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当新闻采访演变为一系列“忽悠”(中国青年报 2007-4-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9:43
当新闻采访演变为一系列“忽悠”
2007-04-10
周云龙
记者是用事实说话的,他们与采访对象的交往应该是以诚相待的,而现在,你知道媒体的一些记者见面时开门见山的话题是什么吗?甲问:唉,那个采访对象忽悠得怎么样了?乙懊丧地答:哎呀,已经有五六家媒体采访过他,怎么忽悠就是不同意接受采访。乙反问:你的忽悠成功了吗?甲诡秘地答:我告诉他,只要接受我们省台的采访,问题立马就能解决,那人很快就答应了……
有忽悠的,便有被忽悠的;忽悠人的,往往也会被人忽悠。16岁的武汉少年周朕,就给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栏目打去电话,声称自己是一个少年抢劫团伙的成员,他拍下了同伴打劫、斗殴的过程,想把它在电视上公布出来,希望记者能帮助他告别过去,重新做人。新闻竞争日趋激烈,饱受题材匮乏之苦的记者接到这样的线索,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吗?可是,那个决意“重新做人”的少年,真实的意图不过是想借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露一回脸,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名字。
忽悠的成功,其实与忽悠者的年龄、身份、智商并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被忽悠者往往有所需有所求,忽悠者一旦投其所好,他们便很容易达成默契,产生共振。地方电视台的一位朋友最近接到一个观众短信报料,对方称市区内某家影剧院周末重新开业,将会有脱衣舞表演。早已被收视率逼疯的朋友“漫卷采访本喜欲狂”,立即回拨电话过去核实具体的时间、地点及相关细节,并做了完整的电话录音。周末当晚,朋友早早地就与同事一起购票进去。正准备进行暗访拍摄,朋友环顾左右突然发现,座位两边的观众好像都来自媒体,因为他们都在暗自倒腾着什么,并不像真正的观众那么优哉游哉、自由放松,而主持人的开场白更让朋友有些始料未及:欢迎各位嘉宾及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光临,本剧院今晚重新开业,我们将以一流的节目、健康的表演奉献给大家,欢迎记者朋友随时明察暗访……朋友这才恍然大悟:那个报料人,其实是他们的内线,而且他可能往所有媒体的新闻热线都报了料,那天的演出也因此成了媒体暗访记者的专场。设想一下,如果是一场正常的健康的歌舞表演,影剧院方面亲自登门送请柬给红包,也绝对请不来一个记者,因为那种层次的演出既无“新闻性”,又无“可看性”。
记者的被忽悠,登出来、播出去其实都是很有价值的另类新闻。事实上,过去以至现在的一些时政新闻节目里,某些现场、某些同期声、某些背景乃至某些表情、腔调,都有当事人迎合记者意图的安排和设计,都有程度不同的忽悠成分。
而新近出现的这种让记者啼笑皆非、难以招架的忽悠,无疑是对记者话语权的一次次考验和挑战。问题出在哪里?一位电视人有过一段深刻的反思,听似逆耳,却是忠言:病态的社会产生了病态的媒体,病态的媒体培育了病态的受众,病态的受众决定了病态的市场,病态的市场控制了病态的媒体,病态的媒体加剧了社会的病态。