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科学松鼠会:生物多样性之美最基本的是“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4:36

 欢迎来到凤凰网读书!此次是读书会第四期,约会科学松鼠会。本次活动我们在凤凰网读书会官方微博(http://t.ifeng.com/ifengdushuhui)及凤凰网读书会微博小组(http://t.ifeng.com/g/1453/)进行了预告和提前交流,欢迎加入和关注。

编者按:

最近,在北京的公交车站、5号线和10号线地铁上,都可以醒目的看到“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化年”公益广告。北京科博会近期也在筹办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国际会议。可见,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地球的主人来说,已迫在眉睫。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达尔文关于大自然的运转方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理论被不断拓展延伸,形成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在其著作《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2003,简体字译本为《万物简史》)中说:“我们已经被选中,不管是命中注定,还是天意眷顾”,在无意中成为地球主人这件事实,“究竟有多少种生物已经灭绝,或即将灭绝,或永远不会灭绝,在此过程中我们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我们都一无所知——真的是一无所知。”

所以,此期“凤凰网读书会”将借助几本科普书籍,以及与科学松鼠会、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闻丞博士的交流,来翻看我们自然界的种种神奇,珍惜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从了解我们自己的无知开始吧。

推荐阅读:《生命的多样性》、《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与动物对话》、《常见野花》、《生命的未来》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王冬 史军 张劲硕 刘旸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年3月出版 (图片来源:凤凰网读书)

闻丞:大家好,我代表北大自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给大家献上一个PPT,也与“凤凰网读书会”的读者交流一下生物多样性的话题。大家坐地铁的时候可以注意到,在10号线和5号线地铁里有很多公益广告牌,标题是“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画面是一个用生物图像拼成的蓝色地球,海里全是鱼,陆地上全是鸟兽,意思是说地球生物圈有各种生物有机组成在一起。今天我在这儿的任务是把这个意向再深入解剖一下,看看生物多样性下面到底是什么。

非常不好意思,松鼠会以前主持活动都是帅哥与美女,这次也不知道松鼠会看家帅哥美女姬十三、姬十四上哪儿了,弄这么一个保安来。(笑)

“色即是空”是进化哲理

闻丞:这是美丽的生物多样性。说到美丽,最基本的是什么?实际上是“色”。更深的想,美丽肯定和“色”是有极大关系的。

比如恐龙的羽毛。最近这些年,中国科学家尤其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和中科院古生物所研究人员发了一些SCI——最高端的那两本科学和自然杂志,上面的内容很多是讲鸟类的起源。经研究发现,有一系列的化石来自于中国辽东半岛辽西地区,还有很多古老的鸟类以及介于鸟类和恐龙之间的古生物化石。这些动物共同特点是他们身上都有羽毛。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发现这些披着羽毛的恐龙是非常轰动的事件,八十年代拍的恐龙片子,都是脱着一个大尾巴,全身鳞片,又粗又笨。而中国的恐龙就不是那个样子的,在蒙古挖掘出来的恐龙身上,长着羽毛,而且有的羽毛形态相当接近于现在的鸟类羽毛,就颠覆了早些对恐龙形象的设定。结果一看,恐龙也可以很灵巧,身上也可以有鸟一样的羽毛。

这篇文章中文的意思是说一种灭绝的恐龙羽毛的颜色已经被知晓十来年了,但从来想象不到恐龙的羽毛是什么样子的,恐龙的羽毛和鸟一样漂亮吗?有颜色吗?像鸟一样的有飞羽、尾羽,这些丰富形态吗?以前只有化石形态的证据,有毛,但不知道毛是什么颜色。中国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合作,在今年年初上线的一篇文章里说,通过化石的证据分析了恐龙羽毛的颜色。

根据分析的结果,画出的恐龙样子其实更像一只鸟,他们怎么把恐龙的颜色做出来的呢?红的地方、黑的地方、白的地方、灰的地方,都有科学依据。这个地方相当于鸡翅,这是上臂,这是下臂,这部分就是手掌。这是带毛恐龙的前肢,这是鸡腿,这是骨盆,这是大腿骨,小腿骨,这是趾骨,化石完整保留下来这个恐龙后肢以及羽毛所有的形态,科学家采了这样的几点样本,把羽毛的样品拿出来做扫描电镜,通过扫描电镜原理,表面反射电子束的样子推测表面的样子,可以精确到纳米量级,在翅膀这个地方取出来的样本,相当于鸟的翅膀前肢,羽毛尖上取出来的样本是长条形的,这种东西是化石。这些叫黑色素,是动物皮肤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色素,决定陆生动物的颜色。水里的动物也有黑色素。人对黑色素来讲更为敏感,因为很多女士都要美白,我的导师告诉我,美白的诀窍是两条——保湿和防晒,防晒是为了保湿,归根结蒂在和黑色素做斗争。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说,通过黑色素留下的印记,形成化石石化的印记推测羽毛的颜色。见没见过柴鸡的毛?柴鸡是花的,肉鸡是白的,翅膀毛拿开以后一道深,一道浅的。浅色的部分就是黑色素比较少的部分,深色的部分就是黑色素排列比较紧密的部分,拿一根柴鸡的羽毛跑到电镜下面看,浅色的部分像这个样子,黑色素很稀疏,甚至没有,深色部分的黑色素排得很密。科学家通过在身体不同部位把毛的化石取出来,用扫描电镜看它的结构和黑色素颗粒的形态,最后就推测出这些羽毛长什么样,就得到上面这张图。实际上羽毛早在飞翔进化出来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多样的形态,有羽毛的恐龙是不会飞的。它在传递一个信息,告诉我的同类,告诉我心爱的那一位,我很美丽,实际上就是“色”,和好色是有关系的。

咱们来看看现代鸟。乌鸦就属于黑色素特别多的鸟,如果黑色素多了,而且多得没章法,结果就是乌鸦。这是白鹭,另一个极端,在进化的过程中,有的鸟,尤其是海鸟,把黑色素丢失掉了,毛里不表达黑色素,结果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鹌鹑,市场有卖的,鹌鹑的毛色比较接近于鸟祖先原始的形态,身上有黑色素等几个色素在一起。

这叫九色鸟,世界上有的颜色它身上都有。可是颜色的基础主要还是黑色素,本来是黑的或者是没有颜色的白色的胶质蛋白,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变化呢?在这些蛋白排列的时候,有周期性,拿一个DVD碟,对着阳光一看,实际上也会有这样子的颜色,这种颜色叫结构色,本来不含有彩色色素的,就是黑的或者是白的,因为周期性的排列,对光产生了选择性的折射,就出来了彩虹一样的颜色。最美丽的东西是由黑色和白色不同的排列,经过复杂的组合搞出来的。“色即是空”,这句话背后是很有进化哲理的。

讲到这儿,大家说生物多样性在哪儿?先从这个开始说,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根基是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一个本身是黑色或者白色的分子排列出来这样的效果后,生物多样性就是相当美丽的,之所以有这样美丽的东西,实际上又有一个历史的传承,历史传承的过程就叫做进化。 

刘全儒教授、闻丞博士在凤凰网读书会现场(图片来源:科学松鼠会)

解释看帅哥、美女后的反应就是科学

闻丞:看几张图。大家看了帅哥、美女后,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没有吗?资讯时代的帅哥、美女太多了,大家都麻木了。(笑)实际上是有反应的,这个过程就发生在我们的视网膜上,你们也许觉得很高深,一下子就把刚才SCI拿出来了。这是科普吗?还是科普。讲清楚,就不难了。

恐龙露毛是为了露美,但是得被看见。怎么看得见?生物在进化出有颜色的外表之前,首先得到的是视觉的美丽,只有当视觉在和其它个体和环境交互的时候,“色”对它来说才有意义。我们的眼睛怎么样接受色的刺激呢?靠这么一套分子。这是视网膜细胞表面,有一个是光受体蛋白,里头有一个分子结构叫视黄醛,光打上去形状就变了,不同种类的视黄醛对光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有的对红光、蓝光、绿光敏感,比如,人是有色觉的哺乳动物,一般都对三原色光敏感,但是昆虫就不一样,对紫外光也敏感,有的昆虫对红外光也敏感,这个地方的结构差异实际上就决定了动物对什么样的色敏感,光刺激到蛋白以后形状就发生变化了,不是一个蛋白,在这里还连着两个不老实的蛋白,只要一被色刺激,它就激动,激动发生的过程叫磷酸化,蛋白不老实,能量变高,它就开始跑,又碰到另外一个蛋白,能量传递给它,而这是一个神经地质,这点能量和刺激就让它兴奋了,传出神经地质来,引起神经反应,最后到大脑里头,我们的身体就开始有其它反应了。从颜色开始,颜色背后有一大套蛋白,颜色要怎么样刺激到我们的身体呢?后面又有一大套蛋白,实际上这些蛋白就是我们生命过程里每一个运动,每一个反应就是由这些多样的分子在驱动着。首先是蛋白的多样,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叫中心法则?在生物化学最基本的原理里,蛋白是由核酸经过转录的过程造出来的,背后有很多种不同的核酸序列,这就是多样性在微观上的含义。如果打开任何一本遗传书,或者分子生物学的书,最后都会给你讲到多样性。书上枯燥的那些数字和公式、文字背后,实际上是充满了颜色的过程,非常有意思。

还有气味的传递,电信号的传递和化学物质,比如,体内的激素是小蛋白信号的传递,和光信号的传递大同小异,都是有一套类似的蛋白。比如,辨认刺激的种类相当于光受体的视黄醛,只要颜色一刺激就分离出来小蛋白,基本的组合经过了进化不断的分化,就造成了非常复杂的生命过程的化学调控网络,它就是生物多样性在微观上的本质。正是因为基因有这么多样的蛋白,才呈现出这个世界发生的交互作用。

首先是细胞内基因的多样性,然后是细胞间相互作用造成了多细胞动物形态的多样性。多细胞动物又会和同类但不同的动物之间或者植物之间发生作用,形成了物种间的关系网络,物种的体系和环境通过各种作用和各种刺激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地球上的生物圈,便是生物多样性的整体。

刚才我往悲观里说了一点比较枯燥的事,现在我们看看宏观。物种多样性是大家看到生物多样性层面上最容易理解的层次。不管是珊瑚礁,或者说我们有机会走进森林,看到不同的植物、树木、附生植物等环境,都有不同的物种。中国人最习惯问“能吃不能吃”,长相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结构和成分不一样。

实际上,多样性蕴含物种和物种之间的关系上。因为物种在互相作用和互相选择,很多时候,物种分化是从其它物种对它的选择开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为人知就是蚂蚁和蚜虫,蚂蚁是在一亿多年前就开始有的形态,畜牧业养蚜虫,种植业种真菌。蚂蚁存在的范围有畜牧业、种植业。蚂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进化,相当于不同种类的蚂蚁,如果这种蚂蚁有种植真菌的习惯,必然有特异性的真菌,干的活就跟一万年以前人干得活是一样的,选出适宜自己吃的那些东西。这个物种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其它物种的形成,物种多了以后,生活不仅仅是它的生活,还受到其它物种的支配。多样性还有一个范畴就是在关系上,更大的一个方面是花类植物,它们在恐龙时代末期出现。在化石上来看,有花植物种类的爆发,以及多样性的增高和陆生有翅膀的昆虫,尤其是吃花蜜传粉的甲虫等各种蜂类、苍蝇等的爆发几乎是同步的,很多种兰花都有固定的传粉昆虫,它的进化和传统昆虫的进化纽在一起,两种物种最后就是矛与盾,祖先但不祖辈的形态就是新的物种。另外一个范畴就是物种与物种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很多物种产生的动力。 

生物多样性为地球景观披上色彩

闻丞: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从冰期结束开始的。人类的祖先最早时候的采集和狩猎跟蚂蚁一样,采一些能吃的植物,打一些猎物来吃。从考古资料上来说,在阿拉伯世界和欧洲世界交互的那一块,打仗打得特别厉害,于是,出现了农耕、畜牧,人类驯养的植物是禾本科的草类。麦子的祖先不是一种植物,它是几种植物杂交出来的,那么,谁在主导?是人类在主导。到自然界找,没有野生的麦子,麦子是人类的农业造出的新物种。动物方面也是一样的,人类农业实际上是从伊甸园走出来,自己做上帝的一个过程,用人类选择的力量,用人类这双看得见的手造出一系列的园艺、农业、畜牧业的品种,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能成为一种物种。

人工选育出来的作物或者生畜的品系也是这个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部分,大家更多会想,只有野生、自然的东西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成分,但实际上不是的,人类造成这些品系也是一种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它们确实很美丽,一片麦田,一片郁金香地,一片草地上撒满了各色的牛羊,一样有色的刺激。不过,更多的时候会挑起人的食欲。

从宏观上来讲,物种也是景观的部分,因为站在月球上看地球,也有人说是水球,主要是蓝颜色,还有30%的陆地。看金星和火星的表面颜色就比较单调,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表面都是化学性质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岩石和尘埃,但是地球表面不一样,从地壳基岩上一层到天空对流层包括中间所有地表都是有生物存在的,尤其随着季节的变化,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温带地区出现大面积的颜色变化,地表植物的生长,生物多年的进化,这么多的物种,地球上这么广分布的范围,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地球的光谱。如果有一个外星人,发展的水平比我们人类高,使用的望远镜够好,光学设备足够强,理论上说,只要能看见地球,就一定能看见地球上生命的颜色,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是地球景观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这就是生物多样性在景观层面上的内涵。

很多生物数量都是特别大的,飞起来,遮天避云,像云一样。这是加拿大的雪雁,迁徙集群可以达到五十万到一百万,进入北极圈繁殖之前,在西海岸的三角洲聚集,从高空看下去都能看到这些鸟在飞翔时形成云一样的景观。还是回到色彩上来,若地球是没有生命的地球,即使地球有水,地球的颜色也是比较单调,黄颜色的土石和岩层,白颜色的云,地球会非常单调。这是黄石公园的温泉,温度特别高,从下面的蓝绿色到边上的黄色、红色呈现了丰富的变化,这就是生命带给地球的冲击,生命从几十亿年前开始,就在装点地球的颜色。地球上第一次出现大面积的红色,实际上和氧气的出现是有关系的,氧气出现以后,把大量的铁离子、铜离子结合起来,形成了氧化物。地球上第一次出现白色的时候,也是和生物大爆发有关系,因为这个时候的地球出现了大量的耗氧浮游动、植物和珊瑚,使地球的二氧化碳和钙形成碳酸钙,这些残骸落到海底,加上地壳运动,就变成白色的石头。这是从长远的历史来说的。 

森林的价值是经济学家能算出来的

闻丞:说一个很俗的事,大家都喜欢评说“美”,问经济学家,美有价值吗?这个东西不好量化,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生态系统也就是生物多样性最复杂的范畴。很多时候,美丽的生态系统也为人类社会提供可以计量的服务。这是很漂亮的花,开在一个树干上,这是石斛,一种附生植物,在云南山地森林,叫雨雾森林,长在两千多米的山尖上,终年云雾缭绕,很多植物不长在土里头,而长在很高的树冠上,全靠云里雾里的水和雨水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要让雨雾森林中长出这么漂亮的兰花,森林大树冠必须形成林荫和非常湿的小环境,才能满足离地20-30米高植物的需求,花开得特别大,花穗有一米多长。对当地的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当地所有农业税的来源。这种森林是长在山顶上,土非常的稀薄,在落叶层以下白颜色的沙子或是石灰岩,这些地方的山在印度板块撞到亚洲板块的过程中隆起来了,原来都是浅海,下面是沙子,树的根把沙子牢牢抓住,因为沙子不会往下流动,水就像被吸收的海绵顶在山头上,在没有雨的季节,它缓缓通过重力的作用释放出来,云南四千万人--滇东南的人完全靠森林灌溉,今年旱灾的时候,森林的价值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我们在地理课本上都学过,这是非常出名的产有色金属地方--锡、铜和铅,这个山体上采矿的历史发掘出来的最新的遗址能追溯到两千年以前,矿石开采肯定要冶炼,人在没有用煤炭的时候,只能用木炭,于是,砍树开矿已经进行了两千年。这是1944年的照片,山是没有树的,本来山上应该有云雾森林,黑黑一小块像很难看的补丁。到了70年以后,同一座山就是这个样子,林子在这儿,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些都是种的树,同时也经过自然的努力。老树林里每年结一些果子,鸟飞到人工林以后,把种子排泄下来,落到有树遮荫的地方,阔叶树就长起来了,七十年以后长出这样一片林子,这是在云南最旱的时候,四月份没有雨水来的时候照的。这是庙的围墙,解放前,城里特别缺水,喝的水是从城南边一条小河沟里流出来的,马桶全部倒到里面,喝水很成问题。原来山上是不出水的,从七、八十年代,林子长大以后,经历了像去年六个月的干旱,泉眼都没有干。云雾森林名不虚传。这么美丽的林子,不仅是生物多样性在景观层面上的,还为当地45万人口的城市提供了这样一项服务,这个价值大不大?也就是说,我们一天喝一升水,如果折算成矿泉水一块钱一瓶,一升至少得两块钱,这么一折算,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看得见的美丽,实际上还有算得出来的价值。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价值,才有理由呼吁政府和经济学家,呼吁我们的主流社会,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从宏观、微观,最后又落实到人的身上。人自从出现以来,对生物圈的影响在最近三万年在加剧增长,说几个负面的,比如美洲大草原,大家有没有在《与狼共舞》的电影当中看到过?白人到美洲大草原之前有六千万头野牛在那儿,在一万五千年之前,美洲大草原上不仅有野牛,还有大象、犀牛、野马等各种各样的羚羊,就和非洲大草原基本上从动物的科属水平是一样的,一百公斤以上的动物,在一万五千年到一万一千年的短短四千年间全部绝种,离我们现在的历史非常近,在阿拉斯加冻土带每年冲出很多的骨头,还能闻见臭味,甚至于从那些冻土带的骨头里头还可以提出来DNA,可见离人类历史多么近。动物灭绝的时候也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当时,亚洲和北美洲是炎热的,最早一批北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就在那个时候进入美洲,美洲大型动物灭绝的浪潮从北向南随着人的脚步扩大。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澳大利亚。从化石来看,澳洲45公斤以上的动物,在一万年左右的时候,80%都绝种了,北美洲达到了90%,澳洲是80%,欧洲、亚洲实际上也有一些,受影响最轻的是非洲,所以也有一个旁证,我们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因为非洲动物和人打交道的历史长,知道怎么样和人的狩猎行为做斗争。可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层面上被人类在大陆的水平上几乎彻底改变了。

从农业开始出现,人类就在影响气候

闻丞:说到气候,人类从什么时候影响气候的?人类影响气候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两千年?一万年?人类影响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重要的背景从农业开始就可以计量了。人类农业需要大量的土地,而且是经过平整的土地,如果有森林,便把森林烧掉,如果是沼泽,需要把沼泽地排干,在燃烧森林和排干沼泽过程当中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人类养这么多的食草动物,在天然情况下,在内蒙古的草原上还没有人的时候,那个地方的动物密度肯定没有现在大,人类养大量的食草动物,大多数还是反刍动物,肚子里头有很多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帮它分解植物纤维素,有一个副产品是甲烷,牛放屁影响了我们的气候,这个说法比较夸张,但大量的食草动物排出来的甲烷,应该是有影响的,因为量实在太大了。那时,畜牧业在欧亚大陆扩展就开始了,最后到了工业文明,最近一百五十年,人类开始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改变是加大、加速。我们现在讲科普可以这么说,如果讲科学,估计惹不少口水,因为气候变化大会的时候,大家吵得很热闹,一开始科学家被推到风口浪尖,气候变化的资料实际上没有经过权威认证,都是有选择性的,科学家被推到风口浪尖,有人认为人类影响气候变化微乎其微。最近又出来科学家反戈一击,在科学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认为气候变化的确有人类影响的因素,是有科学界严谨的数据支持的。科学界一直有很多争议,大片的森林变成了农田,由于过度放牧,大片的草地退化成沙地,原来长着云雾森林的山地变成了梯田,都是人类有农业以来,在上万年、几千年的时间里,对生物多样性景观层面和物种层面上的影响。

这是刚才我去的那个地方,自打工业文明出现以来,人类对地球景观改变最剧烈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城市化。没有城市化,我们今天也不可能坐在这儿讲这些东西,但是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现在来看是最为消极的。我们做过一些调查,城市有建筑物地方的温度和绿地的温度,和城市近郊、远郊的温度存在剧烈的梯度,消耗大的动物是很难适应这种环境,乌鸦、麻雀少量能适应。以前北京东边和北京西北边到处都有池塘,海淀、顺义的苇沟,东边的通州,北运河沿岸都有大量的湿地,最美丽的鸭子就是鸳鸯,都有这么美丽的东西,到处有荷花,到处有垂柳,现在取代这样景观是高楼、马路,是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人流,是非常单一的物种,所以说城市化在地球的表面造出一个又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白区,在这种背景下面,城市里的绿地显得尤为珍贵,北大、清华、圆明园、奥体公园、天坛、故宫、北海、中南海属于城市里头难能可贵的绿地,在这些绿地保有生物多样性的冰山一角,在这种环境里,我们在座的各位最容易欣赏到生物多样性,最容易体验到生物多样性物种景观层面上美丽的地方,希望大家从屋子出去之后,走进生物多样性,真正体验它的美丽,送一个很形而上的话,来自佛教的六字箴言--唵嘛呢叭咪哞,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看,那是一朵美丽的莲花”。生物多样性这种美,激发古人心里的冲动,远远超过了性冲动,饥饿见到美食的冲动或者愤怒的冲动,这种美丽引起的冲动,才是真正区别于那些动物(也不能说动物不会审美),我们人之所以成为人,人之所以有思想有形而上的东西,实际上是因为人有这种特殊的冲动,希望大家能够在生物多样性之年,怀着这样一颗慈悲的,也是为美而冲动的心去看待生物多样性的美丽,一起思考怎样在现代城市化的地球上,让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现代的文明和谐的走下去。谢谢!下面是交流时间。请北师大刘教授做一点总结和点评。

纠正席慕容对芨芨草的误解

刘全儒:很高兴听了北大博士给我们大家对生物多样性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认识。今天是5月20号,再过两天就是生物多样性日,我们举办这个活动就特别好。本来我这两天挺忙的,正在北京筹办着北京科博会,主题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我收到邀请后,也非常高兴,愿意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首先,我对松鼠还是挺感兴趣的,因为我是搞植物学的,在野外调查的时候,你会慢慢从植物之中发现一些植物之美。我第一次听到松鼠的时候,与我见到的故事相关。有一次,我在百花山做一个考察,发现岩缝里长有野生的核桃,城里又叫胡桃,我国的胡桃是张骞从新疆甚至阿富汗那一带带过来的。但是悬崖缝为什么能够长出来核桃树呢?这是谁干的呢?老乡说,是松鼠。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松鼠就大量采集树上的果实,北京野核桃又特别多,它抱着大量的野核桃,跑到岩石那儿用土把核桃埋起来,为冬天作储备,但是它记性不好,埋得多,忘记的也多,很多野核桃的苗子就长出来了。第二年,我去小龙湾实习,看到小龙湾在卖松鼠肉,听我说了这个故事后,负责人就不好意思在我们面前卖松鼠肉了。因为他们本来应该保护植物的,结果他们把种树能手吃掉了,说明我们科学普及还太少。

关于植物之美,生物多样性之美,我们可以从整体欣赏。我们可以观察树叶,可以观察每一朵花。我国古人对植物也充满了美的欣赏,就以荷花来说,大家知道《爱莲说》吧,形容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又如,古代对桃花的描写也美不胜收,形容“人面桃花相映红”,都是对植物美的欣赏。把人的美和桃花的美联系在一起,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对植物美的欣赏早已存在。

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里面已经记载了一百多种植物,而且第一句就是植物,说明对植物的欣赏可能比对人的欣赏更早一点。对于植物的美,有的要从品格上欣赏,比如北京栽的松是油松,但是还有一种松叫白皮松,要仔细欣赏它的树干,非常之美。它有三根叶子,随着年龄变大,它变成了灰白色甚至白色,假如到了景山公园,看到直径七、八十厘米或一米粗的树,呈白色时,便是它了。“白皮松”的名字也是从树干的美得来。

我们很多的作家,对植物也是非常欣赏。记得有一天,我正在家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这个人告诉我,她叫席慕容。她说她要写一种在荒漠里生长的植物,叫芨芨草。一般的人都认为芨芨草是非常耐寒的,很适应干旱环境生活,他就问我,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告诉他,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芨芨草在有水的条件下比没水的条件下长得更好,在荒漠里,它是我们寻找水源的指示性植物。后来,她很快写了一篇关于芨芨草的稿子。在美国的师母看到这张报纸,亲自把报纸寄来给我,我才知道她原来是一位大作家。

芨芨草早在我国古代也对它有很深刻的描写,边塞诗人岑参曾写到“北风卷地白草折”,形容风非常强劲,把植物给折断了,“白草”指的就是芨芨草。白草虽然硬,风更强,反映了军旅生活非常艰苦。

我通过这么一些事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存在着很多美的东西,值得我们欣赏。但是,我们要想欣赏生物,欣赏植物,我们还要对它有一些识别和基本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够做更好的欣赏。

我想通过我们这个活动,一方面获得我们对生活的情绪,了解大自然中所具有的无限丰富的美学知识,同时让我们更多的人关心生物多样性,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者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倡导者,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谢谢大家!

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想说的,我们都可以交流。

提问互动:

读者在凤凰网读书会现场(图片来源:科学松鼠会)

熊猫的稀有完全应由人类负责

读者:现在有很多通过人类手段改变生物基因的,比如快餐店的鸡翅和鸡腿,打了激素,身上有很多的翅膀,像人工添加的东西,或者有转基因的成分存在,会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人类食用这些食物之后,人体免疫降低,对我们自己有哪些影响?

刘全儒:事实上,这些争论一直在生物学家、伦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之间争论。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这种现象肯定会对生物多样性甚至对我们人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是,产生多大的影响,在什么时候产生影响,没有研究的定论,我们就不好做结论。我们只能做到自己不吃。

读者:人类现在由于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摆脱了进化论的影响,以人类的数量规模来看,有些有违自然规律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全儒:你考虑的问题是对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一直在争论人类是否要计划生育。作为一个物种,如果到了一定的统治地位,会对其它的物种造成一种威胁,其它的物种因为人类的物种导致灭绝或者消失的时候,那么,离人类的灭绝也就不远了。

读者:现在人类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当成一个事业和产业来做。我最近听到一个声音是说很多专家认为大熊猫在所谓优胜劣汰选择中它是应该被淘汰的物种,而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保护。刘老师怎么样看待的?

刘全儒:你说的现象是存在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物种在不断的产生,不断的形成、发展,也在不断的灭绝,这是正常的。但是由于人类的产生,使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我们知道,自然的突变率是十的负六次方,物种进化的速率和灭绝的速率也应该和这个速率保持相对同步,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特别是由于人类工业化以来大规模机械化的活动,导致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所以我们人类必须要保护这些生物,让它尽可能灭绝得慢一些、晚一点,为人类留下一点点财富。

闻丞:针对到大熊猫的问题,我来代表吕老师说几句,因为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发展中心的前身就叫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与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创始人是潘教授。潘老师和吕老师在野外研究大熊猫八年,得出一个影响到世界科学界的结论--大熊猫不是走到进化死胡同的动物,而是熊科高度特化,对东亚环境特别适应的物种,适应在于吃竹子上。正常情况下,熊猫吃的东西,在东亚到处都应该有,吃了到处都能有的东西,到后来为什么变得不适应了呢?因为冰期结束了。在冰期的时候,华南大陆都是大熊猫生活的环境。冰期结束以后,低海拔地区变热了,长热带、亚热带的森林,只要等到下一个冰期再来,又可以遍布华南。因为人类的出现,山地、农业的出现,把大量属于熊猫的栖息地变成了农田,原来依赖的竹林和森林不在了,而大熊猫吃竹子能量很低,需要不断地吃,每种竹子大概几年开一次花,开花以后全部死掉,很多年以后长起来,熊猫怎么样适应这种变化呢?适应的策略是吃很多种竹子,不同的海拔有不同的竹子,这些竹子在不同的年份开花,熊猫只要吃不同的竹子,避免某一种竹子开花造成食物缺乏。而人类对低海拔的开垦导致很多低海拔的竹子变得很少,不足以支撑熊猫的食用,就出现了饥荒。熊猫对环境的不适应,完全是人类对熊猫栖息地改变引起的。它们本身的繁殖率不低,比如和美国的熊做对比,又和中国的黑熊做对比,熊猫的繁殖率和美国的黑熊一样,比中国的黑熊略低,却生出来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因为竹子蛋白很少,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给母熊猫养成一个大的胎儿。熊猫的确是早产,母熊猫进化出一套45天不吃不喝,生完小熊猫之后,又加上24小时护理,便把早产的缺陷弥补了。保护熊猫更重要是保护它的栖息地。

刘全儒:事实上,我们现在对某些动物的保护其实有的时候也很为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读者:把濒临灭绝的物种放到种子银行,国外做十多年了。这样的做法能否把灭绝的物种保护起来?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有几万种种子,从国内西南的种子银行运过来的,英国检验是很麻烦的,他们把西南的种子和英国千年种子银行互换种子和交流。我好奇的是,为什么种子银行之间要做一个交流?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刘全儒:种子银行是人类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的美好愿望。另外,种子银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是为了保证在不同条件下,能够保存得更多。假如这个银行出现了问题,另外一个银行还有备用的种子。但是,我在想,我们只是保存了几棵植物,想在若干年之后再造出来,太困难了。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要真正实现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距离最近的大灭绝就是今天

读者:最近一次大灭绝就是恐龙灭绝,有很多的说法,小行星撞地球或者火山爆发、洪水等气候因素使当时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灭绝了,是不是也极大的破坏植物链了呢?

闻丞:这个问题问得很大。首先纠正一下,咱们距离最近的大灭绝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咱们现在的物种大灭绝的规模已经快赶上恐龙大灭绝了,先科普一下。

恐龙灭绝定论就是被小行星撞了,大部分古生物学家都接受这个解释。导致大部分大型物种在很短时间灭绝就是这个事件。当时地球上很多地方都长树,小行星撞上去以后,冲击波出来,当时就把北美洲的森林烧光了,冲击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最后在球体的对面印度大陆汇集在一起,产生大地震、火山爆发,又把这边的森林烧了,陆地植在短期内全部被烧掉,大型物种基本上在那个时候灭绝,剩下都是小型的。小型物种逃过那一场以后,继续进化咱们现在见到的这些东西。当时,大量的碎屑和烟尘抛到天上,类似的事情最近一次发生在1991年的印尼火山爆发,火山弥散到全球,导致1991年到1992年的冬天比正常年份全球偏冷一度。小行星撞到上面,估计黑暗时间持续了三个月,导致了海洋的浮游植物系统崩溃了,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同时瞬间在短时间内崩溃,导致很多大型物种的灭绝。有些地方是世外桃源,比如一个离火源很远的岛,在岛屿上留了一些绿洲,最后成了向外扩散的基础,可这样的事件在化学里不能反应,能反应的就是大灭绝,短期瞬间全球生态系统的衰竭。

读者:像云南生态很急需要保持的地方,什么时候能有所改善?

刘全儒:这是相关负责官员的问题,这个我就不说了。

我常对我的学生这样讲,假如你今后当了官员,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在学校,我们的绿园师傅砍一棵树,死掉了。因为前三个月从其它地方刚把一棵树挖到我们园子的坑里,挪死了。古代劳动人民都知道“人挪活,树挪死”,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吗?就是为了好看,快点长。有的时候这些事情很难做的。

读者:生态系统合作占主导,还是竞争占主导?植物有自己的血液系统吗?从人的角度来说,需要多样性,从大自然角度来说,需要多样性吗?垄断破坏了多样性,植物、动物为什么要繁衍后代?

刘全儒:最害怕的问题就是谈哲学问题,这么多的问题还是抓住重点。

如果说破坏生物多样性,目的就是为了灭绝人类吗?为什么生物多样性保留得越丰富,对人类越有好处呢?我们知道,生物和周围的环境会建立起来一种有效的系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的区域很可能表现出来竞争更强烈,在有些物种之间有可能是和平共处的,所以,在整个生物界里面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不是能够简单拿一个竞争或者一个和谐就能够概括了。我们对生命的了解或者对于生物甚至生态系统的了解还非常之少,我们的研究还很有限。但是,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物种就会建立起越来越复杂的关系,比如说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稍微的破坏,会受到自我修复,如果破坏严重,超过它的修复值,生态系统就不能够自我修复和恢复,如果是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目的不是说要毁灭我们人类。它自己保不住,还管我们人类干什么?我们人类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分子罢了,我们主要是为了我们生存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会分类回收就是环保

读者:我问一个不是那么学术的问题,我们普通人怎么样才能做到对多样性的保护?

还有和活动的主题有关,今天是科普好书七日谈,请两位嘉宾介绍一下有那些关于多样性的好书?

闻丞:说实话,我觉得很多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书,读了以后,反而没怎么看到生物多样性。说到书,只要你有兴趣,最基础的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普及读物应该是分类学方面的东西,可以从植物开始,也可以从昆虫开始。北京有观鸟会,植物爱好者的论坛,昆虫爱好者的论坛,若从摄影、分类学方面的书籍入手的话,对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显而易见的层面感性的认识会更丰富,比直接拿来看生物多样性有血有肉得多,最重要的是,你有机会遇到刘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带你到野外认植物,这种是比一切书都强的。

刘全儒:刚开始没听明白你的问题,关于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我觉得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少用一次性木筷,减少森林的破坏,我们尽量做到废纸的回收,同样能够做到对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主动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也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另外对于动物来讲,还可以不食野生动物的肉,不穿野生动物制的衣服,不购买野生生物做的制品,这些都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我们只能从这些方面来做。至于说要介绍书的话,我带了北京大学汪劲武教授最近写的一本书《做植物的识别》,我有幸给汪老师这本书审稿。这本书非常适合初学者,这本书分了这么几个章节:认识植物好处多;认识植物的诀窍;常见植物科的鉴别;树种鉴别趣味多;到野外认植物;世界的珍惜植物。

读者: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区别?

闻丞:大象的耳朵和大象的关系,物种多样性是盲人摸象摸到那一块,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微观的基因、分子到宏观一点的物种,再高的是景观。

今天“凤凰网读书会”就到这,祝大家平安回家,今天晚上有一个美梦,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松鼠会的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