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入调查张悟本:错误养生观念更危害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04:1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4日12:35  《生命时报》
要说时下什么食物最火?恐怕非绿豆汤、长茄子莫属。而这些食物的推崇者张悟本,算得上目前国内养生界最热门的人物了。他的食疗方子中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不管给谁开,都少不了3样东西:白萝卜、绿豆和长茄子,并称多次用它们治好了肺癌、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炎等数十种常见疑难病症。
张悟本又出书,又上电视节目。在他口中,不管你患了近视、高血压,还是癌症,“药店”就是你家隔壁的菜市场,“医院”就是你家的厨房,“药方”则离不开五谷杂粮。据说,就因为他的理论,市场上杂粮都跟着涨了价。百姓更是追捧,很多人甚至把他的话当圣旨一样照着做。治病真可以这样简单?百姓该不该相信他的说法?各学科专家对此又持何种态度?《生命时报》记者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调查。
“张悟本现象”引人深思
在调查采访中,百姓对张悟本和“绿豆说”关注空前,信与不信都已形成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需要冷静思考。几乎所有受访专家都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张悟本的论调中,确实有对的成分,但也掺杂许多不科学信息,九句真话掺上一句假话,更会误导百姓。事实上,这种担心已经变成现实。据《成都商报》报道,已有人因喝绿豆汤导致胃痛、痛经等问题。还有网友发帖称,正月十八那天,他花了2000元找张悟本看病,开的绿豆汤、冬瓜汁,现在没啥效果,倒添了不少毛病。
“张悟本现象”并非个例,如今养生论调出一个火一个,养生专家粉墨登场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的仅为钱财。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田向阳认为,现代人对健康的热衷是其土壤,但这块土壤尚不成熟。卫生部去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加上医学的专业性,很多人无法分辨真假。而有些所谓“专家”往往又抓住大家想走捷径、有病想尽早治愈等心理,时常爆出惊人之语。曾看过半集《百科全说》张悟本节目的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刘克玲坦言,她一直纳闷这些人的名称是谁赋予的,如“第一人”、“教母”等等。“他们出名离不开媒体热捧,媒体应更加认真地查实其身份和资质。”国医大师李济仁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中医讲究辨证,还要辨体,每个人体质不同,病症不同,随便乱补肯定有害。现在媒体热炒的很多养生说法都太绝对,这是非常不慎重的,可以说是误国误民!
田向阳呼吁,媒体发布健康资讯需要提高门槛,应有医学专家顾问团为媒体“保驾护航”,一来确保专家真正有资质,二来为传播出去的内容把关。作为老百姓,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为什么这样说?科学依据在哪?其他的专家怎么看?要静下心来多质疑,太玄的东西不可信,盲从很容易既花钱又误病。
甚至有专家断言,张悟本仅是“昙花一现”式人物。只有传播有科学依据的真理才能长久,从“神坛”上跌下来的林光常、刘太医都是教训。
国人科学健康素养仅6.48% 张悟本现象值得反思
来源:北京晚报
2010年05月31日18:21
我来说两句(5)
复制链接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最近几天,围绕张悟本、绿豆的“围剿与反围剿”终于尘埃落定,张悟本之“伪”已被证明。而随着事件的渐次发展,真正应该关心的是,究竟是谁捧出了张悟本,而这种“捧角”现象以及其背后形成的利益链条究竟对大众、对医学界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说到底,揭批张悟本个人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还是希望透过这个个案来反思一下整个事件中各方的责任,从而争取真正消灭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健康养生专家洪昭光教授,这位也以医学普及而红极一时的“明星专家”抨击了目前过于娱乐化的医学知识普及,这位“过来人”认为有意传播片面的养生观念的所谓专家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专家号2000元一个,居然排到了2011年,300元一个的普通号也已排到2012年年初,“京城最贵医生”张悟本的火爆是近年来养生专家受追捧的一个缩影和代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形形色色、追随者众多的“养生明星”——
国人只有可怜的6.48%具有科学健康素养
洪昭光:就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有“三化”:人口老龄化、疾病年轻化、医疗过度化。
我们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而且由于工作压力大,疾病也找上了很多年轻人,这样病人的数量增加了很多,有医疗诉求的人也有增加,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就格外凸显啦。
你比如说我们安贞医院,你有时候半夜来排队都不一定能挂上号啊。现在突然有人告诉你不用半夜排队了、不用花那么多钱就能治病了,你说你心动不心动?所以这些所谓养生、保健专家的流行不过是迎合了人们希望方便就医、省钱、省时间的心理。
另外,去年12月,卫生部公布了一个调查,全国居民中具有科学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只有可怜的6.48%,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是卫生部首次公布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而且,我们要注意一个数据,就是65岁至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为3.81%;55岁至64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次之,为4.69%。老年人是健康的脆弱群体,也是这些所谓健康、养生专家的主要追捧者,这部分人格外缺少医学知识,也是某些伪专家、伪知识会迅速火爆、蹿红的重要原因。
张悟本成为养生明星的平台首推湖南卫视,从2月1日至4月4日,张悟本三上湖南卫视《百科全说》栏目,以开讲座的方式推销自己,从此红遍中国,而此前他出版的书也曾数周占据畅销书排行榜首位。随后,出于追踪热点、迎合受众等考虑,众多媒体纷纷采访张悟本,在媒体这一放大器的作用下,张悟本火爆至鼎盛——
媒体必须反思,医学科普不能过度娱乐化
洪昭光: “诚信”是医学科普的基础,要是没有了这个,其他的都是免谈。医学科普传达的观念、知识要能简易明了,有可操作性。所谓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但是,一定要避免把这个过程“张悟本化”,你所传递的口诀也好秘方也罢,都是要有科学依据的,这种东西不是说相声,不能瞎编。要知道,真正科学的东西是不怕重复的,大家说青霉素在治疗中有疗效,那是几千几万人都能适用的,哪个肤色、哪个民族的人都能使用,它不是一个不可重复的个例,而张悟本所说的吃白萝卜、喝绿豆汤就把病治好了的“成功案例”哪个是被重复证明的?医学科普,那是关系到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的,必须得有社会责任感,绝对不能戏说。现在有的电视节目把医学科普完全娱乐化了,奉行所谓的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观念,这绝对是过度娱乐,我同意生活是需要娱乐的,但是娱乐不是生活的全部态度,生活尤其是健康的生活还需要严谨、认真、负责任,需要有敬畏心。
很多“养生明星”为了赚取眼球,都强调简单、快速治疗疾病,甚至给出单一的治病方案,其实生命现象是很复杂的,中医强调辨症施治,因人而异,西医强调做各项检查、化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生命是一个缓慢、渐进、和谐的过程,在治疗疾病中,任何一种走极端、夸大、速成的说法都是违背生命规律的,都是不可信的,媒体的工作人员不应该给这些明显错误的说法提供平台。
方舟子: 张悟本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他是一个群体的代表,这样的伪科学明星几年就出一个;他还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他早已经产业化了,他身后有一个很长的利益链条,明星人物只是这个链条的形象代言人,还有幕后操盘手来负责组织、生产、推广、公关、营销,他之所以这么火也是这个利益群体推动的结果。这种伪科学明星的名气越大,其本人和其身后的利益集团所获利也就越大。
同时,把关人严重缺位,研究一下这些人“成名之路”,你会发现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可以说是媒体把他们推到了“圣坛”、“神坛”上,由于“伪养生专家”经常违反科学抛出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更能迎合受众,结果出现了养生领域专家干不过“伪专家”的局面。其实,新的学术观点,应该遵循学术规范提交学术论文,到学术期刊争鸣,由专业人员进行审核、讨论,先争取获得专业人员的认同。通过媒体向不具有专业辨别能力的公众推销,这是不正常的做法,而媒体或者出版行业不加审查、片面助推这些没有经过验证的说法,对公众是不负责任的。
5月28日下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出面声称张悟本自称为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是不属实的,同时卫生部组织专家批驳了张悟本几个流传最广的“理论”。但对于悟本堂是否涉嫌违法行医,相关部门未予明确表态。这是张悟本走向覆灭之路的起始,联想到几年前的“刘太医”、“排毒教父林光常”都曾经火爆过,而林光常最后在台湾被判刑。那么,对于张悟本之类的人物,我们的主管部门能不能行动得更早一些呢——
监管部门终于出面了,但还需做得更多点
洪昭光:现在大家比之前更关注养生更关注健康这是很好的,但是目前传播养生医学观念的门槛太低了,害人的说法太多,除了希望那些讲这些知识的传播者要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之外,我们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法律或者出台规定,规范医疗养生知识的传播行为,不给伪科学生存空间。
另外,当出现这些伪专家的时候,靠哪个专家单独去打假,力度肯定还是不够,也需要卫生局啊、医学协会啊等行政主管部门多组织专家进行批驳,比如“牛奶是给牛喝的”这样的言论盛行的时候,主管部门就组织了15个专家研讨并给出了正面说明和回应,这样有权威、有说服力。
方舟子:对这样的江湖骗子,更重要的是卫生监管部门要及时干预,卫生部、医学会包括工商局都应该负起监管职能,之前他的一些言论面世并开始有影响时,卫生主管部门为什么不能组织专家及时给予纠正,以至于让这些谬论广为流传。
发展到今天,媒体已经在质疑和调查张悟本的各个证件问题,卫生监管部门终于出面了,但还是需要做得更多一点,张悟本给自己包装的来历、身份到底是真是假,卫生监管部门一查就能清楚,早就不必态度模糊地保持沉默了,早就应该对他出手了。另外,张悟本究竟是不是非法行医,有关监管部门其实也应该尽快给出结论,这样不仅能以正视听,也能警示后来的仿效者。
[围观]
@科学松鼠会博客:人体是十分精妙而复杂的,你只要正儿八经的吃饭喝水,机体就能使体液一直稳定在一个正常的范围里,它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系统来搞定这项工作。只要你不是喝火碱或者硫酸的话,在饮食饮水方面无需过多考虑酸碱的问题。如果有谁向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宣扬那套事实上是伪概念的酸碱理论,你可以推荐他先自测。
@潘采夫:提供一条好玩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狂卖,遂发文要求新闻出版局打击盗版。文中说“因图书涉及到医疗,养生,保健等内容,关系到广大读者的切身利益,盗版图书中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内容,极有可能损害广大读者的身心健康。”
@金属铱:要说那些神棍们也是,小范围吹个牛骗点钱就完了,非得搞那么大阵势。那些排到2012年的号恐怕得上监狱里看了。
@退休水手:这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有张悟本这样以茄子当药的万能神医,也有拿金融衍生物圈钱的华尔街老板。成功的标准是会骗钱,做人的标准是会撒谎。
@jbtp:张的错是卖绿豆么?真正的有资质“证书”的“专”家们在哪儿,怎么现在才出来啊,网上那么些“有智慧的明白人儿”,事先在干什么?我们应该吃什么?专家啊专家,不如庄稼!
[较真]
怎么判断伪专家?
首先就是要看讲话这个人的身份,他是不是专业人员,具体到讲营养的,那就要看他是不是多年来一直从事营养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就是说他所说的这个东西是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你比如说,驾校的教练不可能不会开车吧,而张悟本是干什么的?他不就是一个工厂工人吗,他不是专业人员,更不是一辈子搞这个(营养学)的人员。
其次要看这个人在业界是不是专家,在学术界有没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学术地位和学术权威。
最后要强调的是,即使是专家也不是句句都是真理,你一定要看他讲的内容究竟有没有循证医学证据,就是说要问一问这个专家他所说的东西有没有进行动物实验;有没有经过临床实验;有没有做大规模、多中心(就是不是一个中心在做,以避免偏差)、有对照组(就是分组实验,一组使用你的方法,另外一组不使用)的实验;你观察了多少病例、你做没做临床前瞻性研究,这些都是必须拿出来的证据支持。脑子有了这根弦,像张悟本所说的那些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实验的说法,一听就知道是“伪劣”的、不可信的。(洪昭光)
张悟本,让人悟出些什么
2010-06-04 06:36:00 来源:北京青年报(北京)跟贴 3 条手机看新闻
近日,张悟本现象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神医”光环褪去,悟本堂也被悄然拆除。然而人们的关注却并未随之消退——
张悟本究竟是不是非法行医?凭什么一个“骗子”能有如此能量?悟本堂究竟是不是违章建筑?拆除的理由为何如此语焉不详?……随着对张悟本现象的种种猜测与议论,人们或许能够悟到更多。
驱逐了“劣币”,“良币”在哪里
有人提出,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民间基础、现有政策对这种理论的支持、公众看病难和看病贵,是张悟本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我倒以为,问题的靶心在于,张悟本面对的市场需求究竟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去满足?这是一件比“倒张悟本”还要重要的事情。
有业内人士称,张悟本的火,说明市场对中医食疗是有需求的,但是“食疗现在被曲解了,也被夸大了”。的确,张悟本走红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商业推手力量。这种商业力量,借助炒卖“中医养生”的要素,不断哄抬这一市场,通过渲染“神奇”来制造社会需求。张悟本则是一个被人为包装起来的“江湖术士”。在商业暴利诱惑面前,这股商业力量当然不会因张悟本的倒下就此罢手。他们会汲取更多的教训,进行更隐蔽的概念炒作等等,从这一种社会需求中获得更多的暴利。
实际上,各种打着医疗保健名义,以欺诈手段贩卖各种养生、保健的仪器、药物的机构频频出现,风口浪尖上的张悟本虽然倒下,满街的“王悟本”们却多数毫发无损,依然在进行着种种非法的、不道德的商业勾当。
这种社会乱象的出现,暴露出当前的一种卫生软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渴望更多,希望得到更多那些带有预防保健性质的医疗服务。遗憾的是,由于当前的卫生保健服务无法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级覆盖,难以满足这一特定的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张悟本”们正是从中嗅出了商机,才导演出一幕幕骗局。
驱逐了张悟本这样的“劣币”,一个健康市场需要的“良币”又在哪里?我想,政府卫生部门应当承认预防医疗的力量,认识到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积极发展更多相关措施,摆脱当前狭隘的唯治疗护理的单一医疗模式,主动满足市场的需求。吴帅(广东 医生)
有理不在声高,更不在人多
按道理,推翻一个“神医”的理论很简单,只需按照科学的手段和数据,推倒他的处方即可。然而,吊诡的是,打倒张悟本却是从“学历造假”发端。假如张悟本学历没有造假呢?他的这套“绿豆茄子”理论是否还会继续下去?
尽管上至卫生部、专家学者,下至民间百姓都在起伏声讨,遗憾的是,笔者至今也没听到一个像样的辩驳声音,大都是“因为你错了,所以你错了”,却没有“为什么你错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试问有几个专家学者真正俯下身来,仔细研读过张的书籍、电视节目呢?要知道,民众需要的是严谨的思辨,而绝非种种“应景辩驳”。
张悟本事件中,还有一个现象颇值得玩味。作家曾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在一辆长途车上有人打劫,车上的人们低着头,像待宰的羊一样绝望而无助。而就在司机将一名劫匪打倒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从开始有人过来试探着踹了两脚,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站了出来,早已失去还手能力的劫匪被打得血流不止。用司机的话说,很多人,在强势的坏人面前是羔羊,而在已经被制服的坏人面前却像暴民。
有理不在声高,更不在人多。打倒张悟本不能只靠“查学历”和暴民心理。李拉拉(北京 市民)
“神医”招摇,呼唤“说理教育”
据说张悟本是靠一档很娱乐、收视率很高的科普节目走红的。舆论不依不饶,要求电视台给公众一个说法。我相信电视台是不服气的,科普娱乐化有啥错?你们看,卫生部、各个医院、社区组织了多少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可他们的科普吸引人吗?他们的科普有效果吗?一台以科普为名的节目,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不娱乐能做得到吗?唯有不妥的是,专家审查不严。但专家审查严了,又怎么能娱乐起来呢?
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东西,都需要“娱乐化”,才能有“传播力”的时代。这也正是我们对科普、对教育的误会。一直以来,我们期望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但遗憾的是,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却相当之低,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应试教育崇尚知识记忆,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严谨的说理教育。
 
“娱乐科普”表面上看,是让科普、教育生动活泼,但深入去看,却很容易就发现其内部逻辑的不自洽——现在有不少媒体评论说,张的理论可谓错误百出,但为什么当初就没人发现呢?或许是因为,为了娱乐,已经顾不上严谨和说理了。有太多不爱讲理、不追求严密逻辑的受众,也才有科普、教育走向低俗、出格的境地。按照严密的说理逻辑,专家的观点,应该有实验加以验证,否则,大众便不会轻易被忽悠。
探究真理的过程本就该是其乐无穷的。我们的科普,给予受众的应该是这种兴趣培养,而不是哗众取宠,以及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的无视科学规律、教育规律。
张悟本从“神医”到“神骗”的“神话”破产了,但现实的教育土壤没有变。如果我们仍旧不重视对公民的说理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核),那么,还有更多的“悟本”们会毫无道理地走上神坛。
冰启(上海 教师)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