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懒”之官哪里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59:15
治“庸”治“懒”动真格:去年以来,行政问责制度建设从中央向地方推进,各地纷纷出台问责官员的办法,开始进行问责制度的探索和建设。从问责办法的出台,到一批批官员被问责下马,这表明,地方在廉政建设以及公务员作风建设上,由突发事件引发的问责“风暴”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人的因素在降低,制度的因素在明显增强。问责制迫使各级干部反躬自省,自觉提升责任意识和执政水平,已成为常悬在官员头上的“利剑”。(新华社5月北京电)
治“庸”治“懒”动真格,各地、各部齐“亮剑”:云南昆明101名领导干部被问责,23“庸官”丢乌纱帽;广东出台办法,防止被问责干部明降暗升、随意复出;南京首创“问责风暴”,一年多来问责65名官员;浙江机关干部无为也要问责;江西给干部戴“紧箍咒”,重点领域违规将问责;湖南3个月关闭非法煤矿264处、67人被问责或抓捕;贵州加强流动巡查治理“脏乱差”,对失职干部坚决问责;河南启动行政首长问责制,违法占耕地问责县长、区长;海南19名工商干部作风漂浮、纪律涣散被问责;国土部查处132起违法用地,失职政府官员遭问责;部长、省长、市长、局长、县长、乡长等纷纷被问责……“利剑”锋芒出削,“亮剑”仍在继续,“问责”永不停止。
引咎辞职之“问责”一词缘自远古,即在当代中国备受关注。《周礼·地官》曰:司徒之职在保息万民;《尚书·大传》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则责司徒;《孔子家语》:贤能而失官爵,功劳而失赏禄,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则饬司马。古代还有“引咎自杀”之说。皆为当政执政问责制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涉职官做了什么,只看他们的不作为,也就是说,政绩原不限于有所为,还在于有所不为,职责要求必须做好的事不去做或没有尽心尽力,乃是负面政绩,更甚者,问责就是追问这种负面政绩。古代的问责,执行得如何?这是属于题外话。今天,我们不便去研究和追问。即使有心追究,也无法去问责当事人。古人能够给我们留下这些执政之道和问责之理,已属不易。
现实中有些官员:有的滥竽充数,有的得过且过,有的碌碌无为,有的听之任之,有的不听不问,有的无所作为,有的干脆不作为……官员失职失责和不作为行为不胜枚举,在某种程度上,某些官员的行为,既让百姓遭受冷遇、伤害和损失等的同时,更让百姓对官员和政府形象大打折扣。这不仅让百姓怨声载道,更让党中央和国务院无比担忧。
问责制度的出台及其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直接深入基层,有的问责制度与百姓紧密相联和互动,让百姓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受到打击报复到积极指证官员失职失责行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互相监督和提高执政能力,开启了一场打击滥竽充数、不作为、失职失责官员的全民斗争,治“庸”治“懒”官员的“亮剑”行为在全国悄然展开。深得民心,学得民意,深得民拥。
在如此声势浩大、全民参与的治官斗争中,无作为、不作为的失职、失责官员,逃脱不了失职之责任,逃避不了自身之职责。问责制犹如一把治官的千年“利剑”直刺“庸”“懒”官员之脊骨。在问责制度下,“庸”“懒”之官哪里逃?滥竽充数官员何处生?
问责制“问”得好,让官员们深切感受到危机感。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渴望能当个一官半职。俗话说,“一人当官,全家沾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尤其是古代帝王身边的高官,无限风光的同时,其风险也非同一般,一旦帝王翻脸,不仅落个满门抄斩,还要被株连九族。但仍然有多数人乐此不疲,渴望高官厚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能不叫人羡慕?今天的官员在某些待遇和福利方面甚至超过古代官员好多倍。然而,在某些方面却不及古代官场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如今的问责制下,要让官员自己不光不能犯错误、失职失责,更要让官员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问责制给官员们发出了一个红色为官警报:工作不力、失职失责,即官位不保。应该说,当一名合格、百姓满意的当代官员,实属不易,需要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亲民爱民之心。无论面对何种突发事件,除了事先预防之外,更要做好善后和救补工作。可是,现实中,有些官员缺乏驾驭复杂局面、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类事件,有的官员却不知所措、乱了阵脚,既不沉稳和智慧,又缺乏运筹能力。为此,只有在提高官员各方素质的同时,通过问责制来对官员进行监督、提醒和制约。要让官员时刻感受到当官也有危机感。
问责制“问”得好,让官员们当好人民的好公仆。
公仆是神圣的使命赋予的其职责之职位,责任之重大。公仆即公众的仆人,比喻为公众服务的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比如“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天安门诗八首》)”原指周总理、焦裕禄、孔繁森,今指官员等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一生的人。原用于公务员对自己的谦称,今用于老百姓对公务员的尊称。每个公仆都要牢记:“一个共产党员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当了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政府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外,没有任何权力。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然而,如今某些官员,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特权主义所侵蚀,沉浸于当官做老爷,贪污腐败、腐化堕落,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那些“消费公仆” 、“享乐公仆”、 “腐败公仆”、 “失职公仆”等理当受到严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无论是做官,还是公仆,都要真心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解忧,方能受百姓拥护。既然官员在语言上称呼自己是公仆,行动上不落实,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自然也不会是人民的公仆、自然也不配做人民的公仆、自然也不会被人民所拥戴。问责制要让官员们学会、必须当好人民的好公仆。
问责制“问”得好,让官员们守责同时提高效率。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既是不守责,工作效率低下,更是一种腐败。长此以往,便会涣散斗志,动摇民心,严重影响干群关系。遇事不问责、不处理,就会危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损害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所以,对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的官员,必须实行严格问责制。要让官员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在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上的一次再教育、再提醒、再强调。从执政对象和“以民为本”的角度出发,当官要“为民做主”。只有形成“集体负责制”、“领导负责制”、“一票否决制”、“一追到底制”等问责制,杜绝遇事无人管、无人负责的情况。同时,要创造条件,尽快制定“国家行政问责法”,科学规定问责的范围、对象、事项、处理程序、惩罚措施等。要让这些官员为自己的平庸无为、遇事不过不问、工作消极怠慢等付出代价——责令下台的同时还要追究其相应的行政责任,甚至经济责任,更甚者追究其法律责任。要在问责制的指导下,把建设“效能政府”和建设“效能官员”相结合,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改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高效、透明的政府与官员服务运作机制,从而达到提升官员服务的软环境建设。让官员的工作真正提高效率,让人民群众从而真正得实惠。
实行问责制,是当代中国执政服务的划时代进步,是当代中国执政理念的科学决策之路,在当代中国意义重大而深远。
当官要为民做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灵魂。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吴天祥、牛玉儒等为国为民的领导干部不仅名垂青史,还为今天的领导干部们树立了榜样和楷模。正因为他们坚持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心一意地当好人民公仆,才赢得了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只要我们坚持践行官员问责制,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有没有问责制,无论问责制的意义有多大,无论问责制执行如何?其实,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大凡违背民意、民心的事件和官员,自然引起民愤和不满,最终只会受到民众的抛弃。故“责任”两字重千钧、重于泰山,马虎不得,为官者当思量!只有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视职责如生命、视工作如生命、视服务如生命,才能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才能把老百姓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时刻放在案头、时刻放在心中。惟拥有如此强烈的责任之心和责任之感的官员,方能当好一个官、当一个好官,当一个不被百姓抛弃的官、当一个受百姓拥护爱戴的官。(作者为《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总编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