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思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8:59
读《第三只眼看教育》

  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是我们常挂在嘴边、常摆在眼前、常念在心头的一个词,如果说我们不懂,哪还有谁懂?也许正是这种自信才使得我们对教育自身的一些弊病熟视无睹,随波逐流。宋洪昌编著的《第三只眼看教育》犹如一针清醒剂,让人清醒,让人深思:教育不仅需要追随,更需要思索。以下从中采撷的一些精彩片断:

  教育如果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不能做到让学生不仅知道而且能够去做,那这种教育肯定出了问题。

  “学校教育五整天,抵不住大街上转一圈。”这是当前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尴尬与无奈。

  道德认识水平高,道德实践能力低,表里不一,言行不符,“两张皮”,这是在当今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的学生,年龄不大,社会阅历不多,然而却形成了“面具人格”,“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教育的失误往往是源于对育人规律的背离或认识模糊,源于对人的心灵缺乏足够的研究。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背离,不应成为德育高耗低出的根本理由。一味地抱怨社会环境的复杂,将青少年身上出现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客观,无异于责怪别人的错了病而不是自己开错的药方。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更不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乌托邦”。任何学校都不得不而且必须根植于社会,任何教育也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社会大环境。假如我们的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无法面对社会,那么这样的学校和教育也是无法生存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德育应该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只讲一些大道理,“口惠而实不至”的德育,往往事与愿违。只能是培养了不少“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关起门来向学生硬性灌输,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

  德育实质上就是品行人格教育,就是让学生懂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学会如何如做人、如何做事。

  德育本来是踏踏实实的教育人的,是教人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的。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德育往往流于形式,图热热闹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只要形式上完成了就行,至于实效,那就不考虑那么多了。

  同一个结论,同一道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和学生自己得出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用学生自身的能源“照亮”学生的办法,是最节约能源的办法。

  一个人的素质,最能在小事上反映出来。小事最重要。

  眼不见为净,但这句话用到教育上并不应定适合,因为教育恰恰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现实。回避现实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脱离现实的教育是“短命”的教育。

  要让人永远不去做某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看到作了这件事的后果。

  孔子“给社会营造一个做好市被认同的氛围。”

  学生教育需要科学,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但更需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教育的巧妙。

  谁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谁的教育就会成功。

  让孩子捐款,向深处困境的人伸出一只手,以培养其同,这本是好事,可好事为什么没做好?

  当我们推行素质教育的时候,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之外,还关注了些什么。

  我想说的是,在教学生做人上,千万别忽视或漏掉诚信、责任、规则、关爱、权利、尊重、人性等这些字眼。

  信用是易碎品,打造起来很费工夫,毁掉却轻而易举。

  要让学生诚信为人,就要说服学生相信诚信,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老实人不吃亏”的“小社会”。

  让规则看守一切。

  让学生学会守规则有时甚至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为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离不开规则。

  有规则不严格执行,实际上就是鼓励大家不守规则。

  只有懂得关爱,学会在“被爱”的同时“施爱”,才会成为一个善良和具有优良品格的任。

  教师的素质就是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首先是教师的素质教育。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雕塑人的心灵的工作,干好这项工作,不能单纯靠技术性的手段,而是更多靠艺术化的手段。因而对教师来说,做一个“人师”,需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丰富的知识,有高超的智慧,当然还要有巧妙地富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

  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尊重。谁懂得了尊重,谁就学会了育人的艺术,谁也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当你以尊重来教育学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教育的力量是很神奇的,教师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是否可以这样说,只要教师心存宽容,善于包纳学生。那么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便不再成为问题。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的力量会让心灵与心灵对接,信任与信任相会,情感与情感相融。

  一位高水平的教师,应当是一位善于研究教育艺术的教师。因为懂得了教育的艺术,教师的工作才游刃有余。

  教学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就缺乏魅力,也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当做作业不再成为一种枯燥的机械性重复时,学生才会积极的思考,创新才有可能出现。

  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和思考,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新。

  要让问号不变成句号,或者要将句号变成问号,教师的教学方法最关键,问题情境的创设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