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需要时间的检验(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07:02:19
三峡工程需要时间的检验(1/2)
                                                          
                               

                      葛维亚

开头语  沈向阳先生在我博客留言中建议我聊聊围绕“三峡”的争论。出于这种原因,我打算转贴长江一群的两篇博文,同时把我曾经登在《激浪社区》一篇博文经修改后也转登过来,再冠以以“三峡工程论证与辩论”的大标题。请沈先生和感兴趣的网友予以指正。

        三峡工程,从科研、实验、设计、施工、移民一直到运行和管理运用,在我国水利史上是一个范例,因为它经过了几十年深入的探索和反复的论证。这样说,不等于三峡不存在隐患,不存在问题。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因为飞机失事死人,汽车尾气污染环境,食品不当导致癌症,就全面否定飞机、汽车、饮食一样,不能攻其一点不计其余,需要有个利弊权衡。 
       
有问题不怕,要针对性就事论事,看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再要看看问题影响的严重程度;最后还得对比一下利弊得失,加以综合论证,科学分析,决不要笼统盖棺定论,一棍子打死。 当然允许发表不同见解,欢迎百家争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同在一个蓝天下,观点不同,仍是好朋友,好同事。
        
关于三峡工程是“生态灾害”的说法是否符合实际?专家们认为,三峡大坝每年可以发电847亿度,这相当于燃烧5000万吨煤炭发电的电量,而如果这么多煤炭从开采到运输再到燃烧,要产生1.2亿吨二氧化碳,污染巨大。三峡作为热力发电的替代能源,避免了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峡不能笼统说成“生态灾害”,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面也是事实。  三峡枢纽到底该不该上马,还是让让历史做出最后判断吧!  
        
在此不由得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长江葛洲坝上马前的大争论。那时也有人认为修建葛洲坝电站,破坏了长江系统开发,泥沙严重淤积,航运弊多利少,恶化环境,给三峡修建增加致命问题等等一大堆问题,和现在三峡争论何其相似。可是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告诉人们,葛洲坝电站建设虽然经过“反攻重来”的教训,但它的运营非常成功。它是华中地区的主力电站,不仅早已收回全部成本,还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电力。每年发出的电能 157亿度,  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000万吨左右,大体上相当于35个荆门热电厂(装机容量62.5万千瓦)、一个平顶山煤矿(1979年年产量1047万吨)、一条焦枝铁路(近期综合通过能力约1100万吨)。发出的电能对于推动有关地区GDP快速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航运方面,葛洲坝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川江200公里三峡峡谷航道条件,淹没了100公里内的急流险滩21处,更有利于航行。 想一想这些,又会对三峡作出什么判断呢? 不能不好好再考虑一下。
        
那么,历史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几十年前就有反对者对三峡上马提出严重警告,说长江已经变成黄河,建三峡会边建边淤,三峡将要变成第二个黄河三门峡;有人说三峡工程投资过大,国家负担不起,弄不好要拖垮国民经济,影响国计民生;有人说三峡移民会引发社会问题,只要有一二个城市或几个集镇群起而抗之,这种局面就难以应付,一旦引起连锁反应,更不可收拾;有人说三峡工程建对长江洪水也起不了大作用;有人说三峡大坝在未来的战争中只会成为敌方进攻和要挟目标;也有人说三峡电站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制造过不了关,电站会出现众多事故;还有人说三峡大坝损毁了长江金黄水道,严重影响了三峡河段的航运交通等等。

         三峡工程如果从1993年初开始第一期工程算起,2009年竣工,总工期17年。全部施工任务分为三期,第一期(1993-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第二期(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水库初期蓄水、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为标志;第三期(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我们所看到的是:

1    三峡水库2003年至2005年进入三峡水库的泥沙仅有6.28亿吨,平均每年入库泥沙量为2.1亿吨,比多年平均(宜昌站1950-2000)来沙量5亿吨减少了58%,从20036月蓄水以来,至200512月,库区共淤积泥沙3.77亿吨,比初步设计阶段预计量减少约2/3。这说明水库淤积的程度和产生的影响都比原先预计的要轻,而原因主要由于长江上游来沙量显著减少。

 2   这些年来我国GDP9 %速度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国城乡工资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各为10%7%左右。三峡工程投资只占GDP1 % 对我国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3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移民,历经了10余年后终于基本完成。上百座城镇1600多家企业和一百多万移民陆续搬迁,工作井井有条,按计划实施,并未发生反对者预言的混乱、甚至“造反”局面。移民迁入新家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变。承担着此次移民绝大部分任务的重庆,成功迁移了113万人,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一个奇迹。

       十几年来三峡工程防洪效益初步显现。2003至2005年围堰堰  发电期间,出现过一次流量大于每秒5万立方米的洪水。在该次  次洪水调度中,三峡水库水位上升至136.43米,蓄洪量为5亿  亿立方米,确保了机组安全发电,也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 。  。2006年6月大坝全线挡水后,三峡工程提前两年发挥部分防洪 效益。2006年三峡大坝达到185米设计高程,并在2007年汛末大  大坝蓄水到156米。三峡水库正式纳入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  体系。在2006年整个汛期之中,三峡水库共出现了4次入库流量 量大于35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过程,共接收并执行了6次长江防总调度令,及时发挥了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三峡工程通过滞洪错峰,控制洪水下泄流量,使下游沙市水文站水位始终未过  过警戒水位,切实减轻了下游荆江河段的防汛压力。2007年7月 30日,三峡大坝迎来本年度长江入汛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洪峰最大流量达到52500立方米/秒。根据长江防总调度令,三峡工程工程已提前降低三峡水库水位至144米,为长江中下游防洪腾出库容。通过采取滞洪错峰措施,三峡工程控制下泄流量为48000立方米/秒。此次洪峰的大部分洪水均匀下泄,部分洪水拦蓄 在三峡库区内,拦蓄洪水总量13.34亿立方米,成功完成了长江中下游防汛滞洪错峰的任务。
        由于意想不到的战争或自然灾害造成三峡大坝损毁,水库水位突然下泄到底会导致多大灾害问题,被人们特别关注。不少长江中下游居民为自己头上顶了“一碗水”担惊受怕。一旦垮坝,宜昌、沙市直至武汉,损失相当严重。实际上,三峡水库175米正常蓄水位,仍属于“中档”库水位,经过有关科技人员反复计算以及模型试验,它与“高档”库水位235米相比,情况会有很大不同。核弹或8级地震很难使比山包坚固得多的混凝土大坝突然整段垮掉,在采取特别紧急预备案下,下游影响范围受到控制。至于常规战争状态,大坝、船闸可能遭到损坏,但不会垮坝,不会发生水库淹没下游城市的现象。现代战争都有征兆,为了防止万一可能出现的战争,三峡水库蓄水量在一个星期内就可放完,不会给下游地区造成多少危害。
         近几十年来,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大规模战争被有效控制。包括核武、中远程导弹、电子战设备等尖端武器被几个大国所拥有,彼此都不敢对重要目标轻易发动攻击,因为这会两败俱伤,而无一方得利。何况三峡工程在防御军事打击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制定了多种针对性很强的防御方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