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5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27:53
大型专题片:《汉语拼音50年》(一)
——记念《汉语拼音方案》颁行五十年
报社要闻  加入时间:2008-2-6 14:30:29  pybsyxj  点击:851

《汉语拼音50年》第一集《寻道图强》

【画面:嫦娥一号发射现场】

现场同期:(字幕:2007年10月24日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5、4、3、2 、1点火!   解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奔向月球,一个古老东方的美丽神话在这一刻变成现实,世界为之震动。   【画面:报纸印刷机叠一组外文报道快速切换,Chang’e特写】   解说:在遍布全球的媒体报道中,嫦娥,这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中国语汇,因为作为国际标准存在的《汉语拼音方案》,而有了统一的拼写和发音。   【画面: “嫦娥一号”的太空镜头,周围Chang’e闪现】   画外音:各国报道嫦娥的声音叠加,“Chang’e”的回声在天际回荡   解说:Chang’e,这个由汉语拼音所凝固的发音传达给全世界的,不仅是中国不断提高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更是一个大国绵延几千年的绚丽文化。   周有光同期:这个拼音的作用它在国内是一个文化的钥匙,你到国外去呢,就变成一个文化的桥梁了。   王理嘉同期:特别是到了今天呢,我们说汉语拼音方案,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画面:中国小学生上课识字叠到嫦娥奔月再叠到外国留学生】   小学生同期:Chang嫦,e娥,嫦娥!ben奔,yue月,奔月!嫦娥奔月!   外国人同期:(记者)Do you know Chang’e?   (外国留学生)Chang’e is a mythical Chinese goddess of the moon,and right now she is flying  all over the world.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现在嫦娥正在走向全世界。)   【画面:国际化镜头,国际标准】   解说: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经审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各国将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转写者按中文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苏培成同期:这样子我们的汉语拼音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它不单是中国国内的标准,而且是世界标准。走向世界之后,为我们中文参与世界大家庭的文化交流,提供极大的方便。   【画面:人群,周恩来讲话,人名字幕,周有光】   解说:然而,这样一套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汉语拼音方案》,却只有五十年的历史。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议案。从此,《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当时,参与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国最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字幕: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专家)   回望历史,作为其中唯一的健在者,现年102岁的周有光先生无疑有着深切的感受。   周有光同期:汉语拼音方案》五十年了,这五十年的发展是快的,比我们预料要快,譬如汉语拼音,本来是教育界用的,现在这个工商界都用了,这个商品上面都要用。许多人拿一个手机,手机上面天天在打(发),天天打(发)短信都要用拼音,诸如此类,它的作用是扩大,它的作用是扩大,是自己扩大的,因为它有需要就扩大了。   【画面:一个孩子伏桌朗读,叠到一群孩子,再叠到聋人手语,然后叠到一组现代镜头:电脑输入、火车代码、车次等级编号、专有名词拼写、手机输入、对外汉语、图书索引等】   画外音:a o e i u ü b p m f……   解说:五十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我们开启的是一扇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大门。然而这扇大门的背后却有着一条寻道图强的漫长路途,这就是百余年来激荡沉浮的中国拼音之路。那么,这条道路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画面:鸦片战争】字幕:1840年鸦片战争   苏培成同期:十九世纪,中国遇到了深重的民族危机。   【画面:鸦片战争】字幕: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苏培成同期:1894年的甲午海战,大清帝国的海军,全军覆没。   字幕:战后,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王理嘉同期:消息传来朝野震惊,据说彻夜时闻哭声。   解说:为什么一度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竟被日本海军打败?为什么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小小岛国在经历了师法西方的“明治维新”后就变得如此嚣张?而西方,究竟为什么强大?   苏培成同期:其中有爱国人士认为,中国贫穷落后不如西方列强,原因呢就是教育不普及,民智不开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要普及教育,开通民智。可他们接着又感觉到汉字太难了,那时文盲啊80%以上,怎么样让它扫盲,在清末十九世纪末是个大难题。   解说:其实,汉字自古就有着高高的门槛,识读的困难将无数百姓拒之门外,读书成了少数人的特权。那么,我们的古人究竟是如何识字的?为什么连无数饱学之士都会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   王宁同期:古代最早叫做直音法,就用一个你会念的音去注它。后来佛教传入以后,我们跟印度的拼音文字接触,我们才懂得了怎么去分析这个声音,这就有了反切法,比如说 “东”,东方的东,它是“德红切”,就是取上面(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它下面(反切下字)的韵母。   王理嘉同期:那么你就不能用直音法反切法去扫盲,你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注另外一个汉字,那我要连一个同音字都不认识怎么办,反切呢,更是这样的。   【画面:残卷,伯希和,藏经洞,字母,和尚,字书,传教士】   解说:这是一张被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盗走的佛经残卷,在斑驳的字迹中,有三十个汉字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称呼,“三十字母”,它们所代表的正是今天的b、p、m、f这些声母。而赋予它们这一含义的,是一个叫守温的唐朝和尚。   董绍克同期:和尚要读佛经,佛经它是梵文,是拼音的。他就受到启发,原来声母有多少多少。后人又增添了六个字母,称为三十六字母,使用了一千多年。   解说:数量繁多的反切上字被归结为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这无疑是汉字注音的一大进步,但它依然无法摆脱用汉字拼读汉字的固有缺陷,识字依旧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难题。而对这一难题有着更深刻体会的,是那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   王理嘉同期:他们有一句俗语,你要想入地狱,你就去学汉字。   【画面:利玛窦,古船,《程氏墨苑》,金尼阁,《西儒耳目资》】   字幕:利玛窦 Matteo Ricci(意大利,1552—1610)   解说: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在他晚年所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他不无感慨地说,没有一种语言是像中国话那样难于被外国人所学到的。然而,也正是这些被汉语深深困扰的外国人,谱写出了中国汉语拼音的前奏。   公元1598年,在中国居住了十余年的利玛窦终于得到了一次进京的机会。到北京去,走进皇宫,接近中国的皇帝,这始终是来华传教士的梦想,但是他的梦想并没有实现。   张西平同期:利玛窦第一次进北京没有成功,就坐着船沿着运河回来,走得非常慢,当时他有一个同伴叫郭居静,然后他们俩在船上就正式确定了一个拼音系统,确定了五种声调,而且把它做规范。这是传教士自觉地把中国注音系统标准化的一个标志。很遗憾,这本书到现在没有找到。   解说:那么,利玛窦所创制的拼音系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难道就这样消失不见了吗?   在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一套叫《程氏墨苑》的版画集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四篇利玛窦的文章,每篇文章都用罗马字母,也就是我们今天用以拼写英文的拉丁字母对汉字的读音做了标注。   王理嘉同期:从这四篇文章387个音节里头,归纳出来的罗马字注音呢,历来就是被大家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罗马字拼音方案。   字幕:金尼阁 Nicolas Trigault(法国,1577-1629)   解说:据说,这四篇文章原本收录在利玛窦出版于1605年的《西字奇迹》中。1625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以利玛窦的拼音方案为基础,写成了一部完整的罗马字注音专书,叫做《西儒耳目资》。   王理嘉同期:这个书里头,用了5个叫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再加上5个声调符号。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汉字的注音呢,也可以用这么有限的一些字母,和简单的拼法都可以全部拼写出来的。   解说:不过,他们的方案意在帮助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学习繁难的汉字,虽然客观上为之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但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并不以为然。   苏培成同期:今天咱到每个家庭都有拉丁字母,太平常了,三百年前太稀罕了,那是什么玩艺儿啊,我们伟大的汉字怎么容它在我们这儿。   【画面:战争,海浪,《一目了然初阶》】   解说:然而,当中国这艘自给自足的庞大古船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败下阵来,汉字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思索。在西学东渐、自救图强的思潮中,一个叫卢戆章的人,将在百余年的汉字沉浮和拼音浪潮中掀起最初的波涛。   董绍克同期:他是第一个打破了(对汉字)灵物崇拜的人,他把汉字作为一种工具,不好使了以后就换工具,他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这个是不得了的。   解说:1892年,《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早期的汉语拼音运动也因卢戆章的“切音新字”被称为“切音字运动”,由此,中国汉语拼音运动的大幕正式拉开。在《一目了然初阶》的封面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   董绍克同期:就是一天到晚的,朝朝暮暮都是在这个方案上,不管阴天晴天,不管冷天热天,都在这个方案上。   【画面:京城,霞光】   解说:1905年,卢戆章把编写的《中国切音新字》专程送到北京,满腔热忱地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董绍克同期:他呈交了三次都没有成功,没有成功怎么办?好了,我回到厦门,我自己在民间我自己推行。   苏培成同期:有人嘲笑他,你不自量力啊,蚍蜉撼大树啊,可笑不自量啊。根据文献记载,说卢戆章对这种说法一笑置之。   解说:晚年的卢戆章定居鼓浪屿,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坚持教授切音字,有人赠他这样一幅对联“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   【画面:火烧圆明园,云遮日,港口,船】   解说:公元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年夏天,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庚子国变。   在这次事变中,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民众的麻木无知也使甲午战后就高呼教育的改革者们愈发痛心疾首。   也正是这一年,有一位自称“台湾和尚”的僧人出现在山东沿海的港口,其实僧人搭乘的船只并不是来自台湾,而是来自日本,来者也并不是僧人,而是被朝廷通缉的严拿罪犯,他的名字叫王照。王照曾经是戊戌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很少有人相信,他此次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回国,是为了推广一套叫做《官话合声字母》的拼音方案。   王理嘉同期:官话就是北京话,他的《官话合声字母》是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字母。他受日本片假名字母启发,就取那个汉字里头某一个组成部分来做成一个表音字母。比如说,他取汉字里头的“扑倒”的“扑”,他就用提手来代表“p”这个字母。   【画面:窗影,课本,袁氏照片,笔墨,行云】   解说:1903年,王照秘密进京,在裱褙胡同创立了“官话字母义塾”,用木刻活字排印课本。由于身份特殊,他让学生在前面讲授,自己则躲在屏风后面指点。这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也买到了这种课本,学会后便送给了弟弟袁克文,克文只有13岁,没有人教竟也学会了,这令袁世凯非常高兴。官话字母的影响力正渐渐扩大,这时,王照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董绍克同期:他要自首入狱。因为他那时候还没有合法身份。不行啊!我这样算什么啊?我哪怕是入了狱,我出来后是个囚犯身份起码我能公开地活动。   解说:出狱后的王照更为坚忍执着,全力推行他的官话字母。与卢戆章不同的是,王照的方案曾一度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王理嘉同期:这个跟语言发展有关系。当时连清朝政府本身,他也已经认识到要统一语音。人家发现,就是京城口声(口音)可使语音统一,王照拼的恰恰是北京话。所以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在切音字运动里头,他影响最大,通行十三个省,而且通行十年之久。   【画面:风云变幻,京城】   解说: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清政府学部在《统一国语办法案》中规定,到宣统八年,检定教员须考问官话,师范、中学、高小各项考试,均加官话一科。由此,汉语拼音运动由民间跻身政府,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   然而,宣统八年始终没有到来,当大清的学部官员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仓惶醒来,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他们不曾想过,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始终承载着文化先驱们寻道图强的爱国使命,它所奔向的,必定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新时代。   字幕:1892-1911年的切音字运动,共提出切音字个人方案28种,成为中国汉语拼音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汉语拼音50年》第二集《风聚云会》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宣告成立。协会的发起人,是一位年已七旬的革命老人,他叫吴玉章,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协会从筹备到成立,都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诸事待理,毛泽东为什么会对文字改革工作如此重视?

  【解说】   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危机,人民生活非常贫苦,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文盲和半文盲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这极大地阻碍了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同期】   周有光:所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非常重要,提高群众的文化需要认字,认字需要有一个拼音方案来帮助他学这个字,认字,读音要标准。   【解说】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是共和国缔造者们亟待解决的大事。   这一年12月16日,毛泽东第一次离开祖国,前往苏联访问。在长达74天的访问中,中苏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一次会谈中,毛泽东专门与斯大林谈起了中国的国民教育问题。   【同期】   周有光:毛泽东到苏联去,问斯大林,他说我们中国要改革文字,要制定一套字母,你看怎么办?斯大林说你们是一个大国,自己可以创造一套字母。   【解说】字幕1913年 注音字母  1926年 国语罗马字 1931年拉丁化新文字 各个时期的老镜头   此时的中国,并存着三种不同形式的拼音方案,它们分别是1913年制定的注音字母,1926年制定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制定的拉丁化新文字,为什么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会涌现出三种不同的拼音方案?新中国为什么又要重新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在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同期】   王理嘉:拼音运动的兴起,它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跟民族自救,振兴中华,联系在一起的。   【解说】   在20世纪初叶风雨飘摇的中国,汉语拼音的制定和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孙中山在提倡教育兴国的同时,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国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可各地在普及教育的时候,遇到了两个难题,一个是汉字繁难,另一个就是方言繁杂。这种现象,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他们把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部分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商议制定新的拼音方案。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组织制定拼音方案。   【解说】   1913年2月25日,“读音统一会”在北平召开,全国各省都派出了代表,参加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的宗旨非常明确:审定国音,采定字母。然而,会议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审定汉字的读音时,代表们便吵作一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论证、调解,会议终于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国定读音。但在采定字母这件工作上,遇到了一个更大的分歧。   【同期】   王理嘉:你用哪一套字母去表示这一套读音,那就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都有,据当时统计,有那个汉字笔画式的,有拉丁字母式的,有速记式的,有豆芽式的。   周有光: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很难得到一个统一。   【解说】   在这本倪海曙编著的《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中,详细地记录了会议后期的情形。副会长王照积劳成疾,痔疮发作,常在会场流血至脚踝。会长吴敬恒不无辛酸地写道:“无非人人想做仓颉,人人自算佉卢,几乎也无从轩轾,也无从偏采哪一种。”   【解说】   争论不休的时候,鲁迅等人提议,能否采用审定字音时所用的“记音字母”。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会议对这套汉字笔画式的字母加以修改,定名为注音字母。   这种从古汉字里变化而来的字母,犹如从中国文化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生长出来的新枝,它迎合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在国内公布了《注音字母》。字母形式全部都是笔画简单的古汉字。音节的拼写采用声、介、韵三拼法,声调则另加标记。注音字母显然优于传统的反切法注音。1930年,注音字母更名为注音符号。   【解说】    在这部风靡二十年代中国的电影中,演员们的对白、唱词,采用的均是标准的国音。   注音字母从颁布的那天起,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它本身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同期】   董绍克:注音字母实际上还是一种反切的改进,它还没逃离、脱离反切的那个轨道。   【解说】   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了全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陈独秀、胡适等救国心切的学者提出了激进的看法,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制定国语罗马字,来逐步代替汉字。   【解说】   在那场辐射了中国人精神层面的新文化运动中,废除汉字的呼声无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极端言论。也许,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是后发国家都会面临的棘手的历史课题,毕竟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能割断历史,也不应该迷失自己的文化归属。   然而在1919年,废除汉字这震耳欲聋的呼声,折射出的,却是中国知识分子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迫切心理。   【解说】   192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召集了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等语言学家,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政府同意制定这个方案,不是要废除汉字,而是有另外的原因。   【同期】   周有光:因为注音字母是从汉字变化出来的,你印一张名片到外国去,外国人也没办法懂。   【解说】   罗马字又称为拉丁字母,它是国际通用的字母形式,民国政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是为了作为辅助学习汉语的工具,和便于对外交流。   1926年9月,语言学家们将拟定好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正式提交给了教育部。   【同期】   王理嘉:文字体系的完整性,符号观点的国际性来讲,国语罗马字它就是把这个汉语拼音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去。   【解说】字幕  音乐   国语罗马字完全采用26个拉丁字母,用拼音变化表示声调,有详细的拼调规则,并且注重词儿的连写。   【解说】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它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和《注音字母》一起推广使用。可是,人们却很难接受它。   【同期】   周有光:罗马字他拼写里面要表示声调,表示声调在中国群众当中不是顶容易了解,中国人要表示声调有好多困难。还要拿到外国去,不行。外国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声调。   苏培成:国罗的学问很大,是大学者在房子里订出来的,理论上都对,说老实话脱离实际,你这么复杂的玩艺儿,老百姓怎么学呀,它始终在少数知识分子圈里转来转去。   【解说】   在沉寂无奈的境地里,黎锦熙回望自民国以来,中国拼音运动举步维艰,写下了一首名为《龟德颂》的打油诗,以此自勉:   【字幕】   “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龟德颂 黎锦熙   【解说】   当国语罗马字的推行走向低潮的时候,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却以另一种方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苏联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结果。   1921年,苏维埃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时候,深感到普及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在列宁的倡导下,国家开始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同期】   胡瑞昌:苏联的少数民族比中国还多,有一百多个呢,他给他创造新字母的时候,都使用拉丁化新文字,都扫盲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解说】   苏联拉丁化运动的成功,引起了旅苏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等人的关注。他们也开始着手研究中国字的拉丁化问题。    【解说】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大批的中国人涌入了苏联境内。   【同期】   胡瑞昌:很多难民逃到苏联那边去了。而且那个时候,苏联革命初期吧,一般来说,讲民主平等,比较好的,就是解放那个劳苦大众,是这样。所以他就收留了中国逃去的难民。   【解说】   这些难民居住在苏联远东地区,成为旅苏华工中的庞大群体,为了扫除华工中的文盲,吴玉章等人拟定了拉丁化新文字。   【同期】       胡瑞昌:在工人夜校里头教这个新文字,大概三到五个月就能看懂用新文字拼音写的这个书报。   【解说】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它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利器,在国内迅速传播。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规定新文字与汉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同期】   胡瑞昌:从来没有像拉丁化新文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   周有光: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是一个群众运动,特别是大城市的工人,他们都响应这一个运动。   胡瑞昌:有76个城市跟地区,成立了新文字协会来推广这个文字,甚至于国外,东京、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巴黎、伦敦,组织这个华人夜校,推广拉丁化新文字。所以拉丁化新文字的运动在汉语拼音改革的历史上那是辉煌的一页。   【解说】   拉丁化新文字简单易学,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同期】   苏培成:简便,它是土生土长的,理论不成熟,学术上两条,一个是拼方言,不拼共同语,第二不标声调,这两条站不住,这两条站不住。   【解说】   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它们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伴随着国家的命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这段影像里,我们可以看到,在1952年全国性的扫盲运动中,人们依然通过注音字母,学习拼读汉字。这一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设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教育家马叙伦传达了毛泽东对文字改革的意见:汉语拼音字母形式应该采用民族形式。   【同期】   李乐毅:所以文改会呢,专门组织力量,讨论了用民族形式来怎么表示,民族形式设计方案。   【解说】   在这本名为《当代中国文字改革》的书里,详细地记录了从1952年到1954年之间,采用民族形式制定汉语拼音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行行可见的文字背后,是语言学家们不为人知的埋首钻研。   【同期】   曹澄方:当时研究了几个民族形式的字母,说给毛主席看,他都不满意退回来了,另外搞了又不满意。   【解说】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吴玉章像往常一样,去学校办公。走在温暖的阳光里,吴玉章的思绪在不同的拼音方案上翻滚。在一间办公室的门口,吴玉章停住了脚步。   【同期】   胡明扬:我在那儿打字呢,打字就坐在那儿,听见背后一个人问,说:“你记得打字的键盘,那个键码够不够用那个汉语拼音?”我回头一看,是吴老。我就一吃惊,我说恐怕要看你怎么拼了,如果是字母拼音,那还可以。   【解说】   在文字机械化时代,因为拉丁字母只用26个字母拼写语言,所以英文打字机率先解决了文字输入的难题。中文打字机的键盘,虽然与拉丁字母打字机键盘差不多大,但是,上面密密麻麻排列了几千个汉字,打起字来,速度非常慢。显然,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阻碍了汉字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吴玉章不由得把目光再度投向了拉丁字母,来研制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50年》第三集《革故鼎新》     【解说】   1955年是中国传统纪年的羊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正月里的头一件大事,是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汉语拼音。任命的专家委员,全部是中国一流的语言学家。   【同期】   曹澄方:过去研究北拉的,也有过去研究国语罗马字的,还有部分语言学家。主任是吴玉章,副主任是胡愈之。   【解说】   摆在专家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字母形式来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热心语言文字的群众,也在潜心研究探索新的拼音方案。从1949年到1955年,有655种来自民间的拼音方案,涌向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同期】   曹澄方:有斯拉夫字母的,有自创民族形式,自创字母的,有的速记,群众当中有十来种形式。我们经过整理选择了200多宗方案,编印了2本小册子。提供给委员们参考。他们也认真地参考这个群众当中来的可读方案。   【解说】   一晃儿的功夫,八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专家们综合社会各界提出的各种字母形式,拟制了六套拼音方案,准备提交给在金秋十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   【同期】   曹澄方:四种民族形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一种是拉丁字母。       【解说】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在开幕式上,陈毅副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在有几万万文盲的国家里,不可能有强大的工业建设。应该把文字改革,和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联系起来。”这一天,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捧出了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对汉字简化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可当讨论(原为审议)六套汉语拼音方案时,代表们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同期】   王理嘉:四种汉字笔划式方案的表态,当时与会代表保持了有礼貌的沉默。   【解说】   九天的时间过去了,会议通过了汉字整理部提供的汉字简化方案,可拼音方案委员会提供的六种拼音方案,却没有议定。散会时,专家们坐在那里,久久地沉默着,谁都不想最先离去。沉闷的空气里,吴玉章最先站了起来,他拍了拍身边人的肩膀,缓缓地走了出去。   【同期】   曹澄方:拼音委员会的专家们,一致赞成采用拉丁字母的形式。       【解说】   1955年10月,周有光也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结束后,他得到了一个颇为意外的通知。   【同期】   周有光:我来开完了会,我赶快要回去啊,因为上海我要教书,我还记得旁的事情,那么上面领导说,你不要回去了。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需要人,你留下来吧。   【解说】   此时的周有光,是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的教授。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为什么会改行研究拼音?这源于周有光的一项业余爱好,他对字母颇有研究。   【解说】   1954年,周有光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新书《字母的故事》,出版了。这本薄薄的小书,以活泼有趣的笔调,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字母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毛泽东对这本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期】    周有光:他就拿去看。所以他的确是对这个文化的现代化,对于人民的文化水平要很快提高,他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他没有什么评论。这个倒是刘少奇讲了话,刘少奇他也说很好。   【解说】   1955年10月,周有光被任命为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这年11月,周有光针对什么是民族形式,发表了看法。他说民族形式的形成,往往经过一个习惯培养时期。经过培养,胡琴可以变成国乐,旗袍可以变成汉服,外来字母可以变成民族字母。       【同期】   周有光:罗马字母是英国用的,英文字母,英国人以为这个字母是英国的民族形式,中国人以为它是英国人的字母,实际上不是的。这套字母是古代创造的,从罗马帝国的时候就用这套字母,那到现在来算呢,已经一千多年了。他用惯了就以为是自己的了,所以我说这个国际形式,你用惯了就变成民族形式了。   【解说】   周有光的观点,得到了拼音方案委员会的认同。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如果新的书写符号更好地服务于汉语,那只会让民族形式更加巩固。       【解说】   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工作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评价他:“许多文件只有经过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1955年,拼音方案委员会成立后,毛泽东委派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和专家们联络。   【同期】   周有光:制定这个方案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这个胡乔木都非常支持我们。   【解说】   1955年11月,胡乔木把专家们采用拉丁字母拟制汉语拼音的集体意见,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同期】   凌远征:胡乔木要当时写了一个报告,给中共中央的报告,请示文改工作怎么办?其中一个呢,就是用拉丁字母还是用汉字笔画式,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一个。       【解说】   1956年元旦这天,《人民日报》的排版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竖排的文字改成了横排,在中国大陆,流行了几千年的文字排版形式改变了。人们在这点滴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一个特别年月里的特别意义。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中央就召开了知识分子大会。   【同期】   曹澄方:毛泽东表态,我赞成用拉丁字母。   胡瑞昌:他说外国的东西只要是好的我们应该拿来用。   苏培成:我们当时确定了拉丁字母,太对了,真是太对了   【解说】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批示:“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       【解说】   1956年2月,采用拉丁字母制定汉语拼音的工作正式开始,但是还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向拼音方案委员会涌来。吴玉章特意把持反对意见的人,请来座谈。   【同期】   曹澄方:有个老先生叫章士钊,反对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的形式。激动的时候还拍桌子呢,这给我印象很深,因为我参加过一些会议的记录还从来没碰到过有人拍桌子,那么激动的    【解说】   聆听每一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民主的作风,保证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科学和完善。而来自拼音方案委员会专家们的解释,消除了人们的顾虑。   【同期】   周有光:因为许多人讲,你拼音不好,你汉字好呢,你想“清水”的“清”,三点水的部嘛,“鲭鱼”,一条鱼啊,“鲭鱼”的“鲭”是一个鱼字旁,那么分得很清楚,你跟拼音混在一起不清楚了。他要求拼音也能表示,《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汉字拼音方案》,我们不区别汉字。第二个不是,它是《汉语拼音方案》是普通话的拼音方案,不是方言的拼音方案。第三个不是,它是白话的拼音方案,不是文言的拼音方案。   【解说】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汉语拼音的制定原则:汉语拼音采取拉丁字母的字母形式,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一种彻底采用音素化的拼音方案。       【解说】   当年拼音方案委员会的语言学家,来自不同的学派,他们对字母的发音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些学术上的差异,常常引起专家们的争论。   【同期】   胡瑞昌:老先生们年纪很大了,有时候身体也不好,大家讨论起来,争论起来一个个很热烈、   认真,谁也不让谁,争得面红耳赤。   曹澄方:委员专家都是名人啊,我记得好像有六个专家,意见好像还比较一致,那六个专家各有各的看法,6:6啊!   胡瑞昌:慢慢地先晾一晾,讨论第二个问题。以后回头再做决定。吴玉章说这个东西表决制,不解决问题,人是多了,也不一定是对的。   【解说】   在所有的争论中,变读法是争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在汉语中,jqx是三个特殊的语音,在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中,都没有给jqx这三个声母,单独配置字母,而是采用了变读的方法,与别的声母合用一个字母。   【同期】   凌远征:所谓变读呢,就是g、k、h在i跟ü前面读j、q、x,这是北拉的;国罗呢,是zh、ch、sh在i、u后面呢,读成j、q、x,就这三个字母嘛。   【解说】   变读法的复杂规则,很容易造成学习上的混淆。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难题呢?十几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专家们在反复的研讨中,终于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为jqx单独配置字母。   【同期】   胡瑞昌:讨论方案很艰苦,这个你不要以为一个字母,一个字母都很难。   【解说】   学术上的争执,并没有给语言学家们的相处带来隔阂,在宽松融洽的学术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同期】   曹澄方:会上还是畅所欲言,没有什么压力,你怎么想就怎么说。会后大家都是很好的,一起吃饭,大家都是很融洽。   胡瑞昌:在讨论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吴老没有任何的成见,任何的意见我都可以听,只要大家赞成了,我放弃我的意见。   【解说】   经冬去春,寒来暑往,拼音方案委员会的语言学家们日日聚在一起,切磋研磨,一个又一个字母,被翻来覆去的推敲、试验、分析。   【同期】   周有光:当时不仅专家提出许多意见,群众提出许多意见,因为我们的草案不断公布,不断发表,来的信都是多得不得了,重要的信有一千八百封。不仅是中国,外国人、外国专家也来信提意见,因为他们也看到我们这个草案一直修改,每一封信都要交到拼音化研究室给他答复。       【解说】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1957年11月1日,语言学家们捧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它通过了国务院《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的审订。   【同期】   周有光:我们这个方案定好了,我们跟周总理讲,你国务院给它公布就行了,周总理说不行,国务院要通过,还要送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去通过。   【解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汉语拼音方案,国务院决定,将1957年12月到1958年1月设定为汉语拼音方案宣传月。   【解说】   1957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供全社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解说】   1958年月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上,汉语拼音方案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汉语拼音方案》,是在过去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采用拉丁字母来说,他的历史渊源远则可以一直推溯到三百五十多年以前,近则可以说是总结了六十年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比起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目前还在沿用的各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来,确实更加完善。       【解说】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实行音素化的拼音方法,能拼写普通话语音里所有的音节。   【同期】   凌远征: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它比以前的方案都完善,都是成为最佳的方案。   苏培成:拼音方案成功。既不违背传统,又便于接受。       【镜头:小学生念a o e】   当今天的孩子们,通过学习汉语拼音,走进知识殿堂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在这简单的字母背面,凝聚了语言学家们的艰辛付出。   【同期】   周有光:现在今天看是26个字母,很简单。当时在制定的过程当中是很复杂的,所以搞了三年。   【解说】   拼音方案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史册,值得人们用心去铭记。   【字幕】   吴玉章、胡俞之、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籁士、周有光、吕叔湘……   《汉语拼音50年》第四集《大道无疆》   【画面:照片,一个个周围做暗,并打出名字】   解说: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0年。这天,陈毅、吴玉章接见了来京参加十省市注音识字展览会的代表,留下了这张合影。   在这些代表中,有五个人来自同一个地方,程淑欠、程宽牛、陈儒英、吴建生和他的母亲俞冰如。他们代表着当年“拼音识字”运动中一个名震全国的地方——山西省万荣县,半个世纪的时光流逝,他们都在哪里?汉语拼音使他们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画面:小学生读书叠过去的镜头、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解说:       汉语拼音从1958年开始在全国推广。1958年秋季,汉语拼音正式进入小学生课堂,成为中国儿童学习知识的起点。同时,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中,它也开始发挥作用,全国形成了拼音扫盲的高潮。   同期:   国家语委原普通话推广司副司长曹澄方: 1958年一年大概注音读物出了一千万册,几百种,不得了啊,一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的,当时小学生读物很多,农村有注音识字课本。所以当时1958年的情况现在想起来,真是轰轰烈烈。    著名语言学家 周有光:大家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一个进步的、文明的中国,那个时候热情是非常高。   解说:       汉语拼音易学易记,用它给汉字注音,群众的学习热情高涨,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拼音识字的典型。   同期: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 语言学家 陈章太:在很短的时期里面,也就几年的时间,基本上把大多数这种中青年文盲,基本上可以说是这个脱盲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语言学家苏培成:像山西的万荣,就是当时注音识字扫盲的一个先进的单位。   字幕:2007年十月 摄制组赶往山西   【画面:山西地貌、青谷村】   解说:   山西省万荣县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坡,十年九旱,刚建国时,全县80%以上的人是文盲。   这是万荣县的青谷村,50年代它被誉为“全国汉语拼音推广的一面旗帜”。村子里的标语让人依稀回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   同期:   万荣县青谷村村民 王俊道:这一个地头就是干了三百来米了,干三百来米这才到地头啊,到了坐下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这就你问他,他这个不懂问你,就互相学开了,休息一会儿就学一会儿。   著名语言学家 周有光:因为农村里面的文盲特别多嘛,很有趣味的,农村里的,他这个字很多地方是写在墙上。我们都去(万荣)看了,看到到处墙壁上面都写了拼音,都写了常用的汉字。   【画面:群众上课 农村夜景 画外音:成年人读汉语拼音的声音】   解说:   农具上写上了拼音,教室挤满了群众,夜里学习的声音让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庄显得更加宁静。   刚学会汉语拼音的小学生成立了扫盲队,挨家挨户地辅导老乡们的学习。   同期:   原《小学生拼音报》副总编辑 吴晓宁:三五个同学,相互跟上,到这家扫盲,到那家扫盲,就是教他们认字,这些人他愿意跟你学,因为他特别想识字,靠什么靠汉语拼音   【画面:普通话水平考试用书、普通话监督岗】   解说:   汉语拼音是按照普通话的发音为汉字注音,因此它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同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语言学家苏培成:58年之后,有了汉语拼音了,对于推广普通话,也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   著名语言学家 周有光:在政协开会,竺可桢发言,大家听不懂,竺可桢叹气了,他说我讲英语走遍全世界,我讲中国话连在中国都走不通。这就说明呢,推广普通话非常重要。   解说:   五十年代的青谷村已经有了“小北京”的称号。   同期:   万荣县青谷村村民 王世俊:进村得说普通话,当时有食堂嘛,集体干活。你要不说普通话,不能进食堂,不能吃饭。下地回来不能进村   【画面:去程宽牛家现场、慢放镜头、老照片】   解说:   这是照片上扎着头巾的程宽牛,虽然四十多年已经过去,那段时光仍然清晰的记在他的脑海中。   同期:   万荣县青谷村村民 程宽牛:二十来天,掌握了这个汉语拼音以后,我开始订的报纸也是《拼音报》,看的书也是这个拼音书,不带拼音我不看。   国家语委原普通话推广司副司长曹澄方:那时有《拼音报》,大家看得很高兴,能看出好多事,懂得国家大事,汉字的报纸看不懂,就看《汉语拼音报》   【画面:万荣拼音报】   解说:   这是当年在万荣发行的拼音报,报纸上除了基本的语言点外,还教授农民科学知识。   报纸上有很多诗,都是当年脱盲后的群众写的,那时村里有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就是现在已经92岁的陈兜香。   同期:   万荣县青谷村村民 陈兜香:       提起笔来写上一封信,同志你带给咱毛主席。       别的话儿咱不提,拼音识字提上几笔。       汉语拼音好处多,帮助我们学文化。       我们大家欢迎它,治好了几十年睁眼瞎。       人人都说普通话,会给汉字注音了。       喜报送给毛主席,青谷变成了小北京,小北京   【画面:慢放老人活动的镜头,声音渐落,老照片】   解说:   牙已经掉光了,耳朵有些听不见,但那些诗却永远地留在老人心里。   “汉语拼音好办法,一树开下两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学会普通话”。到1959年底,万荣县21万人中,有14.4万人投入到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学习热潮中。   【画面:中央决议、照片、山西社科院、掌声】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万荣县注音识字的经验是我国文化革命中一项很重要的创造,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万荣县的文教英雄们开始在全国进行汇报表演。   这张照片就拍摄于这个时候。   (吴建生讲照片)   同期: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吴建生:你去表演的时候,他跟你说什么话,你就写出一句话来,那张照片上写的那句话是“吴建生小朋友你好”,他让我写吴建生小朋友你好,我就用拼音写出来了。   【画面:吴建生工作】   解说:   吴建生现在的身份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她与汉语拼音这个儿时的伙伴结缘一生。   同期:   吴建生:学习汉语拼音是我人生的起点吧,它对我的一生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包括后来的职业,实际上也是当年的延续,如果不是当年的那段经历的话,也就不一定走上方言研究,不一定走上这种语言学的研究。   【画面:青谷村空镜,门牌上“耕读”的字样,青谷小学】   解说:   如今富裕起来的青谷,文化气息十分浓厚。一个周末的下午,来到青谷小学,安静的校园令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时间流逝,人也老去,但那些激动人心的学习声永远都会响在耳边。   同期:   万荣县青谷村村民 王世俊:青谷青,青谷青,青谷是个小北京。   万荣县青谷村村民 陈兜香:我不识一个字,学会了做诗,给我孩子写信   万荣县青谷村村民 程宽牛:要是不认这个汉语拼音啊,那咱是文盲一辈子,一辈子睁眼瞎子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研究员吴建生:过去那个就是文改会的那些老同志讲,吴建生你是喝拼音的奶水长大的。   【画面:中国地图,出福建、山东,语文课本】   解说:   程宽牛、吴建生式的人物在万荣县不止一个,像青谷村这样的村庄在全中国千千万万,汉语拼音推广的五十年中,对中国人的影响远不是数字所能传达的。   同期: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 语言学家 陈章太:我们的调查国家有一项调查,是全国性的一项调查,这个调查统计的结果,现在能懂跟会汉语拼音的,差不多将近70%左右,全国人口。这个人数是多少吧,但是那是数以亿计   字幕:据中国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全国已有76.31%的人表示会使用汉语拼音。   【画面:小学生拼音报】   解说:   《小学生拼音报》是现在唯一一份以拼音命名的报纸,伴随汉语拼音方案的颁布,它也整整发行了五十年。一般人看来的小儿科,在这些报人的眼里,却是影响中国人一生的知识。   同期:   《小学生拼音报》编辑部主任 谢建峰:0134300:咱们面对的对象是小孩,有的人他比如说这个字,有些字,他第一次认为它什么读音,可能他一辈子都认为这样读,假如没有人给他做纠正的话,他可能一辈子就这么错下去了   字幕:1960年,文教群英会合影   解说:   陈儒英,《小学生拼音报》的创办者之一,也与当时的文教英雄们一起出现在这张照片上。   【画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解说:   2001年1月1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第十八条这样写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在手指字母、盲文、旗语、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等方面汉语拼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画面:千手观音】   解说:   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21位聋人演绎的舞蹈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了美的别样韵味。这就是《千手观音》。   演员们听不到乐曲,掌握不了节奏,她们是在边幕旁的手语指挥的引导下完成一个又一个极富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   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传统的聋人教育,主要利用手势语,思想表达的范围有限,准确度不高。   同期:   手语专家 沈家英:雇员的打法是雇、员,他是个圆。那么这样的话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这个手指字母,你这个顾字,你就没有办法表示,你“员”你可以用谐音对不对?可是你这个顾字,你没有办法来(表示)   解说:   1963年,根据汉语拼音制定的《汉语手指字母方案》公布实施,它共有30个基本指式,代表汉语拼音字母。   同期:   沈家英:它这个和这个就是像跟这个字母有形象之间的联系的,是吧?这边是h,两个手的。所以你看了,你会了字母以后,你学了这个指式以后,你很容易就联想起这个字母来了,费不了很多时间。不然的话你想看,汉字,有那么多的汉字,你不用汉语拼音给他注音,他就很难完全记得住。   【画面:聋人打手指字母、盲人读书】   解说:   现行的盲文也是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设计的,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手指字母和盲文,对聋人和盲人学习汉字进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画面:展览会、照片】   解说:   2007年11月底,一场大规模展览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展览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方面取得的成就,在诸多的展品中,这几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尤其令人注意。   建国前,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或文字不完善。   同期:   国家民委文宣司语文室副主任 李旭练:我们国家就这个派出了700多人的工作队,专门调查少数民族的语言   【画面:当前文字改革的报告】   解说: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强调:“今后各民族创造或者改革文字的时候,原则上应该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且应该尽量跟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根据这个原则,我国政府先后帮助壮、布依、哈尼等12个民族创制了16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同期:   李旭练:用一个我们汉语的这个古话来说,就叫“惊天地,泣鬼神”。一个民族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所以当时一创造出来以后,少数民族他学起来他真的是非常地刻苦,非常认真,效果也很好    【画面:少数民族镜头】   解说:   使用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文字,在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保持的前提下,有利于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沟通、学习,维护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画面:汉语拼音在各方面的用途】   解说:   50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中小学教学汉语拼音,报刊刊头、商标图样上加注汉语拼音,组织编写出版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用汉语拼音注音、排序的规范性工具书,制定发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规范标准,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的法律地位。       下集预告:   【画面:手机信息、电脑、汉字输入、外国人、汉语拼音方案】   解说: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又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五十年后的今天,汉语拼音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请继续收看第五集《走向未来》。 《汉语拼音50年》第五集《走向未来》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又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五十年后的今天,汉语拼音将面临怎样的机遇   解说:   2007年12月,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从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始举办以来,全球已有125所孔子学院开班授课,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在实施汉语国际推广中,汉语拼音的作用功不可没。   同期:   长城汉语中心执行董事 张宏任: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是个基础的方面,很重要的方面,汉语拼音是跟着我们的汉语一起走向世界的   马来西亚全球汉语执行董事 冯久玲.慧芳:通过这个罗马字的这个拼音,所以对他们接触普通话的一个基本的掌握和能够听、说,我觉着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吧。   瑞典 托布乔恩.罗登:在学汉语方面(汉语拼音)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工具。   【画面:北京语言大学 课堂】   字幕:北京语言大学 课堂   现场采访:   瑞典、委内瑞拉留学生谈汉语拼音的好处   【画面:课堂、校园】   解说:        语言文字是文化交流的载体,而汉语拼音是沟通的桥梁。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面墙,上面是在这所学校学习过的学生的国籍,在五十年的推广中,汉语拼音逐渐被国际所接受,然而最初又经历过怎样的曲折?   【画面:国外镜头、英美出版世界地图】   解说:   原来,早在196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就已经决定:地名的国际标准化采用单一罗马字母拼写法,即一个地名只有一种罗马字母的拼写形式。使用非罗马字母文字的国家,要按照科学的原则提出一种罗马字母的拼写法,经通过后,作为国际标准。   【画面:威妥玛式注音的百家姓】   解说:   当时国际上有很多关于中文的拼写方式,典型的就是威妥玛式。威妥玛式方案,曾被广泛被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影响较大。   同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计算语言学家 冯志伟:像毛泽东、邓小平,原来都有不同的拼法,这个事很奇怪,只有中国人这样,外国人只有一个名字,那么中国有好多拼法       冯志伟:现在旅游很发达,你想如果是我们有好几套,外国人就糊涂了,他到那儿,他都北京跟“peking”是两个城市,还是一个城市,外国人他没有来过,他以为是两个城市,他到了北京以后,他说我还要到北京去一下,那北京在哪儿不知道,其实是一回事   字幕: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   解说:   尽管在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拼写中国地名、人名的标准。但在除地名以外的其他领域,拼写中文的方案仍然混乱。   【画面:空镜】   解说:     1979年的一天,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突然找到已经73岁的周有光。   同期:   著名语言学家 周有光:他说你赶快准备,下个礼拜你要到巴黎去开会。   【画面:飞机起飞、国外镜头】   解说:   这一次,周有光奉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会议,这将决定汉语拼音在世界的地位。       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主要功能是为人们制订国际标准达成一致意见提供一种机制。   同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研究员李乐毅:这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啊,是规模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是很重要的组织,现在怎么这个什么商业啊、工业啊、产品啊、什么,不是说“ISO”论证啊什么,就是他们管的。   【画面:一组有关于ISO的镜头】   解说:   ISO已经发布了上万个国际标准, 其中我们熟知的打印纸的尺寸就是其中的标准。汉语拼音为什么要成为国际标准呢?   同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语言学家苏培成:汉语拼音等于给我们的汉字插上了翅膀,汉语汉字要成为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就不能不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这个是全球化时代必须做的事。   【画面:空镜】   解说:   在国际标准化会议上,各国都有自己的打算。   同期:   周有光:许多国家 “一个人一个讲法,一个人一个看法”。他们有的时候提出来的问题你都想不到会提那样的问题。譬如说汉语有声调,许多人就不了解啊,什么叫声调?   国家语委原副主任 语言学家 陈章太:当时在国际上说严重一点,这个斗争也很激烈啊,因为一下子让它改变过来,在观念上,在实际当中,很不容易呀。   【画面:国际镜头】   解说:   当时,美国的反对声尤其大。   同期:   冯志伟:中文的图书跟资料,在国外都传播很广的,那么这些资料的这些检索、编排的方式呢,是按照原来的国罗来编的,或者是按照国际图书的分类法来做的,所以它是另外一套代码体系,那么像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明显,它有,它有上亿册的中文图书,   李乐毅:假如他们换一个汉语拼音,哪怕换一个字母,象我刚刚说的把“p”换成“b”,那也不得了   周有光:美国的规模大,美国说我们要改,要花很多钱,不说旁的,光说图书馆,改一下就两千万美元,我们没有钱   【画面:周有光空镜、照片】   解说:   周有光奔波于好几个国家,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   同期:   周有光: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定新的方案。一定要用学术的语言说服他们,你不能强制他们,讲话不能有一点的主观的,不行。   陈章太:毕竟《汉语拼音方案》有它的优越性,最大的优越性。最终还是通过了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画面:文件】   字幕: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标准《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ISO7098——1982),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   解说: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标准ISO7098,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   同期:   陈章太:这一标准一确定完了以后,那就是汉语拼音走向国际呀,这是大大地加速了步伐,加快了步伐,国际上所有有关于中国的这个一些语言文字有关的东西,你都得采用这个国际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     【画面: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欢庆的镜头】   同期:   原地名研究所长杜祥明: 萨马兰奇宣布的时候说的是英语,他法语也很好,他本身是西班牙人,前面说了好多,最后一个词“beijing”,这个影响比较大,为什么叫beijing,,因为早就联合国早就决定了中国的首都就是“beijing”   国家语委副主任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应该感到非常自豪的,全世界都在用这样一个标准,来拼写中国人的人名和地名。   解说:   汉语拼音不只是中国拼写中文的标准,也是世界拼写中文的标准,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画面:报纸】   解说:   1978年7月19日,上海《文汇报》以几乎整个第一版的篇幅发表了一篇文章。   同期:   北京语言大学 应用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家 张普:那是通栏的大标题“中文进入了电子计算机”,而且这个解决中文输入的这个发明人,支秉彝他是在文革期间,在牛棚里面,在茶杯盖上来研究,靠着一本新华字典来研究汉字的编码的问题,所以在当时那是引起很大的轰动。   【画面:七八十年代镜头】   解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中国人的面前,如何解决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古老文字——汉字,与当代高科技的精灵——计算机所发生的划时代的激烈碰撞。   同期:   冯志伟:因为计算机本身不是为中国人设计的,也不是为汉字设计的,它是为全世界人设计的,而且是在英文的基础上设计的,所以它不可能考虑到中国人的利益,也就是它不可能按照汉字来设计计算机,所以暂时我们可以说我们汉字在计算机上的使用确实是有障碍的。   【画面:一本字典扔在有键盘的桌子上】   解说:   把几千汉字怎样落实到简单的键盘之上,解决汉字编码输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同期:   苏培成:我们失去了一个打字机的时代,我们不能再失去一个电子计算机时代   【画面:打字的手叠各种编码】   解说:   于是,一场全民“编码潮”在全国兴起,一时间,发明迭起,形码、音码、音形码不下千种,形成了“万码奔腾”的局面。   同期:   张普:从科学家、大学一直到一般的老百姓都有研究汉字的编码输入的问题,所以汉字编码方案就越来越多。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开会,那么收到的方法有90多种,那么陆续地增加,两百多,三百多种,几百种,五六百种。   【画面:各种方案】   解说:   编码方案众多,哪一种才是最简便易学的呢?   同期:   张普: “万码奔腾”里面,我想很快就是一匹马,实际上一直跑在前面的,那就是拼音输入法。   【画面:使用拼音输入法】   解说:   拼音输入法就是把汉字的拼音输进去,软件自动把拼音转成汉字显示出来。它相对于其他的输入法有很大的好处。   同期:   冯志伟:拼音输入本身没有学习代价,因为汉语拼音的教学是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的,任何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在进入学校以后,他要学习汉字,同时还要学习注音,拼音是中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部分,所以也就是说你是一个中国人,经过了小学教育,你就会懂得拼音,因此当我们受过教育的人上机的时候,不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苏培成:这样就为电脑使用的普及提供了可能   【画面:李竹边演示边讲】   解说:   二十年来,汉语拼音输入法经历了一个从繁难到简单的过程。李竹,一直做拼音输入法的测验工作,对此有着自己的体会。   同期:   软件测试工程师 李竹:最开始的拼音输入是以字为单位的,那个时候输入就是计算机你输入一个字,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敲。你比如我要想输入卧室的“卧”,我就把“卧”输进去,然后一堆卧都出来了,可能第一页还没有,还到后面去找,在这儿呢给找到了,就说同音很多。然后后来人们就开始想到词,要词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同音的问题了,同样说“卧室”,然后一输发现可能只有两个重音的词,一个是卧室的卧室,一个是跪姿卧式,这样比较容易就选上了,所以后来就有了以词为基础的拼音输入。   再往下就是人们开始了以句子为单位的输入。人们一块把一个句子的拼音整个的输进去,然后等句子输完了以后,让计算机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自己去消除重码,然后最后输出一个整句的汉字的句子,现在以句子为单位的输入准确率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几了,所以我们用起来会觉得很方便了   【画面:随机采访讲都用汉语拼音输入法】   【画面:快速的上网镜头,现代社会、手机镜头】   解说:   近年来,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数以亿计的计算机用户主要使用拼音输入汉字,占被调查者的95%以上。   在新的世纪,手机成为另一个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2007年中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五亿人,发送短信息是生活中人们交流、传播信息一个重要的方式。   同期:   许嘉璐副委员长谈手机使用情况   苏培成:想不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设的汉语拼音啊,到了信息时代,有这么大的作用。在中文信息输入中,拼音输入已经成为主流方式。   【画面:大气空镜、工程院镜头】   解说:   2001年,由中国工程院倡议主办的“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中, “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仅次于“两弹一星”,居第二位。   同期:   陈章太:汉语走向世界,那么汉语拼音功不可没。   刘涌泉:不光是21世纪,将来的这些世纪它都是在影响着。   国家语委副主任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一方面要推行、宣传它的意义,同时更多地使用拼音,作为中国汉语汉字,一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规范使用的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许嘉璐:它是进入现代化社会,必须要出现的,也已经出现的,推动文化向更广泛、更深入、更深层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解说:       在未来的社会中,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汉语拼音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画面:历史镜头】   解说:   从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开始,汉语拼音经历了数百年的浮沉,一代代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颁布,成为百年来汉语拼音运动最杰出的成果。   两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推行“书同文”,将中国的文字统一。两千多年后,汉语拼音,成为沟通中文和世界的桥梁。它已然融入亿万人的生活,与我们朝夕相处,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