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樟?墨香?流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59:11
古樟?墨香?流坑

    清明小长假,朋友相约去流坑。据说流坑是因明清传统建筑和遗址而堪称中国古代乡村建筑中的一绝。在宋代时流坑还出了两个文武状元,这就让人更是联想浮翩。

    爱好户外的朋友开了三辆小车,先是从九江到抚州,再到乐安县,路途甚远。正感无聊,车下了高速,向牛田镇流坑方向驶去,这时顿感眼前一亮,连绵起伏的青山从车的两旁相对而出,山的颜色就只有两种,红和绿。红的是满山开遍的映山红,绿的是青翠苍劲的树木,这似乎单纯的两种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纯净,同时心底又涌起勃勃生机,这时,你就静下心来,远望云雾缭绕的山峰,享受自然的气息和清新的空气。

    就在群山起伏之中行了5公里, 一棵几人环抱的大樟树霍然出现在眼前,然后是一棵又一棵,流坑就是用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樟来欢迎你。

    村口有两家酒楼,一家是状元酒楼,一家是风雨酒楼,我们坐在楼前的竹椅上小憩。正逢清明,前来扫墓的人还不少,一位从乐安县赶来扫墓的董姓中年人对我们说,流坑村以董姓为主,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并以唐代宰相董晋为近祖,第一代祖董清然。他说,我是董氏第37代子弟,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的董必武是董氏第36代子弟,今天我是来给先祖扫墓的。

    雨连绵不断,且天色已晚,我们决定先去离流坑500米远的流坑山庄入宿。流坑山庄面对青山,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山庄,樟木做成的大木门两边一打开,就是客厅、餐厅,两旁厢房是客房,中间是铺满草坪的大院子。最让人惊奇的是,山庄屋檐上垂下两只樟木做成的大毛笔,主人说,流坑出了两个文武状元,因此流坑的人自古有书香遗风,屋檐悬挂木雕毛笔成了风俗。

    清晨起来,风停雨住,树木花草格外滋润。沿着小路走走,有老农牵着牛从身边走过,不远处田野的气息扑面而来。吃过早饭,就该去流坑了。

    流坑村四周青山怀抱,三面江水绕流,始建于五代南唐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口就是一条小河,河水潺潺流动,两岸柳树扶疏,踩着鹅卵石就进入了流坑的深深小巷。转个弯,眼前是一栋砖木结构的硬山式重楼,楼上有匾:“状元楼”。传说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亲笔书写,是为了纪念流坑村南宋初年的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但董德元在政治上依附秦桧,官至参知政事,名誉不佳。秦桧死后,董德元罢官回乡,并在村中建“休荣亭”一座,自撰一幅楹联于亭柱之上:“闲谈休论荣枯,静坐常思得失。”以反思过错,聊表自忏。另有董藻在靖康元年因撰写抗金方略而被评为第一,被人称为武状元。站在状元楼上,可俯瞰全村,历史在这里静静沉淀。

    两宋时期,是流坑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北宋初,董合长孙董文广在村中兴教办学,培育子弟,至明代,流坑村共有7名进士。村中的书塾、学馆等代代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村中有书塾、学馆26所,清代道光年间有28所。流坑村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大、最完好也是最古老的书院叫文馆,是一幢前带小庭院的三进硬山式建筑,地面用麻石条铺成,有一石拱桥通向院中,桥底小蝌蚪在水中游动。走进文馆,已听不到昔日的读书声,也看不到鸿儒们的庄重面容,但从那古朴的建筑中仍能感受到文馆曾经拥有的往来无白丁的书香气息。在流坑村口,可以看到几栋仿古式建筑,室内宽敞明亮,广场上飘着五星红旗,四周环绕古樟,那是现在的流坑小学。看来,流坑人爱读书的秉性保留至今。

    走在流坑的小巷,乍一看,似有点儿陈旧,有点儿萧条,现居住的村民们不是爷爷奶奶辈的,就是孙子辈的,沿街走来,看到很多的孩子在厅堂里游戏,还有一家三胞胎的5岁男孩穿着绿色带红圈的衣服站在家门口探望,有三个6、7岁的孩子从打开的窗户对着我们喊,我妈妈把我们关在家里,等到明天我带你们去状元楼。沿着古街慢慢地走,两手一伸,左手扶着一幢一竖两横青砖结构的明朝建筑,右手扶着一幢一横一竖青砖结构的清朝建筑。走进这两幢建筑之间不足1米的间隔,仿佛走进时空隧道,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在流坑的小巷曲曲折折转了一圈后,有点明白流坑村的结构就像一把梳子,七横一竖。竖巷像梳柄,七条横巷像梳齿,七条横巷都通向乌江岸边,河风顺巷进入村内,因而能使村子空气清新。将七条横巷的终端连接,使得全村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整体。这种建筑格局,确实巧夺天工。

 

 
  • 上一个游记: 流坑·感觉·古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