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42:32
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南京中医药大学  黄  煌
一、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经典方证: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五条》)
咽中如有炙脔,即咽喉异物感,这是本方证最关键的指证。咽喉异物感包括咽痛、咽痒、咽干燥、咽中有粘痰,咽中有鱼骨梗阻感等;胸部的重压感、呼吸不畅感、呼吸表浅感,以及有气流向上攻撑感、经常嗳气等也可认为是咽喉异物感的延伸。此外,各种感觉异常均可以看作是咽喉异物感的全身表现。除咽喉异物感以外,以药测证,本方证还应具有如下指证:
1、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2、或然证:或咳嗽气喘,或痰多,或胸闷,或眩晕,或心悸,或失眠多梦,或身体痛。
经验用量:姜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5克、苏梗15克、生姜15克或干姜5克。水煎,日分2-4次,空腹服用。

主治疾病谱
1、    各类神经症,如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癔病、抑郁症、焦虑症等;
2、    咽喉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声带水肿、声带麻痹等;
3、    食道痉挛;
4、    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出现腹胀者;
5、    肠道易激综合症;
6、    小儿厌食症;
7、    夏秋季的感冒。
体质要求:此方证多见敏感的半夏体质,也就是痰体。并有比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区间为咽—食管—胃。上腹部的胀满,为鉴别要点之一。
说明
1、    本方证常见齿痕舌。这与患者心情低落,不大讲话有关。也与咽喉部的炎症充血等因素有关。
2、    方中苏叶通常用苏梗,取其理气宽中的功效,且煎出的汤液比苏叶清淡些,患者容易接受。
3、    症状明显的患者,本方服法应遵循仲景“日三夜一”的经验,以保证足够的药量。如作为维持量,也可改为每天服两次或一次。避免心理依赖。
4、    八味解郁汤:本人经验方,是半夏厚朴汤与四逆散的合方,有理气化痰、解痉止痛的作用。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壳12克、生甘草6克,姜制半夏12克、厚朴12克、茯苓12克、苏梗12克。水煎,日分2次温服。方证:四肢冷、咽喉异物感、腹痛腹胀。临床多用于各类神经症、神经性皮炎、肠易激惹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病、癫痫、抑郁症、血管神经性头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等。
二、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芍药、桃仁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临床也可改用汤剂内服。
经典方证:
1、    妇人素有癥病;
2、    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以上均见《金匮要略•第二十篇•二条》)
原文提示本方主治妇人癥病而漏下不止者,这应该是指胎死腹中。桂枝茯苓丸是后世妇科下死胎方。《妇人良方》将本方称为夺命丹,治妇人小产,下血过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厥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服草药,伤胎动气,下血不止。若胎未损,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以蜜丸为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淡盐汤送下。速进两丸,至胎腐烂腹中,危甚者,定可去除。《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丸为汤称为“催生汤”,用于下胎。《类聚方广义》:孕妇颠仆,子死腹中,下血不止,少腹挛痛者,用之胎即下。以上诸证,加大黄煎服为佳。
经验用量:桂枝15克、茯苓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水煎,日分两次服用。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阑尾炎、盆腔炎、前列腺肥大;容易头痛、失眠、容易烦躁、发怒、情绪易激动。容易头昏,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语言蹇涩。容易便秘。
主治疾病谱:
1、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殖症;
2、    子宫内膜异位症;
3、    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
4、    卵巢囊肿、子宫肌瘤;
5、    闭经;
6、    老年性腔隙性脑梗;
7、    冠心病、心绞痛;
8、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9、    下肢深静脉血栓;
10、    肾功能不全;
11、    糖尿病;
12、    高粘血症;
13、    高脂血症;
14、    腰椎间盘突出;
15、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睾丸炎;
16、    痔疮;
17、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溃疡;
18、    痤疮;
19、    麦粒肿;
20、    酒糟鼻;
21、    脱发;
22、    银屑病。
说明:
1、    桂枝茯苓丸体质在面部、腹部、腿部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可以称之为面证、腹证、腿证。腿征的诊断意义最大,是一个必见的指征。
2、    日本学者为此专门进行了丸剂和汤剂的药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丸剂比汤剂有效成分高。从目前临床运用的情况看,汤剂和丸剂都有效,汤剂见效相对快一些;丸剂服用更方便,容易坚持,便于一些慢性病人长期服用。

三、温经汤
组成 :吴茱萸三两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经典方证:
1、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曾经半产;
2、    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3、    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
4、    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以上均见《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九条》)
指证的第一、第二点提示温经汤方证的体质要求:女性,曾经小产,现已经处于更年期,又出现久泻,十分憔悴。午后发热、少腹痛,手掌热,口唇干燥。第三第四点提示本方主治女性不孕、闭经、子宫出血或月经过多。
经验用量:吴茱萸6克、当归、川芎6克、芍药6克、人参6克、肉桂6克、阿胶6克、干姜3克、牡丹皮6克、甘草6克、姜半夏6、麦门冬12克。
主治疾病:
1、    闭经;
2、    不孕症;
3、    习惯性流产;
4、    功能性子宫出血;
5、    黄褐斑、皱纹;
6、    口唇炎;
7、    脱发;
8、    指掌角化症、手足皲裂;
9、    更年期综合症;
10、    失眠;
11、    反复腹泻。
体质要求:体型中等或偏瘦或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口唇干燥干瘪而不红润,或疼痛或热感。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干燥,摩擦后沙沙地响,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疼痛或发热感。小腿皮肤干燥,无毛。阴道干涩或外阴皮肤干燥或瘙痒,白带少。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不规则阴道出血,或多或少,色淡或黑色。或有痛经,或难以怀孕,或易于流产。性欲低下,容易疲劳,容易腰痛膝软、容易头痛、容易午后面部或身体有发热感,容易失眠、烦躁等。大多有产后大出血、过度生育、或长期腹泻、或久病、或营养不良、或绝经年老等既往史。

说明:
1、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温经汤可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陈代谢等药理作用。可以看作是天然的雌激素。
2、    本方中的药量可以调节。腹痛明显,加大当归、白芍、丹皮、川芎的用量;出血者,加大阿胶用量,还可以加入生地黄。头痛者,关节疼痛者,可加大吴茱萸、桂枝、生姜用量;大便干结、皮肤如鳞甲者,可加桃仁。如闭经基础体温低的,可加鹿角胶、制附子。另外,为使药味可口,可加入红枣。
3、    为方便服用,可加进鹿角胶、红枣、蜂蜜、冰糖等浓煎收膏,也是女性冬令进补的保健品。平时多食用猪皮、羊肉、牛肉、猪肝等。

四、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经典方证:
1、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
2、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
3、    按之心下满痛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十二条》)
心下,是大柴胡汤方证的主治部位,心下急,指剑突下三角部位拘紧感或窒闷感;心下痞硬,指按压见腹肌紧张;心下按之满痛,是大柴胡汤证的重要客观指征。医生在按压上腹部以及右肋下,常常有比较明显的抵抗感和压痛。胆胰疾病多见此腹证。严重者,可见腹痛拒按;病情轻者,则可出现嗳气、腹胀等。
呕吐,是本方证的又一重要指证。这是胆道胰腺疾病的主要症状。
大柴胡汤方证的或然证较多,大多表现为发热、便秘或腹泻,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等。这可能与所病变的系统不同有关。如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可见发热,消化不良可见便秘或腹泻,胰胆疾病可见呕吐、黄疸,高血压等可见头痛等。

经验用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枳壳20克、白芍15克、制大黄10克、生姜15克或干姜5克、红枣15克。

主治疾病谱:
1、    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
2、    胰腺炎;
3、    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道炎;
4、    肠梗阻;
5、    高脂血症;
6、    肥胖;
7、    高血压、中风;
8、    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
9、    泌尿道结石患者急性发作;
10、    支气管哮喘;
11、    心律不齐。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说明:本方具有解痉、止痛、通便、降脂、降压、消炎、利胆等多种功效。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大枣6枚、铅丹一两半。
经典方证:
1、胸满;
2、烦、惊;
3、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4、小便不利;
5、谵语: (107)
胸满,是一种感觉,如胸闷,抑郁;烦,是一组症状,如烦躁,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惊,为惊恐不安,为多恶梦,或为惊悸,或脐腹部搏动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一种抑郁状态,如疲乏,身体不灵活,或为木僵状,或为行动迟缓,或为意欲低下,或为反应迟钝。患者常常诉说身体重,拖不动。小便不利,是躯体症状的一种,小便频数或失禁,但检查可无异常发现; 谵语,可看作是思维与语言障碍,也是一种精神障碍。
经验用量:柴胡10克、黄芩5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肉桂5克、桂枝5克、制大黄5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生姜10克或干姜5克、红枣15克。

主治疾病谱:
1、    抑郁症、焦虑症等;
2、    躁狂症、精神分裂症;
3、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4、    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5、    慢性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
6、    癫痫;
7、    慢性疲劳综合征。

体质要求:体格中等或偏瘦,营养状况中等。面色黄或白,抑郁神情,表情淡漠。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但体检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大多伴有睡眠障碍,多恶梦,易惊,不安感,食欲不振,意欲低下、乏力、畏冷、大便或便秘或腹泻,或有关节疼痛。以中老年为多。脉多弦,胸胁苦满,两胁下按之有抵抗感。

说明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是古代治疗恐惧症、抑郁症的常用方。这张处方能有效地改善睡眠,消除恐惧不安等症状。
2、    本方有效以后,要间断性服用1月以上,以后可以改为一剂服两天。
3、    方中大黄不是用于通便,而是用于清火下瘀血。用制大黄,小剂量。

六、葛根汤
组成: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经典方证:
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32)
3、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金匮要略•第二篇•十二条》)
“项背强几几”,即为项背强痛的古代通俗说法。用现代语言描述,这是一种从后头部至后背部的肌肉拘急疼痛,有时范围可达到腰部。同时多伴有头痛头昏头晕等证。患者有主诉头项强痛者,有主诉肩颈部酸重者,有主诉腰背酸痛者,也有但诉说头昏头重头痛者,甚至仅诉说全身困重者。另外,头面部的乃至五官的许多病症所出现的头痛、头昏、头晕、耳鸣等不适感,背部皮肤的毛囊炎、痤疮等,也可以看作是项背强痛的延伸。项背强痛,既是葛根汤的重要指证,也是葛根的主治。
自下利,即没有使用泻下药,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自下利,是葛根的主治。
无汗而小便少,提示患者有皮肤干燥,浮肿或浮肿貌,小便少以及困重等麻黄证。
经验用量:葛根3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肌肉结实丰满,面色多黝黑或黄暗粗糙而缺乏光泽,嗜睡、易疲劳、咽喉不红等。以从事体力劳动或平素身体强壮的青壮年多见。
主治疾病:
1、    感冒;
2、    颈椎病、落枕、肩周炎;
3、    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
4、    痤疮;
5、    脑供血不足;
6、    面神经麻痹;
7、    暴聋;
8、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9、    扁桃腺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虹膜炎、麦粒肿等;
10、    牙龈炎、牙周脓肿、牙髓炎;
11、    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12、    月经过期不至或闭经;
13、    乳腺炎;
14、    嗜睡、易疲劳等;
15、    宿醉。
说明:本方发汗作用轻微,同时该方对皮肤、肌肉、腰背以及头面部的病症有一定选择性。

七、五苓散
组成:猪苓十八铢(10~20g)  泽泻一两六铢(15~30g) 白术十八铢(10-20克)茯苓十八铢(10-20克)  桂枝半两(6-12克),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经典方证:
1、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
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
3、    伤寒汗出而渴者;(73)
4、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
5、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
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
7、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
8、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口渴而小便不利,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证。口渴而且喜饮,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
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经验用量: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桂枝15克。水煎服。
主治疾病谱
1、    洞泄;
2、    婴幼儿腹泻;
3、    腹泻脱水;
4、    脂肪肝;
5、    水逆症;
6、    水饮头痛;
7、    美尼尔氏病;
8、    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等;
9、    肾盂肾炎;
10、    体腔内积液,如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11、    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等;
12、    眼科疾病,如急性青光眼、视神经乳头水肿、假性近视、夜盲症等。
13、    皮肤病,如扁平疣、黄色瘤、荨麻疹、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
14、    抗生素腹泻及呕吐;
15、    内分泌疾病,如肥胖、脑垂体瘤等。

说明

1、    五苓散有调节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但并非单纯的利水剂。既主“蓄水证”,又主“霍乱”脱水症,当属双向调节。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
2、    根据本人观察,许多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证。
3、    古代24铢为一两,则五苓散的配比应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如改汤剂,也应尊重原方的比例。
4、    五苓散的服法比较特殊,“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可以多喝热开水,使全身出汗,可以增加疗效。

八、薯蓣丸
理虚方。
组成: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 各十分、甘草 二十八分、人参 七分、 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 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 各五分、阿胶 七分、干姜 三分、白蔹 二分、防风 六分、大枣 百枚。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经典方证;
1、    虚劳诸不足;
2、    风气百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
经验用量:山药30克、生晒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桂枝10克、麦门冬15克、阿胶10克、柴胡10克、防风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白蔹5克、神曲10克、大豆黄卷10克、干姜5克、大枣30克。以上药物分煎两次,混合后分4次2日温服。也可按原书剂量做成蜜丸服用。
体质要求:患者多体形消瘦干瘦,贫血貌,疲惫乏力,头晕眼花,多伴有低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骨节酸痛,大便易不成形者。脉细弱,舌淡嫩。多见于高龄老人,肿瘤手术化疗以后、胃切除后。
主治疾病谱
1、    恶性肿瘤患者;
2、    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慢性胃病;
4、    结核病;
5、    肌肉萎缩等。
说明:本方是古代的强壮剂,主治以消瘦、神疲乏力、贫血为特征的疾病。本方需要久服方能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