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仓:百年存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3:08
[慈善史话]义仓百年存续
http://www.gongyishibao.com 2009-5-5 来源: 公益时报

清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44岁的陶澍升迁为安徽巡抚。这年旧历八月,无为等十六个州县水患为灾,酿成饥荒。在赈灾过程中,陶澍认识到原有储粮备荒体系的不足,遂于灾后在安徽境内推行义仓,并命名为“丰备义仓”,寓意“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
清代的储粮备荒体系有官办的常平仓和民办的社仓、义仓。但常平仓主要是平粜,为灾荒时平抑粮价而设;社仓则是“春借秋还”,为“粮户借放而设”;而义仓“专为赈恤之需”。陶澍觉得面对水旱连绵、民生困苦的情形,义仓更具有实际的保障价值。
陶澍对义仓的认识也深深地影响了林则徐。道光十五年(1835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借鉴陶澍的经验,在苏州城巡抚衙门内建设丰备义仓,于这年二月底筑成“大小廒座十间”,并从无锡买来米谷储藏。就这样,苏州的丰备义仓正式建成。
创设义仓是一大善业,因此甫一建成,便得到了当地士绅的大力捐助。就在林则徐筹设苏州义仓的头一年,曾任刑部尚书的韩崶去世。临终前他叮嘱儿子韩范,以后“遇有地方公举,竭力捐助”。为了实践父亲的遗命,韩范毅然向丰备义仓捐献1100亩田产,使义仓初具规模。此后,捐田者络绎不绝,到咸丰十年(1860年),苏州丰备义仓已拥有田产“一万四千九百亩有奇”,田租成为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然而就在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苏州,丰备义仓毁于兵燹,所属田亩散落民间。同治五年(1866年),苏州地方著名士绅冯桂芬、潘尊祁等人主持重建丰备义仓,并在平江路建起了新的仓廒。重建后的苏州丰备义仓,名义上“官绅会办”,但主要由地方士绅管理。利用田租、银钱借贷的利息以及士绅的捐助,丰备义仓得到了迅猛发展,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已建成仓廒5处,积谷近13万石,存银8万3千多两,拥有田产1万7千余亩。
实力雄厚的丰备义仓在赈灾救荒、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苏州地区的社会稳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苏州遭受旱灾,翌年又继发水灾,导致“米价昂贵,民情困苦”。丰备义仓于是动用储备粮平抑粮价,两年中耗用米谷88840石。
不过随着实力的日渐增强,丰备义仓已不再局限于赈灾救荒,而是向更为广泛的社会性保障扩展。这其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对失业手工业者的救济。光绪二年(1876年),据丰备义仓的清查,当时“最苦机户共大小七百五十一口”。对于这些身陷生存困境的手工业者,义仓给予了为期三个月的救济,“每口每日给米三合”。光绪二十四到二十五年(1898~1899年),丝价骤涨,作坊歇业,“失业机户,不知凡几”。丰备义仓紧急发放米谷,无偿提供了三个月零二十天的救济,“统共赈恤失业机户二千六十五户”。
除了提供失业救济,丰备义仓还对儿童教育和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地方绅商在苏州为儿童设立了一所名为“蒙小学堂”的新式学校。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丰备义仓每年为蒙小学堂资助3500块银元。苏州的栖流所原为收养流民而设,后改造为“贫民习艺所”,为无依无靠的贫民子弟教授各种手工工艺,从而演变成一个兼具收容与就业培训功能的新式社会福利机构。为促进“贫民习艺所”的发展,从1913年7月到第二年3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丰备义仓就提供了4700多元的资助。随着将其影响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丰备义仓这个传统的备荒赈灾设置,开始出现了向近代化社会保障机构演化的趋势。
辛亥革命后,在地方士绅和民众的呵护与努力下,苏州的丰备义仓依然继续着自己的公益善举,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爆发。如果从林则徐首创义仓开始计算,丰备义仓前后存续了百年之久。这薪火相承的传续,既传续着善业,也传续着生命对于善念生生不息的永恒追求。(■ 辛国强)
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s/newsshow.asp?id=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