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一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8:12
第三课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一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知道发展、量变、质变、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掌握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角色体验、课堂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和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初步掌握比较分析和“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与时俱进的意识,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和方法指导学习和生活的实践,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激发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科学人生观。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特奥好男儿——吴方淼”的资料
2.教师收集学生照片、成人仪式相关资料、剪辑特奥会开幕式视频、准备flash《蜗牛》、制作课时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新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猜猜他(她)是谁?
【体验游戏】出示学生照片,猜猜看。
教师: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同学们的成长是一个什么的过程?
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教师:我们说不仅仅个人成长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也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就是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一、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说看还有哪些事物也是变化发展的。
学生:略。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画面要和大家分享。
【多媒体显示】动植物演化过程、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人类进步的阶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探月计划等图片。
师生合作小结:事实证明,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变化和发展。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教师:请哪位同学说说看什么是发展?
学生:略。
教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发展固然是运动和变化,但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多种多样的。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的重复和反复循环,也不是倒退下降的变化,而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板书)
教师过渡: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以怎样的状态呈现给我们呢?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中为什么我们认得出大部分照片,却唯独认不出那张“胎儿照”呢?
学生回答的观点可能有:
1.  大部分照片上的同学和现在虽然在外貌上有变化,但都有明显的相似之
处;尤其同学越近拍摄的照片,因为变化轻微,不易察觉,更容易辨认。
2.胎儿照上的同学和现在太不一样了,尚未出生的胎儿还不是人,根本就认不出来。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其实胎儿的成长发育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显示】
1.  组图:胎儿发育过程
2.《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教师:我们看到胎儿每个月都在慢慢的长大,这些数量方面的变化相对在胎儿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胎儿出生时在法律上有了社会公民的身份和公民权利,相对胎儿时期则发生了显著的、质的变化。
我们说胎儿这种不显著变化就是量变,而这种显著变化就是质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事物的发展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板书)
教师:请哪位同学说说看什么是事物的量、质、度?
学生:略。
(1)事物的质、量、度(板书)
①量是事物数量的方面的规定性
②质是一事物变成它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人们认识事物主要是认识事物的质。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体现了质和量的统一。
教师:再请哪位同学说说看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2)量变、质变的含义
①量变是事物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
教师:想一想:我们出生后,还会发生哪些量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的观点可能有:
1.    刚才照片中同学们外貌、身高、体重、年龄……(生理上)
2.    知识、技能、习惯、阅历、品德修养……(社会化过程中)
教师:出生后,我们还在不断长大,还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量变。在期间,还
会有哪些质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的观点可能有:
不会与会;不知与知;幼稚到成熟;失败到成功;生老病死;学龄前儿童、
小学、初中生、高中生;少年、青年; 18岁(去网吧、购买彩票,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可以自愿献血。)……
教师:有同学说到在社会化过程中的18岁我们可以履行更多的权利和义务。为什么只有到了18岁,我们才可以完整地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呢?
学生回答的观点可能有:
1. 长大了,成人了!人到18岁成为成年公民,18岁是法定的成年年龄。
2. 18岁与未成年人相比,不再因为年龄、生理、心理、智力发育等方面的不成熟而受到一些特殊的限制。我们开始用成年人的步伐走向社会,将完整享受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我们开始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我们的民事活动不再需要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18岁更意味着我们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全部义务,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部责任。我们要效忠于自己的祖国,依法服兵役;我们在独立行使民事权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义务;在刑事责任方面,我们不能再以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而受到减免、从轻或减轻处罚,要为自己的刑事犯罪行为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
【多媒体显示】组图:18岁成人仪式
教师: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18岁前后有了质的飞跃,18岁的我们步入了成年公民的行列,开始有了成人的思索,有了成人的责任。在18岁成人仪式上,当我们手持宪法、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时,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意味着我们将告别未成年人的幼稚;意味我们要承担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更意味着我们要勇担“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重任,做一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的优秀公民。
教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量变和质变。那么这些量变和质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多媒体显示】议一议: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的观点可能有:
1.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量变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到达显著的、质的变化。
2.牙牙学语,从学说单音节、双音节、单词、短句、长句、复杂的长句,到现在有同学能流利的说两种语言。任何质的飞跃都有赖于量的积累,一点一滴的小进步会变成大进步。
3.没有小学到初中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就不会有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没有年龄、生理、心理、智力发育、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的储备,就不可能成年;法律规定不满10周岁无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至18周岁以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都由我们的父母代理民事行为、到18岁才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没有18岁之前的成长经历,就没有18岁的权利和义务,到了18岁,没有人再把你当成小孩子看了,必然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质变不会凭空发生,但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引发质变。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变坏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渐。“积羽沉舟,群轻折轴。”当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
……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对量变和质变的联系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哪位同学在书上概括一下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板书)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教师:我们知道了个人的成长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也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过程。我们请同学举些例子。
【多媒体显示】举例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学生:略。
(说明:如果学生提及到田忌赛马或石墨金刚石,教师引入下一环节,如果没有,教师需要单独举例。)
教师:同学所举的“田忌赛马和石墨金刚石”事例中,量变有没有发生数量上的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引起质变的呢?
学生:略。
教师:事物数量的变化能引起质变,但有时事物的数量不发生变化同样能引起质变。而是事物成分在排列组合方面的变化引起的质变。这也是书上告诉我们的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之一。
【多媒体显示】想一想: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形式对我们忙碌的高三学习生活有些启示呢?
学生:虽然高三时间有限,但如果我们能科学地运筹时间,合理地安排活动,就能有效地提高我们学习效率。
(说明:如果学生提及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教师引入下一环节,如果没有,教师需要单独举例。)
教师:同学提到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每一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往往不是以纯粹的形式进行,而是相互交错和渗透着,在量变的过程中渗透着质变,在质变过程中包含着量变,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常常呈现出阶段性。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一步一步由温饱不足跨入总体小康,现在又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七大又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新的阶段性要求。
【多媒体显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教师:2007年到2020年,只要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5.4%的量的增长,就可以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这个阶段性的目标。
师生合作小结:总之,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在不断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坏往复不断地向前发展。
(4)事物由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板书)
教师过渡:那么事物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的呢?
【多媒体显示】播放flash《蜗牛》
教师:正如歌词“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 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告诉我们:事物经过量变到质变而实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板书)
教师:在2008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最牵挂的人是谁?
学生:政府最牵挂的人是中国收入分配中最广大的“塔底阶层”──农民、工资偏低的农民工和城镇中低收入者。
教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中央和政府在2006年就适时提出了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张。
教师:请同学们议一议,国家为什么要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呢?
【多媒体显示】议一议,国家为什么要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1.过去我们一直走的是一条农业扶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路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新农村建设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件大事。
2.农民负担太重了,生活太苦了,城乡收入差距太大,这对农民来说太不公平了。新农村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
3.新农村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新农村的建设会进一步加强农业,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逐步建设中国的现代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广阔,是顺应民心的,农民兄弟是欢欣鼓舞、竭力赞同的。
……
教师:综合上面我们的分析,新农村的建设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前景广阔,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一样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叫做新事物,而将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叫做旧事物。
(1)新事物和旧事物(板书)
①新事物的含义:符合客观规律、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板书)
②旧事物的含义: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板书)
教师:我们认定新农村建设是新事物并不是简单根据“新”这个字、并不是因为它后出现,更不是以它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而是因为它符合了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才成为新事物的。所以判断新旧实物的标准: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③判断新旧实物的标准: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板书)
教师: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如农村投入过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村容整洁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却生产生活困难等等,如何去全面地看待新农村建设呢?正如歌词中“经历的伤、流过的泪”都是暂时的,终究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板书)
教师:正如同学们前面讨论的那样,我们说新农村建设符合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需要,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农村建设相比过去的农村建设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新农村建设也是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战胜传统的观念和做法。
①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板书)
教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否一帆风顺?
②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板书)
【分享体验】学生课题小组:“限塑令”执行情况
资料显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中国告别免费使用塑料购物袋时代。课题小组走访各市地的商品零售场所,发现很多地方“限塑令”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包括许多中小超市对于“限塑令”并无实际支持、部分超市仍在用普通塑料袋、“购物袋”变身“食品包装袋”、 农贸市场“我行我素”、农贸市场不知“限塑令”、不给塑料袋不买东西……
【多媒体显示】想一想:为什么“限塑令”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1.“限塑令”的执行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一些地区和部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环境问题,导致“白色污染”仍十分猖獗,使得的执行情况在某些地区和部门并不理想,新事物要战胜旧事物要经过反复的较量。
3.人民群众对“限塑令”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像“限塑令”的出现,老百姓只有从切身经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时,才会积极拥护支持。
……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告诉我们,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新事物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师生合作小结: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教师: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任何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帆风顺”只是人们一种美好的向往,其实,世上的路并不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艰难曲折总是难免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应付呢?
【视频演示】“攀爬长城的勇者——吴方淼”
内容大意:上海特奥篮球运动员吴方淼曾经是个被医生断言“一辈子都要在床上度日”的脑瘫儿。七年的执着:他站了起来;顽强的回报:他成为“灌篮高手”;坚韧的力量:他走向了成功。
【课堂小结】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尽管吴方淼曾是一位连站都站不起的脑瘫儿,很多像他这样的孩子放弃了希望,可他选择了坚持、坚强、乐观、豁达,成功的过程是艰苦的,铁杵磨成针般的意志一步一步成就了吴方淼自己的梦想。
站在我们18岁人生的崭新起点上,温家宝总理寄语我们要做“仰望星空的人”,做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知道了要做“仰望星空的人”就要有日积月累的习惯、滴水石穿的境界、持之以恒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毅力、蔑视困难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真理。让我们同吴方淼一样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从小事入手,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让梦飞翔!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学生课前以小组形式,通过调研、访问、上网、文字资料查找等方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制作成发言课件并在课堂上对全班展示,教师按学生发言内容进行打分,并记录在其成长手册中。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什么是事物发展的,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之一,同时,准确掌握运用原理对学习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经典的哲学案例,因此举例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课堂举例中既要充分利用经典事例,又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又要利用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举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防止散乱无序,因此精心选择实例成为本课成功的关键。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是相对的,总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即在一定意义上看作是质变的,在另一意义上则可看作是量变。反之亦然。表达中一定要注意设定条件,即从什么意义上来说的。
由于本课教学知识量较大,建议老师根据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分2-3课时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