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将董嵩"佩枪" 发掘者揭"黄武元年弩"身世(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14:37:03

吴将董嵩"佩枪" 发掘者揭"黄武元年弩"身世(图)

2009年06月29日 10:09   来源:长江商报   庞亚斌 刘婧婷 连红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核心提示

    如果你看过电影《赤壁》,一定会记得电影中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火烧连营之后,孙刘联军从东南西三面攻破曹操大营时,这种可以十箭连发的连弩果然派上了用场。它强大的攻击力使得曹兵溃不成军。

 

 

    其实,三国时期,弩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兵器,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也被称为诸葛弩或元戎弩。目前,正在湖北博物馆展出的《大三国志展》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在楚国都城出土的三国时期吴国弩机“黄武元年弩”。这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木弩臂全长五十四厘米,铜弩机全长十七点三厘米,机件完好,上有用于瞄准发射用的刻度,制工精巧。弩机保存得较为完好,出土时还保留有木质弩臂,后来木臂腐损,如今我们看到的木臂则是在出土时按照原件复制的。

    “这把弩机是在荆州城北门外15里的纪南城出土的。那里曾被称为郢都,是楚国的都城”。在位于徐东的一间公寓内,曾主持纪南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省博研究员陈贤一向记者回忆了30多年前的出土往事。

    早在1961年,当时的纪南城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文物考古专家张云鹏带领三位大学生开始了纪南城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现工作,刚毕业的陈贤一就是这个时候来到纪南,一驻就是十多年。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尚未结束,当时的文物保护政策是“两重两利”,也就是说文保和生产并重。“但是,在那个‘学大寨’的年代,大兴水利,发展农业是一种潮流,文物保护不可能阻挡生产建设,而且限于人力物力和课题经费,文物发掘和保护只能配合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当时,陈贤一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在各种工地上进行考古调查。

    反对考古的大队长最后成了考古迷

    “当地村民根本不相信这里会有什么宝贝,他们认为自己修桥是方便生产建设,其他事情都应为生产建设服务。”双方僵持不下。

    1972年冬,陈贤一带领着工作人员来到了纪南城南垣中段的缺口查看,发现新桥大队的村民们已经动工,欲在新桥河上建一座桥梁,以方便赶集。“他们建桥墩的位置在南城墙缺口的正中间,即城门所在地。”陈贤一说,从考古经验来说,城门一般是重点,村民们这样施工不仅会直接毁坏外城墙,而且还极有可能破坏城门下埋藏的遗迹和文物。陈贤一等一行人立即与新桥大队交涉,要求停工改道。

    经协商,大家提出了一个灵活的修改方案:即将桥的方向向城外偏移30度,这样就不会破坏城墙遗迹缺口处的文物,而桥梁照常修建。

    争端解决后,陈贤一等一行人也开始在城门这里开始展开对文物考古发掘工作。1973年春,文物工作者们先后在城门附近开考古探方14个,发现古河道一条,古河道中发现了古代桥梁木构建筑两座。“当地人终于相信这里有宝物了,一直反对考古的大队长最后还成了考古迷。”陈贤一说,经考证,这个古河道时代上限为春秋晚期,下限到三国时期。“而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在古河道中,发现了这把‘黄武元年弩’。刚出土时,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弩的木臂已被泡软,没能保留下来  ,只剩下青铜弩机。后来用古墓出土的棺木板仿制了这段木臂。”陈贤一告诉记者,“湖北作为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场所,‘黄武元年弩’很可能是当时的吴国将领经过纪南城时遗失的。”

    吴弩习惯铭刻使用者姓名和所有者职务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张吟午告诉记者,与弓手相比,弩手可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不需要在上弦的同时瞄准,所以对使用者要求不高,“但是弩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

    “弩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一般来说战国时期的弩可以分为两大类:单弩和连发弩,到了汉代,又出现了床弩,依靠脚的力量来发射。”张吟午说,不同朝代会出现不同的弩的分类。如战国时期有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到了唐代更是细分为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本车弩、竹竿弩、竹竿警、大竹竿弩、伏远弩等。这些都属于单弩和连发弩两大类,“而‘黄武元年弩’则属于单弩,当时应该有专门的士兵在战争中使用弩这种兵器。”

    “黄武元年弩”的铜弩机上刻有“校尉董嵩士陈奴弩,都尉董嵩士谢举弩”的铭文。张吟午告诉记者:“这些铭文正是说明这个弩是属于董嵩的,随着他的官职的不同,他曾经把弩赐给他的士兵谢举和陈奴使用。而在弩机上刻有使用者姓名及所有者的职务是吴弩机制作的一大特点。”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