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侨胞几次题词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1 01:31:17
毛泽东一生有数次专门为侨胞题词,体现了他对国外华侨华人和国内归侨侨眷的关爱,以及对侨务工作的重视。

1938年3月,毛泽东在革命圣地延安曾勾海外侨胞题词,内容如下: 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这则题词在国内外流传开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励侨界各阶层人士在统一战线旗帜下,紧密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抗击敌寇。
1938年2月,延安军民迎来了一支来自东南亚的华侨记者队伍——“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简称“记者团”)。它是由新加坡“中华民族解放同盟”组织、派遣回国的,其成员包括新加坡、马来亚、泰国、缅甸等国家进步的华文报馆的记者,其任务是采访、报道祖国的抗战实况,慰问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声援和支持祖国抗战。
“记者团”的领队叫辜俊英,原籍福建省永春县。他在国内很早就投身革命运动,1930年曾任中共永春县委军事委员。后因遭反动派迫害,于1931年南渡马来亚,加人马来亚共产党。并很快成为受高层领导信任的斗争骨干。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马共中央指派辜俊英率“记者团”奔赴延安,一方面采访,一方面向中共领袖毛泽东主席表达马共中央意愿,希望中共在马共与国际来往方面给予协助。 历经艰难曲折,“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于1938年2月10日抵达延安。辜俊英一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和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毛泽东曾两次单独接见肩负特殊使命的辜俊英,听取辜俊英关于马来亚革命形势和马来亚共产党中央请求的报告。毛泽东对华侨抗日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并欣然命笔,写下了上述的题词。我们注意到:毛泽东在这则题词中,使用了“华侨同志”这个词,蕴含着共同信仰、共同理想的深刻含意。
毛泽东在接见辜俊英时,还为在南洋有影响的《南国日报》题词,内容如下:
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南国日报
毛泽东 廿七年三月十八日
这两件题词发表后,广大侨胞深受鼓舞,迅速掀起更大规模的抗日救亡热潮,许多华侨青年回国参战,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篇章。1938年9月,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之前,马来亚的爱国华侨率先行动,组织一支机工回国服务团参加抗战,人员、车辆全部安抵延安,揭开了大批“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序幕。
辜俊英后来定居国内。他一直珍藏这两件毛泽东题词的原件,于1977年捐献给中共中央办公厅。

1945年10月6日,在经历了磨难之后,陈嘉庚先生安全回到新加坡,国内外民众欢呼雀跃。南洋500个社团联合举行大会热烈欢迎。10月8日,重庆十大团体在重庆大学召开“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各界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归国华侨、国共两党高层要员等共500余人。《新华日报》发表文章《为中国志庆——庆祝陈嘉庚安全》。在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毛泽东主席,专门送了亲笔书写的条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及王若飞也送了祝辞:“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最大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庆安全健在,再为民请命。”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陈嘉庚先生的为人和功绩,成为对陈嘉庚先生最中肯最权威的历史性评价。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诞生于福建厦门集美一个华侨世家,在国难深重的环境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他在侨居地最早引进橡胶,并大面积种植,成为新加坡、马来亚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他首创橡胶制品并大规模生产,打人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市场;在推动侨居国经济繁荣的同时,还为祖国民族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个人也跻身于华人富豪之列。陈嘉庚不仅是个企业家,而且是个爱国者。辛亥革命前,他认识了孙中山,并认识了他领导的革命事业,于1910年毅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福建光复,他被推举为福建保安会会长。他立即筹款20多万叻币支援福建建设,又筹款5万元叻币支援孙中山。
陈嘉庚热心公益事业,不居功,不图名。倾家办学是他终生的义举善行。他投巨资在家乡集美兴办各种类型学校,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集美学村”。于1923年被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他于1921年独资创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用共300万元,独立维持厦大达16年!在遭遇世界经济危机打击时,仍不改“精卫填海”之志,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毅然卖掉自己三座大厦,继续作为支撑厦大的办学经费,直到1937年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在新加坡,他也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如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师范、新加坡水产航海学校、南洋华侨中学等等。后者是南洋第一所华侨中学,至今长盛不衰。这些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遍布全球。
陈嘉庚对于抗日救国一贯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早在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时,就鼓吹抵制日货,在华侨中产生很大影响。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从此确立华侨领袖地位,领导海外华侨千方百计支援祖国军民抗击日本浸略者。筹集巨款援助祖国,是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的卓越贡献之一。以1939年为例,抗战经费为18亿元国币。而当年华侨汇回祖国的侨汇达11亿元,其中拿出来捐助抗日的约占百分之十,即1亿多元;陈嘉庚领导“南侨总会”发动侨胞的抗战义捐达5亿元国币。此两项约占全年抗战经费的三分之一。派遣南侨机工团回国服务,是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的另一卓越贡献。自1939年开始,“南侨总会”共组织3200多名南侨机工,分九批回国支援抗战,成为战时军事运输的重要力量,其中1000多名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等地。通过各种方式大造舆论,坚持抗战,痛击敌顽,是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的又一卓越贡献。当妥协气氛弥漫重庆、抗日统一战线面临分裂危险的关键时刻,陈嘉庚以参政员身份,向国民参政会提出一份震动中外的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获得大会通过。邹韬奋推崇说:“这寥寥十一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汪精卫逃往香港后,发表“艳电”赞成日本近卫文磨政府的“近卫声明”。陈嘉庚对汪精卫的卖国行径怒不可遏,立即致电蒋介石,强烈要求“宣布其罪,通缉归案,以正国法,而定人心”。他胸怀正义,疾恶如仇,敢言敢骂,敢怒敢斗,其民族气节惊天动地,令人敬佩!尊重事实,明辨是非,褒扬延安,称颂中共,是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最具影响力的举动。1940年3月,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在考察了重庆之后,他不顾国民党的“捧”“拉”“压”,毅然应毛泽东主席之邀访问延安。通过八天的实地考察,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几次交谈,同在延安的归国华侨和厦大、集美两校友的广泛接触,所见所闻令陈嘉庚先生深感震撼和振奋,在重庆等地慰劳时所产生的忧郁悲观情绪一扫而光。通过对比,更透彻地认识到国民党当局的自私、贪婪、虚伪、腐败,和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清正廉洁。返回侨居地后,陈嘉庚如实向侨胞和亲朋好友报告回国情况,断定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在后来撰写的回忆录中,他谈及延安观感,真诚地称颂中共:“……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
马来亚、新加坡沦陷后,为避日寇围捕,陈嘉庚于1942年2月2日,在爱国侨胞的陪同下乘船悄然离开新加坡,避难于印度尼西亚玛琅等地。他化名李文雪,怀揣氰化钾药物,继续同敌寇周旋,并随时准备以身殉国。几次历险,随行人员对他的安全极为忧虑,如坐针毡。陈嘉庚却泰然自若,反过来安慰他们说:“你们绝不可如此。人生自古谁无死!万一不幸被捕,敌人必强我作傀儡,代他说好话,我决不从!那时一死以谢国家,有什么不得了!像我这么大把年纪,死也不算夭寿,你们千万不要为我着急。”在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中,陈嘉庚还在敌人眼皮底下,凭记忆撰写30万字的自传《南侨回忆录》,对前半生奋斗生涯进行真实的忆述,为华侨史留下至为珍贵的传世之作。在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避难生活之后,人们爱戴的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45年10月6日安全返回新加坡,重新生活在侨胞之中。这不仅是中国的大喜事,也是世界的大喜事,因此才有了前面所提及的热烈的欢庆活动。
毛泽东的题词既高度评价了陈嘉庚,也反映了广大民众(特别是侨胞)的心声,实际上是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楷模,永永远远激励人们为祖国为民族的光明前途拼搏奋斗。

1949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为新加坡华侨报纸《南侨日报》创办三周年题词:“为侨民利益服务”。周恩来总理也题词:“为宣扬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而奋斗,为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而奋斗”。
《南侨日报》是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和华侨的民主派爱国者,于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前夜,在新加坡创办的一份进步报纸。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单方面撕毁政协决议,在美国支持下开始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海外华文报纸大多被国民党所控制,大肆散布拥蒋言论,诋毁谩骂共产党,强奸民意,闹得华侨社会乌烟瘴气,许多侨胞深受蒙蔽,不知所以。华侨领袖陈嘉庚和侨界中的民主派、爱国者义愤填膺,决定自己办一份大报,来唤醒侨胞,团结侨胞。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凭借陈嘉庚先生的崇高威望和影响力,很快解决了募集股份、成立编辑班子、选择社址、配备先进印刷机器等几个难题。创刊号特刊出了陈嘉庚先生的《告读者》,开宗明义地阐明办报的宗旨:“我海外华侨本爱国真诚,求和平建设,兹故与各帮侨领,创立《南侨日报》,其目的在团结华侨,促进祖国之和平民主,俾内战早日停止,政治早日修明,国民幸福早日实现,以达到孙国父建国之主旨。”
《南侨日报》的董事主席为陈嘉庚,社长为胡愈之,总理张楚琨,督印为李铁民。共八大版,开辟了“中外电讯”“本坡要闻”“祖国要闻”“马来亚新闻”“南洋要闻”“经济商情”“读者园地”等。报纸旗帜鲜明、客观真实地介绍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报道解放军的胜利和国民党军的溃败,反映民主运动的发展和挫折,抨击美帝国主义的干预。在1947年12月24日的社论《论冬季战局》中公开宣称:“蒋政府崩溃的日子,不会很远的了。”报纸公开支持马来亚华人的民主斗争,赞扬马来亚人民用休业罢工来反对英国御定的“马来亚宪法法案”。报纸还发表文章审慎地警告英国切勿干预中国内政:“今天美国成为中国独裁贪污政府的唯一保镖者,因此就不免成为中国人民之敌。反之,对中国国内问题采取善意中立态度的英国,才不失为真正的中国人民之友。”陈嘉庚先生在该报发表了许多专论和讲演词,如《论美国救蒋必败》《蒋介石的“最大错误”》《中国内战何日告终》等等。
因为坚持正义,敢于为人民说话,为争取侨胞的正当权益不遗余力,《南侨日报》受到广大侨胞的热烈欢迎和高度信任,获得“侨胞挚友”“民主堡垒”的赞誉。从而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关注和褒扬。在纪念该报创办三周年之际,毛泽东和周恩来才会有上述的题词。
国民党反动派和英国殖民当局对《南侨日报》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特别是从1948年6月20日在马来亚和新加坡宣布实施“紧急条例”以后,英国殖民当局的警探几乎无日不到报社刺探、监视和捣乱,报社经理部、广告部和印刷厂不断有员工被捕。《南侨日报》在遭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在1948年6月24日发表社论《论拘捕嫌疑分子》,公开抨击“紧急条例”这个法西斯法令:“如果滥用紧急权力法令,滥捕无辜人士,久不询问释放,形成一种风气,那就难免腐蚀政治机构。记得在马来亚沦陷时期,日本宪警因为有任意逮捕人民的权力,法律束之高阁,法庭则门可罗雀,致使敲诈诬陷之风盛极一时,弄得天怒人怨,这是英国当局所应鉴戒的。”这是全新马报界对“紧急条例”的唯一反应。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南侨日报》不理睬英国是所谓“联合国军”的成员国,谴责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要求侵略者从朝鲜滚出去。
英国殖民当局恼羞成怒,终于对《南侨日报》举起了屠刀。1950年9月20日晚上,当局查封了《南侨日报》和《南侨晚报》,逮捕了第三任经理洪丝丝、记者兼英文秘书彭友真、广告部主任吴西玲。在囚禁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被驱逐出境。
《南侨日报》是国共谈判破裂、内战开始时期海外华侨社会出现的一面民主旗帜,为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和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呐喊疾呼,最后终于被英国殖民当局所扼杀。虽然它仅仅存在了三年又十个月,但它在历史上所发出的光辉却永难泯灭。
毛泽东为《南侨日报》三周年纪念题词以外,还有一幅“书告侨胞”,内容如下:
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
岁月悠悠,毛泽东为侨胞的题词已成史迹,但他的题词所体现的深邃思想和深刻哲理,却永远是海外侨胞奋斗的明灯,是广大侨务工作者工作的指南。(2006年第05期)
作者:林卫国 点击次数:757
出处:《党史文汇》 上传日期:200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