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在军控与裁军领域发出声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9:52

中国要在军控与裁军领域发出声音阅读原文

搜狐网  2010-06-10 06:55《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日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会议期间,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秘书长黎弘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审议大会框架下的非政府组织论坛。回国后,黎弘就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 全文↓ 来自:搜狐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日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会议期间,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秘书长黎弘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审议大会框架下的非政府组织论坛。回国后,黎弘就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议程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国际军控与裁军迎来春天

  记者:对于新世纪头10年的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其中的动力和阻力主要有哪些?

  黎弘:21世纪的头10年是国际形势大变革、大动荡、大调整的10年,军控与裁军领域的形势也经历了巨大的起伏。以2001年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为标志,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开始走向全面低迷,主要表现为日内瓦裁谈会长期不能开展实质性工作,《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进程停滞,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跌宕起伏,核扩散和核恐怖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美国无视俄罗斯等大国关切,全面发展反导系统,并有将反导武器系统引向外空的危险倾向。美国单方面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给国际军控与裁军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但是,从2007年开始,美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奉行单边主义难以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也无法有效解决美国面临的安全困境。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向多边主义回摆,国际军控与裁军领域的工作重新得以启动和升温。仅今年以来,就有美国出台新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核安全峰会、美俄两国达成新的核裁军条约等标志性事件。有人认为,本世纪头10年在经历了严冬之后,终于再次迎来国际军控与裁军的春天,这是不无道理的。

  其实,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能够取得进展,最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于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对发展的期待。通过军控与裁军缔造和平,并将更多的宝贵资源用于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认识始终在不断加强,这也是未来军控与裁军的希望所在。相关的阻力则来自传统的以武力为基础的安全观念,来自单边主义的安全政策,来自对自身绝对安全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其实,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安全观念的变革,国际社会应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推动军控与裁军进程取得更多更大的进展,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持久的和平环境。

  核议程升温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核问题的议程不断升温,不仅涉及核裁军、核不扩散、核安全,也涉及和平利用核能的讨论,有些会议还吸引了多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黎弘:核武器是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威胁,无论是“相互确保核摧毁”战略、还是通过寻求核武器能力实现自身安全的做法,都不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推进核裁军、防止新的核武器技术及材料的扩散、维护核材料与核设施的安全,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息息相关,和平利用核能还与当前全球的能源问题和气候变暖问题直接相关。可以说,核议程的升温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核领域的直接反映。

  冷战结束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间爆发大规模核战争的危险持续下降,核扩散问题则日益突出,国际核走私网络不断披露,核恐怖主义威胁明显增加。这种新型核威胁,靠以往的办法和任何单个国家都难以妥善应对,必须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治理。这也是推动当前核议程复兴的一个直接原因。

  与此相关联,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作用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核武器具有巨大的威慑作用,但庞大的核武库对付不了恐怖分子,甚至会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地区核扩散问题的障碍。换言之,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核武器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这反过来推动了军事理论的变革和武器技术的发展,快速、远程、精确常规打击武器系统及导弹防御系统等作用上升,核武器的作用相对下降,这就为美俄核裁军和核战略调整提供了空间。需要指出的是,各国参加军控与裁军进程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自身安全利益。美国推动本轮核裁军、调整核态势,同样是希望通过整顿国际核秩序来维护其全球霸权。

  中国是国际军控进程的建设性力量

  记者:中国积极支持多边军备控制进程,在一系列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但仍然受到各种怀疑与指责。对于中国在国际军控领域的努力与贡献,应该如何看待?

  黎弘:中国是国际军控进程的建设性力量,始终重视从维护多边主义、维护国际战略稳定的角度出发,积极支持和深刻参与多边军备控制进程。中国核战略完全透明,对核武器的使用条件作了最明确、最严格的限制,中国的核武器规模始终维持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肯定。中国不以任何形式参与地区或全球军备竞赛,并积极推动防止外空武器化。

  外部对中国的批评与指责,有些是因为对中国的军控与裁军政策缺乏必要的了解,有些是出于意识形态一贯热衷诋毁中国,还有一些则是出于对中国的期待,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认真应对。一方面要加强我国和平发展理念和政策的宣传,对外做好增信释疑的工作,对于那些不实之词和无理指责,要义正辞严地予以驳斥和回击。另一方面,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军控领域形势快速发展,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该领域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强军备控制理论研究,积极丰富、完善、发展相关的政策和策略,不断扩大对国际军控进程的参与和贡献。

  世界想倾听中国的声音

  记者:《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和4月份的核安全峰会,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都派人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参加。有关各方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表现有什么反应与期待?

  黎弘:这两个会议我都作为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的代表出席了。在今年4月核安全峰会框架下的非政府组织论坛上,我应邀介绍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对核安全问题的看法,介绍了中国政府和各种行业协会及企业在加强核安全方面的政策实践和做法,其中关于非政府组织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如何发挥作用的内容还写入了会议的最后报告。在纽约召开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上,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和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联合提交了一份工作文件,题目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一个走向无核世界的重要步骤》,基本思想就是宣传中国政府关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主张,并希望将此作为最终走向无核世界目标的重要中间步骤。在这两个会议上,我们传递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各方对我们的主张和看法都非常重视,非常感兴趣。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改变着自身,也影响着世界。现在几乎无论什么会议,无论讨论什么样的话题,都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中国,也都想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但是,在很多重要的场合,并没有中国人在常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公民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亟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特别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必定会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中做出更积极、更突出的贡献,而中国的学者也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
以上正文预览由 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news.sohu.com/20100610/n2726877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