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总编董海原:用生命换一份事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13 13:40:08
新华网 2002-09-14
新华网太原9月14日电(记者 唐霁 刘翔霄) 今年4月,共青团中央授予山西医药杂志社“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这家只有10个编辑的杂志社,却打造出了《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山西医药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3本较有影响的医药学杂志。董海原,杂志总编兼社长,为办刊积劳成疾,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1990年,董海原从山西医学院调入《山西医药杂志》社工作。医学院最年轻的助教董海原面对的是一个“惨淡经营”的局面:只有4名编辑,办公室简陋得连一部直拨电话都没有,杂志发行量太低。1995年8月下旬的一天,董海原参加了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太原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在会议期间,他了解到全国有5000万风湿病患者,仅类风湿病关节炎患者就有300万。他产生了一种冲动:以风湿病学分会成百上千名专家学者为依托,办一本风湿病学的全国性的专业杂志。从此,董海原为自己设想中的刊物申请刊号,申请资金。有时一个星期要跑4趟北京,为了省钱住在最便宜的地下室。为了申请刊号,跑出版社、科技、卫生、医药部门,一遍一遍地介绍办刊的迫切性,用自已的执著感动着对方。
过度的劳累严重损害了董海原的健康,他开始感到十分疲惫,血压很高,同时吃3种降压药来缓解病情,可成效甚微。然而他全不在意,继续他的申办刊物之路。在一次从北京回太原的路上,他的鼻子突然流血不止,不得不用卫生纸堵塞,血流了整整6个小时,由于失血过多他昏了过去。
精诚所至,刊号终于批了下来,这是当时唯一的一个特批的科技类刊号。一本凝聚了多少专家、患者梦想和董海原心血的刊物《中华风湿病学杂志》诞生了!杂志越办越好,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
高血压、疲惫、脸色蜡黄、流鼻血……这一切危险的征兆都被董海原高昂的工作精神所掩盖,人们太习惯他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忘我工作,身边所有熟悉他的人都没有觉察到死神在向董海原招手。
在医科大当老师的妻子觉察出了问题。1999年11月14日那一天,妻子拦住了正要去上班的丈夫说:“今天必须和我去医院认真检查一次。否则你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妻子的一次倔强救了董海原一条命。在妻子的陪同下,董海原去了医院。
如晴天霹雳——董海原患了尿毒症!妻子痛不欲生,杂志社的同志们感觉一片茫然,像天塌下来了一样。在北京治疗期间,每天上午长达4个小时的透析,下午他就在病房里与各方联系,确定了两份杂志2000年的广告意向。回太原透析期间,他仍然是做完透析就回到编辑部工作。他没有把自己当成病人,在1个多月里,董海原不仅完成了杂志社的日常工作,还把《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从季刊改成了双月刊。妻子这次没有阻拦他,而是默默承受着一切痛苦,因为她知道杂志对丈夫意味着什么,那是用生命换来的一份事业哪。
在与死神的赛跑中,董海原赢得了胜利。在单位和领导的全力支持和资助下,2000年1月28日,医院成功地对董海原进行了肾移植手术。出院后,按医生的要求,应至少休息3个月,他3天后就上了班。对于获得新生的董海原来说,他心目中有一个庞大的计划:2003年,《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从双月刊改成月刊,2004年,双月刊的《中国药物与临床》改月刊,成立风湿病学杂志医院,同时出一本心理咨询方面的杂志《医学心理指导》。
在事业上,董海原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奔跑者,他说,我经常梦见自己在沙漠中背着一麻袋重重的东西在爬,只要没有到达绿洲,我会永远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