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性哪去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52:02

引用通告分类: 未归类
故老相传,在人类这个自私渺小的群体里,有那么一种高贵的人,他们心怀天下,放眼未来,对所有的苦难和死亡都报以深刻的悲悯和高尚的同情。就像那位伟大的智者罗素,他这样饱含深情的说道:支撑我生命的是如下的三种激情,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深深的同情。这是多么诚挚的令人感动的话语,会让多少人甩着鼻涕泡激动不已阿。
不过可惜的是,在我打算进一步屈服于罗素人格魅力的时候,我不慎看了一本歹毒的小书: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在这本书中,罗素成了这样的一个人:他冷酷,自私,贪财如命,高高在上,在蔑视民众智商的同时又对他们报以“深深的同情”。而他所说的对爱情的追求,则体现在这位年老德钟的通奸犯一再的玩弄婚姻,“不顾高龄的追逐着每一个他遇到的穿裙子的人”,而这些人大多是一些身份卑微的女性,包括女仆、保姆、奶妈以及随便什么从他身边走过的漂亮妞。至于他所说的对知识的渴望,似乎更应该理解为他对利用知识干涉和控制他人的渴望。出于强烈的反苏情绪,这位左派哲学家甚至热烈鼓吹核武器,他提出了“死也比赤化好”的观点,以及更多让人毛骨悚然的口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对付共产主义的阵地上,他能比那位麦卡锡参议员干的更出色。
看完这本书,我开始相信一种观点,那就是人性高于一切美德和情感。没有什么比人性更真实更虚伪更自相矛盾。在我写下《不就死了33个人吗》这样的标题的时候,有人不出意外的提出了这样的控诉:你的人性哪去了?哥们,我的人性没有哪去了,它就在这里,在这个冷血的标题之下。这个标题的全部含义就是:我根本不关心美国一个不知名学校的枪杀事件,不管死了多少人——这就是我人性的一部分 。当然我可以和所有善良的充满正义感的人一样,跳出来谴责暴行,为死者烧香点蜡。但是我清楚地知道,第二天我就会把这件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连一点同情的残渣都不剩。我依然为生活而烦恼,为前途而忧虑,至于那死去的33个美国人,嗨,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可以说我冷血无情,说我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在人性面前,这些都是狗屁。Oasis主唱Noel Gallagher在戴安娜去世之后这样说道:“很多人从来不去上自个老妈的坟,却跟在一个不认识的女人棺材后面哭哭啼啼,这真他妈恶心。”冲着戴安娜哭泣的人,用泪水洗涤着作为人的那些可怜的情感,而愤青Noel,却是在用粗话拷打基本的人性。在我眼里看来,起码后者更真实一点。
从人文主义或者思想品德教育的立场上,我应该为33个我所不认识的人默哀痛苦。可是我的人性阻止我这么做,人性没有好坏之分,人性只有真实和不真实之分。而我真实的人性就是,i don‘t care。但是我并不认为我就比不上那些如丧考批的情操,而应该被接受批判和责骂。因为我发自肺腑的关心同样的33条生命。我的父亲是个煤管局的干部,我因此而有机会接触过很多矿工,还到过地底深处的矿井。当我站在那黑漆漆的坑里的时候,我能够感同身受的知道当一个人被困在这里的时候,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和恐惧。相比较大洋彼岸的33个美国人,这些矿工的命运更让我感到难过,而并没有同样多的人来关注他们的生命。
有人说,生命是不能比较的,生命应该得到我们平等的尊重。去他妈的平等尊重!这些高贵的字眼可曾有一丝一毫被你们,他们或者我们所践行过?你们尊重那个韩国杀手吗?他们体谅过一个23岁的孩子孤苦寂寞的内心吗?而我们能够真的理解他开枪射击时所展现出来的最真实的最痛苦的人性吗?在电影《刺杀肯尼迪》里,加里森检察官这样质问台下的群众:有谁会为埋在廉价墓地里的奥斯瓦多感到伤心呢?观众席上一阵沉默:一个也没有。
那么就别在这里虚情假意的扯什么平等扯什么尊重,在人性面前,这些概念只是在某些场合被用来修饰和掩盖——修饰你们不敢正视的,掩盖你们早已丢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