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患病前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31:01
1989年,董浩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从此,他就一直在青少年部为孩子们主持节目。从一开始主持的《天地之间》节目,到《挂历先生》、《青蛙大法官》,又到后来的《风车王》、《校园幽默剧》和主持的《芝麻开门》等节目,董浩一直活跃在少儿电视节目中,时而主持人时而角色化,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虽然在当时一个大老爷们儿主持儿童目,还让很多人没找着感觉,然而董浩却很快进入了“角色”,义不容辞地当上了“中国第一阿舅”。然而,对于董浩来说,从他走上电视屏幕那一天起,他就给己找了个定位:做孩子们的朋友,为孩子们说话,不做“电视保姆”,不事“哄孩子”的营生。因此,他有了己的特点,有了自己的象,和鞠萍姐姐一起被孩子们锁定在屏幕上,同时也被众多的家长认可了。在他主持电视节目的第一年,董浩便收到了两万多封来自国各地小观众和家长们的来信。
在电视台,董浩是个大忙人。他不光主持节目,还经常亲自策划、采访,制作各类专题片。尤其是他病愈之后,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自己也觉得好像换了个人似的。1998年大年初二在家里他和妻子、孩子一起,算了一笔帐:自己已经是个四十出头的人了,如果除去吃饭睡觉和必要的休息时间外,干到退休,真正能够用于工作和与好友交的时间,只有4882天。董浩感到时间的紧迫,感到自己要做的事还太多太多。不论是在电视台还是在外面不论是北京还是外地,几乎与他交往的每一个人,甚至说的每一句话,都离不开他的节目。即使在休息室里,喝杯咖啡的工夫,他腰里的BP机也总是响个没完,他每个月的手机费都要比别人多好几倍。他曾戏称自己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中最忙的人之一,每周要录制120多分钟的片子。好多都知道,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忙!不好找!而董浩再加两字:更忙!更不好找!不过,他这个人讲义气,好脾气,只要他没出北京城,几时呼他,他准回话。他还知道,凡是找他人,也准是为节目。
在少儿领域里,董浩的确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耍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各种才华,以至于好多人觉得董浩干少儿节目实在可惜,认为董浩既然“天赋”极高,完全可以在许多成人名牌节目中一展才华,何必总是在少儿节目里歪戴着小红帽,充当“老顽童”角色呢。对此,他的爱人和孩子也颇有微词。
事实上,董浩也曾想过“跳槽”,并且很有实力去竞争一把那些让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十分眼热的名牌栏目。多少年练就的广播功底,使他不乏“脱口秀”的才能,多少次各种大型晚会上,他也展示过风采,电视台里不少导也曾私下里邀请他试过镜,且在圈内口碑极佳。因此,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导演请他主持一些重大的节目,诸如每两年一度的“三优晚会”,各种节目文艺晚会,以及电视“知识竞赛”等。
有一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董浩试播了几段一部由国外投拍的52集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他纯熟自然的风度,机智敏捷的应变,以及浑然磁性的声音,使在场的外国片商当场决定,该片的主持人,非董浩先生莫属,这竟弄得他进退两难了。最终他还是怕抢了几位同行朋友的饭碗”,而婉言谢绝了。
1998年,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12集大型电视文献专题片《周恩来》中,他又以“站在历史高度”的播音风格,为该片解说,使得许多圈外人士对其刮目相看。播出之后,该片即被中央档案馆永久保存了,并在国内外发行了VCD光盘。
董浩“跳槽”,应该说是件不费吹灰之力的事。然而,许多良机,都让他白白放过去了。他曾经非常矛盾,可他却又一直没有离开少儿节目。谈及此事他坦白地说,开始的时候,不离开青少年部,是出于义气。当时,青少年部的领导把自己调来,总不能干几天就当个“跳板”跳走哇,应报知遇之恩,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到了后来,越干越觉得这是份事,有了责任感,离不开了。既然离不开了,那就不如死心塌地的去干,哪怕是“阿舅”也好,老顽童”也好,还是“孩子王”也好,反正目前的中国儿童电视里,不能没有“董浩叔叔”了,就是在少儿节目里碰个头破血流,也值了。
于是,董浩干少儿节目,铁了心了!
董浩如今依然很忙,但他活得很轻松,很自在。他似乎什么都看透了。他说,自从那次大病之后,他悟出了很多东西,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人生短暂易逝。现在,他什么都不争,名誉、地位、金钱、奖项、职称,这争也没有意思,不如实实在在趁着还有精力,还有能力,多干点实事儿。
“作为一个主持人,要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人性,再用自己完善了的人格与人性,去服务和影响观众,这个工作才有意义。”董浩如是说。
作者:王静 陈东明 点击次数:514
出处:《中外书摘》 上传日期: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