厦门增援一兵一卒,可他却请汤恩伯派一支部队以十二兵团的名义上街游行,既鼓舞民心,又蒙蔽我军(“五、神风”中的第4段)
刘说附会。
18军在10月9日到达金门海域后,是军长高魁元,而不是胡琏,根据驻厦门的汤恩伯的电令,派11师的31团前往大嶝岛协助40师作战,派33团到厦门街头游行“示威”。几天后,33团便撤出厦门到金门了。
【36】.10月24日,胡琏兵团已在金门海面停留了一天一夜,一俟风浪平息就登陆,这时胡琏却狡猾地命令向蒋介石发电报,请求撤回台湾(“五、神风”中的第4段)
刘说极谬。硬伤!
刘对金门的地形、作战经过、胡琏兵团的增援情况以及胡琏本人在金门作战期间的活动情况等重大“事件”,几乎是一无所知,居然还敢写《金门战役检讨》,真的让人无话可说!
10月17日前,胡琏部署12兵团19军、67军向舟山群岛开进之后,他本人并未随船进发,而是乘飞机到台北向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汇报工作。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陈诚18日接见了胡琏,告诉他,军事及人事部署已经变更,汤恩伯和李良荣兵团调回台湾,整训,任命胡琏为福建省主席,率领18军、19军接替金门防务,67军按计划增援舟山。陈诚派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罗卓英,与胡琏同去金门,传达命令,监督交接。10月24日夜,胡琏和罗卓英在台湾基隆登上运粮船“民裕”轮,向金门进发。25日黄昏,船到金门料罗湾,因风浪大,船不敢夜航靠岸。于是,船只开往大小金门之间的金门港。到26日上午10时,船只在水头靠岸,胡琏在码头见到来接他们的汤恩伯总部的总务处长,才知道解放军已经登陆,并且激战整日。
以上就是胡琏在26日前的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于胡琏自己所写的回忆录。
【37】.从以下例子就可看出他们的粗疏:部队确带了打坦克的火箭筒。当时火箭筒分为前筒、后筒和火箭弹三部份,需三人配合才能发射。因欠准备,结果前筒装在甲船,后筒装在乙船,火箭弹装在丙船。强行登陆后,建制混乱,甲找不到乙,乙找不到丙。火箭筒全然无法使用,遂使敌坦克得志(“五、神风”中的第5段)
刘说存疑。
我军当时装载的原则是船自为战:每条船都编有火力组、突击组和破坏组,一条船就是一个小的战斗集体,一旦偏离航向,失掉联系,每条船都能独立作战。为什么采取此原则,这是因为,当时使用的是木船,船体有大有小,船速有快有慢,夜间海上通信联络手段有限,再加上多点启航,受风速风向影响很大,船只可能无法控制,各船抢滩时间先后不一,登陆点或左或右,因此特别强调“船自为战”。火箭筒尽管分为三个部分,但火箭筒并不是大型重武器,不会一个连或者排只能分到几个部件,装载时也不会占据很大地方,而装载又是按照建制进行的,这就是说火箭筒不太可能分装到不同的船上。事实上,是一个排一个火箭筒(据251团副团长马绍堂回忆文章,马被俘,后释放)。
我军之所以抵挡不住敌人的坦克,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火箭筒无法击毁坦克(251团团长刘天祥曾经命令一营营长李同顺和战士们用火箭筒打坦克,可怎么也打不中)。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38】.战争胜负取决于将帅(“六、打仗,打将”中的第1段)
刘说偏颇。
战争胜负取决于将帅这种说法,实在是不值一驳,实在太唯心主义了。
【39】.蒋介石在关键时刻启用胡琏,今天看来确是一着高棋(“六、打仗,打将”中的第2段)
刘说不妥。
蒋介石用胡琏并非什么高棋。既然胡琏如此“英勇”,为什么以前蒋介石不破格提拔使用他。胡琏颇有将才,但不像刘吹嘘的那样厉害。
【40】.当时登陆的方法是在岸边停一艘船,运兵船靠近岸船,人再上岸。军情如火,不能再等,便采取所谓“空中飞人”方式登陆。即海浪涌上来时,两船船身得以在霎间靠近,人在这一倾刻跳到另一船上。巨浪退时,两艘船身立即拉开。一连长带头跳跃,由于不慎,被两舰船体挤成肉浆。人人胆寒。这时胡琏却坚持要当“空中飞人”。结果他惊险地跳过去。给了官兵以很大的鼓舞。国民党战史上说:“若非胡琏将军亲临指挥,十二兵团的战力,亦难作高度的发挥。”(“六、打仗,打将”中的第4段)
刘说荒谬。硬伤!
在第34条、第36条已经讲过,刘根本不晓得胡琏兵团增援的具体情况和胡琏本人的动向,此间描述纯属杜撰,或以讹传讹,极尽夸张做秀之能事。
【41】.我军以百战百胜之师进攻金门失利,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三个团的兵力登陆,竟然没有一名师指挥员随同登陆指挥(“六、打仗,打将”中的第7段)
刘说存疑。
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缺乏统一指挥是金门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这是主流的看法。理由是:加上梯队指挥员又没有随部队登岛实施统一指挥,以致3个团登岛后,各自为战,才为敌人各个击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就金门作战而言,师指挥员未能上岛实施统一指挥,尽管不可思议,但应视为一个失误,不应是失利的重要原因。理由是:当时的指挥工具就是报话机(美式V101型,我军和国民党军都用,频段少,即使用也无法保密),而且一个团就一部,根本难以保障实施全面的统一指挥。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谁去统一指挥也无力回天。何况得知钟贤文、王若杰没有上岛后,肖锋临时指定刘天祥代理指挥,但从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42】.除主攻团在团长兼政委邢永生的指挥下在大嶝岛海面完成全团战斗编队外,其它两个团则一鼓开进,以致登陆地点大都偏离预定目标(“六、打仗,打将”中的第7段)
刘说谬大。
244团加强246团3营是助攻,不是主攻。
刚开始航渡时,风向是北风偏东,快到达时,北风转成东北风,因海情、地形等原因,244团加强246团3营受风力影响最大,加上卞立乾误踏地雷,导致我登陆部队提早被敌发现,结果244团受风力和敌人炮击影响,严重偏西,部队最为分散。本来是要在垄口与后沙之间登陆,结果团部和一营却在观音亭山附近登陆,二营和三营竟然被风吹到了古宁头以东。251团在观音亭山以西海岸登陆,部队较为分散。253团基本没有偏离。
【43】.其次,由于没有统一指挥,各团上岸后一个劲儿朝纵深猛插,没有立即修筑工事,巩固滩头阵地。只有在古宁头突破的助攻团团长刘天祥留下一个营巩固登陆场。事后证明,正是由于在古宁头留下了一个营,才能以该地作为支撑点,坚持战斗达三天之久(“六、打仗,打将”中的第7段)
刘说有谬有疑。
在古宁头登陆的是253团,是主攻团,团长是徐博,不是刘天祥。
关于应该不应该巩固登陆场,存在两说:
一说,应该巩固登陆场。原因如刘所言。
另一说,根据情况需要巩固登陆场。古宁头建筑多为石质,地形也比较复杂,253团采取巩固登陆场的措施是对,对于后来坚持3天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其它两个团当时的实战情况是,我军突破滩头阵地后,天很快就亮了,船只都搁浅在海滩上,敌人集中炮火、坦克轰击滩头,空中敌机也反复扫射、轰炸滩头,滩头浓烟滚滚,一片火海,船只全部被毁。由于滩头是平坦沙地,仅有敌人抢修的简易工事,无坚固工事,也无险可守,如果部队在滩头留下太多,可能会造成更大伤亡。一些押船的干部、战士,就是弃船登陆,追上向纵深穿插的部队,才免于伤亡的。
笔者赞同后一条意见。
【44】.28军为何未派一名师指挥员随第一梯队过海,至今仍是个谜。有文章说是邢永生明知此战必败,不让师长上船,此说牵强。我看还有深层原因(“六、打仗,打将”中的第7段)
刘学疏浅,似喜做秀。
肖锋派82师师长钟贤文、政委王若杰随第1梯队登岛,实施统一指挥。由于船只严重不足,244团团长兼政委邢永生便与负责师指挥船的参谋死磨硬泡,将师指挥船开走。因为手头无船,师领导就未随第1梯队过海。事实上,当时我军通行的做法是首长指挥所随第2梯队出发,82师打平潭岛就是这样。由于以为船只过几个小时就会返航,当时两位师首长并未在意此事,当得知船只搁浅后,钟师长又急又气又悔又羞,旧病复发,晕倒在大嶝岛师指挥所。请问刘,还有深层原因是什么意思?
【45】.10月26日,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之后,我军派另一位团长孙云秀增援,已明知岛上群龙无首,却仍然不派师领导上岛,这就不能不令人愤慨了(“六、打仗,打将”中的第7段)
刘说有谬。
孙云秀是25日晚9点启航增援的。
26日中午,金门激战还酣,我军急需增援,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命令29军85师师长朱云谦渡海去金门,统一指挥登陆部队作战。朱师长要带2个连去,请兵团速调船来。约等了3个小时,才从厦门开来一条民用机动船,它劈波斩浪,速度很快,接近岸边时仍然不减速,大家喊:“慢点靠岸!慢点靠岸!”船主置之不理,反而加大马力,一下子冲上沙滩,使船只搁浅。气得朱师长拔出手枪,要当场击毙那位船工,那位船工则说,“你枪毙我也没有用,反正船已经搁浅了!”傍晚,刘主任通知朱师长,取消增援计划。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46】.10月25日夜,兵团和二十八军派孙云秀率四个连增援金门(“七、血洒海疆”中的第4段)
刘说有谬。
是两个连,不是四个连。
【47】.1989年10月,金门战役四十周年的时候,叶飞登上厦门云顶岩,眺望金门。不久,肖锋和妻子贡喜瑞也来到厦门海边(“七、血洒海疆”中的第8、9段)
刘说有谬。
肖锋是1987年10月到厦门海边的,是金门作战38周年。
【48】.10月22日胡琏兵团在金门海面枕戈待旦。胡琏感到兵器不足,遂打电报给陈诚(金门战役全景)
刘说有谬。
见第36条胡琏动向情况。
【49】.10月25日零时,金门岛一点红守军敌201师排长卞立中,查哨时误触地雷(金门战役全景)
刘说有谬。
为青年军201师601团2营中尉排长卞立乾。
【50】.10月25日八时,胡琏兵团开始在急风骤浪中登陆……(金门战役全景)
刘说大谬。
见第36条胡琏动向情况。刘不愧是小说家,太夸张了。
以上就是《金门战役检讨》中的50个谬误、不当或存疑之处的解答,所依据的资料为《回顾金门登陆战》(肖锋、李曼村、钟贤文、朱云谦等著)、《胡琏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院版)。
下面谈谈看完《金门战役检讨》后,对刘亚洲同志的感觉:
文章有思想,文笔也好,但思想有点偏颇,文笔有点散乱,逻辑也有点混乱,似喜附会、夸张、做秀。总的概括是:才不足以大用,谋不足以治军,可做副职而不能做主官,可搞政工而不能搞军事,可当谋士而不能当主帅,是一流的小说家,二流的教员,三流的学者。
《<金门战役检讨>之检讨》写完了,愿意就金门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与读者继续探讨,也愿意接受军、地单位邀请,就金门登陆作战课题讲学,联系方式:
本人声明:文责自负,与单位无关。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电视剧:《沧海》第一集  金门之战剧照(自制截图)
金门登陆之战 血的惨痛教训:我们一定得有自己的强大海军!
【相关链接】
刘亚洲:金门战役检讨(配组图)2013-05-29 14:18
注:素来就爱好军事历史、军旅文学和战争影视的自己,早在2003年春刚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和上网浏览时,就曾专门下载阅读过刘亚洲研究我军金门之战失败教训的《金门战役检讨》一文!近期又从网上拜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员认为刘的《金门战役检讨》存在50个谬误的商榷文章《对<金门战役>之检讨的检讨》,心潮难平、感慨万千!特将刘的《金门战役之检讨》,和南京军区指挥学院教官《对<金门战役>之检讨的检讨》,分别配上电视剧《沧海》第一集金门之战的自制剧照截图(电视剧《沧海》以我登岛部队全军覆没的金门战役为铺垫、描写新中国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讴歌人民海军组建初期敢于“海上拼刺刀”、和改革开放以来迈向现代化、信息化、远洋化的光辉历程……),在个人的新浪博园中转载编发以资阅藏!欢迎没有读过该文的博友军迷们研读分享!
——“洪哥警影”新浪博客-汇编

从前有一个人突然闯入你的生活,教会你什么是爱了,然后他就离开了。我一生之中最幸运的两件事情,一件是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耗殆尽, 另一件事,很久很久前有一天,我遇见你。——《青春期》

我们都幻想着彼此的未来,却也总惦记着对方的过去。——《交响情人梦》

说好了是一辈子,差一年,差一个月,差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霸王别姬》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只猜中了前头,可是我却猜不中这结局……——《大话西游》

我们结婚吧,趁活着。———《最爱》

你可不可以原谅我,可不可以再等等我。等等我吧,前路太险恶,世上这么多人,只有你,是给我最多安全感的伴侣。请不要就这么放弃我,请你别放弃我。我不再要那些一击即碎的自尊了,我的自信也全是空穴来风,我要让你看到,我现在有多卑微。——《失恋33天》

我很可爱对不对,可是为什么没有人爱我?——《我可能不会爱你》

我爱过一个人,一心想和他在一起,他说他爱我,我相信了。—–《画皮2》

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一定要骗我。就算你心里多不情愿,也不要告诉我你最爱的人不是我。———《东邪西毒》

我问你,没有我,你习惯吗? 你淡淡的说,这和习惯无关。——《金粉世家》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花样年华》

人这一辈子,真爱只有一回,而后即便再有如何缱绻的爱情,终究不会再伤筋动骨。——《2046》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深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风月》

很多时候,爱一个人爱得太深,人会醉,而恨得太久,心也容易碎。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等待,我不知道她等了我多久,我一直以为我不会再有机会见到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不知道怎么讲第一句话,告诉她,我真的很爱她。——《天下无双》

我把心都掏给你了,你还嫌它腥!!!——《雪之女王》

四郎,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也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后宫甄嬛传》

遇上那个人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会爱他一辈子,他已经这么好了,我怎可能爱上别人?然而,岁月会让你知道,一辈子的心愿,真的只是一个心愿。——《饮食男女》

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泰坦尼克号》

你不相信我,我再如何也是徒劳。——《前度》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大话西游》

当你在深夜醒来,发现心因为想念某个人而隐隐作痛,你把它叫做什么?——《胭脂水粉》

被你喜欢过,很难觉得别人有那么喜欢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能让霸王死而无憾的,只有我虞姬一人而已。———-《鸿门宴》

吃到老,玩到老。没想到我已经这么老了。———《仙剑奇侠传》

总要等到过了很久,总要等退无可退,才知道我们曾亲手舍弃的东西,在后来的日子里,再也遇不到了。 ——《王的男人》

终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繁华过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拥抱太阳的月亮》

当时,我怎么会舍得放你走。——《我的女友是九尾狐》

我努力的想摆脱张志明,却没想到变成了另一个张志明。 ——《春娇与志明》

茶凉了 我再去给你续上吧 ……阿九死前说的”来生,你若不认得我,我就说,你的茶凉了,我再去给你续上。你便知那人是我。——《爱有来生》

一个我深爱了一生,影响了我一生的男人,,他都没有跟我说一声,他自己就死了。而我竟小气到不能为他流一滴眼泪。——《孝庄秘史》

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我的随性贪玩,遇上你的单纯贞烈,实在是一种罪孽。——《神话》(剧)

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是我赢了,其实不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没有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东邪西毒》

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哟,象一条狗。——《大话西游》

我们是不是回不去了。——《半生缘》

胤禛:人生如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所难弃者,一点痴念而已!当一个人轻描淡写德说出“想要”二字时,他已握住了开我心门的钥匙;当他扔掉伞陪我在雨中挨着.受着.痛着时,我已彻底向他打开了门;当他护着我,用自己的背朝着箭时,我已此生不可能再忘。之后是是非非,不过是越陷越深而已。话至此处,你还要问八爷吗?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从别后,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不知你此时,可还怨我恨我.恼我怒我?紫藤架下,月冷风清处,笔墨纸砚间,若曦心中没有皇帝,没有四阿哥,只有拿去我魂魄的胤禛一人!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若曦————-《步步惊心》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山楂树之恋》

匆匆,实在太匆匆了,到了要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重来没有珍惜在一起度过的每一天,以为今天的快乐都会延续的明天,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地瓜,我只想做一个平凡人,如果,如果我可以选择的话,我只想和地瓜永远在一起。———–《天外飞仙》

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怦然心动》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东邪西毒》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观音山》

你要真的爱他的话,就自己流泪,不要让他流泪。——《白蛇传说》

我没有安全感,是因为我太爱你。———–《我的最爱》

我能遇见你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不能说的秘密》

姐姐为贝勒爷做了一切,可是,贝勒爷的心却永远都不在姐姐身上,你姐姐又做过什么呢?连笑都是若有若无的,争都不用,就尽得了贝勒爷的心。———《步步惊心》

要好好爱身边的人,因为下一辈子就不一定能碰得上了。——《爱在那一天》

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千与千寻》

我花了一辈子学一件事,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我可能不会爱你》

红尘里是如此难忘,缘分只是过眼云烟。,对你朝思暮想。——《胭脂扣》

原来喜欢不可以伪装,原来快乐不可以假装,原来永远和瞬间一样。——《画皮》

这辈子我都不会走。————–《大话西游》

你中意的人,就像你手里握着的一只小鸟,抓的松,怕他飞走;抓得紧,他却可能窒息而死。—–《夕阳天使》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花样年华》

有一些人,他们赤脚在你生命中走过,眉眼带笑,不短暂,也不漫长。却足以让你体会幸福,领略痛楚,回忆一生。——《阳光姐妹淘》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白发魔女传》

我们明明都已经那么接近。——《甜蜜蜜》

生命无常,芳华冉去。最好的最不希望消逝的,往往无疾而终。——《蒂凡尼的早餐》

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愿意不愿意。———-《仙剑奇侠传》

我好喜欢你,可是你都不知道。——《丑女大翻身》

细节打败爱情。 我除了我爱你比你爱我多以外,我没有任何条件优越过你,我刘易阳我一直是在维护自己爱情的尊严,我今天才知道一个道理,什么叫失无所失。—–《裸婚时代》

桃花债要还,桃花劫要挡,月虹命中注定一世担惊受怕,为季常挡去所有的桃花劫,即使我挡到伤痕垒垒,也绝不会后退,这个皇上你不用为我担心。——–《河东狮吼》

我们都对了还是错了,我们都爱了但是忘了。走的时候你哭了还是怎了,我只是疼了但还是笑了。——《我脑海中的橡皮擦》

展博,过去我不懂,爱是什么,是你让我明白,爱是当你爱上一个人,会舍弃自己的自由,换取他的自由,爱是当你爱上一个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成全他的心愿,爱是当你爱上一个人,会愿意放开手,留下最好的回忆和祝福。爱情最美的,不一定是终点,旅途一起走过,也已不负一生。———–《爱情公寓3》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人,每次想起他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点点心痛,但我们依然愿意把他留在心底。就算今天,我不知道他在哪里,他在做些什么,但至少知道,是他让我了解,什么是初恋这件小事。———-《初恋这件小事》

我会保护你。我所及的力量都能为你所用,我可以替你出生入死,答应你的事情我都会办到。但我再也不会对你笑了。——《梁祝》

你不必再等了,他不会回来了。——《忠犬八公》
(上班累了?来网购一会!)

那年杏花微雨,你站在杏花影里,淡然悠远的样子,仿佛这宫里的人事,都与你无关,只你一人,遗世独立。———《后宫甄嬛传》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后宫甄嬛传》

我不敢哭。 我一哭就看不清你的脸了。———-《蓝色生死恋》

至尊宝:你知不知道,我一直在骗你。紫霞:骗就骗吧。就像飞蛾一样,明知道会受伤,还是会扑到火上。飞蛾就那么傻——-《大话西游》。

“爱情也是一种遇见吧”展颜如此说。“那是世上最难的一种遇见。虽然,终于遇见了对的人,但是却偏偏在错误的时间里面,只能徒留遗憾。”季冬阳如此回答。———《天若有情》

世界上最没有道理的就是爱情,它走的时候,你一定知道;它来的时候,毫无预兆,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深深爱上了。———《天若有情》

这世上终究有些爱情 ,失了开局 ,残了结尾 ,是明知不可能却不得不爱。 不管那个人是逝去了, 还是相见无期。———-《千山暮雪》

拿着包子,我忽然明白,原来有些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没有鱼丸,没有粗面……拿着包子,我忽然想到,长大了,到我该面对这硬绷绷,未必可以做梦、未必那么好笑的世界的时候,我会怎样呢?!————《麦兜》

你永远也不晓得自己有多喜欢一个人,除非你看见他和别的人在一起。——《天使爱美丽》

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 ——《肖申克的救赎》

有些事情,你想记得的就会记得。有些事情,你想忘记的就会忘记,如果忘记不了,那就不要忘记了,因为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春娇与志明》

沈星辰道:“在我们进入爱情前,我们已经伤痕累累,我一直在想,所有的方式都试过了,吵过,放弃过,分开过,都是那么令人难过。可不可以,不分开了?”——《80后》

看着他们走的时候,我的心是妒忌的。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机会。不知道为什么。却放弃了。————-《东邪西毒》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十七岁,好像不过才是去年的事。——《我可能不会爱你》

青春的岁月里,其实应该干几件疯狂的事。干几件,即便是满头白发时,想起来也会热泪盈眶的事。然后,不留遗憾的说,“我来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北京爱情故事》

牵着你的手,就象左手牵右手没感觉,但砍下去也会疼。——–《一声叹息》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半生缘》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这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他就算死也不肯对你出尔反尔。——-《山楂树之恋》

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麦兜响当当》

离开你,是我在这一百年当中,所做过的最艰难的事。———-《暮光之城》

我多想在我还能想起你的日子里,告诉你我有多爱你。——《我脑海中的橡皮擦》

谢谢你 敢和我相爱。——《想爱就爱》

你爱上他了。———-《危险关系》

有些人离开就是离开了,渐渐地,生活会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仿佛那个人不是消失了,而是从未曾出现过。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必需承认的。原来我们没有那么重要,原来我们并非不可遗忘,面对时间,我们都一样。———《男人帮》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

走了那么多弯路,但是终于回到了最想来的地方。——–《恋空》

以前,我认为爱你的反义词是不爱你,但现在我认为爱你的反义词是,能为你做的事情,什么都没有。———–《清潭洞爱丽丝》

你要尽全力保护你的梦想。那些嘲笑你梦想的人,因为他们必定会失败,他们想把你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我坚信,只要我心中有梦想,我就会与众不同,你也是。”——《当幸福来敲门》

只要活着一定会遇上好事的。——《樱桃小丸子》

我希望你没有说谎。我希望在你内心深处真的对我没有一丁点儿感觉。你最好对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你将会后悔你什么都没有对我说。我爱你,里昂。——《这个杀手不太冷》

You don’t know how long I’ve waited for you. I’d rather die than stay away from you你不知道,等了你有多久。所以,宁可死别,绝不生离。——《Twilight暮光之城》

有人说恋爱最美的时期,就是暧昧不清的阶段。—-《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 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爱在离别时》

一路上有人太早看透生命的线条,命运的玄妙。有人太晚觉悟,冥冥之中,该来则来,无处可逃,该走则走,无法挽留。————–《爱在离别时》

有些人是离开后,才发觉那个人是最喜欢的。————《东邪西毒》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 那些陪伴我的人啊,如今在何方,曾经爱过的人啊,如今是什么模样。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当年的热血. ——-《老男孩》

或许我们在另外一个平行的空间是在一起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在故事的最开始,我们以为对方是自己人生里的最不能错失的那个唯一,但到最后才颓丧的发现,你不是非我不娶,我不是非你不嫁,只是个太伤人的误会而已。 ——《失恋33天》

感谢我的身材,即使臃肿,我也能到世界各地去旅游; 感谢我的鼻子,即使塌,也让我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感谢我的双眼,再小,再眯,我也能看见,日出,日落,花开,花谢。 感谢太阳又升起,继续点燃我的梦想;感谢那些曾让我伤心难过的日子,我知道快乐已经离我不远了。——麦兜

“谢谢你喜欢我。” “我也很喜欢当年那个喜欢你的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我想告诉她不要走,那个瞬间,我知道了无论如何是无法阻止的。———–《爱情雨》

“韩正宇”。叫他总是从左边回头。天在转,是我疯了吧。你在身边,但是还是想起你。今天,下雨就好了,想起你了。刮风了,想起你了,被风吹起,想起你了,跑得快,就想起,看到灯在闪,就想起,从灯到家里 280步,想起你了,想起 能让我忘记不好的事情的你。正宇,韩正宇,初雪的时候你要做什么?。——-《想你》

所以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段感情里,原来我们势均力敌,结尾处统统惨败,我毁掉的,是他关于我的这个梦想;而他欠我的,是一个本来承诺好的世界。——《失恋33天》

如果能重来,不论多少次,我都要与你相恋。———–《属于你的我的初恋》

有人说,如果你很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它走。如果它回来找你,那么它永远都是你的。要。是它没有回来,那么不用再等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你的。——《海滩》

好像一切,又都回到了从前。其实,那也是不太久的时间,却似乎经历了好多。我觉得,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甚至觉得很快乐。和朋友们在一起,我总是努力的使自己的快乐起来。其实,我知道,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将爱情进行到底》

这就是那个夏天的故事,你们是否已经忘记了那个时候的情景,那时的阳光,和那时风的气息,还有曾经那样认真地去哭、去笑、去爱一个人呢?虽然彼此伤心,彼此错过,却还是去喜欢、去爱。———-《将爱情进行到底》

两个人在一起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这个人心里待过。有些人哪怕在一起一天,却在心里待了一辈子;有些人即使在一起一辈子,却没有在心里待过一天。—————-《男人帮》

爱情,究竟存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呢?如果存在,它为什么到处长着不统一的脸?如果不存在,为什么有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死?爱情,归根结底,是不是我们为了满足现实的需要?而编织出来的一个最大的谎言呢?———-《男人帮》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千与千寻》

你不要对我这么好,你对我这么好,要是有一天你对我不好了,我会很伤心。——《夏日的么么茶》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感情是不能勉强的,而且也不能靠近,可我一见到你,我就变的不像我自己。———–《笑傲江湖》

敏静:换成莫斯科了,四点的飞机,没多少时间了。我要在这丢下李老师回家了。民勇:会后悔的。敏静:会后悔吧。民勇:会后悔一辈子的。敏静:会后悔一辈子吧。——《搞笑一家人》

段姑娘:你又被我抓到了,你还不承认你爱我。 陈玄奘:我爱你!第一次见到你就爱上你了! 段姑娘:有多爱, 陈玄奘:好爱,我没有一天不想你。 段姑娘:爱多久。 陈玄奘:一千年,一万年! 段姑娘:一万年,太久了,就爱我现在。。。——《西游-降魔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D5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