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记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7:52

端阳记俗

韩永强《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16日   04 版) 

  屈原故里秭归人在民俗节日中,最看重春节和端阳节。

  故乡归州的端阳从农历四月初就开始了准备,去年划过了的龙船的裂缝要补了。匠人开始用竹子里的纤维做一种特殊的填补材料,民间称之为“麻瓤”。先把选好的竹纤维放到石臼里,用木碓捣得柔韧纤细,又放进用上好的桐油调制的石灰粉一起反复捣,一直捣到黏黏细细而又牵牵连连成“油泥”为止。匠人先把龙船的细缝掏干净并用鬃刷刷,然后用一把薄薄的铲子,把“油泥”一丝不苟地向龙船的细缝里填,再用质地细腻的石头磨平缝隙。这些都做完了,匠人会细心地为龙船画上白色的鳞片,再油上上好的桐油。只要三五日,龙鳞就会熠熠闪光。

  龙船修整好了,到农历四月下旬,桡手们就要开始动作了。二三十个精壮的汉子左右分列着把龙船抬下水,开始操练。一切准备就绪,桡手们要做的事就是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决战头端阳。

  五月初五天色未曙,桡手们庄严地来到龙船前分列两旁。拖艄的大师傅大喊一声“起哟”,龙船就被汉子们提到了江水里。站头的大师傅把龙头恭恭敬敬地安到龙船上,鲜红的绸子把龙船衬得十分威武。一碗碗兑了雄黄酒的烧酒被桡手们捧了起来,大师傅吆喝一声“干”!所有的酒都被汉子们一饮而尽,桡手们齐崭崭地把装酒的碗摔碎,根据自己划船的位置,扶着船舷同时纵身而起就坐到了龙船里。锣鼓响了起来,岸上的鞭炮炸了开去,在站头师傅的指挥下,龙船绕着河岸徘徊复徘徊,龙头频频向岸上的父老乡亲点头致谢,然后箭一样向屈原沱划去。

  我们家里的端阳是从农历五月初开始的。母亲不知从哪里谋来了大片大片的蓼叶,用木大脚盆泡了起来,平时难得一见的糯米也被母亲用小木盆泡了起来。去年被母亲藏起来的雄黄也现身了。母亲找来磨刀石把雄黄蘸水磨到小碗里,磨出的水被母亲倒到一个酒瓶里同瓶子里的酒融合到一起,剩下的雄黄碎渣就放到小碗里用一点酒泡上。五月初四的晚上就要包粽子了,那些浸泡好了的蓼叶被洗刷之后青得绿人的眼,泡涨了的糯米装进折叠得精致的三角形蓼叶里,白白胖胖的十分诱人,再把里面放进一颗红枣,我们在一旁看得恨不得生的就吃掉。母亲就笑我们一个个都是好吃佬。母亲不会马上就把粽子蒸上的,只有我们都睡了,母亲才会蒸粽子,因为那时候我们不会站在一旁馋。

  五月初五的归州就是一个激情奔涌的海洋。街道两旁,不管是民居还是商铺,不管是吊脚楼还是洋房子,只要有门的地方都挂着缠了红丝线的青青五月艾,有讲究一些的,还在五月艾里插进耿直而锋芒毕露的菖蒲。所有的饮食店子里都蒸着热气腾腾的粽子和盐鸡蛋,所有的小摊小贩的篮子里都装着脆生生的白花桃,三分钱两个的白花桃看了就让人流口水。我却舍不得三分钱,所以只好羡慕地看别人吃,自己忍不住吞几口口水。窄窄的老街,一年四季,只有在划龙船的端阳才有这样热闹!光滑的青石板街在无数双脚踏中发出欢快的脆响,在脆响中,来自三山五岭的人兴奋地问候着讲述着。远处传来屈原沱里的锣鼓声号子声,让我恨不得飞起来却怎么也无法从人群中挤过去。

  等我们终于来到屈原沱时,夹江两岸早已是人头攒动。我在人缝中钻来钻去,终于挤到江水边。眼前五颜六色的龙船飞来飙去,锣鼓声号子声震耳欲聋。站在还有几分凉意的水中,把怀里的粽子按了又按,然后小心地掏出来,和着《招魂曲》的号子,把粽子投向江水里。我不知道神鱼是否能够吃到我的粽子,哪怕过端阳只有两个粽子,我也愿意给神鱼吃。因为爷爷告诉我,是神鱼把我们的屈原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驮回来的,屈原是我们秭归最爱家乡、爱祖国、爱百姓的人,我们不能让他一个人的魂在异乡漂泊。许多人同我一样,把自己的粽子纷纷投向江水里,嘴里都放声唱着:大夫啊大夫啊,回故里啊回故里!唱着唱着,我的眼泪就流了出来,泪眼中仿佛看见屈原大夫真的踏浪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