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倒掉启示了什么(每周一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4:12

名人的倒掉启示了什么(每周一评)

詹勇《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10日   06 版) 

  《水浒传》开篇词曰: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方今之世,似可改成:见造名无数,求名无数,更有那毁名无数。

  随手拈一例,就说这“名医”现象。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初,从胡神医到刘太医,从“排毒教父”到“中医食疗第一人”,各路“名医”、“大师”前仆后继。火的时候,如日中天,信徒甚众;败的时候,摧枯拉朽,一塌糊涂。折腾得多了,人们似乎有些回过味来,一面慨叹,起起落落,成也媒体,败也媒体,一面忧心,下一个“神医”何时又将重现江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那是传统社会的人事代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风驰电掣,不仅周期大大缩短,更厉害的是,借助现代传媒力量,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大舞台,谁都有机会成名“五分钟”,甚至一不留神就火了。加之各种网络推手、经纪策划纷纷上阵,各类“名人”源源不断地从“造名”流水线上跳将出来,走向社会。

  传媒造名,锻造出一把把“双刃剑”:对社会来说,名人身上闪现的“好”、藏着的“小”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或造福万方,或流毒千里;对名人来说,坐着火箭飞起来,没准就跟着流星栽下去。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名人的倒掉,虽各有各的悲哀,但概言之,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名不符实,弄虚作假;二是作奸犯科,触了国法。或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会这样?说穿了都是利益使然。名连着利,利撑着名,对利的追逐走向极致,名的牌坊也就岌岌可危了。

  马克思说过,有100%的利润,有人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名利场里,名人也好,造名人的也罢,总有人走不出利益围城。你只盯版权费,我只看收视率,他只管广告额,当商业利益主宰一切,只要能吸引眼球,撬动腰包,那就顾不得名实相符,也管不了义利之辨,用尽忽悠本事,极尽炒作能事,甚至干下违法坏事,披着盛名、美名、权威之名等大肆牟利。结果,双刃剑走了偏锋,只为利益链条开路,难免刺伤社会大众,最终也将伤及自身。

  古人云: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反思一些名人之败,更觉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成名者还是造名者,名之所以立,离不开这么两条:有真货,走正道。而对广大受众而言,要少受虚名、假名、坏名之害,也有两条:有理性,有鉴别。“截牛之角而呼为豕,则虽庸必骇;染鹭之毛而指为鸦,则虽愚必疑”,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对种种违背起码常识的戏说、怪论、神话等,更宜循名责实,作出自己的判断。

  当然,盛名之下,执法者的智慧与责任也不可缺席。史载,唐敬宗宝历年间,有人煽惑说亳州出“圣水”,包治百病,人们争相捐钱取水,耗资千万。浙西观察使李德裕闻知,一面联系亳州方面填塞“圣水”泉眼,一面在闹市现场演示,揭穿“圣水”的真面目,“自此人心稍定,妖者寻而败露”。

  扫帚不到,灰尘不去,对那些被名利汤灌得大醉的吸金大师及其制造者们,不能指望他们幡然悔悟,需要管理者及时用科学、法治等醍醐猛灌其顶,时刻为社会守护一片清净的天空。

  名人辈出的时代,做名人的,造名人的,捧名人的,管名人的,都应有一点良知,担一份责任,长一双慧眼,守一些底线,方能去伪存真,去虚求实,去恶向善。如此,当造名机器隆隆启动的时候,我们自可气定神闲,怡然“听取新声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