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13年与它无关 2006:美国等待诺贝尔文学奖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5:40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得主将于10月2日宣布,而后依次是3日的物理学奖,4日的化学奖,9日的经济学奖和13日的和平奖。文学奖的公布日期一般稍晚,依瑞典学院往年的传统,今年应会照例选择一个星期四(10月5日是10月份的头一个星期四)。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奖金。
自1993年获奖的托妮·莫里森之后,美国作家已有整整13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这看起来是那么的不正常,因此愈加增强了人们的期待。最近几年,每当入秋,美国文坛都是一次次地苦盼,又换来一次次的失望。有些年老体衰的大人物,更不知撑过了今秋,是否还能挺到明年。
据外界猜测,瑞典学院那些老先生们的目光之所以远离美国,是意在惩戒布什政府治下横行美国的保守主义。 
诺曼·梅勒
虽然瑞典学院一再强调自己的决定与政治无关,但是,如果去年英国的哈罗德·品特能够获奖,那么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也该拥有同样的资格。也许不同之处恰恰在于,品特是旗帜鲜明的反美分子,曾高声诅咒美英对伊拉克开战。与之相比,阿尔比未免温柔和保守了许多。
瑞典学院的院士们绝少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但他们通过自己选择的文学奖得主表达政见。
美国作家今年依旧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热门。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以及乔伊丝·卡罗尔·奥茨(Joyce Carol Oates),都是著作等身,德高望重的前辈,哪一个获奖都不会令人吃惊。
与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相比,文学奖最难预测,其本身也最无指标可循。但是,回顾一下该奖的历史,做一番简单的统计,绘制一幅小小的国别和语种地图,也许美国作家远离诺贝尔奖13年的现况,就不会有太多的不寻常了。
在所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中,有72%来自欧洲国家,16%出自北美,而世界其他地区的得主仅占12%。
具体到国别,则法国以13位得主居首,美国有12位,列次席,排在第三位的英国,也拥有10位得主。
再说语种,四分之一的诺奖得主以英文写作,另有四分之一用的是法语和德语,而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却仅有一人获奖。使用人口第二多的印地语,更是从无获奖者——1913年获奖的泰戈尔虽属印度,却以孟加拉语写作,而2001年得奖的奈保尔,虽是特里尼达的印度裔,却领英国籍,以英语写作。
更不平衡的是性别,在全部725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女性只有33位。
今年8月30日埃及人纳吉布·马哈弗兹的去世,让人们意识到,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褒奖的第一位,也是仅有的一位阿拉伯作家,现在距他1988年的得奖已经18年,因此,如果瑞典学院今年颁奖给一位温和的阿拉伯裔作家,不仅顺理成章,也极具现实意义。
果真如此,那么,摩洛哥小说家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叙利亚诗人阿里·阿赫迈德·萨义德(Ali Ahmad Said,即阿多尼斯)都有可能。此外,阿尔及利亚作家阿西娅·杰巴尔(Assia Djebar)若能获奖,因为其女性身份,将更是锦上添花。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再看拉美。距离1990年墨西哥诗人帕斯获奖,拉美作家远离诺贝尔的时间也有漫长的15年。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和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都很著名,也都有可能。
此外,尼日利亚的奇努阿·阿奇贝(Chinua Achebe)、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和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emer)、丹麦女诗人英格尔·克里斯滕森(Inger Christensen)、捷克的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阿尔巴尼亚的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值得关注。
还有两位要特别提一下。一是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另一位是近年来在西方炙手可热的村上春树。
帕慕克在去年便风传是诺贝尔文学奖延后一周开奖的原因所在,据称院士们为了是否颁奖给他争执不下。哈罗德·品特只是妥协的产物。若今年再就帕慕克投票,则去年引起争议的敏感政治问题已不复存在,帕氏被控“侮辱土耳其国格”的讼案已在欧盟的压力下宣告撤消。也许唯一对他不利的因素是,瑞典学院宣布他得奖,将会使全世界减少很多惊喜吧。
至于村上春树,今年已在欧洲连得两奖——捷克的卡夫卡奖和爱尔兰的奥康纳奖,因而备受关注,但他作品的畅销和无地域风格对院士们来说,却可能是个问题。而且,如果他再得奖,那么算上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短短38年间,便会有三位日本得主,这将十分有违瑞典学院多年来默默养成的地域分配原则。
北岛回中国,说明他自己也觉得诺贝尔奖遥遥无期。其他人距离斯德哥尔摩更远。不过有意思的是,去年年底BBC中文网的一位特约撰稿人兴奋地看完阎连科的作品,立刻撰文,且用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这当然是过度激动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