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裙”库存14000件卖不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6:14

  中国第一批时装模特是清一色的纺织工人,曾经上山下乡,扛过锄头,提过镰刀。他们的表演华而不艳,美而不俗,但在当时,时装表演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新名词,女模特的家长声称要跟她们断绝关系,他们面临重重阻力……

 

  本文来源:北青网

 

全国第一个时装表演队在北京演出(上海队1983年)

 

  1980年11月19日,是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的“诞生日”。上海滩素来是中国时尚的发源地,跳过世俗偏见的上海服装公司,从下属的三万多名职工中,挑选出十几名形体标致的青年男女,组建了时装表演队。

  第一批模特月收入45元演出补贴1.5元

  他们有的是中学毕业直接进厂当工人,有的曾经上山下乡,扛过锄头,提过镰刀。首批模特的挑选标准是:女性身高165厘米以上,三围分别要达到80、60、80厘米,下身比上身长8厘米以上;男演员身高则要达到179厘米以上。

  在当时的中国,“时装秀”只有“内部演出”的份儿,并实行三不政策——不报道、不拍照、不录像。上海服装公司成立时装表演队的初衷,也只是想以此增加内销或出口的订货量。这一职业的创始者们当时的月收入为45元,参加一场演出的补贴只有1.5元。

  跳舞演戏可以 当模特不可以

  1981年2月9日晚7时30分,新中国首场时装表演在上海友谊电影院拉开序幕。这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有位女模特的父母听说女儿要穿一件裸露一肩的晚礼服,立刻赶到现场:“这种袒胸露背的衣服我们女儿不能穿。”登台时间临近了,领导只好尊重家长的意见,让女模特披上了一条长长的飘带,以便在背对观众时可以部分地遮住后肩。演出成功后,这对父母依然心有余悸:“今天敢露一肩,明天可露双肩,后天就要露大腿和胸脯了,像话吗?”

  看了演出的外商们争相订货。然而,接下来非议四起:“还不是奇装异服加美女?”“‘暴露’太多,有失体统!”直到轻工部几位部长看了他们的录像,认为没有问题,表演队才又获得了生存的权利。

  1983年春天,上海十几名俊男靓女轮流换穿185套时装演出,成为全国乃至国外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对此予以热情肯定,称表演“华而不艳,美而不俗,恰到好处。很值得以后的效尤者注意”。《澳大利亚日报》、《挪威报》、美联社、加拿大广播公司、挪威国家广播电视台等海外媒体,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国际服装工业联合会访华团的成员说:“毛的女儿穿上了时装!”这是我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上海服装研究所新时装表演队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这一年对北京的时装界来说,只能感觉到一丝暖意。虽说没上海时装表演队那样的起伏,但创业之初,步履也很艰难。

  1983年9月,皮尔·卡丹来京合作举办时装表演会,听说东城区文化馆有个表演班,便准备启用中国模特。然而临近演出,上边有了“想法”,家长们也跟着反对。有位家长竟要和女儿断绝关系:“跳舞、演电影随你便,就是不许当模特!”后来,得到了领导的支持,表演才得以举行。“当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时装在舞台上轻盈起步时,人们愣住了。”一家杂志这样写道,“外商纷纷围住皮尔?卡丹,询问这些模特是香港的还是日本的。”

  皮尔·卡丹拿掉帘子

  在中国第一个开时装展示会的是——皮尔·卡丹。

  1978年,中国的街头涌动的还是一片“蓝海洋”,肥大的衣服袖口,油腻的棉大衣。只有姑娘们身上的红色纱巾或花布袄,向世界透露着春天的信息。在很多老外眼里,中国人是不会掏一分钱去买“时装”的,可皮尔?卡丹却在谋划打开中国这个市场。

 

1983年北京第一支时装表演队登台表演

 

  中国人的服装既无色彩,也无样式,更提不上什么“个性”或“创新”。但皮尔·卡丹坚信中国有潜力。1979年春天,皮尔·卡丹在北京、上海举办了时装展示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在笔直地伸向观众席中间的“T”型台上,皮尔·卡丹带来的12名模特自如地表演着。

  不过对观众有许多限制,例如“三项硬性规定”:对所有观看人员进行政审,一律对号入座记录姓名,入场券不得转让;“内部参观”: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与技术人员参与“内部观摩”。

  尽管八名法国模特和四名日本模特的台风相当自然、随意,然而依然被视为时不时的“眉目传情”和“勾肩搭背”,在当时这是“极不庄重”的。

  一位中国官员碰巧经过后台,发现更衣室里的模特不分男女同时换装,出出进进,毫不顾忌。他便让人在更衣室内拉上了一块布,将更衣室一分为二。

  平日里温文尔雅的皮尔·卡丹一脸严肃地说:“我们的男女模特一直是在一个房间里换衣服,没有什么不方便。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要像外科医生一样,了解我的模特体形。对不起,请把那块布拿掉,这是工作。”最终,帘子被拆除了。

中国第一批时装模特诞生记/图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8-21

  1983年5月4日《人民日报》载:“新颖的时装,精彩的表演——记上海服装研究所新时装表演队”

 

  “江青裙”库存14000件卖不掉

  1974年10月14日,天津市推出一款时装——“江青裙(女皇裙)”。这是原天津市委某负责人找人翻古书、看古画,临摹出一百多种草图,再由江青审定的。

  当时一位领导放出消息:“此裙是新生事物,推不推广、穿与不穿,是态度问题。市委已排上日程,书记亲自抓,工商局党委保证,局长亲自落实。市直机关女干部和市妇联领导要带头穿,纺织女工作为主力军上阵,争取穿出10000件。”据统计,仅沈阳、抚顺、丹东、锦州和旅大就加工进货“江青裙”29000多件,压库14000多件。最后,不得不统统毁掉,国家因此损失22万余元。

  在当时的中国,僵化的意识形态侵蚀了人们的整个生活。凡是带“色彩”的东西似乎都太刺眼,嗅觉上、听觉上的“刺激”也显得异常的过分和不合潮流。

  1964年,一位读者曾经给报纸写信说:“我是个女青年,最近看到一些日用百货商店里摆设的香粉,叫什么‘夜来香’、‘美人香’,不仅牌号难听,而且含义污浊。”

  这样的“质朴”自是一去不复返,如今的中国绝不再“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