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金像奖26岁时出售50岁的青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6:21
http://ent.QQ.com  2007年04月15日17:05腾讯娱乐评论0条
我们能不能搞大一点?
 
香港电影金像奖,从一句戏言开始。
 
1981年11月,在一次编务会议上,谈到每年的十大华语、外语片评选时,《电影双周刊》时任主编陈柏生提议“搞大”。随之产生的第一届金像奖只有5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
 
如今,金像奖已走到第26年,包括18项电影大奖。而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双周刊》早已倒掉。
 
金像奖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比如新浪潮运动,比如1994年之前的十年兴盛,以及后来逐渐显现的颓势。
 
从1982年第一届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父子情》,到后来的《投奔怒海》、《半边人》和1985年的《似水流年》,前4届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统统颁发给了新浪潮的几位导演的作品。而《阿飞正传》则在1991年以任何人都始料不及的势头,让王家卫声名大振,并成为香港文艺片的经典代表。
 
从此,王家卫,和随后再度登顶的许鞍华、大器晚成的杜琪峰、演而优则导的尔东升,共同构建了其后16年的金像奖历史,也成为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1994年之前的金像奖,赢得最佳影片的导演都是新人,他们凭借金像奖成名,为金像奖带来辉煌的同时,也从此“赖”着不走了。于是,到第26个年头,定睛一看,提名以及今天晚上揭晓的可能获奖的演员、导演,都是老面孔。
 
成龙53了、周润发52了、刘德华46了、周星驰(Q吧)45了、梁朝伟45了、李连杰44了……他们都在上世纪90年代或更早成名,然而到今天依然在支撑着香港电影的天下。而呼声较高的郭富城感觉像是从箱底翻出的旧货……我们甚至都不记得他从“天王”的职位上退休之后,还做过什么?!
 
于是,香港金像奖在26岁时,不得不展现那些50岁左右的旧人的青春。大约,也可以形容为少年老成。
 
除了香港,金像奖试图吸纳所有的华语电影,用包容来减慢香港电影下坠的加速度。然而,颓势始终是颓势。比如,2006年港产电影仅为52部,本土票房为2.75亿港元,远远比不上一部《黄金甲》在内地的票房。而在前辈的阴影下,后辈演员不仅没有形成气候,甚至没有多少机会展现自我。据说,这也是香港电影萎靡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永远26岁的,该是那些死得其时的人。挣扎和粉饰,大概维持不了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