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一筐:给李木匠新书《辩证法随谈》挑点儿毛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22:34
给李木匠新书《辩证法随谈》挑点儿毛病
废话一筐
4月10日,李木匠的新书《辩证法随谈》又面世了。
顺便提一下,李木匠就是李瑞环。我觉得叫李木匠亲切一点,至少比叫同志好得多吧?民间私下都叫他李木匠,这也没有什么贬义,毕竟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是木匠嘛。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也是我党历来提倡的啊。
其实,我不象张百发一样,与李瑞环有什么私交。但我还是喜欢这个木匠,他看起来比较朴实。听他讲话,官话也少一些。当然,这不包括他当政协主席时念的那些官样报告。我对木匠的好感是间接养成的,大致有这么两件事情让我建立起了对他的片面好感。
一是在那场风波后,李木匠成了常委。当时,左的思想严重回潮。主流舆论普遍要求清除所谓的精神污染,李木匠正好是分管意识形态的常委。这个清除精神污染的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了。可这项任务却不好认真执行,因为清除精神污染其实是和对外开放的国策相矛盾的。我赞成对外开放,因此,就有点担心,这个无聊的清除精神污染行动会导致闭关锁国。
后来的结果表明,我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李木匠高度地发挥了政治智慧,把这场清除精神污染的行动,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地扫黄和打击盗版碟运动。他老练地借用了中国政治口号都玄而又玄,有广泛歧义的特点,转移了斗争大方向。更妙的是,扫黄也是把这里的扫到那里,又把那里的扫到这里,重点体现了是扫黄而不是灭黄。这是我当时坐的士到夜总会时,一个的士司机对我解读的。我觉得的士司机的讲法和李木匠一样有智慧。
后来,不知道在哪本书上看到。说这个计谋是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宁为李木匠出的。就算是别人出的主意,李木匠能及时采纳,都说明他有政治智慧。我对有智慧的人都有好感。
另外一次是因为《凤凰卫视》采访张百发时感受到。在采访中,张百发多次提到李瑞环,都很佩服,却又很轻松,没有哪种自下而上、毕恭毕敬地感觉,说明李木匠在日常生活中不盛气凌人。张百发还提到一件小事,就是他老婆和李木匠的老婆是同名同姓的。有次他打电话到木匠家找他,结果却是木匠老婆接的电话。就顺便问起张百发老婆叫什么名字。结果张百发说了自己老婆的名字。木匠太太却以为张在开自己的玩笑,说:“再乱说要大嘴巴抽你”。这段情节,给我带来了强烈的人味,强化了我对木匠的好感。因为,对人我总是有好感的。
由于有好感,我就专门看了一下李木匠的新书《辩证法随谈》。老实讲,感觉却不怎么好。首先,这个标题我就不怎么感冒。我为什么对这个标题不感冒呢?就是因为我看过一篇帖子《怎样用辨证的观点放屁》。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用百度和谷哥自己搜索帖子标题,保证能搜到。你看过之后就,大致就能理解,我为什么对木匠新书的标题不感冒了。
再进一步看里面的内容,原来都是他在任时的讲话片段。这样,我觉得这本书的题目就有问题了。这样体裁的书,在我国是有专门名称的,这就是语录体嘛。我觉得应该把书名改成《李瑞环语录》更合适。或者叫《木匠语录》也好,这样显得更幽默自信一些。要是想古气一点,就可以叫《木匠论语》了。
体裁的感想说完了,还得说点内容的感想。总体感觉是,木匠的讲话都是有感而发,口语化表达的特点很明显。这是很好的,只要不是张口就讲假、大、空的官话,我都没有恶感。毕竟,言论自由也不应该只适用于老百姓啊。
这本书的一些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思维深度还明显不够,表明读者虽然用了个很西方化的标题,骨子里却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其思维深度和广度都被中国古代思想严重束缚住了。简单举两个例子:
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我们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摘自1984年4月5日同天津市部分人民代表座谈时的谈话)
木匠的这段话表明,他已经发现了一些人之所以在领导面前装奴才,其实是为了自己掌权后独裁或者发财。因此,清明的领导,要防止这样的人投机上来。这段话很押韵,象首打油诗。从表达形式上讲是很好的,我非常赞赏这样的表达形式。但其内容却没有任何新意。这无非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亲君子,远小人。”的现代翻版而已。
就这句话看,木匠的思维深度不及邓小平。因为邓在谈同类问题时,总会联想到制度。靠制度来“亲君子,远小人。”邓的思维还远不是到此为止,还在继续延伸。他说过:“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干坏事,坏的制度好人也无法干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邓的这个讲法更深刻。就是说,所谓小人、奴才,其实基本上是制度培养出来的。木匠比邓年轻,本应思考得比邓更深才对。木匠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制度就总会在领导周围造就奴才,造就小人呢?什么样的制度才是邓所说的好制度呢?
如果李木匠真的严肃思考了这个问题,再加上他如果真的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他就能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了。遗憾的是,他就此打住了。
我们再看一条木匠语录:
领导身边必须有几个有见解、敢直言的人。当然这种人很难找,但这种人很重要。(摘自1988年3月同天津市政府新提拔领导干部的谈话)
这句语录,要是在历史典籍中发现。我们就会赞赏说,这是明君或者清官。在专制时代就有类似的古话:“ 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历史上,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君主和大臣并不多。但如果是现代的领导人还再三重复这些千年来的古话,就只能证明,千年来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为什么领导身边很难找到几个有见解、敢直言的人?就是因为领导容纳不了“有见解、敢直言的人。”其实,也不是领导容纳不了,而是我们的社会制度都容纳不了呢。“文死谏、武死战。”也是中国的古话。这句话客观地向我们表明,在专制社会里,死亡就是“有见解、敢直言的人”的最终归宿。
真不怕死的人有几个?因此,在专制制度下,领导难找“有见解、敢直言的人”,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显然,要破解木匠的难题,靠老祖宗的成法是几乎没有用的。这时,按照当下最时髦的说法,就是需要创新了,需要借鉴一切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了。
读后感到此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帖子会不会被删除,就无法预料了。如果这个帖子能在选举与治理网保留住,就至少说明中国政治,也象中国股市一样,虽然还不健全,却也开始在走出谷底了。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7-4-13   本站发布时间:200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