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爱尔兰、菲律宾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考察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58:2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迅猛发展。据 Gart- ner 公司预测 ,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年均 8.2% 的速度增长, 2007 年全球离岸外包业务将增长到 500 亿美元。目前,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国家主要是印度、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

  一、印度、爱尔兰、菲律宾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经验

  印度、爱尔兰、菲律宾三国服务外包发展突飞猛进。印度国家软件协会预测 :2008 年 , 仅在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将为印度提供 110 万个就业岗位和 210-240 亿美元收入。 2004 年爱尔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额达到 500 亿欧元 , 其中80% 以上出口。 2006 年外包业务给菲律宾带来了 36 亿美元收益 , 比 2005 年增长 72%, 创造了 26 万个就业机会。

  分析各国服务外包发展的成功经验 ,有许多共性的地方 ,其中

  政府推动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做好经济战略规划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 印度提出 " 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 21世纪 ",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鼓励私人投资电信领域等政

  策使印度具备了发展服务外包的基础设施条件。1991 年印度税法规定 ,软件及信息服务出口企业 2010 年前免征所得税 , 免征出口关税 ,对生产软件产品免征流转税。2000 年 3 月起印度政府又在全国批准设立了 140 个经济特区 ,10 年期满后 ,企业还可通过经济特区政策延续享受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还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主要针对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1981年爱尔兰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国际服务业鼓励计划 ",鼓励本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出口 ,免征出口关税 ,同时鼓励外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到爱尔兰从事研究开发 ,允许外国人在爱尔兰的公司持有 100% 的股份。爱尔兰把上百亿美元发展基金用于改善交通设施 ,对通信、水、电等行业 ,采取逐步私有化和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 , 提高其服务水平。

  菲律宾政府鼓励电信自由发展 , 还启动了 " 投资优先计划 ", 将服务外包纳入优先发展产业领域 ,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事 服务外包的企业 ,在任何区域或经营场所均可向政府申请成为经济特区 ,享受优惠政策。

  〈二〉大力加强教育投入 , 面向应用培养人才

  印度实行全民学软件的策略 ,形成了印度理工学院居最顶端 ,

  各大学居中间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居底层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印度软件教育的突出特色是与产业密切互动 ,课程设置围绕企业的需求 ,紧跟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学生一出学校就具备了较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爱尔兰大学体系主要定位在为创新经济培养大批知识型工人 , 鼓励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合作。软件专业学生第三学年全年在生产一线实习 ,第四学年大部分时间用于独立设计 ,大学毕业便具备了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领导能力。

  菲律宾政府为了增强本地人才的竞争力 ,专门拨款 5 亿比索

  ( 相当于 1000 万美元 ) 设立面向服务外包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训基金 ",为达不到公司录用标准的求职者发放培训券 ,免费提供各 种技能培训 ,还承诺将经过培训就业的人员所新增的个人所得税再用于补充培训基金。

  〈三〉利用语言、血缘、文化优势 , 积极对接国际市场

  印度有大量会说英语的技能型人才 ,在美国有不少印度移民 ,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资源。在硅谷 ,印度人已走上了高层次的领导岗位 ,拥有一定的管理和分包项目的权力。印度企业充分发挥美籍印度人的沟通作用 ,利用他们积极开拓美国市场。政府也鼓励美籍印度人回国创业。语言、文化也是爱尔兰和菲律宾的主要优势之一。美国 500 强的企业首席执行宫中 ,爱裔占近1/4,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是爱尔兰后裔。爱尔兰政府极为重视这一资源 , 积极推动美国企业投资爱尔兰。 IBM 、微软、甲骨文等公司不少面向欧洲国家产品的本地化、欧洲化 ,都是在爱尔兰制作完成的。菲律宾的宗教、文化、教育、法律体系接近欧美国家 ,72% 的人能流利使用英语 , 公司熟悉西方商业游戏规则。

  〈四〉借助国家、行业协会及企业形象 , 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政府的引导下 , 印度国家软件协会、爱尔兰信息通息技术协会以及菲律宾业务流程外包协会在各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负责信息统计与发布 ,鼓励行业内企业的互动与交流 ,引导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还通过论坛、展会等多种形式提升行业国际形象。印度因为拥有塔塔咨询服务公司〈 TCS) 、信息技术系统公司〈 Infosys 〉、威普瑞公司〈 Wipro 〉等一批世界级的服务外包企业 ,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爱尔兰政府还以国家形象做广告宣传服务外包产业环境。80 年代爱尔兰投资发展署发起了“我们是年轻的欧洲人 "的广告运动 ;90 年代“我们的利益--地点、人、利润 " 的广告贯穿了收益性和高技术的重要信息 ; 以“抓住爱尔兰的 e 快讯和利润 "为主题的广告运动 ,展示了一个现代、技术发达的爱尔兰形象。由于菲律宾政府及行业协会的不懈努力 ,菲律宾在服务外包领域的知名度也愈来愈高。

  〈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 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

  印度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欧美接轨比中国至少提前 30 年 ,公民、企业和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强。2000 年正式生效的《信息技术法》对非法传播计算机病毒、干扰服务、复制软件、篡

  改源文件、伪造电子签名等违法行为都规定了具体的惩治条款。印度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和手段也趋于完善。在爱尔兰 , 服务外包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工合约的同时签署一份简称 "NDA"( 不公开合约〉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双方明确一旦在工作中出现专利技术和发明创造时 ,其产权归属及分配比例 ,双方在合同期内严格遵守 ,有些高技术行业还限定合约解除后的保护措施。菲律宾政府为建立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及信息保密制度 ,制定了《数据安全和隐私法》。

  二、中国发展服务外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发展服务外包的良好机遇

  近几年 ,中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增势迅猛。以软件外包为例 , 惠普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和外包订单超过了 100 亿美元 ,思科公司每年交给中国企业的外包业务为 30 亿美元。为服务于在中国的制造业投资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北京、上海、大连、成都、西安等城市都瞄准软件外包市场 ,制定了各自的软件外包发展计划。商务、通讯、建筑、分销、金融等服务部门进一步开放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也推动了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服务外包 ,2006 年商务部牵头组织并会同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 ,开展了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 工程 ,即力争在“十一五 " 期间 ,在全国建设 10 个具有一定国际

  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推动 100 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 ,培育 1000 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 ,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力争五年内培训 30-40 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的实用人才 ,吸纳 20-30 万大学生就业。

  〈二〉具有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的内部竞争优势

  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国际转移方面具备多方面优势:社会政治稳定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前景看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领域更为宽广 ;人力资源充足 ,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低 ;中国正逐渐成为制造中心,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旺盛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市场潜力巨大 ;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与日韩合作具有地域和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等。

  (三〉发展服务外包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对服务外包业的认知程度不高 ,服务意识淡薄。社会各界普遍对服务外包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缺乏深入了解。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 ,国际化程度低 ,目前中国大部分的服务外包承接方与发达国家客户群存在“消费心理鸿沟 ",缺乏国际化的服务意识和经验。

  二是服务外包承接企业规模较小 ,服务能力较低。目前印度已有 300 多家软件公司通过 IS09001 流程标准国际认证 ,有上百家企业获得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简称 CMM 〉5 级认证。中国通过 ISO9001 标准认证的服务企业寥寥无几 ,通过 CMM5 级认证的企业只有 20 余家。

  三是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人才短缺。首先是缺少具有全球眼光并能带领大型技术团队承接复杂外包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其次是大量缺乏具备特定外包要求的外语能力 ,熟悉外包国商业文化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是基础员工队伍缺乏向外国企业提供服务的经验。由于中国教育机构的培训模式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不多 ,调查显示只有 10% 的中国工科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外国服务企业的工作。

  四是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制定相对滞后。2000 年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简称 18 号文 件〉 ,2001 年国家六部委又出台了《关于软件出口有关问题的通知》 ( 简称 680 号文〉。但现有的很多政策 ,如关于跨国并购的管制政策、项目外包的税收政策等 ,与国际服务外包发展不配套。我国对软件企业的定义范围较窄 ,仅仅是拥有自己产品的软件企业才能享受有关的扶持政策 ,而从事软件咨询、软件培训、软件测试的企业或中介机构不能享受软件产业优惠政策,制约了我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总体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也极大阻碍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 ,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是中国在新形势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缓解就业压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佳路径。

  〈一〉研究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

  一是制定引导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服务外包的有关政策 ,可以给予人才服务、基础服务便利等优惠手段 ,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可给予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的待遇。二是重新界定高新技术企业及软件企业标准 ,如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参照享受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 ,允许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企业享受软件产业优惠政策等。三是加大服务贸易出口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设立国家服务外包发展基金 ,制定和完善服务贸易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政策 ; 进一步放宽条件 , 降低标准 , 将基地城市纳入境外投资外汇管 理改革试点区域范围 , 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和营销机构等。

  〈二〉给予服务外包企业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鼓励政策

  经认定的服务外包企业可比照高新技术企业 ,享受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可考虑免征服务外包企业的营业税 ;适度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政府部门协力整合资源 ,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 ,重点资助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取得国际认证、保护知识产权等。积极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条件 , 解决网络国际端口不足等问题 ,制定符合服务外包产业特点的劳动工时制度 ,促进服务外包发展。

  〈三〉放宽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限制

  根据服务外包发展趋势和特点 ,制订鼓励服务外包行业目录。放宽某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为跨国企业来中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软、硬件环境。积极稳妥地进一步开放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国际货物代理、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外贸、商业、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 , 借助服务外包国际转移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 "、" 引进来 " 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大力发展跨国经营 ,鼓励开展设计咨询、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劳务合作等。

  〈四〉加快服务外包实用人才培养

  为跨国公司推荐适合的专业人才是吸引踌国公司外包服务的重要手段。加快培养服务外包所需各类人才 ,特别是能够适应国际服务外包要求、熟练掌握外语的实用性服务外包人才 ;鼓励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外包紧缺的专业 ;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 ,鼓励在职培训 ;鼓励企业与大学合作开展定制人才培养 ,增强培养的实效性 ;大力引进国内外现代服务外包方面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设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资金 , 用于补贴岗前职业培训 ,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逐步建立服务外包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五〉对接国际市场提升 " 中国服务 " 品牌

  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 ,欢迎他们将服务外包转移到中国 , 鼓励他们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对接国际外包市场 ,承接外包业务。建立服务外包行业统计体系及信息共享与交易平台 ,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参加质量体系认证和 CMM 评估 ,提升服务外包行业成熟度 ,通过国家、区域以及行业的营销活动提升“中国服务 " 品牌。目前世界 500 强企业大部分已涉足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 ,将这些企业作为外包合作伙伴可能更为方便 ,各级政府应当通过信息共享与交易平台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合作。

  〈六〉加强与服务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制定并完善中国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 ,针对服务外包业建立专门的投诉机制与通道。加大对软件盗版等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引导企业诚实守信 ,严格履行合同 ,保守客户商业机密 ,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密规则。在即将出台的《电信法》中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应用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中知识产权保护若干问题。依靠行业监管部门建立各专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例如随着中国完全实现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世贸承诺 ,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将迅速发展 ,而数据安全在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电信监管当局和金融监管当局应当携手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机制来规范金融服务领域的商业秩序。

  〈七〉构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金融环境

  逐步建立产业风险投资机制 ,鼓励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引导设立风险投资专项资金 ,组建及引进服务外包风险投资公司 , 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产业风险投资主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特殊性开创新的信贷及担保方式 ,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服务外包企业及项目。积极为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构建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