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4——元朝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47:25

军事历史 2010-04-17 18:44:33 阅读27 评论0 字号:大中

元武宗

元武宗(1308年-1311年),孛儿只斤氏,名海山(1280年-1311年),

姓名 海山 庙号 武宗 谥号 仁惠宣孝皇帝、曲律可汗 陵墓 起辇谷 政权 元朝 在世 1281年1311年 在位 1307年1311年 年号 至大 第八位统治中国元朝皇帝,乃元世祖之曾孙,元成宗侄,元顺宗之长子。谥号“仁惠宣考皇帝”。元武宗虽然在位只得四年,但元朝内部的矛盾得到舒缓,元朝统治稳定而顺利,全国歌舞昇平,国力犟大,是元朝的一位明主。

元武宗-个人小资料

   

元武宗时期的钱币

姓名:元武宗

别名:海山

生辰:1308年

民族:蒙古族

忌日:1311年

籍贯:定都北京、属北京

国家:大元(元朝中国)

职业:皇帝

元武宗-个人简介

   

元武宗

1307年的一场宫廷斗争中,中华文明面对一场大危险。忽必烈的孙子阿难答(Ananda)倾向于伊斯兰教。元武宗能熟悉《古兰经》,并擅长于阿拉伯文,是宁夏长官(达鲁花赤),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伊斯兰教热情宣传者。他的父亲元成宗为了使他转而皈依佛教,曾一度囚禁过他。元成宗死时,阿难答企图夺取帝位,但是他的侄儿海山获得了帝位,并处死他。中华文明避免了一场将会是很彻底的改变的危机。

元武宗在位四年(1307年-1311年),时间,并不长,说来也怪,他的母亲答己皇后曾经请人给他算过命,结果是当皇帝没什么好结果。他即位的时候,就大肆的赏赐群臣和宗族,以至于国库空虚,最后为了满足贵族的贪婪欲望,就烂封爵位。武宗死后,传位给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视为仁宗,仁宗汉化很深,成为了一代仁君。

元武宗-生平概述

元武宗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公元1281—1311年),世祖忽必烈曾孙,成宗铁穆耳侄,其父答剌麻八剌,母兴圣皇太后弘吉剌氏。公元1307年正月铁穆耳因无子病死后由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至大”,公元1307—1311年在位,计5年。

海山是答刺麻八剌的长子。忽必烈生前曾立次子真金太子,真金于公元1285年病死,他留下三个儿子,即甘麻剌、答剌麻八剌和铁穆耳。忽必烈都很喜欢他们,最后决定立铁穆耳为“皇太孙”,甘麻剌先后被封为梁王晋王,率军镇守北边,统有重兵。答剌麻八剌一直留在真金与忽必烈身边。公兀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他受命出镇怀州(今河南沁阳),未到任就生病回京,于次年春天去世。

元武宗至大二年元帝师封文

公元1299年,由于原来镇守漠北的宁元王阔阔出在备边时松懈,成宗铁穆耳就命侄海山代其职。公元1304年,海山被册封为怀宁王,佩带金印,食封瑞州65000户。成宗病死时,他远在青海驻防。海山的显赫军功和精良的部众,为其争夺帝位奠定了基础。

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

按照元朝旧制,在皇位空虚时,暂由中宫卜鲁罕皇后摄政,由她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库里尔台大会另选新君。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准备拥立成宗铁穆耳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因他是忽必烈诸孙中年龄最长者。但是成宗次兄答剌麻八剌的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其母答己于3月21日以奔丧为名回京城(大都),并率先带领卫士闯入内庭逮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等人,以“乱祖宗家法”之罪将他们全部杀死。此时,阔阔出等诸王均劝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帝位,但他考虑其兄海山有重兵,故先以监国之名掌握政权,并派使者奉玉玺北迎海山。

高昌王名纽林的斤。于元武宗至大年间奉旨师出河西,留永昌、镇吐蕃

公元1307年3月,海山率3万精兵到达和林(今额尔德尼召南),5月至上都,废成宗皇后卜鲁罕之后并赐死。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海山即位后,下令存恤征戍之士及供给繁重州郡的役卒,免除大都、上都和隆兴那里的三年差税;对云南八番、田杨等地免除一年的差发;对逃移复业者给予免三年。并允许民间冶铁,以此恢复和发展生产。对受灾地区,作出停止征收山场湖泊税,听任贫民就地采取。勉励兴办学校,免除儒户的差役等措施。

鹅屋岭下,于元武宗至大(1308-1312)年间立村,与村西五六千年的史前万福庵遗址相邻,是以黄姓为主的宗族村落,占地面积53673平方米。

为了巩固其统治,海山大量任用自己的亲信执掌要枢,将旧朝文武大臣一概更换,正是实施“一朝天子,一朝臣”之举措。他很想因循汉制,重儒尊道。他遣使阙里,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且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全国遵行儒教者予以优赦。由于他尊崇儒教,宫廷内外,习经成风。海山性格易喜易怒,故有时表现得宽大为怀,有时却酷暴残忍。他耽于享乐,奢侈挥霍,挥金如土,大赏诸王、宗族。又大兴土木,建筑中都城,致使财政困难重重。为摆脱财政危机,便开始发行“至大银钞”,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不久又颁铜钱法诏谕天下,以铜钱和至大银钞并行,又滥发纸钞,如此做法,使财政赤字更为严重,物价上涨,百姓大受其害。

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

海山虽有众妃,但很晚才册立皇后。公元1310年(至大三年),封弘吉剌氏真哥为后;真哥的从妹速哥失里也被封为皇后。海山的妃子中,亦乞烈氏生了和世琼(后为明宗);唐兀氏生了图帖眭尔(后为文宗)。三宝奴曾劝说武宗重新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因右丞相康里脱脱的反对,才维持原状。

  

海山十分尊奉西僧,建造兴圣宫,常请僧侣人内祷佛祈福。他还派军士1500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台山佛寺,并令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太子)主持在大都城南建佛寺。令喇嘛翻译佛经。他下诏凡是民众殴打西僧者截其手,骂西僧者断其舌,致使西僧胡作非为,蠹害百姓,成为当时一大祸害。海山又重用小人,南宋的一个小太监李邦宁,后成了元宫内太监,他阿谀奉承,竟被封为大司徒兼左丞相。

海山宠幸众妃,由于沉耽淫乐,酗酒过度,身染重病。公元1311年元旦,海山病倒,七天后庚辰日病死于大都宫中玉德殿,终年31岁,葬于先祖安息处起辇谷。5月,文武百官也先帖木儿等上尊谥为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蒙古语称为曲律可汗。

元武宗-文言文文章

   

                                  《元武宗》

《元武宗》

元武宗,仲秋之夜尝与诸嫔妃泛月于禁苑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于是画鹢中流,莲舟夹持。舟主各设女军,居左者,冠赤羽冠,服斑文甲,建凤尾旗,执泥金画戟,号曰“凤队”。居右者,冠漆朱帽,衣雪氅裘,建鹤翼旗,执沥粉雕戈,号曰“鹤团”。又彩帛结成采菱采莲之舟,轻快便捷,往来如飞。当其月丽中天,彩云四合,帝乃开宴张乐,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鲙,酌玄霜之酒,啖华月之糕。令宫女披罗曳縠,前为《八展》舞,歌《贺新凉》一曲。帝喜,谓妃嫔曰:“昔西王母宴穆天子于瑶池,人以此为乐,古今莫有。朕今与卿等共此佳会,液池之乐,不减瑶池也。惜无上元夫人在坐,不得闻步玄之声耳!”有骆妃者,素号能歌。

趋出为帝舞《月照临》而歌曰:五华兮如织,照临兮一色。丽正兮中域,同乐兮万国。歌毕,帝悦,赐八宝盘玳瑁盏。诸妃各起贺酒。半酣,菱舟进鲜,莲艇奉实。由是下令,两军水击为戏,风族云转,戟刺戈横,战既毕,军中乐作,唱《龙归洞》之歌而还。

元武宗-皇位之争

   

海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二人不仅因为皇位之争相互不信任,而且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与经历不同,导致其政见大异其趣,矛盾斗争不可调和。

武宗在漠北与笃哇、海都等叛王作战多年,战绩颇著;他能登上皇帝宝座,靠的是军事实力。但他不懂得国家治道,他所受多少汉文化教育甚少,对中原传统的官僚制度和统治政策相当隔膜,甚至对忽必烈建立起来的官僚统治和政府管理机制感到不耐烦,其施政颇乖忽必烈所定制度。

从中央政府官员的任用来说,武宗即位不久,将颇具汉文化修养、熟悉中原传统王朝统治制度,又颇有政治成绩的成宗朝右丞相哈剌哈孙左迁和林行省任左丞相。中书省臣和御史台臣多用其潜邸之旧人,或专门为皇帝、太后、皇太子服务的宣徽院、徽政院、中政院等机构中的怯薛人员。他们大多既没有政治经验,更不懂得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传统。蒙元“首以宿卫近侍”选拔高级官员的体制在武宗朝发挥得淋漓尽致。武宗政府中,汉人不仅少,而且职位低,一、二儒臣所起作用甚微。这就注定了他的统治政策大多偏离忽必烈时期的制度,出现了一系列的弊政。

武宗即位不久,忽必烈时期建立起来的决策运行机制,由于近侍干政,很快遭到破坏,朝政陷入混乱状态。近侍干政和滥授官职,使得官僚机构臃肿庞大。武宗即位不足一月,中书宰臣达到十四员,御史大夫达到四员,其中多为武宗近侍。武宗即位两个月,由内宫降旨给官的有八百八十余人,已授职的三百人。刚过仅仅一个月,“所降内旨复有百余”,中书省臣反复奏请“一遵世祖成制。

武宗是由诸王大臣的拥立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出于对他们的感谢和继续赢得他们的支持,武宗对诸王贵族滥授官职和名爵。再加上兴修山西五台山寺院、营建中都行宫的以及为中央各高级官员营建私宅,更加剧了财政危机。即位后两个月,中书省臣奏报说“两都所储已虚”。四个月后,就已“帑藏空竭”,致使钞法大坏。武宗即位后一年半,“铨选、钱粮之法尽坏。”铨选和钱粮正是塔剌海所谓中书省的两项主要政事。其它如金虎符、金银符的滥授,等等,也破坏了忽必烈时的制度。凡此违背忽必烈时期“成宪”的弊政,不一而足。

元武宗-个人评价

   

元武宗

元武宗,海山(1281-1311)孛儿只斤海山,又称曲律皇帝。武宗即位前多立战功,受封怀宁王,赐金印。1307年正月,元成宗铁穆耳病逝。唯一太子德寿早卒,储位虚悬,元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夺帝位的冲突。当时,诸王之中以坐镇和林的皇侄怀宁海山最具实力,又是支系最近的皇族。成宗皇后伯要真氏在中书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马章、赛典赤伯颜等人帮助下,企图阻止海山南下争位,拥伯要真氏垂帘听政,安西王阿南达辅政,进而推阿南达为帝。于是海山之母弘吉剌氏及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应召速返大都,将图谋政变者赐死。五月,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

  

武宗即位后,大量更换了成宗晚年的宰执,并封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同年下诏恢复尚书省,专管财政。因财政困难,武宗不得不暂停给诸王的赏赐。年底,又因开支过大,民贫岁歉,下诏省并佛事,停止一些土木工程。1308年正月初一,下诏宽大处理关押在御史台的贪官污吏,仅以追赃革职之事。初九,因江浙六路大饥荒,饥民有46万户之多,下诏拍卖过去没收的朱清等贪官的货物,得锭30万锭赈济饥民。二月初五,中书省因再次财政困难上奏,说库存不敷所出。请求暂借钞本710余万锭救急。同时请求不是急需的开支尽量缩减或缓办。武宗一方面答应,一方面却继续大修华佛寺和行宫。

1309年八月,正式成立尚书省。九月初一,颁行至大银钞,并在各路、府、州、县设常平仓平抑物价,禁止私自买卖金银和运钱、绵丝和布帛出海。随即拨至元钞本百元锭以给国用,开铸铜钱,将中书省宣敕、用人权划归尚书省。1310年正月,定税课法。设立专门的征税机构。1311年正月,武宗去世。葬起辇谷,谥曰武宗仁惠孝皇帝。五月,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于大都,是为仁宗。有些史籍将武宗和仁宗兄弟的相继统治,称作武仁授受。

 岭北行省

岭北行省

【概述】

        中国元代十行中书省之一。全称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和宁(见和林),统辖漠北诸地。皇庆元年(1312)始称 。行省辖境,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凡服属元朝的各森林部落均归统辖。岭北行省的经济以游牧畜牧业为主,农业也有很大发展。但因地寒,农业的发展毕竟有限。戍军、居民所需粮谷主要还是依赖中原汉地供应 ,一部分由政府拨给,一部分靠商人贩运。元代岭北境内先后兴建了许多城市。由于被迁来的各族大批能工巧匠的迁入 ,岭北行省的手工业发展也达到历史上的空前规模。和林、称海等城是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也是文化生活的中心,建有各种寺院和儒、医学校。元政府还为诸王所部配备了儒学教授,对促进蒙汉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历史】

        建岭北行省的原因和影响成吉思汗至蒙哥四朝(1206~1259)﹐漠北地区是大蒙古国的内地。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漠南开平城(见上都)即大汗位﹐留守国都和林的阿里不哥也自立为大汗﹐据有漠北。经过四年的争位战争﹐阿里不哥败降﹐漠北地区尽为忽必烈所有。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基础在漠南汉地﹐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定都于燕京(见大都)。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成为元朝的边区﹐只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镇守。但漠北地区作为蒙古统治者的“根本之地”﹐在政治﹑军事上仍具有重要地位。

阿里不哥虽败﹐蒙哥和阿里不哥诸子还各统所部军民散处其地。窝阔台孙海都则雄踞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以西﹐抗命不朝。他们都不甘心失去父﹑祖的汗位。忽必烈为保持其汗位的稳固﹐必须控制漠北﹐以为藩屏。至元三年(1266)﹐封皇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北方﹔七年﹐置断事官于益兰州﹐以管辖吉利吉思等西北诸部。八年﹐那木罕率漠北诸王军队移驻阿力麻里﹐防遏海都﹔十三年﹐以蒙哥之子昔里吉为首的随军诸王发动叛乱﹐执那木罕﹐奉昔里吉为汗﹐据有漠北西部和吉利吉思等地﹐次年﹐攻掠和林及其以东地区。

忽必烈急遣伯颜统蒙﹑汉诸军北征﹐平定了昔里吉之乱。二十一年﹐那木罕还朝﹐改封北安王﹐仍镇漠北﹐并遣军防守按台山﹐屯田和林﹑称海(今蒙古科布多东)以给军食﹐防范海都东侵。二十四年﹐乃颜联络漠北的东道诸王同叛﹐元军集中到东部镇压叛王。二十五年﹐海都乘虚越过按台山﹐占称海﹔次年﹐在杭海岭(今蒙古杭爱山)击溃元军﹐兵逼和林。和林宣慰使怯伯叛降海都。七月﹐忽必烈率大军亲征﹐收复和林﹐以伯颜为知枢密院事﹐留镇和林。伯颜与钦察族将领土土哈等进击海都军﹐将他们逐出按台山。二十九年﹐因那木罕死﹐忽必烈封皇孙甘麻剌为晋王﹐命他统领成吉思汗四斡耳朵和漠北所有蒙古军民﹐驻守于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大斡耳朵。次年﹐又命皇孙铁穆耳统军镇守按台山﹐遣土土哈出兵收复了吉利吉思诸部地。

三十一年﹐忽必烈死﹐铁穆耳还都即位﹐是为元成宗铁穆耳﹐以皇叔宁远王阔阔出代统守边军。大德二年(1298)﹐阔阔出军为笃哇所破﹐成宗遣皇侄海山出镇按台山。五年﹐海都﹑笃哇联兵东侵漠北﹐海山﹑甘麻剌各统所部军拒战﹐海都受伤而死。其後笃哇和海都子察八儿力竭请和。十年﹐海山率军越过按台山﹐攻入窝阔台汗国﹐察八儿败逃﹐分地在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的窝阔台後王秃满归降﹐其地并入元朝﹐至此漠北始安宁。

        海都败亡后﹐他统治下的人民大批迁入漠北﹐达百余万口﹐漠北人口激增﹐需要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来治理。另一方面﹐漠北地区诸王星罗棋布﹐也需要拥有更大权力的朝廷重臣控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再发生叛乱。大德十一年﹐海山以手握重兵镇守漠北的有力地位取得帝位﹐是为元武宗。他深知控制漠北的重要性﹐即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太师月赤察儿为行省右丞相﹐太傅哈剌哈孙为行省左丞相﹐漠北诸王及各万户﹑千户皆受其节制。同时﹐置和林路总管府﹐并分设称海宣慰司以管辖行省西境。皇庆元年(1312)﹐改名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和林改名和宁﹐仍为行省治所。行省辖境﹐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凡服属元朝的各森林部落均归统辖。

        岭北行省的行政区和管辖机构 行省境内各行政区和管辖机构﹐包括以下几类:和林路﹑称海宣慰司和谦谦州地区诸城郭﹑戍军﹑屯田﹑仓库﹑工局等﹐皆由朝廷命官管治。诸王“爱马”(ayimaq﹐元译“部”﹐指蒙古诸王﹑贵族的领民和领地)──拖雷系诸王所部分布在按台山以东至怯绿连河上游﹐其东为成吉思汗弟搠只哈撒儿(后裔为长者封齐王﹐分地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合赤温(后裔为长者封济南王﹐分地在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及其以北)﹑别里古台(后裔为长者封广宁王﹐分地在今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中游一带)三家所部之地﹐按台山以西至也儿的石河仍属窝阔台后王秃满(封阳翟王)。

贵戚﹑功臣的“爱马”──按照成吉思汗的分封﹐逊都思部千户锁儿罕失剌世袭领有薛良格河(今蒙古﹑苏联色楞格河)原蔑里乞部地﹔八邻部万户豁儿赤世袭领有也儿的石河中游以东的森林地带﹔斡亦剌部驸马(封延安王)世袭管领本部四千户﹐仍居故土(今色楞格河上游以北至华克穆河一带)。其他直属朝廷的部落﹐如大泽(今贝加尔湖)东西的八剌忽(Barqu)﹑火里(Qori)﹑秃麻(Tumad)﹑不里牙惕(Buriyad)等部。火里﹑秃麻盛产良马﹐元朝政府在那里设置一道牧场﹐饲养系官马匹﹐归太仆寺管辖。诸王﹑贵族各置王傅府或断事官﹐管理本部百姓的政刑财赋。蒙古民户按千户﹑百户﹑十户(也称牌甲)的十进制组织﹐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游牧居住﹐由各级那颜(noyan﹐官人)管辖﹐上下级有严格的领属关系。千户﹑百户﹑十户是岭北行省境内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因而不置州县。至大四年(1311)﹐罢诸王所置断事官﹐蒙古人犯盗诈者由本管千户鞫问﹐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自立行省后﹐漠北诸王的势力渐被削弱。

     元代后期,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治和林。辖境包括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

【经济与文化】

        岭北行省的经济以游牧畜牧业为主﹐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和林﹑称海﹑五条河﹑怯绿连河﹑益兰州以至吉利吉思等地区﹐都开辟了屯田。至大元年(1303)﹐和林屯田收粟九万馀石﹔同时期﹐称海屯田年收获达二十馀万石。英宗时(1320~1323)﹐立称海屯田万户府﹐有户四千六百多﹐垦田六千四百多顷。从事屯田的主要是汉军以及从汉地和西域迁来的农民﹑工匠。哈剌哈孙任行省丞相时﹐曾命汉军教诸部落耕作﹔作为一种救荒措施﹐行省还多次发给蒙古贫民农具田种﹐令其耕种自给﹐可见已有不少蒙古人过著半牧半农的生活。

但因地寒﹐农业的发展毕竟有限。戍军﹑居民所需粮谷主要还是依赖中原汉地供应﹐一部分由政府拨给﹐一部分靠商人贩运。元代岭北境内先後兴建了许多城市﹐除和林及称海城﹑益兰州城﹑昔宝赤城等外﹐搠只合撒儿﹑别里古台﹑斡亦剌等部贵族都在自己的辖境内建城居住。此外﹐被迁来岭北各地的中原和西域工匠﹐还建立了不少定居村落。由于各族大批能工巧匠的迁入﹐岭北行省的手工业发展也达到历史上的空前规模。工匠有的隶属于政府的工局﹐有的隶属于诸王投下。

   

和林﹑称海等城是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也是文化生活的中心﹐建有各种宗教的寺院和儒﹑医学校。元朝政府还为诸王所部配备了儒学教授﹐对促进蒙汉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1、亲王出镇岭北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把统治中心迁至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1235年,窝阔台汗建造以万安宫为中心的和林城。忽必烈在漠南开平城即位后,与其弟阿里布哥经过4年之久的汗位争夺战后,阿里布哥败降,漠北地区尽为忽必烈所有。忽必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基础在漠南汉地,因此不再以和林为都城,而定都于燕京(今北京)。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和林为中心的蒙古族聚居区则成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初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宗建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仁宗将其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和林改名和宁,仍为行省治所。

  

岭北行省的辖境东越哈喇温山(今大兴安岭),至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与辽阳行省相接界;南临大戈壁;西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部从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中游以东,为成吉思汗诸弟合撒儿、合赤温、铁木歌、别勒古台东道诸王的封地;西北至鄂毕河上游直至额尔齐斯河的巴阿邻部领主管辖地,居住着帖良古、客失迪迷等"林木中百姓",其南为窝阔台后王的阳翟王封地;驻在唐麓岭北益兰州的五部断事官管辖着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流域的奇尔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乌斯诸部;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凡附属元朝的各森林部落均归其统辖;东北则包括贝加尔湖周围的豁里图麻惕、布里牙惕、巴尔虎诸部以及石勒喀河至额尔古纳河一带。色楞格河流域为逊都思千户驻地。八河流域为斡亦剌部驻地。克鲁伦河上游为成吉思汗大斡尔朵(行宫)所在地。

  岭北地区是元朝"祖宗根本之地",是原蒙古国的中心区域,诸王所部星罗棋布,各拥有自己的属民和军队。忽必烈定都燕京后,它虽然降为元朝的一个边区,但有元一代(尤其是在元朝的前期),它在政治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忽必烈即位以后,"忽里勒台"(贵族大会)选汗制度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但蒙古诸王对皇位仍在窥视。阿里布哥在汗位的争夺中失败,分布在岭北各地的蒙哥和阿里布哥的后裔仍无时不想取得皇位继承的权利。蒙哥之子昔里吉之乱(爆发于1276年)就是证明。据有阿尔泰山以西广阔地区的窝阔台兀鲁思的海都,虎视眈眈,始终把夺取岭北地区和故都和林作为实现恢复其先人大汗之位的主要目标。凡此诸种原因,促使忽必烈十分重视巩固其对岭北地区的统治,把它视为朝廷的藩屏。

  至元三年(1260年),忽必烈封第四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北方,统领诸王的军队。七年,忽必烈特派燕王真金到称海巡边抚军。次年,忽必烈命那木罕率领岭北诸王的军队进驻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永定镇西北),加强对海都的进攻(《元史》卷134《昔班传》)。十三年冬,从军诸王昔里吉、脱脱木儿、明里铁木儿等反叛,忽必烈急遣伯颜丞相统领蒙古、汉军北征,打退了叛王的进攻,随即以侍卫诸军戍守和林、称海等地,屯田实边(元明善《元文类》卷24;《丞相淮安忠武王碑》)。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那木罕改封北安王,仍命出镇岭北;二十四年(1287年),置王傅,"凡军需及本位诸事并以王傅领之"(《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在此前后,忽必烈又派真金长子甘麻剌到北边镇防。

  二十六年(1289年),海都乘战败甘麻剌之机,占据和林,忽必烈统兵亲征,收复和林,命伯颜以知枢密院事之职镇守和林。

  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改封甘麻剌为晋王,复命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及北方诸军和蒙古本土。全部蒙古本土及其以北地域内的诸王、贵戚、勋臣所部军民,均受晋王节制。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遣其孙铁穆耳抚军北边,以真金皇太子宝授之,使具有统率诸王、诸军的权力,为诸军最高统帅,以便统一指挥。元朝除岭北诸王之军队,还有安西王阿难答所部军、诸卫亲军和汪古部等军,与诸王阿只吉、出伯所部防守西边的军队连为一线。同年,忽必烈病逝,铁穆耳回朝即位,是为成宗,以其叔宁远王阔阔出代总边军。

  

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遣皇侄怀宁王海山赴北边统军,亦授真金皇太子之宝,"诸亲王、诸军,莫不听命"。

  大德六年(1302年),海山乘窝阔台汗国衰微之机,进兵阿尔泰山西,封地在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的窝阔台后王图满归降,其地并入元朝,至此漠北得以安宁。大德十一年(1307年),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诏命设立和林行省以总领岭北地区的军政事务,而不再另派亲王到北方统兵。

  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命诸王彻彻图总兵北边,达17年之久。泰定四年(1327年),泰定帝命第四子允丹藏卜出镇岭北。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之太子阿剌吉八的上都集团被拥戴文宗的军队杀害,从此晋王甘麻剌这一家失去了统领岭北蒙古军民的地位。

  2、岭北行省的建置

  忽必烈即位以前,岭北地区的军民行政由大蒙古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元史·地理志》载:太祖十五年(1220年)建都哈剌和林,"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焉。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这一年,成吉思汗正在西域攻打花剌子模,没有随从征伐的皇后、诸妃等家眷均留居本土,1221年丘处机前往西域途中,亲眼见到了他们所居的斡尔朵(亦即"奥鲁"),车帐千百,"车舆亭帐,望之俨然,古之大单于未有若是之盛也"(《长春真人西游记》)。《元史》所谓"太祖建都和林"的说法当由此而来。其地在今鄂尔浑河上游之西、杭爱山北麓,当时这一带地方泛称哈剌和林(突厥语"黑圆石")。实际上当时还未建城郭,只是成吉思汗的大斡尔朵之一。后来窝阔台汗所建的和林城也不在太祖斡尔朵原地。

  至元九年(1272年),和林转运司设立。大约在至元十九年,改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理政府所属军民和城郭、工局、仓库、屯田、驿站等事务。

  岭北地区西北部的吉尔吉思、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以南)等处是托雷长妻唆鲁禾帖尼的封地。唆鲁禾帖尼死后,其封地由幼子阿里布哥一家继承。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派汉人刘好礼担任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往治其地,将该地区纳入朝廷直接管辖下,以限制阿里布哥家族的势力。五部指益兰州(突厥语,意为蛇,地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乌鲁克木河南)、吉尔吉思、谦谦州、乌斯(今叶尼塞河上游乌斯河地区)和撼合纳。此外,昂可剌部(今叶尼塞河与安加拉河合流点以北地区)附属于吉尔吉思,亦在五部断事官辖境之内。刘好礼设治于益州(治所在今俄罗斯图瓦自治州境内,乌鲁克木河支流帖列克特河旁,当地称登帖列克。前苏联考古学家曾在此作过考古发掘工作),建城郭、置官署。五部断事官下设经历、知事等官员。后诸王脱脱木儿等反叛,据谦谦州、吉尔吉思之地,至元十七年(1280年),刘好礼被迫逃回朝中。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改封甘麻剌为晋王,命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及北方诸军和蒙古本土。晋王驻守克鲁伦河上游成吉思汗大斡尔朵之地,置内史府,秩从二品,设内史、中尉、司马、断事官等官属,并在大都置分司;原北安王王府并转属晋王(《元史》卷17《世祖纪》)。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军越唐麓岭(今唐努山脉),渡谦河,收复吉尔吉思等五部之地,屯兵戍守。元朝政府曾将吉尔吉思、乌思、撼合纳等部人民迁于辽阳行省、大都附近和山东等地,但不可能将他们全部迁离故土,据《元史·地理志》载,谦谦州有"居民数千家,悉蒙古、回纥人。有工局数局,盖国初所徙汉人也"。谦谦州有兵器局,是元朝武备寺下属机构,秩从五品,按规定其所辖工匠应有1千户以上。至元三十年收复吉尔吉思等五部之地后,亦复设了行政管理机构。

  

不在五部之列的有斡亦剌部(活动地区是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北)。斡亦剌作为蒙古大汗的世戚,是独立的领地。忽必烈即汗位后,为了拉拢这一贵族集团,选用忽都合的后人供职元朝。元朝又以公主嫁斡亦剌首领耶布甘,分别封为延安公主和延安王,在元朝北疆担负起"藩翰屏垣之寄"(《元史》卷109《公主表·延安公主位》)的重任。

  成宗末年,岭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窝阔台汗国并入察合台汗国后,元朝势力扩展到按台山以西;原窝阔台后王所领众中,有的被元军俘虏,有的归附朝廷,大批地迁入岭北,达百万口(刘敏中《丞相顺德忠献王碑》)。这就需要设置更高一级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宗即位后,即罢和林宣慰司,置和林等处行中书省,治和林。同时置和林路总管府,管理和林城及其周围地区;置称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分治岭北地区西部。太师月赤察尔,被任命为和林行省右丞相,封淇阳王,有诏命宗藩、将领皆听其指挥;以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出任行省左丞相。在岭北地区设立行省,总军领民,授与行省丞相以节制诸王的大权。这是对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大发展。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和林路改名和宁路。

  

岭北行省统有蒙古本土及其以北地域。其辖境大体是: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凡附属元朝的各森林部落均归其统辖。辖境大体上和晋王所统之地相同。

  

按照分封制度,岭北是晋王分藩之地,如同安西王分藩于秦蜀,西平王分藩于吐蕃的情况一样。按照行政建制,岭北行省作为元朝中央政府分治北边的地方最高机构,统辖这一方面所有地区,因此省丞相常以勋旧重臣担任(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卷1《和宁释》)。自设立行省后,晋王的权力相对削弱了,王府直接管辖的范围实际上只限于本位下。行省官员对诸王的无理索要和干预予以拒绝;行省不能决定的事务,则报告中书省议决。

岭北行省境内各行政区和管辖机构,包括以下几类:

  (1)和林路、称海宣慰司和谦谦州地区诸城郭、戍军、屯田、仓库、工局等,皆由朝廷命官管理。路之下不置州县。原因是当时岭北蒙古人民仍是按千户、百户的组织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元朝政府又先后在和林地区多处屯田,并建立了和林、孔古烈、扎浑、昔宝赤等大仓库。这些都直属于政府,隶于和宁路总管府,由朝廷派官管理。还设置了掌管地方治安工作的和林兵马司(张思明《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

  

称海宣慰司治所在称海城。称海又译镇海(Cingqai),本是13世纪蒙古国大臣的名字。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命他留守后方,总领所俘汉民万人,辟地屯田,筑城阿布罕山北,此城因而得名镇海城(蒙古语作镇海八剌哈孙,今蒙古科布多之东)。由于其地近阿尔泰山,处在东西通路的要冲位置,后来成为元朝防守阿尔泰山沿边一线的军事重镇(真金、铁穆耳、海山都曾在此巡抚或长期镇守)。至治三年(1323年),曾置宣慰司,改置称海屯田总管府,其后又恢复了宣慰司的建置。

  (2)诸王"爱马"(指蒙古诸王、贵族的领民和领地),诸王公地是岭北行省境内的一类特殊政区。每个王领有分属于他的一部分民事和牧地,称为"爱马",元代汉译为部,或称位下(也作投下)。

  

按照传统的分配财产习惯,成吉思汗将一部分蒙古民户分封给其弟、子,各得一份儿(忽必)。后来又划分了诸弟和诸子的封地。弟搠只哈撒儿封地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地区,后裔为长者封齐王;合赤温封地在兀鲁灰河(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乌拉根果勒)南北,后裔为长者封济南王;铁木哥斡赤斤封地在哈勒哈河以东;别里古台封地在克鲁伦河(今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中游,后裔为长者封广宁王。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封地在阿尔泰山以西,总称西道诸王。

  托雷系诸王所部分布在阿尔泰山以东至克鲁伦河上游。托雷诸子袭领蒙古本土和绝大多数蒙古千户。其中阿里布哥诸子的分地在阿尔泰山至吉尔吉思等处;蒙哥之子玉龙答失的分地在札布罕河;忽必烈之孙晋王甘麻剌的分地在克鲁伦河上游祖先故地。窝阔台后王图满分地照旧是阿尔泰山以西至额尔齐斯河,封阳翟王。其余诸王的分地所在多不明。

  

东道诸王分地除斡赤斤和术赤、察合台领地外,其他诸子、弟领地都应包括在岭北行省境内。

  (3)贵戚、功臣的"爱马",按照成吉思汗的分封,逊都思部千户锁尔罕史拉世袭领有色楞格河原篾里奇部;八邻部万户豁儿赤世袭领有也儿的石河中游以东的森林地带;活动地域在吉尔吉思、谦谦州以西,额尔齐斯河以东的脱额列思部,元时仍属八邻部万户管辖;活动地域在额尔齐斯河以东的田列克部,亦受八邻部的豁儿赤管辖;斡亦剌部驸马(封延安王)世袭管领本部4千户,仍居故土(今色楞格河上游以北至华克穆河一带)。

  

(4)其他直属朝廷的部落,如岭北行省北境的"大泽"(今贝加尔湖)东西的八剌忽、豁里、图麻、布里牙惕等部。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这个地区称为"巴儿忽地面",并谓其境广袤达40日程,该地区的部落隶属于大汗政府。其属火里、图麻两地盛产良马,元朝在这里设置火里图麻麻牧场,属太仆寺所领全国十四道国家牧场之一(《元史》卷100《兵志·马政》)。

  诸王分民和封地均由受封宗王世代承袭,管辖分民的千户那颜即成为所属宗王的家臣。诸王视其地位高低、属民多寡,各置王傅府或断事官、府慰、司马等官,管理本部百姓的政刑财赋。管理所领军民,并可以成立自己的切薛(近卫军),形成许多不同层次、大小不等的藩领,然而,他们均统属于大汗(皇帝),王位的承袭、官属的设置,都必须得到皇帝的诏准。

  

岭北行省境内的基层地方行政单位,是由千户、百户、十户(也称牌甲)十进制所组成,他们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游牧居住,属各级那颜(官人)管辖,上下级之间有着严格的领属关系。由于按十进制的组织编户,因而不置州县。至大四年(1311年)罢诸王所置断事官,蒙古人犯盗诈者由本管千户鞫问。设立行省制,使得漠北诸王的势力大为减弱。

  

(5)斡尔朵的管理机构,斡尔朵是突厥语和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宫帐、后宫、宫室。辽、元时除指宫帐外,又指皇室成员占有和继承财产、私属人口的一种组织形式。蒙、元(汗)皇帝和皇后的斡尔朵各有资产、私属人户,死后由亲族继承,领取岁赐,并有五户丝、江南户钞等收入。成吉思汗有四大斡尔朵,后由幼子托雷的家族继承。元朝建立后,在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先后设置了四所总管府和一所都总管府,下辖提举司、长官司和各种造作匠局等20来个机构,私属工匠、打捕户遍布大都、上都、保定、东平、彰德、泰安、河间等地。元朝政府历次封宗王甘麻剌和他的子孙为晋王,镇守漠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称为"守宫"。至元二十九年,北安王那木罕死,忽必烈改封甘麻剌为晋王,复命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他驻守克鲁伦河上游成吉思汗大斡尔朵之地,置内史府,秩从二品,设内史、中尉、司马、断事官等官属,并在大都置分司,原北安王王府并转属晋王。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4——元朝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8——元朝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71——元朝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8——元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6——元朝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5——元朝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3——元朝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8——元朝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74——元朝民变政权及领袖简介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9——元朝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0——元朝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附阿里不哥汗)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9——元朝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附元睿宗拖雷、妻子唆鲁合贴尼)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61——与元朝并立的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钦察汗国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4——明朝明代宗朱祁钰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81——明朝明仁宗朱高炽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75——元朝末年天完、周、宋、汉、夏等农民政权及领袖简介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7——清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5——清朝(后金时期)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18——清朝海外汉人政权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吞武里王朝及三佛齐王国领袖 中国历代君主帝王大全 中国历代君主帝王大全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54宋夏金时期的云贵高原民族政权大理国后理国 中国历代帝王惊人之最—— [图集]中国历代帝王肖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