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韵律教学新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54:25
 
        幼儿园韵律教学的几点新尝试       幼儿园韵律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及歌表演四个内容,它们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根据音乐性质,以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达音乐形象的。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优化韵律活动教学过程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论证,将其教学步骤分为三个部分:
    一、感知理解韵律活动的音乐及所要表现的形象
        韵律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动作的节奏、风格必须和音乐相吻合。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韵律活动的音乐。如让幼儿通过看图、看录像、看幻灯、看表演、看实物(需要表现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各种形象)、听录音、听教师弹琴、听打击乐演奏、听故事等途径,获取与动作表现内容相关的信息。由于韵律活动内容不同,感知理解音乐的要求及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律动音乐较简单,一般可在用动作表现的前一个环节,重点让幼儿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性质,使幼儿理解音乐和动作间的联系,为按照音乐的内容、性质和节拍进行动作表演做好准备。如学小鸟飞,可先听《小鸟飞》音乐,引导幼儿注意听音乐像什么东西在活动。接着教师演示幻灯,使幼儿初步理解《小鸟飞》乐曲的性质。
    舞蹈音乐较复杂,经常是多段体的,可作为独立欣赏活动。幼儿不仅要熟悉音乐的旋律、节奏、性质、结构,而且应感受、体验音乐所表现的舞蹈风格和情绪。如大班幼儿感受《孔雀舞》音乐时,教师采取边听音乐边看录像的方法,让幼儿欣赏傣族舞的风格及特点,并介绍傣族的典型民俗“泼水节”及孔雀的象征等知识,使幼儿在感知理解音乐的同时,相关的舞蹈信息得到丰富。
    感知游戏音乐时,除要求幼儿熟悉理解音乐性质和结构外,还要体验到某个角色形象的音乐特点,以及音乐的变化和游戏规则的关系。如小班幼儿在感知《野猫和老鼠》音乐时,教师首先出示幻灯形象——机灵的老鼠和凶猛的野猫,提出要求:听辨野猫和老鼠的音乐。接着关闭幻灯,请幼儿听录音。这样通过提供形象使幼儿有范围地听辨感知,帮助其准确体验出老鼠和野猫的音乐形象特点:灵活轻巧的音乐是老鼠,较缓慢沉闷的音乐是野猫。然后教师边放录音边演示幻灯,使音乐形象和动物形象匹配,帮助幼儿进一步体验角色形象的音乐特点。同时引导幼儿发现野猫音乐出现时老鼠藏起,老鼠出来玩耍正是野猫睡觉时,从而掌握游戏规则:野猫出来老鼠不动表示已藏好。
    歌表演音乐的感受就是动作表现前的学唱歌,在学唱中帮助幼儿感知歌曲内容和音乐形象。
    二、引进新的动作表演经验
    新的动作表演经验,是每次韵律活动的学习重点。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所谓新的动作经验主要是指:1.新的舞蹈动作或复杂的律动动作。2.动作组合的规律,指前后动作衔接自然合理的技能,有按音乐句子结构或歌词两个维度来组织的,有按方位顺序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来组织的,有按情节的逻辑顺序来组织的。3.创编动作的规律,指幼儿进行动作创编时应掌握的经验,有对称规律、队形及空间位置的变化规律等。组织这一步骤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示范法:指教师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地示范表演韵律动作。它主要适用以下几种情况:①需要提供对活动要求的直观解释,如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抽象动作。②需要提供观察模仿的范例,如难度较大且幼儿没有基础或初次出现的不同风格的动作。③需要提供探索创造的线索,如教师示范一种动作,启发幼儿举一反三创编出其余动作。④需要提供激励的榜样或追求的目标,当幼儿已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究竟要做到什么标准时,可通过直接示范来完成。    2.发现法:指让幼儿反复欣赏教师或录像中的表演,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重点观察某动作,待欣赏完,请幼儿模仿表演。此法适合完整舞蹈的学习。一般来说,第一遍欣赏主要请幼儿找出舞蹈中最喜欢的动作,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模仿舞蹈动作。第二遍欣赏主要观察发现舞蹈中已会的动作(或是已学过的动作),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模仿的动作,增加学习的信心。第三遍欣赏主要是观察寻找出不会的 或认为最难的动作,教师逐一重点示范讲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各层次水平的幼儿解决难点。
    3.替换法: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或新动作替换掉某一乐段(乐句)原有的动作。它适合于多段体且结构较复杂的舞蹈和多角色的音乐游戏,这一方法能增加幼儿的学习新鲜感。一般第一课时开始熟悉音乐时,只要求幼儿在符合音乐性质的前提下,选择同性质动作难度较低的或已掌握的动作。第二课时可根据每段音乐特点,根据各年龄班动作要求,逐段替换动作。如中班游戏《转动玩具》,第一课时A段音乐到玩具店的舞步可采用刚学过的踵步,达到巩固舞步的作用。B段玩具及上发条的人分别由教师和幼儿担任表演。待幼儿熟悉玩法及音乐性质结构后,第二、三课时可逐步将A段踵步换成符合中班要求的新动作踵趾小跑步等。B段改成结伴游戏,两个角色全由幼儿担任,并增加与同伴友好合作的社会性要求。
    4.匹配法:指在幼儿熟悉音乐性质及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将舞蹈内容以故事形式出现,帮助幼儿理清舞蹈顺序,并根据情节线索创编系列相关动作,将动作和音乐恰当匹配。此法适合于情节性强,且性质变化明显的舞蹈或游戏音乐,学习对象应是已具有创编经验和一定舞蹈动作语汇的中、大班幼儿。如我园教师设计大班舞蹈《欢乐的鼓》就是采取此法。第一步教师将根据音乐风格设计出的舞蹈情节提供给幼儿:“有个小朋友发现一面鼓上盖着布,就掀开盖布尝试用鼓槌敲了一下,靠近想听听,结果鼓声如雷,他吓了一跳,接着高兴地围着鼓跳舞。”第二步引导幼儿根据情节线索逐句创编动作。第三步将完整的动作与音乐匹配,使幼儿轻松地掌握舞蹈动作。
    三、巩固和迁移新的动作经验
    引进新的动作经验后,还需要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使幼儿更好地掌握这些经验。因此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巩固迁移新的动作经验,具体做法有:
    1.音乐改变,动作不变。即换一首同性质结构的乐曲进行原动作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2.音乐不变,丰富原动作组合,即将原动作的单一重复变成几个系列动作的组合。如小班律动《开火车》,在单一开火车动作练习基础上,开火车的动作可丰富变成拉汽笛、起动、刹车等系列动作组合。虽然音乐不变,但由于表现内容丰富了,增加了新刺激,幼儿学得都很积极。
    3.音乐改变,发展原动作组合。将原动作从不同角度变换,并将变化的动作加以组合,选择新乐曲练习,此法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扩展或延伸原动作的表现机会。如当幼儿掌握踏点步后,启发幼儿加以变化:改变姿态,可点在前、后、旁或空中;改变节奏,可一踏一点,也可三踏一点;改变方向,可左右迈步,也可变成前后迈步;改变幅度,主力腿可直立也可半蹲;改变步距,迈出的步子可大可小。这样的创编过程,可使幼儿真正掌握原动作本质特征,同时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动作的变化规律,达到巩固迁移的作用。
    韵律活动组织的三个步骤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缺一不可。但三个步骤的安排可以是三课时,也可以是一课时,主要由教师根据韵律活动教材的特点及学习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