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症可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1:45
摘要:古代医家认为灸法有引邪外出,引热外出,引热下移,除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并可助气而补阳,使阳生而阴长。实验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灸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抗炎、退热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灸法不仅可以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也可用于实热证及虚热证。
《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般认为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瘀、通风解表、温中补虚、回阳固脱、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的作用,用于治疗寒证、虚证、阴证。而热证施灸,是指用灸法治疗中医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证候。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痈疽疮疡等多种疾病中所出现的热性病证。自《伤寒论》以来,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但对热证宜灸还是禁灸,还是一个长期颇具争议的问题。而近年来的大量报道表明,灸治热证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多的客观依据。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报告证明,灸治热证,只要辨证准确,手法得当,壮数足剂,常可收到满意疗效。下面从几个方面,就灸治热证作一探讨。
1 灸治热证的理论依据
有关灸治热证的论述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如唐·孙思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仅从理论和临床上确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且把灸法的适应证扩大至治未病、急症、热证等。如痈疽施灸,《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风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脏腑实热施灸,《千金方·卷十四》:“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湿热施灸,《千金方·卷二十一》“五淋,灸大敦三十壮。”阴虚内热施灸,《千金方·卷十九》:“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金·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证用灸。实热证一般用“引热外出”法,寒热格拒证可用“引热下行”法。《红炉点雪》“痰火灸法条”所说“病之成痼者,非针灸不解……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宜之宜也”。元·朱丹溪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认为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两方面,而灸法有攻有补。并把灸法用于热证的作用,归纳为“泄引热下”、“散火祛痰”、“养阴清热”三方面。
正治与逆治是同一治法,而从治与反治也是同一治法。正与逆是以寒治热,以热治寒,逆其气而折之。反与从是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从其气而达之。正反逆从的治则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灸治热证实际上是正反逆从治则在临床的具体应用。《医学纲目》曰:“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也。”《理渝骄文》:“若夫热证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周嵋声《灸赋》日:“夫人有虚实,药有补攻;病分寒热,治有反从。寒凝气陷,灸之所擅;热升火郁,灸更有功。” 以上论述不仅说明热证可灸,且概括了灸疗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
2 灸治热证的作用机理
1) 火郁发之论
《医学人门》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郁发之”之语出自《内经》,这里之“火”指的是实热证,指实热证治疗时可佐以发散之药,以利于热邪消退,因此,有人认为“火郁发之”是热证施灸的理论根源。但是,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艾灸不但治实热证,亦可治虚热证,如《针灸大成》以艾灸治疗“骨蒸潮热”,近人以艾灸治疗阴虚火旺型肺结核,却获得良效,这说明“火郁发之”论并不能全面阐释灸治热证之机理。
2) 甘温除热论
《丹溪心法)云:“火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有学者认为此为灸治虚热证之机理,且其实质是与“甘温除大热”有着同一涵义。甘温除热法源于李果,李氏认为阴火的产生因于谷气不升,脾气不流,阴火随之上冲而致,治当补中益气,使脾气升发,则阴火下潜,其热自退。其补气之品皆甘温,如党参、人参、黄茂、白术、
甘草等,故后世称此法为甘温除热法。因此,甘温除热的关键在于补中气,故不能认为凡甘温能除热者,皆甘温除热法,更何况艾灸有温无疑,可甘从何来?再者甘温除热是内服甘温益气之剂人胃益脾,而艾灸是通过经络、喻穴施灸,二者可能有某些相同的效果,但论述其机理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3) 热因热用论
《丹溪心法》云:“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即热因热用。何谓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热证,但其热是真寒假热证,属阳气虚衰,浮阳外越,出现身热,颜面潮红之证,以热药温散里寒,浮阳内收,其热自退。而艾灸治疗热证,有真热,有假热,真热者有实热,有虚热,实热者显然不能热因热用,虚热者有阴虚火旺而发热,可用热药乎?徒伤
阴液也。因此,热因热用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4)   双向调节论
有学者认为“通过灸的药力和热力刺激经络穴位,发挥双向调节作用”。在临床上,灸治法确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用于高血压患者具有降压作用,用于低血压患者具有升压作用,用于肥胖患者具有减肥作用,用于消瘦患者具有增肥作用。但是,众所周知,有很多脑穴是具有双向性的,在提出艾灸的双向调节作用的同时,是否意识到穴位的双向性呢?因此笔者认为艾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是穴位双向性的体现,把一些双向调节的临床现象归结于灸治法,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其次,双向调节说没有从本质上揭示灸治热证的机理。嘉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水行舟。”
3 灸治热证与经络理论
同时灸法是针灸学治法的一种,探讨灸法的机理,不能离开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上述几种论点有一共同特点,就是离开经络学说来谈机理。艾灸治疗寒、热、虚、实诸证,其机理归根结底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这一作用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借助火力的帮助,以腧穴为施灸点,以经络为途径来实现的。提出艾灸治热的机理在于艾灸通利经络的作用这一论点时,必须对“通利经络”予以更深刻的理解。经络不通应当包括虚、实两方面,水渠干涸,谓之不通;水流滞涩,亦谓之不通;使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皆通经络之意。正如《医学真传》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也”。因此,泻热、散寒、补虚,泻实是通过艾灸通利经络这一中心来完成的。实热证,艾灸使经络通畅,邪离经络而去,则热自退;虚热证,艾灸使经络通畅,阴阳气血之虚因鼓舞而致经络充盈,阴阳平衡,而热亦退。
4  灸治热证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为灸法治疗热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据国内最新研究和大量实验报
道证明,灸能退热、抗休克、改善微循环、防止肾功能损害,并有抗病毒和纠正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体液因素紊乱等作用。艾灸可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显著提高白细胞数。
近人用灸法治疗肺结核;灯火灸治疗腮腺炎;直接灸角孙、内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直接灸治疗高血压病;灸涌泉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等,都是灸治热证的例证。
综上所述,灸治热证既符合中医的反佐法的治疗原则,又被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所证实,所以热证可灸论被广泛接受,在现代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