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花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47:39

风劲花红

尚随刚《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12日   07 版)

  一

  山西的文化底蕴厚重,源远流长, 传说中的先祖和文化,人们耳熟能详。炎帝、黄帝、蚩尤、嫘祖、尧、舜、禹、娥皇女英、皋陶、契、后稷等,先贤辈出。启山川灵秀之气,多礼贤斯文之邦。自唐、虞、夏,声教渐盛,人物迭出。山西还拥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震撼山河的威风锣鼓、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争奇斗妍的戏曲艺术和乡间的吹鼓乐,绚丽多彩的剪纸与年画。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如今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多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无处不文化,无处不艺术,无处不灿烂。戏曲艺术又是晋地镶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灿烂明珠,最早有史可证的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到北宋的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极易、傀儡戏、皮影戏等都曾经在山西坊间广为流传。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各地发现的宋、辽、金戏曲文物,从数量上来看,莫不以山西为冠。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宋元时期,这里城市经济发达,盛产上品白麻纸,雕刻印刷业十分兴旺。元朝初年,这里还建立了“经籍所”。集中一批人才编辑经史,所印大量图书,号称“平水版”。与诗词戏曲有关的新刊《平水韵》书,就是在这里编印而成的。这里一度文士荟萃,优伶辈出,成为产生元杂剧的沃土。中国戏曲显赫的“元曲四大家”,山西荣膺三人;著名的“元代四大爱情戏”山西人写了三部——解州人关汉卿的《拜月亭》,襄汾人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河曲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令人叹为观止。

  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6个,占全国剧种1/6,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戏曲类就收录了19项。全省诸多地方小戏也似繁花锦簇,更是瑰丽多姿。如碗碗腔、秧歌戏、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黄等,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山西的文化随处可见,信手拈来,而又源远流长,但文化人的口袋怎样也鼓不起来,人们翘首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二

  这么多的文化资源,怎样才能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广大人民富裕安康的精神生活食粮。山西省委、省政府,特别是省委宣传部一直考虑着这个问题,部长胡苏平经过调研后,2009年1月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说:“文化体制改革是激流勇进。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山西的发展要像挖掘煤炭一样挖掘文化。”

  “像挖掘煤炭一样挖掘文化!”这个口号形象生动也鼓舞人心。全省共有81271个文化景点、旅游景点、文化艺术队伍、书画团体等,他们的产值现在已近千亿元。调研回来的材料,反馈回来的信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要求……2009年省政府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客观评价了山西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强劲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超过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还有市场主体速度崛起。据统计显示,全省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和文化个体户共计150509(家)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7.64万人。电视剧《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走西口》,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晋德裕》等文化精品,在全国各地演出均达500场以上,票房突破1000余万元。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成为全国具影响力的节庆品牌。山西文联党组书记宋新柱在谈到文化产业时说道:凭借丰富的人文资源禀赋,在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等方面,山西在海内外的文化影响日益扩大。与此同时,政府还制定出了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公布了山西省2009年至2015年首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23项,而且公布了实施项目的责任单位。并要求有大量的高、精、尖文化产品出产,像当年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这样的佳作,以打造我们的文化产业。

  群众中有人才,也蕴藏着极大的力量。运城、临汾、忻州、大同从南到北两万余场大戏争相贺岁,近万名专业演出倾情献艺……虎年春天至5月间,山西老百姓几乎隔三差五就能在附近村庄欣赏到一出又一出精彩表演,各地市独具特色的社火、龙灯、抬轿、杂技、道情独具魅力的文化交流充满在大街小巷,成了一道文艺大餐,使老百姓大饱了眼福。政府大力推进、宣传文化系统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文化体制改革像一缕又一缕春风,疾行于山庄窝铺,漫游在城里坊间,点燃在广大艺术工作者澎湃的心中,形成了一道又一道山花烂漫的春天风光。

  领导重视是关键。2009年省委常委会4次专题研究破解困扰改革的诸多难题,省委主要领导明确指出,山西要加快科学发展,必须做好煤炭资源和文化资源两篇文章。省长王君专门抽出了3天时间进行了文化产业调研,在这次调研中他说:煤炭资源会越挖越少,而文化资源却会越“挖”越多。一定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今年春夏,山西太原的市民带上“龙城电影”一票(卡)通,任意影院最高优惠看遍大片。然而在改制前,太原大多数影剧院长年发不了工资,仅13家电影院就累计亏损3915万元,累计拖欠职工工资3000多万元,人员老化,影院产权不清,经营举步维艰,电影院之间恶性竞争,相互压价。改制后,组建了太原龙城电影(集团)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租赁影片和其它放映器材,经营成本大大降低。剧院正逐渐走出泥潭,获得新生。

  三

  这是一缕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三晋大地上唤醒了千百年沉睡的艺术精灵。

  很难想象,一个债台高筑、人才流失、几乎濒临解散的艺术团体,竟然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所到之处,观众云集,掌声雷动,成为老百姓离不开、引以为荣的家乡戏。这就是山西省芮城县蒲剧团。今年正月初二,60多名来自秦、晋、豫的演职人员,用了十天时间,排出了三场精美的戏剧晚会,演出非常成功。一时间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有好戏看,盼看好戏,成为芮城生活富裕起来群众街谈巷议的热切期盼,县委在当地适时提出了把“送戏进村”确定为当年要为人民群众办的实事之一。一夜间“百姓看戏、政府掏钱”成为了全县的新闻热点。一心为了观众,为了乡亲。作为蒲剧人,为了不辜负政府和老百姓这份期盼和责任,没有服装,他们连夜缝!没有剧本,他们四处找。那段日子里,剧团所有人员没有过一个星期天,没能和家人团聚一次……为了业务上的精湛,他们加班加点排练到深夜,天蒙蒙亮剧团各个角落又都有了练功的矫健身影。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厉兵秣马,精心排练,先后排出了大型历史古装剧《恨锁上阳宫》、《清风亭》等十余部优秀传统剧目,从而开始了戏剧下乡之旅。

  偏远山区六官村离县城100余里,是他们送戏下乡的第一站,听说这里演戏,三乡五里的百姓相互扶持,热闹得像过节一样地赶来了。演出第二天晚上,突然停电,全体演职人员心紧紧地揪着,害怕大家散场,更担心群众不小心掉到周围的沟壑下面……然而,所有的忧心都是多余的。黑黑的台下,无人走动,无人喧哗,那时除了静还是静,演职员的心是如此的激动,当团长张秀芳问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为什么那样的静,大爷颤巍巍地说:“闺女,几十年没看到这么好的戏了,大家愿意等,想等”。听完这句话,这个女强人的眼泪“刷”的一下就流了出来,那眼泪是为成功流,也是为有这么好的群众流,更为几十年我们的老百姓没有看到城里的大戏而愧疚地流。

  群众热爱文化的执着鼓舞着大家,感动着专家导演。为了打磨这个起死回生的团,他们住在教室打着地铺,不顾蚊虫叮咬商议剧本,修改曲谱,那些老艺人演完戏久久不归,为的是给演员提点意见和建议,演员们白天在烈日炎炎下,穿着厚厚的棉夹,顶着几十盏灯,台前表演,台后晕倒,晚上又加班加点编排更多更好的戏……当他们再一次把戏送到多年瘫痪在床的王朝子老人家里,老人家泪流满面拿出口袋里仅有的5元钱要给演员们买好吃的。为了让蒲剧团复活、发展,县委书记王正风等领导,多次顶着烈日同台看戏。 

  5月19日,黄浦江两岸被浓郁的山西风韵深深打动,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拉开了热情的帷幕。一场40分钟的歌舞民乐演出,宝钢大舞台看台,嘉宾区座无虚席,就连旁边区域和过道都站满了观众。大舞台演出还在上演的《黄河情韵》一结束,小舞台立刻成为新的焦点。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亮相,新奇、刺激让参观者大开眼界,尽管祁太秧歌山西口音浓重很多人听不懂,但他们仍然兴致勃勃坐在台下,从头看到尾。山西老陈醋把一整套酿醋工艺带到了世博现场,好奇的游客看看这里,摸摸那里,忍不住拿起小杯尝一尝名扬天下的山西老陈醋到底是什么味道。人气最高的莫过山西面食表演。当人们看到柔软的面团,在面点大师的手中变为纷飞的刀削面,细可穿针的龙须面时,他们为大师的精湛表演送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山西的掌声同样响彻在博成路上,山西踩街巡游演出人气之盛,创下了省、区、市互动周举办以来的新高。沿街两侧外国展馆的台阶上,二楼的栏杆边,世博轴高架步道上,行人纷纷驻足,凭栏俯首,欣赏震撼的感风锣鼓、高昂的壶口唢呐、激情的吕梁鼓舞、热烈的翼城花鼓、长袖舞的孝义木偶,很多观众在观看了巡游表演后,对山西充满了期待。

  在世博会现场,山西民间艺人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张多堂,作为广灵剪纸代表传承人,他的《清明上河图》、《梅兰竹菊》、《富贵牡丹》、《三国人物》、《水浒108将》在世博会上堪称中华民间艺术一绝。他说“广灵剪纸不仅仅属于广灵,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感谢世博会提供了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享受剪纸艺术,了解这一优秀民间艺术。”

  四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绽了三晋大地烂漫的文艺之花。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共识。省长王君在对山西文化产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后说:“文化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着眼未来,转变山西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引擎;我们要拿出抓煤炭资源整合的魄力和动力,来抓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促进全省各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均衡发展。”

  “转型”,成了山西2009年的关键词。作为文化大省,山西省近年编排的《立秋》、《一把酸枣》、《解放》等艺术节目,获得了全国一片赞叹声。身处内陆,相对保守的山西,清醒地认识到应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大胆开发,重塑山西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