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是基礎醫是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4:57:18
上海中医药大学潘朝曦教授对长期以来在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缺失以及轻视传统文化的种种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对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以及人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是基础医是楼
本报记者 周颖

潘朝曦(左)与著名中医儿科专家 张奇文一起研究中医经典。 周 颖摄
看现状——
淡忘文化  令人担忧
“中医是中华文化之瑰宝。真正能识此宝者太少太少,而鄙视国学、崇洋媚外者太多太多。中医丧失自我,失去自信,这与中国文化缺失有关。”
据潘朝曦回忆,几十年前,他跟随导师张伯臾老先生出诊查房,开中药汤剂,治一个,好一个,其中不乏恶症、急症、重症。而如今,中医医院的病房里用起了抗生素等西药,用中医治疗的病种范围已大规模缩小。不仅急症诊治看不到纯中医的身影,病房闻不到中药汤剂的味道,连中医的考核居然也以西医标准为主。在一次中医专业职称评审中,因为增添了中医古籍考试,使得各大中医院的科主任们纷纷落马。为什么会这样呢?
“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医;不学中华传统文化就学不到真正的中医。”潘朝曦的观点鲜明突出。
中国有句话叫作“文以载道”。中医这个“道”载于何处?就是载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潘朝曦分析说,构成中国文化的三大块知识体系——儒、道、释,都和中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家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与论述;佛家关于人心性的认识和论述;道家及天文诸家有关人与自然关系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论述,都对中医理论构架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核心性的奠基作用。因而中医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名词术语,乃至与医学有关的方方面面无不涵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然而,中华文化传承现状如何呢?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人心中已被淡忘了。君不见:泱泱中华大国的学子在中文比赛中竟然输给了新加坡人;现代中医院校的学子们外语及数理化基础还有一些,但头脑中对中华文化是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中华文化常识和名词术语都不知道,这让他们如何去学习构建在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医?谁都知道让一个没有外语基础的人直接去学习外国科技是很荒唐的,但我们中医接班人的培养模式却正与此相似,其结果当然是 “后继无人”、“后继乏才”、“疗效滑坡”。
溯根源——
践踏文化  令人痛心
“中医没有了“中”味,好比花草树木折断了根茎。”
究其根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潘朝曦认为: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旧中国政治的腐败,外强的入侵,使历史上曾雄踞于世界东方的大国跌入到灾难的深渊。面对丧权辱国的现状,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进行探索和思考,同时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审视。但其中部分偏激者竟提出了全面抛弃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一切事物皆应西化的极端言辞,就此拉开了一场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加分辨、大张挞伐的运动。先由批判中国的诗歌开始,继之对中国文学、汉字、京剧、国画、音乐、建筑、中医等所有领域,都以中西比照的方式进行全面批判、践踏与抛弃。一句话,他们将中华文化与封建腐朽、愚昧迷信画上等号。
这场劫难虽然过去了,但其恶劣影响却一直存在。中医作为中华大文化的子文化,自然不能幸免。直至今天,人们依然对中医看法不一,责难和谩骂不断就是这一后果的体现。加上中医队伍中有些人不仅未认清全盘西化、学术异化的巨大危害,仍热衷于学习西医,改造中医,以中医是否符合西医理论为判定是否科学的标准和取舍的标尺。这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
其实,中医药的独特作用不容置疑。多年来,虽然中医备受多重阻挠和责难,但仍能在抗击多种传染病及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屡建奇功。如中医药在20世纪50年代阻断乙脑流行、70年代在天津攻克急腹症、全国研究针刺麻醉取得成果;21世纪之初中医药又介入SARS,均得到世界的认可与青睐。
潘朝曦强调,就医学而言,中、西医认识人体的途径和方法不同,是因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不根本扭转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偏见,为其正名;不撤除人为的文化隔膜,重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传承、振兴中医药只能是徒劳而已!
抓基础——
弘扬文化  正本清源
中医说“治病必求其本”,本在哪?“传承中华文化以培中医之本。”潘朝曦一语中的。
“文是基础医是楼”,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凡建国前后的名老中医,无不精通中华传统文化,如秦伯未、章次公、黄竹斋、施今墨、程门雪、李斯炽等。他们有深厚的文、史、哲等中国传统文化学养,有的还精通琴棋书画,以致“上穷天纪,下极地理,中知人事”。
疗效是一种医学能否生存延续的关键。中医传承几千年,医籍浩如烟海,被中医治疗的人群当以万亿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中医还要加以改造重建?过去的名老中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中医辨证思维体系,因地制宜处理各种病情,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取信于民。
然而,以中华传统哲学和“天人相应”为依托的中医药学,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了。现代的所谓中医已不是原来概念上的中医,治病用药也非传统中医的思辨方法和处方,这种被异化了的中医临床多疗效不佳。用西医科目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中医学子,怎么能治好病呢?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使中医医、教、研等问题积重难返,已到非彻底改革的时候了。
潘朝曦认为,在不少中医人的观念中,没能认清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子文化密不可分的源流关系,没能认清中医学术体系的本质和特点,没能认清不懂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学到中医真谛的利害关系。因此,当务之急就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强化中医根基。同时把准中医学术方向,扭转异化;改革中医教育,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这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治本之道。
链接
潘朝曦,江苏连云港市人,出身于中医世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师从当代中医泰斗张伯臾教授,以擅治各种疑难病症而蜚声海内外。他博文精医,涉社会、人文、军事、古代天文以及诗文书画。除著有医学专著10余部外,还参与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下一篇 4  放大缩小默认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53 邮发代号:1-140(国内)D-1138(国外)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甲四号 邮编:100192 电话:64854537
传真:64854537 mail:cntcm@263.net.cn 广告热线:64855366Copyright 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All Rights Res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